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化酶柱论文-李倩

固定化酶柱论文-李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定化酶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固定纤维素酶,玉米胚芽,柱式固定化酶反应器,体外抗氧化

固定化酶柱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1](2016)在《实验室型固定化酶柱制备玉米胚芽油及水解蛋白液功能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固定化纤维素酶方法,优化了实验型固定化酶柱制备玉米胚芽油的条件,探讨了在酶解过程中固定化酶及玉米胚芽的微观结构的变化,确定了实验型固定化酶柱制备玉米胚芽油的工艺参数,并考察了固定化酶柱反应生成的水解蛋白液抗氧化活性等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在水酶法提取玉米胚芽油工艺中,纤维素酶辅助提取效果较好,最佳工艺参数为:酶添加量为997.6 U/g,酶解p H为9,料液比1:6,酶解温度46℃时,提取时间为4.3 h。提油率可达61.26%。玉米胚芽油中脂肪酸总含量高达85%以上,其中油酸和亚油酸总的相对含量高达83%。(2)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确定海藻酸钠固定化纤维素酶的最佳工艺:当游离酶添加量为10000 U/g,海藻酸钠浓度为2.8%,Ca Cl2浓度为4.2%,固定化时间为4.2 h时,得到最终酶活回收率最大为72.85%。(3)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确定壳聚糖固定化纤维素酶的最佳工艺:当壳聚糖浓度为2.05%,戊二醛浓度为0.51%,固定化时间为14.20 h,交联时间为3.10 h时,得到最终酶活回收率最大为70.67%。(4)固定化的纤维素酶较游离酶具有较强的耐热性及热稳定性,最高可以在60℃下发挥酶活力,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次数可达5次,且可在20天内保持60%的初始相对酶活力。(5)固定化纤维素酶柱式反应器提取玉米胚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p H为9,流速为5 m L/min,料液比为1:8,酶解时间8 h,提油率可达50%左右。(6)玉米胚芽水解蛋白的组成与玉米胚芽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相似,玉米胚芽水解蛋白氨基酸含量为32.2%是玉米胚芽分离蛋白12.5%的2.6倍。玉米胚芽水解蛋白浓度在15 mg/m L时,其还原力可达到1.542,对羟自由基和DPPH的清除率分别为59.31%、53.11%。玉米胚芽水解蛋白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同时玉米胚芽水解蛋白的功能性质优于分离蛋白。(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6-06-01)

羊小海,向秋芬,王柯敏,黄红梅,王青[2](2006)在《掺杂固定化酶柱的次黄嘌呤液滴光化学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了一种基于掺杂的溶胶-凝胶固定化酶柱的次黄嘌呤液滴光化学传感器。在凝胶形成过程中添加肌氨酸和山梨醇,由于两种添加剂的模板作用,可形成大而有序的凝胶网格,使得酶与底物能充分接触,从而达到提高传感器响应速度和灵敏度的目的。基于这一方法固定了黄嘌呤氧化酶,并结合液滴光化学传感装置,用于次黄嘌呤的测定。在pH值为8.74的Tris-HC l缓冲液中,该传感器对2.0×10-7~8.0×10-6mol/L的次黄嘌呤呈线性响应,检出限为5.0×10-8mol/L。本实验固定化黄嘌呤氧化酶的催化效率是普通溶胶-凝胶法固定化酶的2.54倍。(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6年04期)

郭红彦[3](2005)在《固定化酶柱与固定化菌体柱耦联—高效拆分乙酰-DL-蛋氨酸》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次将固定化菌体与固定化酶实现了耦联,用于拆分乙酰-DL-蛋氨酸。先用固定化菌体在间歇振荡反应器内对乙酰-DL-蛋氨酸进行初拆分,再用固定化酶在填充床反应器内进行高效拆分。包括以下内容:氨基酰化酶固定化载体的筛选。考察了十四种不同型号、性能的弱碱性大孔树脂固定化酶活,研究发现,DEAE-D/H-Ⅲ固定化氨基酰化酶的效果最好,固定化酶活1356.41U/g。研究了不同给酶量下DEAE-D/H-Ⅲ固定化酶活力收率。结果表明:酶液浓度115U/g时,酶活力收率最高,为59.49%。具体分析了此固定化酶性质。结果表明,最佳pH、酶活最高时的反应温度和Co2+浓度分别为6.5、65℃和5×10-4mol/L。同时考察了固定化酶的稳定性、再生性。在37℃下,固定化酶连续拆分乙酰-DL-蛋氨酸30天,酶活力降为最初的72.6%。失活的固定化酶经洗脱、再生后,酶活达1380.64U/g,达到新树脂固定化效果,证明载体再生性较好。米曲霉菌体(Aspergillus oryzae3042)的液体培养和固定化研究。选用豆汁培养基,参照文献规定的培养条件进行培养,经冷冻干燥机干燥后菌体酶活2039 U/g。采用甲醛和明胶固定化后的菌体酶活1708.68U/g,固定化效率为83.76%。研究固定化菌体拆分乙酰-DL-蛋氨酸的性质。结果表明最佳pH、酶活最高时的反应温度和Co2+浓度分别为8.0、65℃和5×10-4mol/L。固定化酶和固定化菌体动力学研究。考察了底物浓度、产物浓度对拆分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固定化酶底物抑制浓度0.4 mol/L,低底物浓度下拆分反应符合米氏方程,米氏常数Km为6.19mmol/L,不存在产物抑制;固定化菌体底物抑制浓度0.2 mol/L,产物抑制浓度0.01 mol/L,低浓度下拆分反应符合米氏方程,米氏常数Km为7.76mmol/L。间歇振荡反应器和填充床反应器模型建立。得出间歇振荡反应器在指定拆分率下的反应时间;对填充床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底物浓度0.2 mol/L时,填充床反应器出口处测得的实验数据与模型求解曲线吻合得很好。(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5-12-01)

金浩,周纪宁,方波,江体乾,施永德[4](1999)在《利用固定化酶柱进行体外血液净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正交配置方法计算了固定化L-天冬酰胺酶柱,对连续化血浆净化过程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值相吻合,表明适用于描述体外循环净化过程(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1999年04期)

李清文,王义明,张新荣,罗国安[5](1999)在《溶胶凝胶法制备固定化酶柱并应用于化学发光型的葡萄糖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胶凝胶过程以其纯度高,均匀性强,处理温度低,反应条件易于控制等优点成为生物传感器中一种颇具前途的固化方法.利用硅酸乙酯(TEOS)的溶胶凝胶化过程对葡萄糖氧化酶(GOD)进行固化,并制备了不同载体下的GOD酶柱.实验结果表明GOD可在SiO_2的溶胶凝胶体中保持较高的活性.将此酶柱用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体系,可实现对葡萄糖的在线测定.该体系的校正曲线线性范围为3.5~70μmol/L,其相关系数为0.999,检出下限为0.6μmol/L.(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1999年11期)

吴国琪,凌达仁,王忱,王钒,宋国强[6](1999)在《固定化谷氨酸脱羧酶柱式反应器测定L-谷氨酸》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羧甲基化的N,N’-甲叉双丙烯酰胺交联的烯丙基葡聚糖(简称CM-CADB)凝胶树脂为新型载体,研究了谷氨酸脱羧酶(GDC)在CM-CADB上的固定化与环境的依赖关系.确定了酶固定化最佳条件,研究了固定化GDC的活性与底物浓度、pH、温度的依存性,动态响应特性,热稳定性和寿命,求算了米氏常数.将固定化GDC酶柱与进样系统具CO_2气敏电极的离子活度分析器-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匹配,构成酶反应谷氨酸检测装置,测定了固定化GDC酶柱的能斯特线性响应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y=43.3x+181.6,r为0.9936.(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1999年07期)

邹公伟,文红梅[7](1992)在《微型HPLC-固定化酶柱后反应器-电化学检测法测定血清和全血中的葡萄糖》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用Ni(Ⅱ)处理10μm强酸型阳离子交换剂Partisil-10SCX再吸附葡萄糖氧化酶以制备固定化酶的新方法。酶的吸附和固定化酶的活性较一般的物理吸附有明显的改善。由此制得的固定化酶柱后反应器接入微型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体系进行了血清和全血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并实现了葡萄糖和尿酸的同时检测。(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通报》期刊1992年03期)

李建中,章竹君[8](1990)在《固定化酶柱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葡萄糖氧化酶包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使之固定化,并将其装柱接入流动注射系统中,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葡萄糖通过固定化酶柱后转化生成的过氧化氢,从而测定葡萄糖含量。该法灵敏、快速、准确、酶柱性能稳定,可反复使用。葡萄糖的检测下限小于0.1mg/L,经人体血糖测定和加标准回收实验结果均为满意。(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1990年02期)

固定化酶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制了一种基于掺杂的溶胶-凝胶固定化酶柱的次黄嘌呤液滴光化学传感器。在凝胶形成过程中添加肌氨酸和山梨醇,由于两种添加剂的模板作用,可形成大而有序的凝胶网格,使得酶与底物能充分接触,从而达到提高传感器响应速度和灵敏度的目的。基于这一方法固定了黄嘌呤氧化酶,并结合液滴光化学传感装置,用于次黄嘌呤的测定。在pH值为8.74的Tris-HC l缓冲液中,该传感器对2.0×10-7~8.0×10-6mol/L的次黄嘌呤呈线性响应,检出限为5.0×10-8mol/L。本实验固定化黄嘌呤氧化酶的催化效率是普通溶胶-凝胶法固定化酶的2.54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定化酶柱论文参考文献

[1].李倩.实验室型固定化酶柱制备玉米胚芽油及水解蛋白液功能性的研究[D].渤海大学.2016

[2].羊小海,向秋芬,王柯敏,黄红梅,王青.掺杂固定化酶柱的次黄嘌呤液滴光化学传感器研究[J].分析化学.2006

[3].郭红彦.固定化酶柱与固定化菌体柱耦联—高效拆分乙酰-DL-蛋氨酸[D].天津大学.2005

[4].金浩,周纪宁,方波,江体乾,施永德.利用固定化酶柱进行体外血液净化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9

[5].李清文,王义明,张新荣,罗国安.溶胶凝胶法制备固定化酶柱并应用于化学发光型的葡萄糖传感器[J].分析化学.1999

[6].吴国琪,凌达仁,王忱,王钒,宋国强.固定化谷氨酸脱羧酶柱式反应器测定L-谷氨酸[J].分析化学.1999

[7].邹公伟,文红梅.微型HPLC-固定化酶柱后反应器-电化学检测法测定血清和全血中的葡萄糖[J].分析测试通报.1992

[8].李建中,章竹君.固定化酶柱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J].分析试验室.1990

标签:;  ;  ;  ;  

固定化酶柱论文-李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