导读:本文包含了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支气管炎,传染性,病毒,基因,鉴定,序列,中草药。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颜世红,杨慧明,程晋龙,赵烨,张国中[1](2018)在《QX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弱毒疫苗株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QX型IBV已逐渐取代Mass型成为我国优势流行毒株,对我国养禽业构成了严重威胁~([1])。而长期以来使用的Mass型疫苗对流行株保护效果不佳~([2]),导致IB在生产中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生产上急需开发针对QX型IBV流行毒株的疫苗。(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1-21)
李浩然,李哲,孟凡生,刘世霞[2](2018)在《山东地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临沂地区某鸡场25日龄鸡群发病,临床表现为气管啰音、咳嗽、打喷嚏,剖检肾脏有大量尿酸盐沉积,疑似感染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为了探究发病鸡群的病因,试验选取120只该场疑似鸡肾型传染性气管炎病毒致死的病死鸡,进行剖检,取肾、肺和气管等组织器官经过无菌处理后,分离得到若干株病毒,通过临床检查、病毒分离、血凝试验、鸡胚传代试验等方法鉴定。试验表明,所得结果与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病毒的临床特征和特性基本一致,说明引起该鸡群发病的病原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本文来源于《家禽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魏昆鹏,陈立功,张诚,白晓,高磊[3](2017)在《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河北病鸡肿大腺胃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CK/CH/HBHS/07F株),经鸡胚传代、血凝特性测定、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干扰试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基因序列分析、人工感染试验等方法对该病毒进行了鉴定。该分离毒株感染鸡胚的尿囊液没有直接血凝活性,经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其血凝活性可被IBV阳性血清所抑制;经鸡胚传至第3代时,可致死鸡胚或出现侏儒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M基因与18株不同致病型IBV毒株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2.8%~94.1%、82.4%~97.4%,与腺胃型毒株CK/CH/LJL/04I同源性最高,该分离株能人工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变化。初步证实CK/CH/HBHS/07F株为腺胃型IBV。(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玉东,刘俊辉,郑增忍,王君玮,王永玲[4](2015)在《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山东分离株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3株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山东分离株(青岛腺胃株QX株、东营腺胃株DY株、肥城腺胃株FC株)病毒纤突蛋白基因(S基因)的核苷酸特征,与呼吸型M41标准株及肾型IBV进行S基因核苷酸进行同源性比较。采用RT-PCR技术方法,对IBV分离株(QX、DY、FC)及标准毒株M41株S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对其中QX和DY株S基因核苷酸分别用3种方法(Clustal V method、Jotun Hein method和Clustal W method)对获得的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QX株和DY株的S基因核苷酸与标准毒株M41株S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最高为79.3%和79.2%,最小差异性为24.5%和22.3%。QX株和DY株与肾型IB分离株HD同源性最高为78.4%和78.9%,最小差异性均为22.7%。HD株与M41株的同源性最高达到80.8%。通过对S基因进化关系分析,说明腺胃型IBV山东分离株(QX、DY株)与呼吸型和肾型IBV是引起不同组织嗜性的IBV变异株,与呼吸型IBV和肾型IBV有明显的差异,是在IBV遗传变异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进化阶段。(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5年06期)
代珊[5](2015)在《QX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疫苗株鸡胚传代致弱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 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IBV的易变性,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流行的IBV毒株差异很大。自1996年QX型IBV在我国首次分离以来,即表现出较强的传播能力,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流行,目前已成为我国IBV流行株的优势基因型。由于不同类型IBV毒株之间只有部分或完全没有交叉保护作用,而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Mass型疫苗与QX型毒株亲缘关系较远,这就导致疫苗免疫失败的情况时常发生,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制与当前流行毒株抗原性一致的疫苗对于IB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室前期曾对QX型IBV CK/CH/JS/2010/12株进行了鸡胚连续传代致弱,并获得了免疫原性好、遗传性状稳定的弱毒疫苗株(QXL株)。在临床试验中,QXL株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良好。本研究对QXL株的第5代、第40代、第60代、第80代和第100代毒株(QXL-5、QXL-40、QXL-60、QXL-80、QXL-100)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并构建了QXL-5毒株的反向遗传系统,为了解QX型IBV CK/CH/JS/2010/12株鸡胚传代致弱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1.不同代次IBV CK/CH/JS/2010/12株的全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对IBV QXL-5、QXL-40、QXL-60、QXL-80、QXL-100的全基因进行分段克隆、测序,并通过生物学软件对各片段比对、拼接,获得各代次毒株的全基因序列。结果显示,QXL株基因组结构为5UTR-1a-1b-S-3a-3b-M-ORFX-5a-5b-N-UTR3'。其中QXL-5和QXL-40全长为27681bp, QXL-60、QXL-80和QXL-100全长为27682bp,其基因组在ORFX处多出一个碱基A。对各代次毒株的全基因序列分析发现,QXL-40、QXL-60基因序列变化较大,分别占碱基总变化数的28.21%和66.67%,而QXL-80、QXL-100基因序列与QXL-60相比,变化很少,趋于稳定。与前期动物试验结果保持一致。在传代过程中,QXL-40有44个碱基发生变化,并引起23个氨基酸变化;QXL-60在此基础上又有108个碱基发生变化,并引起31个氨基酸变化;QXL-80在前面148处变化的基础上又有2个碱基发生变化,引起2个氨基酸变化;QXL-100在前面150处变化的基础上又有6个碱基发生变化,并引起3个氨基酸变化。这些突变的氨基酸分散地存在于基因组的不同区域,其中nsp2变化最大,nsp3和S基因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IBV的毒力强弱可能不是由单个氨基酸的突变引起的,而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同时,其非结构蛋白区在病毒毒力变化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2. IBVQXL-5株反向遗传平台的建立为了进一步研究IBV的变异机理,我们将QXL-5的全基因分成13段进行感染性克隆的构建。通过引物在其5'末端引入T7 RNA聚合酶启动子核心序列,3'末端加上polyA尾巴结构,并在ORF5引入一同义突变作为遗传标记。首先将各片段连入pEASY-Blunt载体中进行克隆、测序。然后各测序正确的片段经酶切、体外拼接获得基因组全长cDNA分子。同时获得N基因全长cDNA以提高病毒的拯救效率。最后经体外转录、共转染宿主细胞的方法获得具有感染性的病毒。转染后48h,将细胞反复冻融3次接种10日龄SPF鸡胚,并盲传数代。对亲本毒株QXL-5及盲传3代的病毒进行EID50的测定。结果显示两者的病毒滴度相似,分别为106.3EID50/0.1mL和106.0EID50/0.1mL。通过基因测序对引入的遗传标记进行鉴定。测序结果表明标记基因发生了变化,初步证明成功拯救出了具有感染性的QXL-5病毒,命名为rQXL-5。该反向遗传平台的建立为IBV致病机制和新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06-01)
王玉东,王永玲,张国中,王君玮,高艳艳[6](2015)在《叁株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毒株对鸡的致病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对鸡的致病性,采用滴鼻、点眼和滴口方法,用QXIBV、DYIBV、FCIBV分离毒株对未免疫鸡和SPF鸡进行了攻毒致病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未免疫的10日龄鸡攻毒后致死鸡的剖检变化与20日龄未免疫的被攻毒鸡相似,均有腺胃肿大,腺胃黏膜出血、溃疡,肾肿大、尿酸盐沉积等病变;20日龄(高日龄)攻毒鸡较低日龄(10日龄)攻毒鸡死亡率偏高。被攻毒的SPF鸡均出现精神沉郁、羽毛蓬乱、腹泻等与自然发病鸡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腺胃肿大,黏膜出血、溃疡,肾肿大、尿酸盐沉积等病变);被攻毒的未免疫鸡、SPF鸡与自然发病鸡死亡率相似。试验结果表明,用这3株腺胃型IBV分离株均能人工复制出与自然发病鸡基本一致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陈冰,李云霞,孙美玉,王寿山,李亚杰[7](2014)在《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D04株M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IBV-SD04(以下简称SD04株)为一株临床分离的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通过RT-PCR技术扩增出该毒株的M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 MD-18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M基因长度为678 bp,编码225个氨基酸,与国内外主要的疫苗毒株和国内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为86.6%~99.9%;通过DNAStar软件对M蛋白进行二级结构预测,结果表明M蛋白的N端前98位氨基酸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抗原性指数以及表面可能性;通过在线软件TMHMM Server v.2.0对M蛋白进行跨膜区分析,结果显示SD04株M蛋白跨膜3次,跨膜区分别位于23~40、47~69和79~98肽段区;应用在线软件Net NGlyc 1.0和Net OGlyc 3.1对M蛋白进行糖基化位点分析,结果表明SD04株M蛋白无氧连糖基化位点,存在2个氮连糖基化位点。综合以上信息,SD04株可作为疫苗候选株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4年20期)
孙美玉,陈冰,邢婧珉,王寿山,吕茂杰[8](2014)在《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QD株S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某发病鸡场分离获得1株嗜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命名为QD株,据GenBank发表的IBVS1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对QD分离株S1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并将其与国内流行株及参考毒株进行比对。结果显示,IBV QD株S1基因全长为1620bp,S蛋白裂解识别位点为RRFRR。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QD株与国内外疫苗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78.8%~82.2%。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QD株与国内外主要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远,与近几年国内分离的肾型毒株亲缘关系最近。本试验结果表明IBV肾型毒株在中国广为流行,该毒株可作为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株的候选毒株。(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4年03期)
谢晓鹏[9](2013)在《中药方剂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致痛风鸡的生产性能和血常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禽痛风的发生遍布世界各地,是家禽生产中常见且多发的禽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本病多发生于鸡。近年来,中草药治疗禽痛风的报道越来越多。本实验选用37日龄海兰褐蛋鸡550羽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11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高浓度病毒对照组、低浓度病毒对照组、中药方剂1预防高浓度病毒组、中药方剂1预防低浓度病毒组、中药方剂1治疗高浓度病毒组、中药方剂1治疗低浓度病毒组、中药方剂2预防高浓度病毒组、中药方剂2预防低浓度病毒组、中药方剂2治疗高浓度病毒组、中药方剂2治疗低浓度病毒组,每组50羽。通过肾型传支病毒人工复制鸡痛风病例,并用两中药方剂对病鸡进行预防和治疗实验,探讨两中药方剂对病鸡生产性能和血常规的影响。结果表明:1. IBV能诱发鸡痛风,导致鸡发生腹泻,生产性能下降,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2.两中药方剂对感染IBV鸡的生产性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死亡率、料重比均低于病毒对照组,但高于正常组;饲喂中药方剂后的体重、日增重有高于病毒对照组的趋势,但低于正常组。其中,实验第12天,中药2治疗低浓度组的体重显着低于病毒对照组(P<0.05)。实验第26天,中药1预防、治疗高浓度组的体重显着高于病毒对照组(P<0.05)。3.鸡人工感染IBV后,其白细胞总数、粒细胞数升高,两中药方剂处理组使白细胞总数有高于病毒对照组且高于正常组的趋势。其中,实验第12天,中药1预防高浓度病毒组的白细胞数显着高于病毒组(P<0.05),中药1治疗低浓度病毒组的粒细胞数显着高于病毒组(P<0.05);实验第26天,中药1预防及中药2治疗高浓度病毒组的白细胞数显着高于病毒组(P<0.05)。4.鸡人工感染IBV后,其淋巴细胞数升高,两中药方剂处理组淋巴细胞数有低于病毒对照组而高于正常组的趋势。差异不显着(P>0.05)。5.鸡人工感染IBV后,其中间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升高,两中药方剂处理组中间细胞有低于病毒对照组而高于正常组的趋势。差异不显着(P>0.05)。6.鸡人工感染IBV后,其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升高,两中药方剂处理组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有低于病毒对照组而高于正常组的趋势,血红蛋白含量则有高于病毒对照组且高于正常组的趋势。其中,实验第12天,与病毒对照组比较,中药1预防、治疗高浓度病毒组血红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实验第19天,与病毒对照组比较,中药1预防、治疗及中药2预防、治疗高浓度病毒组血红蛋白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7.鸡人工感染IBV后,其血小板升高,两中药方剂处理组血小板有低于病毒对照组而高于正常组的趋势。其中,实验至第26天,中药2预防高浓度病毒组显着低于病毒对照组(P<0.05)。(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李晓峰,郑振宇,杨红瑞,许保疆,张怡磊[10](2012)在《一株鸡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2年3月新郑市某蛋鸡场发生的一例疑似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病鸡为研究对象,取剖检病鸡的气管和肺脏组织,经过无菌处理分离到一株病毒,为确定该病毒,应用病毒分离、血凝试验、鸡胚矮小化试验、干扰新城病毒复制试验、琼脂凝胶扩散试验,RT-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方法鉴定,结果均符合鸡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生理特性.以上检查结果结合临床、剖检症状,确认该病毒就是鸡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东临沂地区某鸡场25日龄鸡群发病,临床表现为气管啰音、咳嗽、打喷嚏,剖检肾脏有大量尿酸盐沉积,疑似感染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为了探究发病鸡群的病因,试验选取120只该场疑似鸡肾型传染性气管炎病毒致死的病死鸡,进行剖检,取肾、肺和气管等组织器官经过无菌处理后,分离得到若干株病毒,通过临床检查、病毒分离、血凝试验、鸡胚传代试验等方法鉴定。试验表明,所得结果与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病毒的临床特征和特性基本一致,说明引起该鸡群发病的病原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颜世红,杨慧明,程晋龙,赵烨,张国中.QX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弱毒疫苗株的选育[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2].李浩然,李哲,孟凡生,刘世霞.山东地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防治[J].家禽科学.2018
[3].魏昆鹏,陈立功,张诚,白晓,高磊.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
[4].王玉东,刘俊辉,郑增忍,王君玮,王永玲.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山东分离株S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15
[5].代珊.QX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疫苗株鸡胚传代致弱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扬州大学.2015
[6].王玉东,王永玲,张国中,王君玮,高艳艳.叁株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毒株对鸡的致病性试验[J].中国兽医科学.2015
[7].陈冰,李云霞,孙美玉,王寿山,李亚杰.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D04株M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J].中国家禽.2014
[8].孙美玉,陈冰,邢婧珉,王寿山,吕茂杰.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QD株S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4
[9].谢晓鹏.中药方剂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致痛风鸡的生产性能和血常规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3
[10].李晓峰,郑振宇,杨红瑞,许保疆,张怡磊.一株鸡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