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治理一词是在基于全球化的变革所提出的概念,在当代全球化进程汇总,我们不可避免的遇到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金融危机、环境危机、国家安全等问题导致各国利益的纠葛带来的应对办法。近年来中亚地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开始冲击老牌欧美国家的大国地位,国际秩序亟待调整,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在参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体、平等义利观、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全球化;全球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义利观;共商共建共享
1全球治理的概念和内容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带来了许多全球性问题和挑战,这就促使了全球治理概念的提出。回顾历史,全球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工业革命前,由于经济不发达,互联网未兴起,交通运输不便,全球交往的范围被限制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即使出现了各种问题对世界各国的冲击也是极其有限的。但在工业革命后,交通大大的便利,运输业发展迅速,工业化和机器化大生产也快速推进,尤其是西方凭借着坚船利炮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后,全球各国的交流和碰撞日益增多,西方资本主义老牌国家开始不满足于当前的利益分配,开启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逐步加深对全球的统治,建立起了全球“统治地位”,而二战加快了全球化进程,但是“全球化催生和加剧了全球问题”。从全球安全到世界经济,从生态保护到保障人权,世界各国陷入了全球性的共性问题当中,这些问题超越了国家界限、制度和意识形态,成为世界各国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指出:当今时代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不再是要不要对全球化进行治理,而是要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理。1989年世界银行发表报告首次引入“治理”这个概念,以此解释经济发展的原因。1992年世界银行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治理的作用,治理的概念也随之流行起来。而“积极参与国际体系该和全球治理”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在对外战略汇总的必然选择和诉求。
2全球性问题和国际秩序的更迭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亚、欧等地也相继出现主权债务危机等问题,暴露出世界经济开始走向一体化和全球化,世界各国再也不是各自独立的个体,从经济到政治,世界各国已经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因而任何国家的问题都不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导致社会阶层分化,政治垂直分裂,反封建主义抬头,动摇了由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了重构的要求。
2.1全球性问题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世界已经发展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彼此联系的关系。与此同时,各种恐怖组织、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弥漫,世界各国的公共安全遭受空前威胁。石油价格波动、国际贸易投资下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这些问题具有跨地区、综合性、传导性和外溢性等全球性问题。迫切需要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需要世界国家尤其是有建设性的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
2.2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变革
在欧洲经济逐步衰落的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1999年,G20集团成立,表明了旧的世界大国已经不能够解决饿肚子的问题,必须要同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一起携手合作,共同解决新时期全球性的各项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表现出了大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月8日,毛泽东再次收到胡乔木当天的来信。信中说,韶山公社食堂已由原有的112个减为6个,其中5个不久都将不办。对于在短短的3天时间内基本解决全公社的食堂问题,群众反应热烈的程度难以想像,有的甚至说这是“第二次解放”。预计最近即可在湖南全省范围内解决。9日,毛泽东转发了此信,认为很有用[2]489-490。
3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通过加入WTO,逐步进入国际经济体系,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发展,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日渐重要。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利益为优先的不平等体系,而随着世界新兴国家的加入,在全球治理过程中,从政治、安全、社会、文化等方面来说,国际秩序正在逐步变革,国际利益结构开始重构。中国作为以“和”思想为主要对外交往原则的国家来说,有义务更有必要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当中。习总书记在这种世界形势之下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表现出了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全球治理的现在面临的是基于全球层面的、影响全人类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寻求适合全球性的“普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的祖先就提出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也深刻地诠释了这种价值。
3.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现有研究中衡量教育发展程度的指标有很多,有教育投入总额、生均财政教育投入、各层次在校生人数、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期受教育年限等。萨卡洛布洛斯和阿瑞格达的研究认为最能体现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应是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能够体现教育成就的存量。因此,本文拟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考察中国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最早是由中国伟大思想家孔子提出的。2014年,习总书记在韩国首尔大学做演讲时对中国的义利观进行了阐述,指出“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义是指道义,利是指利益,只有将利与义兼顾,找到义与利的平衡点,平等互利,才能最终达到共赢,实现利益和谐的大智慧。
除广发基金外,四季度以来,南方、博时、中银等多家基金公司也纷纷开始布局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数据统计,截至11月21日,市场上已经成立了14只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其中7只成立于2018年四季度(按不同份额分开计算)。此外,目前还有南方中债3-5年农发行债券、博时中债1-3年政策性金融债、招商中债1-5年进出口行等3只政策性金融债指数基金正在募集,银华安丰中短期政策性金融债刚刚于11月6日获得批复。
3.2平等互利的义利观
你说的是女人。秦川说,男人的报废期限是二十四年。当然还可以申请,看看身体状况,出一笔钱,多活三至四年。就是说,一个男性的充气娃娃,可以有二十八年的生命。——男人的魅力比女人多出十几年,如果身体允许,四十岁到五十岁的男人最有魅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法来自中国的天下大同思想,中国的思想家们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力求达到安康、富足、和谐的理想社会。2013年,习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第一次向世界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7年,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诸多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方面提出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这跨越了传统的国家和地区边界,成为全人类共同挑战和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将民族或国家的利益绝对化完全摈弃,以全新的视角和想法重新构建新时期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中国基于全球共同发展的原则,率先提出了全球性的外交理念,具体内容表现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维护共同安全、合作共赢。基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提出有效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指明了发展目标。
政治、经济、安全、气候、环境等方面是全球治理中的主要内容,中国的义利观思想在于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出了上述原则,致力于在国际经济中以公平贸易、互利互惠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主张,这也是中国平等互利义利观的体现。在国际安全方面,反对战争、拥护和平是中国的一贯坚持。中国义利观是一贯寻求最大公约数,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实现合作共赢。这将有助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公正、合理、有序、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从根源上解决各方矛盾和冲突。
3.3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2015年10月,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共商共建共享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共商,平等是前提,协作是保障,全球问题主要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操纵、垄断国家政治和经济所引起的世界问题,要进行全球治理,就必须积极发挥主权国家优势,协调好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建立和加强中国在国际中的话语权,这样才能在国际事务中说得上话,说得了话,才能协调各国优势和利益分配,才能改变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关系,制造各国平等对话机会,以达到世界各国机会平等,合作共赢。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国际组织和民间社会的力量,只有集思广益,共谋共商,以治理形式的多样化来殊途同归达到全球治理的目标。而有共商,才能实现共建,在尊重各行为主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各行为主体共同协作,各尽其能的为全球治理发展做贡献。共享即共同享受全球治理的成果,而要实现共享,就建立在平等协作的共商共建基础之上,有各国积极参与才有全球治理的成果,有成果的平等共享,才能促进其他国家积极参与,进而达到国际秩序的构建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建成。在这其中,中国倡导的成立“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等行为,就是在开展“共商共建共享”过程中的有益尝试。从习总书记提出倡议至今,87个成员国正式加入“亚投行”。在这87个成员国中,既有老牌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连世界上那些最不发达的国家也包含其中,因而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亚投行”是包含中国在内的世界国家探索如何改变旧有的国际金融秩序的一种尝试和手段,而“一带一路”倡议也将中国“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这是中国提倡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机制,它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极大地拓展了亚欧合作与世界共赢发展。
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而随着中国科技振兴、创新中国、人才战略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实力也日渐增强,中国品牌、中国创造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以中国为主要引导国的国际组织也愈见增多,尤其是中国高铁、共享单车、扫码支付、网购“新四大发明”的迅猛发展,让世界的目光越来越投向中国,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开始离不开中国的贡献,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重要,而伴随着实力的增强,肩上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承担的国际义务逐步增大,这体现的正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担当和自觉。正如王毅外长所言:“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面参与国际上的各种事务,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承担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责任。”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既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代“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给予的自信与自觉。
参考文献
[1] 于军.全球治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23.
[2]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Z].2014-6-28.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等价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N].人民日报,2015-10-14(1).
[5] 新玉言,李克.崛起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全剖析[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22.
[6] 王毅.我国从来没有像今天接近世界舞台中央[Z].人民网,2014-09-02.
作者简介:史雨林(1990-),女,汉族,陕西延安人,研究方向:发展哲学。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2.060
标签:中国论文; 全球论文; 义利论文; 世界论文; 国际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外交论文; 国际关系论文; 中国外交论文; 对外关系论文;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22期论文; 延安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