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养分流失论文-陆荣杰

土壤养分流失论文-陆荣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养分流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侵蚀,地表径流,毛竹林,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流失论文文献综述

陆荣杰[1](2019)在《不同经营方式毛竹林地表径流养分流失动态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经营方式毛竹林水土流失的年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差异,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毛竹园为试验区,在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区域分别设置独立观察站,进行了为期1年的连续定点观测研究。主要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毛竹林地产流和产沙量;研究了毛竹林地径流养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坡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毛竹林年产流量分别为4 851.0 m~3·hm~(-2)和8 086.5m~3·hm~(-2),年产沙量分别为34.8 kg·hm~(-2)和49.4 kg·hm~(-2),说明集约化经营增加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毛竹林产流和产沙量。(2)毛竹林集约经营增加了氮、磷随径流流失的风险,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毛竹林径流水总氮(TN)年流失量分别为25.05 kg·hm~(-2)和45.26 kg·hm~(-2),总磷(TP)年流失量分别为0.21 kg·hm~(-2)和0.31 kg·hm~(-2),与粗放经营相比,集约经营径流水氮、磷流失分别增加了80.68%和47.62%。(3)自然降雨条件下粗放经营毛竹林每年通过径流和泥沙流失的总氮、总磷分别为25.13 kg·hm~(-2)和0.23 kg·hm~(-2),集约经营总氮、总磷分别为45.38 kg·hm~(-2)和0.35kg·hm~(-2),氮、磷流失主要以径流流失为主。(4)毛竹林径流水中TN浓度与土壤碱解氮(AN)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而TP浓度与土壤有效磷(AP)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5)径流中4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平均浓度表现为Ca~(2+)>Mg~(2+)>Na~+>K~+,集约经营毛竹林交换性盐基离子流失高于粗放经营;盐基离子浓度动态变化主要受季节和经营方式影响,在春季3、4月和秋季9、10月变化活跃,且集约经营导致盐基离子在3、4月流失增加,9、10月流失减少。(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9-05-07)

吴冰[2](2019)在《风力作用下内蒙古土壤养分流失数值模拟及其生态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风蚀是一种世界性现象。它不仅污染空气,降低能见度,还通过风力掩埋道路和篱笆损害农作物,损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沙漠化。风蚀通过去除营养丰富的表层土壤而导致土壤表层养分流失、土壤退化。土壤风蚀引发的土地退化占世界退化土地的28%。本研究以中国北方内蒙古作为研究区,采用WRF-Chem模式对2017年土壤风蚀粉尘输送过程进行模拟,利用结果定量分析风力作用下土壤养分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的流失状况,进而对风力作用下内蒙古地区土壤肥力变化情况进行评估。所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研究区土壤表层TN流失量约为0.02541-3.489 g/m~2,AN流失量0.9702-77.92 mg/m~2;TP流失量约为0.017-0.309 g/m~2,AP流失量0.12555-6.25 mg/m~2;TK流失量约为1.3746-4.4265 g/m~2,AK流失量2.6748-64.284 mg/m~2。风力作用下土壤养分流失集中在荒漠区、植被稀疏、土壤含水率底、土壤颗粒分布不均匀的区域。从内蒙古地区20个样点先后评价值排名分析发现,位于通辽境内a1养分含量评价排名第一,位于阿拉善盟a20养分含量最低。风力作用下土壤养分流失率最大的样点为位于通辽市a1,流失率为17.4%。位于兴安盟a3样点次之。样点流失率最低的点a17为位于鄂尔多斯。流失率从大到小排a1>a3>a14>a6>a7>a15>a16>a11>a12>a10>a4>a19>a8>a20>a5>a9>a2>a13>a18>a17。从样点流失率排列结果可以出,大部分土壤表层养分流失率高的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和中部。研究对风力作用下中国西北地区土壤表层养分流失进行定量计算,进而评估内蒙古地区土壤肥力。研究结果为区域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评估风蚀活动对该地区土地资源退化的影响,也将在土壤保持方面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4-15)

王健[3](2019)在《人工降雨条件下黄土区公路边坡土壤养分流失方式、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黄土高原脆弱生态区地形破碎、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加之特有的黄土结构,致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强公路边坡维护和生态修复无疑是保障公路基础设施安全、促进路域景观优化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地区典型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公路类型对应的边坡特征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人工降雨条件下黄土区公路边坡土壤养分流失方式和流失规律,对于公路边坡的植被恢复和护坡工程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莺[4](2018)在《山核桃林地表径流养分流失动态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系胡桃科山核桃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高档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核桃已经成为主产区农户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由于山核桃林大多位于坡度超过25°的贫薄陡坡土壤上,加之近年来农户不断清除林下植被、增加化肥用量等不良经营,导致了水土流失加剧,养分流失,从而污染了林地周边水体。因此,探明山核桃林养分流失的现状和动态变化以及养分流失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择集约经营管理的山核桃林,采用闭合小区试验。为改进传统径流小区水土流失监测方法的不足之处,因地制宜创建了卡口站监测装置。利用卡口站进行1年的定位监测,记录每次降雨的降雨量及径流量,采集1年中每次降雨时的地表径流水,测定其氮(N)、磷(P)、钾(K)、钠(Na)、钙(Ca)、镁(Mg)的浓度,分析径流水中养分动态变化,以揭示山核桃养分流失特征;同时采集土壤表层样品,分析土壤有效氮、磷含量,研究径流水中养分浓度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关系,期望为控制山核桃林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结果表明,山核桃林地径流量较大,最高可达312.50 t·hm~(-2),且径流量与降雨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y=1.209 3x+56.177 0,R2=0.884 8,P<0.05),降雨量越大,产生的径流量越大。(2)结果表明,径流水中总氮(TN)平均浓度在2.01~3.70 mg·L~(-1)之间,总磷(TP)平均浓度在0.01~0.11 mg·L~(-1)之间。径流水中不同形态的氮浓度按如下顺序递减:溶解性氮>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其中溶解性氮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占TN的60.7%。径流中磷素浓度较低。山核桃林地径流水氮流失浓度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虽然较低,但其有效磷含量与径流磷流失浓度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y=0.065 8x-0.028 7,R~2=0.319 5,P<0.05)。径流中Ca~(2+)、Mg~(2+)、K~+和Na~+等主要盐基离子的平均浓度表现为Ca~(2+)>Mg~(2+)≈Na~+>K~+,其平均浓度在径流中相对较低。(3)山核桃林径流水中氮、磷元素的流失浓度已超过了水体富营养化临界值,存在较大的面源污染风险。1年中山核桃径流氮和磷流失量分别为11.02 kg·hm~(-2)和134.82 g·hm~(-2),前者是后者的82倍。山核桃林养分流失以径流水流失为主。山核桃林土壤退化严重,今后的林地管理要侧重于增加地表植被覆盖,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增厚地层土壤,此外,要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山核桃需肥规律合理地施用化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8-12-25)

马星[5](2018)在《植物篱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壤养分分布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色土是川中丘陵区的主要耕作土壤,多年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与过度开垦造成该区域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定植植物篱可有效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增强土壤肥力。本研究以遂宁水土保持试验站内植物篱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遂宁水土保持试验站长期观测数据,结合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探究2012年定植的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和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植物篱对坡耕地产流产沙、微地形、土壤养分分布及地表径流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篱能有效减少坡耕地产流量和产沙量,且减沙作用优于减流。对照小区(CK1小区和CK2小区)径流深、冲刷量与平均雨强、降雨量均极显着相关(P<0.01);植物篱小区(ZX1小区、ZX2小区和ZXH小区)径流深、冲刷量与平均雨强、降雨量均呈正相关,其中径流深与降雨量极显着相关。各雨型间产流产沙差异不显着,其中植物篱对A型雨(大雨强、短历时)减流减沙效果优于B型雨(中雨强、中历时)和C型雨(小雨强、长历时)。(2)定植植物篱后,15°香根草(ZX1小区)、10°香根草(ZX2小区)和10°新银合欢(ZXH小区)平均坡度分别演变为11.97°,7.73°和7.89°;植物篱篱带前出现泥沙淤积带,坡耕地呈梯田化发展。(3)各土层全钾(TK)均呈无规则变化;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和全磷(TP)在植物篱小区呈篱上富集,篱间和篱下减小的波浪形分布,对照小区呈坡顶到坡底逐渐增加趋势;20-30 cm土层各养分指标均无规则变化。植物篱小区土壤SOM和TN从0-10 cm至20-30 cm土层依次减小,并达到显着水平(P<0.05),但TP和TK变化趋势不明显。植物篱在0-20cm土层显着提高了土壤SOM、TN和TK含量,对TP含量影响较小;其中,香根草植物篱小区土壤SOM含量大于新银合欢植物篱小区。(4)一次自然降雨过程中,地表径流中硝态氮、铵态氮和磷酸盐浓度及相应的流失量总体上均表现为15°对照小区(CK1小区)大于15°香根草小区(ZX1小区),10°对照小区(CK2小区)大于10°香根草小区(ZX2小区)和10°新银合欢小区(ZXH小区),植物篱减少地表径流中硝态氮、铵态氮和磷酸盐浓度及流失量效果明显。总体上,植物篱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坡面产流产沙,改善坡耕地微地形,而且能减少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改善坡面土壤养分含量;但针对坡面不同位置及不同养分指标,植物篱作用并不一致。因此,在坡耕地管理中应加强篱下和篱间土壤培肥,保持坡耕地土壤养分均衡。(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丁怡飞,曹永庆,姚小华,傅松玲,张平安[6](2018)在《油茶间作不同绿肥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防治油茶林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采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研究间作黑麦草、鼠茅草对油茶林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茶间作黑麦草、鼠茅草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与地表覆盖度,降低土壤容重,并显着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增加土壤肥力。(2)4—7月油茶间作绿肥作物黑麦草、鼠茅草径流量分别减少18.5%~58.9%和17.9%~70.3%。(3)油茶间作鼠茅草系统减少径流养分流失的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地表径流中总氮、可溶性总氮、总磷、可溶性总磷、总钾、可溶性总钾的总流失量分别减少62.48%,56.17%,59.72%,57.97%,62.97%和61.76%;油茶间作黑麦草系统减少地表养分流失的效果较弱,与对照组相比,地表径流中总氮、可溶性总氮、总磷、可溶性总磷、总钾、可溶性总钾的总流失量分别减少30.95%,24.42%,25.03%,28.22%,32.97%和30.42%。各形态氮、磷、钾养分浓度较对照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研究结果显示,油茶林间作绿肥,尤其是间作鼠茅草的水土保持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黄田盛[7](2018)在《紫色土区油茶林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地表径流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流失是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它不仅造成我国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林业生产环境恶化、土壤养分下降及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而且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紫色土区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同时紫色土存在土层浅薄、抗冲性低等问题,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紫色土区也成为我国水土流失较为典型的区域之一。本研究以福建省宁化县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为研究区域,以当地最重要的经济林—25年生的油茶林 而(Camellia Forest)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标准径流观测小区进行定位观测,采用生物措施加工程措施的方法,分析林下套种胡枝子+水平阶整地(T1处理)、仅套种胡枝子(T2处理)、未进行任何处理(CK)对径流小区地表径流量、泥沙流失量以及径流小区内土壤全氮、全碳、全磷、全钾、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总氮(DTN)等养分指标的影响,以期评价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水土保持能力差异,为紫色土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奠定理论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油茶林地表径流量的影响在观测期内,同一处理不同月份的径流小区地表径流量与月份降雨量呈相同的变化趋势;不同处理降雨量与地表径流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2017年3月、4月、5月、7月、8月和11月份,各处理间地表径流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根据全年观测数据,T1处理及T2处理的地表径流总量与CK相比分别减少了 36.04%、11.29%,T1处理的地表径流总量与T2处理相比降低了 27.91%。可见,T1处理拦截地表径流效果最佳,T2处理效果次之。(2)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油茶林泥沙流失量的影响在观测期内,同一处理不同月份的径流小区泥沙流失量与月份降雨量呈相同的变化趋势;不同处理降雨量与泥沙流失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2017年3月、4月、5月、6月、7月和11月份,各处理间泥沙流失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根据全年观测数据,T1处理及T2处理的泥沙流失量与CK相比分别减少了 51.24%、21.78%,T1处理的泥沙流失量与T2处理相比降低了 37.66%。可见,T1处理拦截泥沙流失效果最佳,T2处理效果次之。(3)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油茶林土壤全氮、全碳的影响各处理小区0-20 cm 土层土壤全氮、全碳含量均大于20-40 cm 土层。根据全年观测数据,T1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与CK相比提高了8.65%,T2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与CK相比增加了 2.27%;T1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比T2处理提高了 5.32%。T1处理下土壤全碳含量与CK相比增加了 21.54%;T2处理下土壤全碳含量与CK相比增高了7.81%;T1处理下土壤全碳含量比T2处理增高了 12.73%。两种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均能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含量,提高油茶林土壤养分,促进植被吸收养分,更快的实现植被覆盖。T1处理的土壤碳氮含量最高,对土壤碳氮含量保持效果最优,T2处理效果次之。(4)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油茶林土壤全磷、全钾的影响各处理小区0-20 cm 土层土壤全磷、全钾含量均大于20-40 cm 土层。根据全年观测数据,T1处理小区、T2处理小区土壤全磷、全钾含量与CK比较均有不同。T2处理下土壤全磷含量与CK相比提高了20.00%;T2处理下土壤全钾含量与CK相比增加了 10.72%。(5)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油茶林土壤DOC、土壤DTN含量的影响各处理小区0-20 cm 土层土壤DOC含量、土壤DTN含量均大于20-40 cm 土层。根据全年观测数据,T1处理下土壤DOC含量与CK相比提高了 96.81%,T2处理下土壤DOC含量与CK相比增加了75.48%;T1处理下土壤DTN含量与CK相比提高了 44.40%,T2处理下土壤DTN含量与CK相比提高了 19.52%。两种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均能明显提高土壤DOC含量和土壤DTN含量,改善土壤肥力,加快植被的恢复速度。说明T1处理对土壤DOC、土壤DTN阻控效果优于T2处理。(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刘聪[8](2018)在《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凋落叶输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同时也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一个重要组分,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有机物包括氮磷钾等元素的形成,累积与凋落物分解的速率有着直接联系,凋落物在对地力的维持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凋落物产量的高低与分解速率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地表凋落物层的积累,也间接地影响着氮、磷等养分元素及其他物质向土壤的归还和土壤养分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到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形成积累与分解。凋落物养分归还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主要途径,在维持土壤肥力、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和养分的可利用性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福建省长汀县是我国南方花岗岩发育形成的红壤水土流失区的典型区,2000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将以长汀县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为省级民办实事项目,并已连续几年实施重点治理,经过多年的植被恢复,已经有了很好的生态恢复效果。近几年,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广,强度大,河田镇更甚;但是由于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近年来在亚热带水土流失区有大量的研究关于植被恢复与土壤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植被恢复措施对减少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以及土壤土壤养分库变化等方面,而对不同树种凋落物的分解及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方面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控制实验方法,分析了不同恢复样地植被种类和覆盖度的分配特征,和添加不同植被凋落叶培养周期中土壤全碳、全氮、全磷、按态氮、硝态氮、速效磷等6项指标的变化特征,重点探讨了侵蚀退化地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物输入对土壤养分影响特征和相关关系,研究不同植物凋落叶养分归还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状况,生态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发育和人工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恢复的促进作用。为深入研究生态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养分循环规律提供参考。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在相对贫瘠状态,凋落物的输入增加了土壤有机物的来源,提高了土壤中有机氮的矿化速率,进而增加土壤速效氮的含量,总体表现为阔叶树种高于草本和先锋针叶植物。对于土壤磷素的影响,随着凋落物的输入分解,能够有效减缓土壤有效磷被土壤无机矿物质固定,使土壤有效磷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宽叶雀稗这种草本植物凋落物的输入能够明显增加土壤有效磷的含量。(2)与针叶树种凋落物相比,阔叶树种的凋之间相互补充,在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相对减小了单一树种凋落物之间分解速落叶在土壤中比较容易被微生物分解,但针阔混交后,不同树种凋落叶物质组成率差距。(3)当水分充足时,凋落物在低于常温的环境下分解缓慢;温度升高到40℃,凋落物的分解和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作用明显加剧,添加凋落物处理组的铵氮含量显着高于低温湿润和常温湿润等处理组。分解120天后,土壤铵态氮含量在马尾松处理组,高温湿润>高温干旱>常温湿润>低温湿润;木荷处理组,高温湿润>常温湿润/高温干旱>低温湿润。水热条件的变化对空白对照组的土壤氮矿化无显着影响,相互差距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6)

严家平,陈孝杨,王长垒,徐良骥,于佳禾[9](2017)在《煤矿开采地表沉陷区土壤养分流失与分布特征研究——以五沟煤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原矿区的地下煤炭开采不仅改变了地面景观,同时引起矿区土地的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质量。本文选择了安徽北部五沟某一生产区,对开采区地面下沉盆地的斜坡地带土壤中的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养分运移变化开展了监测研究。一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采矿区地表沉陷虽然时间不长,且塌陷沉陷幅度不大,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流失发生显着变化。与非开采区土壤养分特征比较,开采沉陷区的土壤整体表现为缺氮少磷。沉陷区土壤表层在短期内水土流失不仅是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更重要的是地表沉陷过程中裂隙优先流作用,加大了土壤垂向渗透侵蚀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叁十五周年暨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7-11-24)

严家平,陈孝杨,王长垒,徐良骥,于佳禾[10](2017)在《煤矿开采地表沉陷区土壤养分流失与分布特征——以五沟煤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原矿区的煤矿地下开采改变地貌景观,同时加剧矿区土地的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质量。而开采方式不同对地表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程度同样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选择皖北五沟煤矿的充填和非充填开采两种开采方式的地面沉陷区,进行了土壤环境调查,监测了开采过程中土壤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养分的含量,分析其运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采矿区地表沉陷虽然时间不长,但土壤中的有机质和主要营养元素的含量流失发生显着变化;充填与非充填两种不同开采方式均引起地表土壤养分流失,降低土壤质量。但是充填开采所造成沉陷区内土壤养分的流失程度明显小于非充填开采区,且因氮、磷的流失量明显快于速效钾而使得土壤整体表现为缺氮少磷;土壤养分的迁移与富集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无论是有机质,还是其他营养元素由表层的耕作土层往深部迁移并在硬砂姜土层富集。这一现象同时说明了地表径流造成土壤养分水平方向的迁移流失的同时,向深部土壤层的迁移现象。(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土壤养分流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风蚀是一种世界性现象。它不仅污染空气,降低能见度,还通过风力掩埋道路和篱笆损害农作物,损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沙漠化。风蚀通过去除营养丰富的表层土壤而导致土壤表层养分流失、土壤退化。土壤风蚀引发的土地退化占世界退化土地的28%。本研究以中国北方内蒙古作为研究区,采用WRF-Chem模式对2017年土壤风蚀粉尘输送过程进行模拟,利用结果定量分析风力作用下土壤养分速效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的流失状况,进而对风力作用下内蒙古地区土壤肥力变化情况进行评估。所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研究区土壤表层TN流失量约为0.02541-3.489 g/m~2,AN流失量0.9702-77.92 mg/m~2;TP流失量约为0.017-0.309 g/m~2,AP流失量0.12555-6.25 mg/m~2;TK流失量约为1.3746-4.4265 g/m~2,AK流失量2.6748-64.284 mg/m~2。风力作用下土壤养分流失集中在荒漠区、植被稀疏、土壤含水率底、土壤颗粒分布不均匀的区域。从内蒙古地区20个样点先后评价值排名分析发现,位于通辽境内a1养分含量评价排名第一,位于阿拉善盟a20养分含量最低。风力作用下土壤养分流失率最大的样点为位于通辽市a1,流失率为17.4%。位于兴安盟a3样点次之。样点流失率最低的点a17为位于鄂尔多斯。流失率从大到小排a1>a3>a14>a6>a7>a15>a16>a11>a12>a10>a4>a19>a8>a20>a5>a9>a2>a13>a18>a17。从样点流失率排列结果可以出,大部分土壤表层养分流失率高的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和中部。研究对风力作用下中国西北地区土壤表层养分流失进行定量计算,进而评估内蒙古地区土壤肥力。研究结果为区域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评估风蚀活动对该地区土地资源退化的影响,也将在土壤保持方面发挥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养分流失论文参考文献

[1].陆荣杰.不同经营方式毛竹林地表径流养分流失动态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9

[2].吴冰.风力作用下内蒙古土壤养分流失数值模拟及其生态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

[3].王健.人工降雨条件下黄土区公路边坡土壤养分流失方式、规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4].王莺.山核桃林地表径流养分流失动态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

[5].马星.植物篱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壤养分分布变化特征[D].四川农业大学.2018

[6].丁怡飞,曹永庆,姚小华,傅松玲,张平安.油茶间作不同绿肥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8

[7].黄田盛.紫色土区油茶林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地表径流和土壤养分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8

[8].刘聪.红壤水土流失区植被凋落叶输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8

[9].严家平,陈孝杨,王长垒,徐良骥,于佳禾.煤矿开采地表沉陷区土壤养分流失与分布特征研究——以五沟煤矿为例[C].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叁十五周年暨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2017

[10].严家平,陈孝杨,王长垒,徐良骥,于佳禾.煤矿开采地表沉陷区土壤养分流失与分布特征——以五沟煤矿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标签:;  ;  ;  ;  

土壤养分流失论文-陆荣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