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树木花粉活力的四唑初步试验

测定树木花粉活力的四唑初步试验

一、四唑对树木花粉生命力测定的初步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贺快快[1](2020)在《北京油松人工林遗传结构及其与山西自然种群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树木种内不同地理种群林分的适应性与正常生长具有一定的生态限制,不当的跨生态区调拨种子可导致林分稳定性与生产力降低。外来种质对引入地自然生境与栽培措施的适应性进化对其可持续利用价值有重要影响。20世纪50-80年代北京地区开展了大规模人工造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是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其种源主要来自油松中心分布区的山西省。这些油松人工林不同林分间在生长与适应性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与种源或生境是否有关,人工林种群遗传结构如何,其与北京皇家园林的古油松种群和山西种源地种群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和相似性,引种地是否会改变种群的遗传结构等,揭示与阐明这些问题,对认识外来种源的进化与驯化效应和北京地区油松人工林的培育与经营管理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北京上世纪营造的8个油松人工林种群和3个皇家园林古油松种群为样本材料,利用7对多态性高且扩增稳定的核基因组EST-SSR引物标记和群体遗传软件解析了各种群的遗传结构特点与差异,并基于课题组关于山西五大山系地理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做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8个北京油松人工林种群在遗传结构上均表现出偏离遗传平衡的特点,5个种群表现为杂合子过剩,3个种群杂合子不足,显示种群受适合度选择效应影响;油松人工林各种群的期望杂合度普遍大于北京古油松各种群,表现出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油松人工林种群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且比山西五山系种群和北京古油松种群有更高的种群间遗传变异;(2)各等位标记频率在不同类别油松种群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一些等位标记在北京油松人工林和古油松种群中的频率很高,而在山西五山系油松种群中频率较低,一些在北京人工林中频率较高,在古油松群体中频率则较低;(3)16个油松种群被分为3大类,其中古油松GS1,GS2和GS3位于第一大类(I类)的同一亚类,其他北京人工林(除JLS)同聚类在第一大类(Ⅰ类),山西的五山系种群均处于第二大类(Ⅱ类),显示了不同来源油松种群内相似性与类别间的差异性;(4)通过油松核基因组7对EST-SSR标记虽未能准确推断出与文献记载相一致的北京油松人工林种源,但可以确定不同种群之间的相对亲缘关系;引种地对种群的选择效应与人工林培育过程的驯化效应可导致种群遗传结构发生改变,利用基因编码区的EST-SSR标记做种群溯源存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为北京地区油松人工林的评价、培育和种质种源管理提供相应信息,对其他树种的人工林溯源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朱珠[2](2016)在《水曲柳成花性别差异研究及开花基因表达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以黑龙江省苇河林业局青山种子园20-30年生,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的水曲柳雌雄株为实验材料,通过连续两年的跟踪调查,对其雌雄株在群体、单株、花序及单花水平的花期物候进行系统详细的研究,进一步应用形态学、解剖学方法系统开展水曲柳雌雄花器官发育过程中花序、单花形态及解剖学分析,揭示了水曲柳花发育过程的关键时间点及相应形态的时空特征。在水曲柳花发育的不同时期及特定时期低温胁迫下,对其雌雄花的生理生化、激素、开花相关基因表达进行雌雄差异分析。进一步克隆了水曲柳CO(CONSTANS)、AP2(APETALA2)、PI(PISTILLATA)及 FT(FLOWERING LOCUST)基因全长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水曲柳开花物候研究:(1)水曲柳雄花开放早于雌花,雄花花期为4月底至5月初,雌花花期为5月初至5月中下旬;开花模式均为“集中开花”模式;(2)雄花花期较雌花提前4-6天,其中雄花散粉期与雌花盛花期时间基本一致,基本为5月7日至5月15日,此时为水曲柳授粉关键时期;(3)雄花序宽度始终大于长度,5月8日之前花序生长缓慢,5月9-10日花序快速生长;雌花序在5月9日前生长缓慢,5月9日之后快速生长,其中9-10日及17日花序平均日伸长量达到最大值;同一个雌花序中,同时生长羽状复叶及花序;雄蕊在5月7日前生长缓慢,5月7-8日快速生长;雌单性花在5月9日前单花生长较快,子房生长缓慢,5月10-18日,单花生长较慢,子房快速生长,雌单性花长度与子房长宽呈正相关;雌单性花中观察到有发育异常的雄蕊;(4)雌雄花相对开花强度频率斜度均为右斜,这种开花模式能最大限度在短时间内完成传粉受精,保证物种最大量结实;花粉采集后低温贮藏3-4天后萌发率达到65.60%;在范围内观测雌株自然结实率差异显着,其中最高为60.27%,最低为11.40%;(6)开花数目和花期长度呈正相关,个体始花时间与花期长度呈负相关,花期持续时间与座果率呈负相关,开花数与座果率呈正相关;2、水曲柳花发育形态学研究:(1)水曲柳雄花器官中,花药4室,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为同时型,多数观察到的四分体为正四面体,花粉成熟期为二细胞花粉,花粉粒有3个萌发孔。(2)水曲柳胚珠为倒生,珠被为单层,2室子房共4枚胚珠。大孢子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大孢子线形排列,合点端大孢子最终形成功能大孢子,成熟胚囊为廖型;(3)水曲柳雌花上败育的雄蕊发育阻滞的发生有可能由于已发育好的结构又经过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而退化,而水曲柳雄花中并未出现雌花的性器官原基。因此得出水曲柳雌单性花的发育属于type I型,雄单性花的发育属于type II型。3、水曲柳花发育过程中性别差异:(1)雄花比雌花提前开放7-10天,这使得雄花受到更严重的环境损伤,雌花对环境有更高的适应性。(2)高水平的ZR及低水平的GA、IAA对性别分化有促进作用。而ABA含量的不稳定说明其自身有自我平衡的状态,说明在水曲柳花发育过程中存在激素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3)Tubulin基因适于用作水曲柳雌雄花的内参基因。水曲柳雄花发育第二阶段,即减数分裂阶段;雌花发育第四阶段,即二核胚囊-八核胚囊阶段,开花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达到最高值。4、水曲柳雌雄花对低温胁迫过程中性别差异:(1)雄花散粉及雌花完成受精之前的发育时期低温胁迫分析结果显示:雄花中更高的MDA、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以及钙离子相关、冷胁迫相关及DNA甲基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雌花中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剂更高的FmaCAT基因的表达,均说明雄花比雌花受到了更严重的过氧化作用;(2)冷胁迫过程中,大部分生理及分子响应相关蛋白含量及相应基因表达的峰值在雌花中出现在2-4h,在雄花中出现在8-10h,这个趋势暗示了在受精过程中雌花对低温的适应性更强。5、水曲柳花发育关键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水曲柳开花相关基因CO、AP2、PI及FT的cDNA全长序列,对其进行开放阅读框预测,得出这四个基因ORF分别为1032bp,1506bp,645bp及525bp;与达尔文棉CO基因、葡萄AP2基因、芝麻PI基因及苹果FT基因同源性分别达到59%、66%、87%及88%,并且覆盖率均达99%以上;这四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均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质,且无规则卷曲为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成分,为下一步水曲柳开花基因遗传转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创新点及意义:由于水曲柳是典型的雌雄异株高大木本植物,因此本文从水曲柳雌雄植株开花物候研究入手,发现水曲柳雌雄花发育之间存在花期不遇等差异。接着对水曲柳雌雄株产生的两性花的形态学、生理生化学、基因表达之间的性别差异进行步步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并且得到了水曲柳开花关键基因CO、AP2、PI及FT基因全长序列,并对这些基因进行初步分析。以上研究系统阐明了水曲柳花期物候发育规律,总结了雌雄花器官发育特征,探讨了雌雄花在发育过程及响应低温胁迫的性别差异,得到了水曲柳开花关键基因,推进了水曲柳花发育分子生物学进程,为今后水曲柳花发育研究、开花网络调控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实践工作中起到理论指导作用,最终为保护水曲柳种质资源、加速该物种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

刘禹廷[3](2016)在《呼和浩特市几种云杉属树种引种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内蒙古林科院树木园引种栽培30-40年云杉属树种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云杉属树种的物候特性以及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同时还对其叶抗旱性进行解剖分析,以及对不同云杉属树种的花粉活性进行测定,通过不同树种间的比较分析,综合评价其引种适应性,为该属树种的进一步推广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云杉属树种物候期与气温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光照和降雨量相关性不显着。说明该属树种物候期主要受气温的影响较大,受光照和降雨影响相对较小。(2)云杉属树种叶抗旱适应性强弱排序为:鳞皮云杉>白云山≥西伯利亚云杉>北美蓝云杉>青扦>欧洲云杉>红皮云杉>粗枝云杉>川西云杉>紫果云杉>青海云杉>白扦>天山云杉。说明了鳞皮云杉和白云杉等树种叶抗旱适应性相对较强,白扦和天山云杉等树种叶抗旱适应性相对较弱。(3)对云杉属树种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其中欧洲云杉、紫果云杉、川西云杉和红皮云杉综合生长状况最好,白扦、青海云杉、天山云杉、北美蓝云杉、青扦、粗枝云杉和西伯利亚云杉生长状况相对较好,鳞皮云杉和白云杉综合生长状况相对一般,13种云杉属树种均无病虫害感染。(4)通过对6种云杉属植物花粉进行活性检测,其花粉活性大小依次为:白扦>紫果云杉≥青海云杉>欧洲云杉>鳞皮云杉>粗枝云杉,且6种云杉属植物花粉生活力维持时间为50-60d,其中白扦花粉生活力维持时间相对较长,粗枝云杉花粉生活力维持时间相对较短。(5)云杉属树种对于呼和浩特地区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均表现较好,其中欧洲云杉、紫果云杉引种适应性为优,等级为Ⅰ级,其次为白扦、红皮云杉、粗枝云杉、川西云杉、青海云杉、北美蓝云杉和鳞皮云杉适应性为良,等级为Ⅱ级,青扦、天山云杉、西伯利亚云杉和白云杉适应性为中,等级为Ⅲ级。

赵建建[4](2014)在《早实核桃开花授粉特性及石硫合剂疏花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提高早实核桃的产量和品质,以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示范园生产基地盛果期的绿岭、辽宁1号、鲁果1号、上宋6号、中林1号和绿早6个早实核桃品种为试材,采用形态观察、显微镜观察、TTC染色法、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喷施石硫合剂等方法,对早实核桃的开花物候期、花粉形态、花粉贮藏特性、授粉结实特性、石硫合剂疏花效应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雄先型品种绿岭、辽宁1号、鲁果1号的雄花花期为45d,散粉期为4月14日至4月17日,雌花花期为1415d,雌花盛花期在4月25日左右。雌先型品种上宋6号、中林1号、绿早的雄花花期持续1112d,散粉期为4月25日至4月28日,雌花花期为1516d,雌花盛花期在4月15日左右,雌先型品种与雄先型品种可互为授粉品种进行授粉。2、以鲁果1号作为母本,上宋6号、中林1号、绿早授粉的坐果率分别为33.33%、33.61%、29.44%;出仁率分别为51.52%、53.61%、48.40%;单果重分别为11.73g、10.90g、11.44g;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2.31%、1.88%、2.67%。以绿岭作为母本,上宋6号、中林1号、绿早授粉,坐果率分别为35.83%、26.11%、27.77%;出仁率分别为62.03%、61.46%、59.56%;单果重分别为11.44g、10.10g、10.02g;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2.24%、1.67%、1.84%。以辽宁1号作为母本,上宋6号、中林1号、绿早授粉,坐果率分别为27.66%、20.99%、22.84%;出仁率分别为54.41%、59.94%、59.50%;单果重分别为11.36g、10.21g、11.25g;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3.02%、1.76%、1.69%。3、所测定的6个早实核桃品种,花粉形状为近圆至圆形,圆形约占总量的20.41%,近圆形约占79.59%。圆形花粉粒中,绿早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5.83%;绿岭所占的比例最低,为15.83%。花粉粒平均直径为39.60μm,其中辽宁1号花粉粒平均直径最大,为43.32μm,中林1号花粉粒平均直径最小,为36.67μm,两者相差6.65μm,同一品种内花粉粒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相差11.8722.50μm。4、以花粉活力保持在20%为标准,室温条件下,绿早、中林1号、上宋6号、鲁果1号、辽宁1号、绿岭花粉贮藏天数分别为8d、7d、9d、11d、10d、10d;4℃贮藏条件下,绿早、中林1号、上宋6号、鲁果1号、辽宁1号、绿岭花粉贮藏天数分别为27d、30d、35d、50d、50d、45d;-20℃条件下,花粉活力贮藏时间最长,均在180d以上。5、‘绿岭’核桃雌花柱头开裂期、倒八字期、反卷期授粉的坐果率分别为22.39%、30.00%、21.39%。6、‘绿岭’核桃的雄花序喷施石硫合剂后随着喷施后天数的增加,花粉活力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随着石硫合剂浓度的增加,花粉活力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雄花花序伸长期,喷施不同浓度的石硫合剂对花粉生活力没有显着影响。小花分开期,喷施石硫合剂后第3d花粉生活力最高,0.5°Be、1.0°Be、1.5°Be处理的花粉活力分别为79.00%、75.67%、71.67%,对照为88.33%;第4d花粉生活力最低,0.5°Be、1.0°Be、1.5°Be花粉生活力分别为42.33%、37.33%、34.00%,对照为47.67%。雄花初花期,喷施石硫合剂后第2d花粉生活力最高,0.5°Be、1.0°Be、1.5°Be处理的花粉生活力分别为79.33%、74.67%、73%,对照为88.33%;第3d花粉生活力最低,0.5°Be、1.0°Be、1.5°Be花粉生活力分别为42.00%、34.00%、31.00%,对照为48.67%。7、‘绿岭’核桃雌花柱头开裂期,喷施0.5°Be、1.0°Be、1.5°Be石硫合剂后的坐果率分别为50.24%、39.55%、35.92%,对照为54.32%;坚果的三径均值分别为33.9mm、34.7mm、34.7mm,对照为34.4mm;单果重分别为10.36g、10.65g、10.86g,对照为10.28g;出仁率分别为62.75%、63.61%、64.20%,对照为62.83%;脂肪含量分别为66.60%、66.54%、66.49%,对照为66.42%。盛花期,喷施0.5°Be、1.0°Be、1.5°Be石硫合剂后的坐果率分别为54.67%、38.50%、35.63%,对照为56.40%;坚果的三径均值分别为34.0mm、35.3mm、35.7mm,对照为34.0mm;单果重分别为10.20g、10.72g、10.87g,对照为10.26g;出仁率分别为63.76%、64.22%、64.46%,对照为63.02%;脂肪含量分别为67.18%、66.81%、67.45%,对照为66.26%。

杨尚尚[5](2013)在《石榴花粉亚微形态结构与萌发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对中国不同生态地理群体的55个石榴品种花粉亚微结构进行观察及花粉萌发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石榴花粉形态进行观察,通过对花粉形状、大小、外壁纹饰及萌发器官等方面的研究,旨在建立石榴花粉形态学的量化指标,探讨花粉形态与品种演化、分类的关系;搞清石榴花粉动态萌发情况及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花粉萌发的影响,为培育石榴新品种及种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石榴品种花粉的形态特征:55个石榴花粉粒赤道面观为长球形(P/E为1.29-1.96)和超长球形球(P/E>2);极轴长(P)22.75-31.5μm,赤道轴(E)12.75-17.75μm,花粉粒大小有一定差异,为中等大小花粉;石榴花粉均为单粒,具有沿极轴方向,以等间距分布的三条孔沟,沟长且裂至两极,按照Erdtman的NPC分类系统,属于N3P4C5型花粉;花粉的萌发孔器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萌发孔外突和萌发孔不突;花粉表面纹饰的基本类型为疣状突起;表面纹饰的疣状突起分成3种类型:平滑疣状,微小疣状和粗糙疣状。2.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在孢粉学分析时,各个形状指标的重要性依次为:沟长、极轴长、P/E、赤道轴长、表面纹饰、萌发孔膜形态、花粉形状和沟宽。综合重要性状为花粉粒大小,外壁纹饰特征,萌发器官特征等。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石榴的花粉形态分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不一致,这表明石榴花粉形态与品种的花色、花瓣、果实的酸甜等外部形态并无关联。4.为寻求蔗糖、硼酸和pH的最佳组合,对‘泰山红’石榴花粉进行正交L9(33)试验设计得出,花粉最佳培养条件组合为:10%蔗糖,0.005%硼酸,pH值7.0。5.通过普通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泰山红’石榴花粉萌发进程得出,花粉的萌发时间较短,仅3h。6.对‘泰山红’石榴花粉培养,低浓度的6-BA(1-10mg/L)、2,4-D(1-5mg/L)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起促进作用,超过此浓度范围,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起抑制作用,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最佳浓度为:10mg/L的6-BA和5mg/L的2,4-D;NAA(1-30mg/L)和多效唑(50-800mg/L)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加强。

马雪[6](2013)在《部分蔷薇属植物核型分析及2n配子研究》文中提出蔷薇属(Rosa L.)植物隶属于蔷薇科蔷薇亚科,全世界共有212种,我国有95种,是世界着名的观赏植物之一,在园林绿化中应用广泛。然而,由于东北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兼具观赏性和抗性的月季品种寥寥无几。野生蔷薇资源抗性好观赏性差,多为二倍体,单倍体花粉不可育、萌发率极低,无法与观赏性较好的四倍体栽培月季品种进行远缘杂交。因此,如何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不育性,培育出观赏性好且抗性强的品种是我们当前育种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12个寒地野生蔷薇属种质资源和10个现代月季栽培品种为试材,对未知倍性的6个野生蔷薇种质进行核型分析,观察7个散粉量较大的二倍体野生蔷薇种质的花粉形态,并进行2n配子的研究,以2n配子诱导率较高的5个野生蔷薇属种质作为父本、以观赏性好的10个现代月季品种为母本进行远缘杂交育种,一方面了解蔷薇属植物遗传背景;另一方面诱导具有可育性的2n配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不育性,为蔷薇属植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加快育种进程。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对未知倍性的野生蔷薇种质进行核型分析,得出染色体形态及核型模式图,结果表明除了白玫瑰(R.rugosa Alba.)初步确定为四倍体外,其余材料均为二倍体。四季玫瑰(R. rugosa f. plena)、红玫瑰(R. rugosa f. plena(Reg.)Bvhouw.)、刺玫蔷薇(R. davurica Pall.)核型公式为K(2n)=2x=14m,属1A型;深山蔷薇(R.marretii)核型公式为K(2n)=2x=12m+2sm,属1B型;长白蔷薇(R.koreana Kom.)核型公式为K(2n)=2x=14m,属1B型。由此可见,核型分析的方法可以作为染色体倍性确定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核型分析可初步确定,深山蔷薇与长白蔷薇亲缘关系较近。2.对散粉量较好的7个二倍体种质的花粉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野生蔷薇属种质花粉形状主要呈超长球形和长球形,均具三萌发沟;花粉大小属于中等孢粉,平均极轴长度为39.36μm,平均赤道轴长度为20.84μm。根据外部纹饰差异聚类分析,得出在相似系数为0.26时,可分为4组。第1组包括单瓣黄刺玫(R. xanthina var. normalis);第2组包括苦水玫瑰(R. sertata×rugosa)、刺玫蔷薇(R. davurica Pall.);第3组包括日本无刺蔷薇(R.multiflora var.)、野蔷薇(R. multiflora Thunb.);第4组包括深山蔷薇(R.marretii)、长白蔷薇(R.koreana Kom.)。花粉形态观察可以为2n配子的鉴定提供依据,亲缘关系分析可在今后的育种中起到指导亲本选配的作用。3.通过2n配子的研究,得出自然条件下2n配子存在率极低,2n配子与正常花粉形状相近,大小约为正常花粉的1.5倍。经秋水仙素诱导,野野蔷薇(R. multiflora Thunb.)、苦水玫瑰(R. sertata×rugosa)、刺玫蔷薇(R. davurica Pall.)、单瓣黄刺玫(R. xanthina var.normalis)、日本无刺蔷(R.multiflora var.)5个种质的2n配子具有明显的诱导效果,不同种质间具有显着性差异且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及自然条件下产生的2n配子比例。其中野蔷薇(R.multiflora Thunb.)诱导率最高,达到18.12%。说明,秋水仙素诱导是产生2n配子的适宜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比较,不同种质最佳诱导条件不同,但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15%、0.20%时诱导效果较好。4.50个杂交组合中有24个杂交组合获得杂交果,占48.0%。共授粉261朵花,得到90个杂交果,总座果率为34.48%,共收获514粒杂交种,萌发150株,总萌发率为29.18%,成苗64株,总成苗率12.45%。5.在远缘杂交过程中,对新引进的现代月季品种进行观察发现,第一玫瑰红、摩纳哥公主2个品种生长健壮、花量繁多,且杂交座果率也较其他品种高,可在今后的育种中优先选作母本,而戴高乐生活力较弱,座果率极低,应选择性淘汰。对于败育的杂交果,可以采用胚挽救的方法进行离体胚培养。

王彦丽[7](2011)在《高浓度CO2对切花瓶插寿命影响及荷花杂交生殖障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世界花卉生产中,切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切花是鲜活的园艺产品,采后仍进行生命活动,储存和观赏寿命有限,因而切花的采后生理生化及保鲜研究就成为园艺学科中较为活跃的领域。大气CO2浓度在过去200年内已增加了100μmol·mol-1左右,CO2作为光合作用重要原料之一,其浓度升高将直接对切花光合作用产生影响,进而可能间接地影响切花细胞生理与生化及保鲜效果。此外,由于高浓度CO2还能降低植物呼吸作用,进而也有可能通过抑制呼吸作用来延长其瓶插寿命。目前,高浓度CO2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正面影响,然而高浓度CO2是否对切花采后保鲜也具有正面影响是本研究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此外,如高浓度CO2对切花采后保鲜具有正面影响,那么研究和探讨其影响机理是本研究拟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为此,我们运用生理生化和细胞生物学等手段,研究了高浓度CO2对切花菊和切花月季观赏品质、生理生化及结构特征的影响,旨在为高浓度CO2在切花菊、切花月季乃至其他种类切花保鲜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荷花(Nelumbo nucifera)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为多年生水生花卉,原产中国。荷花杂交育种中,不同杂交组合结实率差异非常大,但具体因素不清楚。杂交结实率与植物生殖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目前关于荷花生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很少,而有关荷花杂交生殖障碍机理的研究更未曾见报导。为此,我们以‘瑰丽’(Nelumbo nucifera ’Guili’)、‘艾江南’(N.nucifera’ Aijiangnan’)、‘秣陵秋色’(N.nucifera ’Molingqiuse’)、‘秦淮胭脂’(N.nucifera ’Qinhuaiyanzhi’)、‘金色年华’(N.nucifera ’Jinsenianhua’)和‘秦淮花灯’(N.nucifera’ Qinhuaihuadeng’)六个荷花品种为实验材料,设计了6个杂交组合,即‘瑰丽’(N.nucifera’Guili’)ב艾江南’(N.nucifera ’Aijiangnan’)、‘艾江南’(N.nucifera ’Aijiangnan’)ב瑰丽’(N.nucifera ’Guili’)、‘秣陵秋色’(N.nucifera ’Molingqiuse’)ב秦淮胭脂’(N.nucifera ’Qinhuaiyanzhi’)、‘秦淮胭脂’(N.nucifera ’Qinhuaiyanzhi’)ב秣陵秋色’(N.nucifera ’Molingqiuse’)、‘金色年华’(N.nucifera ’Jinsenianhua’)ב秦淮花灯’(N.nucifera ’Qinhuaihuadeng’)和‘秦淮花灯’(N.nucifera ’Qinhuaihuadeng’)ב金色年华’(N.nucifera ’Jinsenianhua’)六个杂交组合。在人工杂交后不同时期运用细胞与生殖生物学等手段研究了影响杂交效果的生殖障碍类型及发生阶段,旨在揭示荷花杂交生殖障碍机理,为采取有效手段提高荷花杂交效果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高浓度CO2增加了花枝鲜重,增大了花朵开放直径,延缓了切花菊的衰老进程,延长了瓶插寿命。此外,高浓度CO2提高了切花菊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及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的含量。最后,高浓度CO2减缓了叶片和花瓣细胞的降解。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高浓度CO2可能直接通过提高光合速率及碳水化合物含量来间接提高SOD和POD活性而延缓细胞降解,最终延长了切花瓶插寿命。2.高浓度CO2下增加了切花月季花枝鲜重,增大了花朵开放直径,延缓了切花月季的衰老进程,延长了瓶插寿命。高浓度CO2提高了切花月季的光合速率、SOD和POD的活性,降低了MDA的含量。说明:高浓度CO2处理可以延长切花月季的瓶插寿命,提高切花月季的瓶插品质,从而使它的观赏性提高。3.为了研究影响荷花杂交结实率的因素,我们选择了六个荷花品种进行杂交,测定了花粉生活力、观察了花粉在柱头的萌发行为及授粉后胚胎发育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荷花在早上5:00-6:00时间段花粉活力最高。在这个时间段测定的‘艾江南’、‘瑰丽’、‘秦淮胭脂’、‘秣陵秋色’、‘金色年华’和‘秦淮花灯’花粉活力分别为20.2±1.1%、16.2±1.2%、15.5±1.6%、11.9±2.1%、20.6±1.3%和15.7±2.0%。人工授粉后4h,六个荷花杂交组合的花粉萌发数都达到最大值,在‘瑰丽’ב艾江南’、‘艾江南’ב瑰丽’、‘秦淮胭脂’ב秣陵秋色’、‘秣陵秋色’ב秦淮胭脂’、‘秦淮花灯’ב金色年华’和‘金色年华‘ב秦淮花灯’中花粉萌发数分别为60.6粒、25.8粒、4.8粒、10.0粒、17.2粒和63.0粒。其中‘秦淮胭脂’ב秣陵秋色和‘秣陵秋色’ב秦淮胭脂’中,授粉后在柱头上发现仅有少数的花粉粒萌发,并且基本上所有萌发的花粉粒在后期花粉管出现萌发异常,停留在柱头表面很难进入子房。人工授粉后第1天,六个杂交组合正常胚胎的比例分别为58.8%、26.8%、7.6%、9.6%、21.9%和55.0%。在授粉后第11天,六个杂交组合正常胚胎的比例分别为25.0%、11.3%、0%、1.5%、11.2%和20.8%。在授粉11天后,荷花正常胚胎的比例基本就没有什么变化了。六个杂交组合最后的结实率分别为23.33%、9.24%、0.23%、3.11%、8.02%和17.90%,而六个组合母本在自然开放情况下的结实率分别为26.5%、34.9%、8.39%、11.5%、29.4%和41.6%。结果表明,在六个杂交组合中,花粉活力的大小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并不大;花粉粒的萌发和花粉管的发育情况是影响最后杂交结实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胚胎败育也是导致杂交结实率低的一个关键因素。

李淑娟[8](2009)在《绒毛白蜡引种及白蜡属内种间杂交育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有丰富的白蜡属树种资源,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 Torr.)是其中引种成功的树种之一,由于其耐盐性强、观赏性强和分布范围广等特点,被国内许多省市广泛引种栽培。目前已成为部分沿海城市及盐碱地区造林和绿化的优良树种,但黑龙江尚未引种。本文以绒毛白蜡引种为主线,从苗木引种、种子育苗、耐盐碱试验、嫁接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黑龙江地区引种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保障。此外,为了改善白蜡属树种的品质,整合优良的基因资源,本文着重开展了水曲柳与白蜡属内种间三个树种的杂交育种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苗木引种在黑龙江大庆、帽儿山、哈尔滨等地进行了绒毛白蜡树种的引种栽培和区域性试验。经过几年的引种驯化,苗木的抗寒能力逐渐提高,在上述试验地点均能正常生长和越冬,苗木长势良好。与当地水曲柳相比,绒毛白蜡生长较快,冠幅较大,观赏性强。此外,在大庆、肇州试验点引种的苗木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碱特点。(2)种子育苗在黑龙江的哈尔滨、肇州、宾西和带岭等地进行种子育苗引种试验,种子的出苗率较高,苗木在各试验点生长良好,种子苗不用任何防寒措施就能正常越冬。与苗木直接引种相比,种子苗在萌发和发育过程中耐寒性逐渐加强,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3)耐盐碱试验模拟大庆碱斑土盐分的离子种类和浓度,将5种中性盐和2种碱性盐按不同比例混合,对2年生绒毛白蜡引种苗木进行混合盐胁迫,测定株高、叶绿素含量、SOD、POD、MDA及脯氨酸等相关生理指标。初步研究表明,苗木能够在相当大庆碱斑土浓度的混合盐胁迫下继续生长,与其在光合、抗氧化酶活性、膜透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等方面的协调一致密切相关,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碱性,与大庆、肇州等地的实际引种试验结果是一致的,初步说明绒毛白蜡在大庆等盐碱地区引种是可行的。(4)嫁接技术以水曲柳为砧木嫁接绒毛白蜡亲和力强,采用嵌芽接和劈接均可以成功。相比之下,嵌芽接方法节省接穗,嫁接效率更高,嵌芽接成活率可达80%以上。嫁接苗木长势和越冬情况良好,抗寒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说明通过嫁接在黑龙江引种也是可行的。(5)杂交育种开展了水曲柳与白蜡属的绒毛白蜡、小叶白蜡和美国白蜡不同种源及不同无性系间的属内种间杂交育种技术研究。a.花粉技术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初步确定花粉离体萌发培养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基于BBD的响应面法优化了白蜡花粉离体萌发的培养基成分,使花粉萌发率有较大幅度提高,为杂交亲本的选择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方法,同时提高了杂交育种的效率。将优化理论应用于植物花粉培养基研究为植物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b.杂交亲本生态差异显着,优缺点互补,杂种优势明显。通过白蜡属种间杂交共获得140个杂交组合的16361粒种子。不同组合的杂交种子性状变异丰富,为杂种F1优良基因型的选育及未来杂交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c.采用适宜场强的高压静电场处理绒毛白蜡花粉,提高了花粉萌发率和杂交坐果率,克服了白蜡属内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难题,为林木种间杂交提供了有效方法。d.采用石蜡制片法观察了水曲柳×绒毛白蜡杂种胚胎的发育过程,揭示了由原胚、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到子叶胚的发育过程,受精后胚乳先发育,由核型胚乳逐渐发育为细胞形胚乳,为白蜡属种间杂交育种提供了形态学依据。e.通过杂种幼胚的离体培养克服了白蜡属种间杂种的胚败育,获得各杂交组合的组培苗,炼苗移栽提前获得了杂种植株。从幼胚培养到成苗仅用3个月的时间,与传统育苗方法相比,育种周期缩短了1年。f.在杂种幼胚离体培养的基础上建立了杂种苗组培再生的技术平台,获得了杂种苗茎段腋芽增殖的培养基激素组合和生根条件,为优良杂种的无性繁育提供了技术保障。

王磊[9](2008)在《水曲柳×绒毛白蜡杂交与胚培养体系建立及F1耐盐性》文中提出本实验首先以不同结实期的带岭、苇河两个种源的水曲柳(为母本,盘锦、天津两个种源的绒毛白蜡为父本进行杂交,并将父本花粉进行高压静电场处理后杂交,得到杂种种子。然后将获得的绒毛白蜡和杂种胚进行胚的离体培养,建立胚培养体系。最后对杂种胚苗的耐盐性做了初步的评价。所得的结果如下:1、在不同种源的父母本杂交坐果率方面,母本种源的差异显着,父本的差异不显着。坐果率受树龄的影响,分别为结实高峰期>结实期>结实初期。坐果率率也受高压静电场处理的影响,与未处理的差异显着。2、杂交种子的性状-翅长、翅宽以及千粒重更接近于母本水曲柳的性状。母本水曲柳不同种源之间差异显着,而父本绒毛白蜡种源之间相差不显着。3、绒毛白蜡离体胚在不添加任何激素的MS培养基中杂种胚即可达到100%的萌发效果。在快繁增殖过程中,以新梢为外植体,最适分化培养条件为MS+BA4.0mg/L+NAA2.0mg/L,分化率为39.29%,平均增殖系数为3.59,生根培养条件为1/2MS+IBA1.5mg/L,生根率达65.80%。4、杂种胚在WPM培养基中4天可达到萌发最大值。以新梢为外置体,最适合的腋芽分化培养基为MS+TDZ0.1mg/L+NAA3.0 mg/L,诱导率达77.00%。生根最适合培养基为1/2MS+IBA1.0 mg/L+NAA0.1mg/L,生根率达到61.90%。杂种胚的根部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合培养基为MS+BA4.0mg/L+NAA2.0mg/L,且在黑暗培养48小时后7天即可达到81.16%的高诱导率。5、在杂种胚发育成苗后分别植入含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结果表明0.2mol/L的NaCl为杂种胚的半致死浓度。之后用半致死浓度对各杂交种胚苗的的耐盐力进行测定,筛选出水曲柳(带岭)×绒毛白蜡(盘锦)是最佳耐盐F1代。

邱勇波[10](2007)在《矮牵牛耐热性形态及生理指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Vilm)是一种重要的花卉植物。性喜温暖、喜阳光,不喜炎热雨涝,不耐霜冻。为了矮牵牛能向产业化与规模化快速发展,以及为育种工作提供有利资料,本试验以田间筛选出的矮牵牛植株Ⅲ1-4、Ⅶ2-4和Ⅰ1-4为材料,通过田间调查统计及人工模拟高温的方法对矮牵牛花期和苗期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其抗热性机理,为矮牵牛花期和苗期抗热指标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高温条件下不同矮牵牛的热害指数存在显着差异。其热害指数分别为:Ⅰ1-4 <Ⅶ2-4<Ⅲ1-4。Ⅲ1-4耐热性最好,Ⅰ1-4最差,与田间直观判断相符。2.高温情况下,抗热性较强的矮牵牛品种开花数目较多。3.抗热性较差的矮牵牛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低。4.较高温度下,抗热性越差的矮牵牛品种叶片电导率值越大。5.较高温度下,抗热性越强的矮牵牛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越高。6.抗热性强的矮牵牛品种无论在高温还是在常温情况下,叶片中丙二醛含量都较低,温度越高这种趋势越明显。7.抗热矮牵牛品种在常温和高温胁迫下叶片中O2.-含量都较热敏品种低。8.耐热品种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幅远大于不耐热品种。花期植株,抗热品种与热敏感品种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不大。9.抗热性越强过氧化物酶活性越高。10.抗热品种的根系活力下降率显着低于不抗热品种的下降率。11.对各项生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温度胁迫下,矮牵牛抗热性是由多因子控制的复杂过程。

二、四唑对树木花粉生命力测定的初步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唑对树木花粉生命力测定的初步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油松人工林遗传结构及其与山西自然种群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林木种群遗传结构研究进展
    1.1 树木的地理种源变异
    1.2 树木的驯化
    1.3 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林木种群遗传变异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的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6 科学问题的提出
    1.7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任务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样地与材料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耗材
    2.3 油松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浓度测定
    2.4 引物筛选
    2.5 SSR-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SSR位点在16个种群中扩增的多态性分析
    3.2 油松种群遗传多样性
    3.3 各位点在油松种群中遗传分化
    3.4 种群间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4 讨论
    (1)北京油松人工林的遗传结构及其与古油松种群差异
    (2)北京油松人工林和山西五山系油松种群的遗传结构差异及其遗传关联
    (3)利用编码序列EST-SSR标记进行人工林亲缘关系鉴定的可能性与局限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导师简介
致谢

(2)水曲柳成花性别差异研究及开花基因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开花物候研究
        1.2.1 物候的概念
        1.2.2 国内外开花物候研究进展
        1.2.3 影响开花物候的因素
    1.3 低温胁迫对开花的生理学研究进展
        1.3.1 低温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1.3.2 低温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3.3 低温胁迫对植物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1.3.4 低温胁迫对植物钙离子
    1.4 植物花发育研究进展
        1.4.1 植物开花研究历史和现状
        1.4.2 成花诱导途径
    1.5 植物内源激素及非生物胁迫对开花的影响
        1.5.1 植物内源激素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1.5.2 非生物胁迫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1.5.3 开花整合因子
        1.5.4 花器官的发育
    1.6 木本植物成花研究进展及展望
    1.7 水曲柳研究现状
        1.7.1 水曲柳生物学特性
        1.7.2 水曲柳开花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水曲柳雌雄花物候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地生境概况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水曲柳雌雄花序开花生长及形态
        2.2.2 水曲柳雌雄单花发育及形态
        2.2.3 水曲柳个体及群体开花物候观测
        2.2.4 水曲柳花粉活力及结实率
        2.2.5 物候指数与生殖成功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水曲柳雌雄花形态发育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的采集和固定
        3.1.2 花序、花的体视显微观察
        3.1.3 显微切片准备及观察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曲柳雌雄花枝观察
        3.2.2 水曲柳雌雄花序、花形态观察
        3.2.3 水曲柳雄花的发生与发育
        3.2.4 水曲柳雌花的发生与发育
        3.2.5 水曲柳雌花发育时空对应关系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水曲柳花器官发育中生理生化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设备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1.4 酶活性检测
        4.1.5 渗透调节物质检测
        4.1.6 丙二醛(MDA)测定
        4.1.7 钙离子测定
        4.1.8 植物激素提取及检测
        4.1.9 荧光定量PCR检测
        4.1.10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膜氧化和渗透指数的性别差异
        4.2.2 抗氧化酶活性的性别差异
        4.2.3 钙离子含量性别差异
        4.2.4 水曲柳雌雄花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差异分析
        4.2.5 总RNA纯度及浓度检测
        4.2.6 内参基因的筛选
        4.2.7 基因特异性引物PCR验证
        4.2.8 开花相关基因性别差异表达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水曲柳雌雄花对低温胁迫差异响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气象数据的获得
        5.1.3 低温胁迫实验
        5.1.4 主要设备仪器
        5.1.5 主要试剂
        5.1.6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低温胁迫下膜氧化和渗透指数的性别差异
        5.2.2 低温胁迫下抗氧化酶活性的性别差异
        5.2.3 低温胁迫下钙离子含量性别差异
        5.2.4 ROS清除、钙离子信号通路、冷胁迫及DNA甲基化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水曲柳开花基因CO、FT、AP2与PI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水曲柳总RNA的提取
        6.2.2 水曲柳CO基因克隆与分析
        6.2.3 水曲柳AP2基因克隆与分析
        6.2.4 水曲柳PI基因克隆与分析
        6.2.5 水曲柳FT基因克隆与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呼和浩特市几种云杉属树种引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林木引种适应性研究进展
        1.3.2 云杉属树种引种适应性研究进展
    1.4 云杉属树种资源分布概况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1.4 气候特征
        2.1.5 土壤特征
    2.2 内蒙古林科院树木园概况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物候期观测
        3.2.2 叶解剖结构测定
        3.2.3 生长状况调查
        3.2.4 花粉活性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云杉属树种物候特性
        4.1.1 云杉属不同树种物候期比较分析
        4.1.2 气候变化对云杉属树种物候期的影响
    4.2 云杉属树种叶抗旱适应性特征分析
        4.2.1 云杉属树种叶解剖结构特征描述
        4.2.2 云杉属叶解剖结构差异性分析
        4.2.3 同种云杉属树种阳面与阴面叶抗旱性方差分析
    4.3 云杉属树种生长适应性特征分析
        4.3.1 云杉属树种生长相关性分析
        4.3.2 云杉属植物花粉活性测定
    4.4 综合评价云杉属树种引种适应性
        4.4.1 云杉属树种引种适应性现状
        4.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3 云杉属树种引种适应性评价结果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早实核桃开花授粉特性及石硫合剂疏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核桃开花授粉特性的研究进展
        1.1.1 开花物候期
        1.1.2 花粉的采集
        1.1.3 花粉的干燥
        1.1.4 核桃花粉粒形状及大小
        1.1.5 花粉生活力
        1.1.6 花粉的贮藏
        1.1.7 花粉贮藏的问题
        1.1.8 柱头适宜授粉时期的研究
    1.2 化学疏花疏果研究
        1.2.1 化学疏花疏果方法
        1.2.2 化学疏花疏果剂的种类及使用技术
        1.2.3 化学疏花疏果机理研究
        1.2.4 影响化学疏花疏果效果的因素
        1.2.5 核桃石硫合剂疏花技术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早实核桃开花散粉物候期的观察
        2.3.2 早实核桃花粉特性的研究
        2.3.3 石硫合剂对早实核桃开花和坐果的影响
        2.3.4. 石硫合剂对早实核桃果实品质的测定
        2.3.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早实核桃开花散粉物候期
    3.2 早实核桃花粉特性
        3.2.1 不同早实核桃品种花粉粒形状及大小
        3.2.2 不同贮藏条件下早实核桃花粉生活力
    3.3 早实核桃授粉特性
        3.3.1 ‘绿岭’核桃柱头可授性
        3.3.2 雌花开放不同时期授粉对‘绿岭’核桃坐果的影响
        3.3.3 不同授粉组合对坐果的影响
        3.3.4 不同授粉组合对坚果品质的影响
    3.4 石硫合剂对早实核桃开花和坐果的影响
        3.4.1 石硫合剂对雄花开花的影响
        3.4.1.1 喷施石硫合剂对雄花序生长的影响
        3.4.1.2 石硫合剂对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3.4.2 喷施石硫合剂对雌花开花和坐果的影响
        3.4.2.1 喷施石硫合剂对雌花开花的影响
        3.4.2.2 喷施石硫合剂对雌花坐果的影响
        3.4.2.3 喷施石硫合剂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石榴花粉亚微形态结构与萌发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石榴研究概况
        1.1.1 石榴栽培历史与分布
        1.1.2 中国石榴传入、栽培历史及分布
        1.1.3 中国石榴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1.1.4 石榴生长习性与生态条件
        1.1.5 石榴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
        1.1.6 石榴应用前景
    1.2 植物孢粉学研究概况
        1.2.1 花粉形态结构
        1.2.2 植物花粉形态学研究
        1.2.3 诱变新品种与原种在花粉形态上的遗传变异关系
    1.3 花粉萌发特性研究
        1.3.1 花粉萌发的适宜条件
        1.3.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品种概况
        2.1.2 试验场所
    2.2 试验方法
        2.2.1 花粉亚微结构形态研究
        2.2.2 花粉萌发特性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石榴花粉亚微形态特征
        3.1.1 花粉亚微形态与大小
        3.1.2 花粉萌发器官
        3.1.3 花粉表面纹饰
        3.1.4 石榴品种花粉亚微形态主成分分析
        3.1.5 石榴品种花粉亚微形态聚类分析
    3.2 石榴花粉萌发特性研究
        3.2.1 花粉萌发最佳培养基
        3.2.2 石榴花粉萌发动态观察
        3.2.3 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4 讨论
    4.1 石榴花粉形态特征
    4.2 石榴花粉演化关系
    4.3 石榴花粉聚类分析研究
    4.4 培养基组分对石榴花粉萌发的影响
    4.5 培养时间对石榴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4.6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石榴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图

(6)部分蔷薇属植物核型分析及2n配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核型研究概况
        1.2.2 蔷薇属植物核型研究
        1.2.3 花粉形态观察研究进展
        1.2.4 2n 配子的研究
        1.2.5 花粉活力测定的研究
        1.2.6 远缘杂交育种研究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药品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染色体核型分析
        2.2.2 花粉采集及保存
        2.2.3 花粉形态观察
        2.2.4 2n 配子比例观察
        2.2.5 2n 配子诱导
        2.2.6 花粉活力测定
        2.2.7 远缘杂交
3 结果与分析
    3.1 蔷薇属植物核型分析
        3.1.1 四季玫瑰
        3.1.2 红玫瑰
        3.1.3 深山蔷薇
        3.1.4 刺玫蔷薇
        3.1.5 长白蔷薇
        3.1.6 白玫瑰
    3.2 供试蔷薇属植物核型特点
    3.3 花粉形态观察及聚类分析
        3.3.1 形态观察
        3.3.2 聚类分析
    3.4 自然条件下 2n 配子比例观察
    3.5 秋水仙素诱导 2n 配子的研究
        3.5.1 秋水仙素诱导 2n 配子的比例统计
        3.5.2 相同处理时间、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 2n 配子诱导的影响
        3.5.3 相同浓度秋水仙素、不同处理时间对 2n 配子诱导的影响
    3.6 诱导后花粉萌发率的测定及综合比较分析
    3.7 远缘杂交
        3.7.1 试验材料形态特征调查
        3.7.2 远缘杂交情况调查及分析
        3.7.3 远缘杂交后离体胚挽救的研究
4 讨论
    4.1 染色体制片技术优化
    4.2 野生蔷薇花粉形态观察及亲缘关系分析
    4.3 蔷薇属植物不同种质 2n 配子形成机制的探究
    4.4 2 n 配子诱导处理方法
    4.5 远缘杂交存在的问题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高浓度CO2对切花瓶插寿命影响及荷花杂交生殖障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切花保鲜研究进展
        1.1 切花衰老原因
        1.2 切花保鲜现状
        1.2.1 化学保鲜剂保鲜
        1.2.2 切花贮藏保鲜
    2 高浓度CO_2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植物种间杂交存在的障碍及影响杂交结实率的因素
        3.1 受精前障碍
        3.2 受精后障碍
    4 荷花研究现状
        4.1 荷花种质创新研究
        4.1.1 实生选种
        4.1.2 杂交育种
        4.1.3 自交纯系育种
        4.1.4 芽变选种
        4.1.5 理化诱变育种
        4.1.6 倍数性变育种
        4.2 本试验研究荷花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浓度CO_2对切花菊瓶插品质、生理及结构特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花枝鲜重和花朵开放直径测定
        1.2.2 光合作用测定
        1.2.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2.4 叶片和花瓣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浓度CO_2对切花菊鲜重的增加率和花朵开放直径的影响
        2.2 高浓度CO_2对切花菊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 高浓度CO_2对切花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 高浓度CO_2对切花菊MDA含量的影响
        2.5 高浓度CO_2对切花菊SOD和POD活性的影响
        2.6 高浓度CO_2对切花菊叶片和花瓣细胞显微结构的影响
        2.7 高浓度CO_2对切花菊叶片超微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浓度CO_2对切花月季瓶插品质及生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花枝鲜重和花朵开放直径测定
        1.2.2 光合作用测定
        1.2.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浓度CO_2对切花月季鲜重的增加率和花朵开放直径的影响
        2.2 高浓度CO_2对切花月季的光合速率的影响
        2.3 高浓度CO_2对切花月季MDA含量的影响
        2.4 高浓度CO_2对切花月季POD活性的影响
        2.5 高浓度CO_2对切花月季SOD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荷花杂交生殖障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人工杂交
        1.2.2 花粉生活力测定
        1.2.3 花粉在柱头萌发的荧光观察
        1.2.4 胚胎发育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粉活力和杂交结实率
        2.2 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
        2.3 胚胎发育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发表论文
致谢

(8)绒毛白蜡引种及白蜡属内种间杂交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绒毛白蜡树种简介
        1.2.1 形态特征
        1.2.2 原产地及分布
        1.2.3 命名及分类
        1.2.4 繁殖及育苗
        1.2.5 开发利用价值
    1.3 林木引种概述
        1.3.1 引种的基本原理
        1.3.2 林木引种的程序和方法
        1.3.3 引种的技术措施
        1.3.4 引种成功的标准
        1.3.5 绒毛白蜡引种研究进展
    1.4 林木嫁接概述
        1.4.1 嫁接的基本原理
        1.4.2 嫁接的程序和方法
        1.4.3 白蜡属嫁接方法研究进展
    1.5 林木杂交育种概述
        1.5.1 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
        1.5.2 杂交育种的程序和方法
        1.5.3 林木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5.4 白蜡属树种的分布及特性
        1.5.5 白蜡属种子的育苗方法
    1.6 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
        1.6.1 远源杂交不亲和的原因
        1.6.2 激光和高压静电场对花粉生命力的影响
        1.6.3 离体胚培养克服杂种胚败育的技术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绒毛白蜡引种试验研究
    2.1 绒毛白蜡苗木引种试验研究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点
        2.1.3 研究方法
        2.1.4 研究结果
    2.2 绒毛白蜡种子引种试验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地点
        2.2.3 研究方法
        2.2.4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绒毛白蜡耐盐碱性研究
    3.1 土样的采集与盐分分析
        3.1.1 大庆碱斑土及栽培土的采集
        3.1.2 配方土的采集
        3.1.3 三种土样的盐分分析
    3.2 模拟大庆碱斑土的混合盐溶液的配置
        3.2.1 混合盐的成分
        3.2.2 混合盐溶液的配制
    3.3 混合盐胁迫与生理指标测定
        3.3.1 试验地点及材料
        3.3.2 胁迫处理方法
        3.3.3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3.3.4 数据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混合盐胁迫对绒毛白蜡株高和叶绿素相对值的影响
        3.4.2 混合盐胁迫对绒毛白蜡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4.3 混合盐胁迫对MDA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水曲柳嫁接绒毛白蜡技术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地点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地点
    4.2 研究方法
        4.2.1 嫁接材料的采集与处理
        4.2.2 嫁接过程
        4.2.3 嫁接后的管理
        4.2.4 嫁接成活率及越冬率的调查
    4.3 研究结果
        4.3.1 两种嫁接方法成活率和越冬率的比较
        4.3.2 嫁接苗的长势和越冬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绒毛白蜡成熟胚培养及微繁殖技术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植物激素
        5.1.3 基本培养基
    5.2 研究方法
        5.2.1 胚的剥离与无菌培养
        5.2.2 子叶节腋芽的分化诱导
        5.2.3 茎段腋芽的分化诱导
        5.2.4 胚苗的生根诱导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离体胚的培养与萌发
        5.3.2 子叶节腋芽的诱导
        5.3.3 茎段腋芽的诱导
        5.3.4 组培苗的生根诱导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白蜡属花粉的采集、保存与活力测定
    6.1 白蜡属花粉的采集
        6.1.1 白蜡属树种开化物候期的观察
        6.1.2 花粉的采集
        6.1.3 花粉的保存
    6.2 白蜡属花粉活力测定
        6.2.1 试验材料
        6.2.2 花粉萌发率测定方法
        6.2.3 花粉萌发培养条件的确定
        6.2.4 单因素试验
        6.2.5 正交试验
        6.2.6 基于BBD的响应面法优化白蜡属花粉培养基研究
    6.3 不同保存方法对白蜡属花粉活力的影响
    6.4 结果与分析
        6.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6.4.2 正交试验结果
        6.4.3 基于BBD的响应面法试验结果
        6.4.4 不同保存方法对白蜡属花粉活力的影响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白蜡属种间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7.1 杂交组合与控制授粉
        7.1.1 试验材料
        7.1.2 杂交组合设计
        7.1.3 控制授粉
    7.2 杂种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方法
        7.2.3 结果与分析
    7.3 白蜡属种间杂交试验结果
        7.3.1 杂交种子的获得
        7.3.2 杂交种子性状的初步分析
        7.3.3 杂种育苗及苗期性状的初步分析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克服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研究
    8.1 高压静电场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8.1.1 试验材料
        8.1.2 研究方法
        8.1.3 结果与分析
    8.2 高压静电场对杂种坐果率的影响
        8.2.1 试验材料
        8.2.2 研究方法
        8.2.3 结果与分析
    8.3 水曲柳杂种幼胚的离体培养
        8.3.1 试验材料
        8.3.2 研究方法
        8.3.3 结果与分析
        8.3.4 杂种幼胚培养与传统育苗方法的对比
    8.4 讨论
    8.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
    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附录Ⅴ
附录Ⅵ
附录Ⅶ
附录Ⅷ Matlab试验分析与优化源程序
附录Ⅸ 常用培养基配方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及获奖
致谢

(9)水曲柳×绒毛白蜡杂交与胚培养体系建立及F1耐盐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白蜡属树木的简介
        1.1.1 水曲柳
        1.1.2 绒毛白蜡
    1.2 林木的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
    1.3 高压静电场生物效应
    1.4 白蜡属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4.1 白蜡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4.2 白蜡属植物的再生途径
    1.5 植物耐盐研究进展
        1.5.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5.2 离子过量
        1.5.3 离子亏缺
        1.5.4 活性氧伤害
        1.5.5 光合下降、能耗增加
    1.6 耐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6.1 耐盐引起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水曲柳和绒毛白蜡种间杂交和杂种种子性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杂交种来源
        2.1.2 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
        2.1.3 杂交
        2.1.4 杂交种性状的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杂交组合间坐果率的差异
        2.2.2 杂交种子的性状比较分析
    2.3 讨论
        2.3.1 高压静电场处理花粉的作用
        2.3.2 杂交种子的性状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绒毛白蜡成熟胚和茎段培养繁殖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绒毛白蜡种源的来源
        3.1.2 主要培养基
        3.1.3 方法
        3.1.4 绒毛白蜡的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绒毛白蜡胚的萌发
        3.2.2 子叶节(或新梢)腋芽的诱导
        3.2.3 茎段外植体的繁殖
        3.2.4 绒毛白蜡生根的诱导
    3.3 讨论
        3.3.1 培养基
    3.4 本章小结
4 水曲柳×绒毛白蜡杂交胚培养繁殖体系的建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杂交胚的来源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杂种胚的萌发
        4.2.2 杂种胚的腋芽繁殖
        4.2.3 杂种胚的愈伤组织繁殖
        4.2.4 杂种胚的生根培养
    4.3 讨论
        4.3.1 培养基
        4.3.2 激素
        4.3.3 杂种胚的快繁
    4.4 本章小节
5 水曲柳×绒毛白蜡杂交种耐盐性状评价
    5.1 试验方法
        5.1.1 盐处理半致死浓度的选择
        5.1.2 F1试管苗耐盐能力的评价
        5.1.3 绒毛白蜡和F1耐盐的比较以及F1代优良品种的初步选择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水曲柳×绒毛白蜡杂种胚半致死NaCl浓度的测定
        5.2.2 杂种F1代试管苗NaCl半致死浓度下的生长情况
        5.2.3 F1杂种胚NaCl半致死浓度下的生长量测定
    5.3 讨论
        5.3.1 盐胁迫下各树种离体胚愈伤组织的生长比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矮牵牛耐热性形态及生理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有关矮牵牛的研究动态及进展
        1.1.1 育种方面的研究
        1.1.2 分子水平及一些生理指标的研究
        1.1.3 矮牵牛的抗热性研究
    1.2 植物耐热性研究进展及鉴定指标
        1.2.1 形态指标
        1.2.2 生理生化指标
        1.2.3 分子生物学指标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设施
    2.2 试验材料
        2.2.1 矮牵牛植物学生物学特性调查
        2.2.2 矮牵牛花期耐热性机理研究
        2.2.3 矮牵牛幼苗耐热性机理研究
    2.3 试验内容
        2.3.1 植物学特性调查
        2.3.2 矮牵牛开花物候期调查记录
        2.3.3 矮牵牛花期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2.3.4 矮牵牛苗期形态及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分析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1 矮牵牛形态指标的测定
        2.4.2 矮牵牛生理指标的测定
    2.5 矮牵牛种子发芽率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矮牵牛植物学特性调查
    3.2 矮牵牛开花物候期调查
    3.3 矮牵牛花期耐热机理研究
        3.3.1 矮牵牛花期形态指标变化
        3.3.2 矮牵牛花期生理指标变化
    3.4 矮牵牛幼苗耐热机理研究
        3.4.1 矮牵牛幼苗形态指标变化
        3.4.2 热胁迫下矮牵牛幼苗生理指标变化
    3.5 热胁迫下矮牵牛种子发芽率
    3.6 各生理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7 各生理生化指标间主成分分析
4 讨论
    4.1 形态指标与矮牵牛耐热机理探讨
    4.2 生理指标与矮牵牛耐热机理探讨
    4.3 各生理生化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4 各生理生化指标间主成分分析
5 结论
6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作者简介

四、四唑对树木花粉生命力测定的初步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油松人工林遗传结构及其与山西自然种群比较研究[D]. 贺快快.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2]水曲柳成花性别差异研究及开花基因表达分析[D]. 朱珠.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3]呼和浩特市几种云杉属树种引种适应性研究[D]. 刘禹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4]早实核桃开花授粉特性及石硫合剂疏花技术研究[D]. 赵建建. 河北农业大学, 2014(03)
  • [5]石榴花粉亚微形态结构与萌发特性研究[D]. 杨尚尚.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6]部分蔷薇属植物核型分析及2n配子研究[D]. 马雪.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7]高浓度CO2对切花瓶插寿命影响及荷花杂交生殖障碍研究[D]. 王彦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8]绒毛白蜡引种及白蜡属内种间杂交育种研究[D]. 李淑娟.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 [9]水曲柳×绒毛白蜡杂交与胚培养体系建立及F1耐盐性[D]. 王磊. 东北林业大学, 2008(07)
  • [10]矮牵牛耐热性形态及生理指标的研究[D]. 邱勇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测定树木花粉活力的四唑初步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