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理性直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觉,理性,道德,认知,儒家,直觉性,思维。
理性直觉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高宏媛[1](2019)在《西藏传统工艺的美感直觉性特点与理性内容的共生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传统工艺作为西藏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要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一个重要方面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是受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制约的。本文基于美学理论,以社会学的方法来分析西藏传统工艺所体现的美感的直觉性特点与科学理性内容的共生互动,从而探讨西藏传统工艺与其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如宗教、哲学、道德等方面的复杂关系,以及其特有的审美趣味。(本文来源于《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菲菲,殷融[2](2019)在《超越理性的道德直觉》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在1777年时提出了着名的"道德情与理之争"。情与理就是我们所谓的情感与理智、直觉与推理。不道德的事件会让我们感到愤怒、悲哀或厌恶,这是道德的情感成分。我们认为一个人牺牲自我利益成全他人的举动属于高尚行为,这体现了道德判断的理性思考过程。那么道德到底是源于感性还是源于理性?是来自我们直接的、微妙的内心感受,还是来自(本文来源于《大众心理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新慧[3](2019)在《经验视域下司法直觉的理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司法本质上是在未知领域中为案件纠纷探究一种合适的解决方案。司法直觉是被法律人频繁运用却又难以觉察并言明的思维认知方式,它是法律人思维中一种高级认知判断技能,建立在法律人群体后天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又与逻辑分析思维有密切的关联,是一种特殊的理性认识。在整个司法直觉判断模型中,法律人的经验是司法直觉判断模型的核心内容。(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田文军[4](2019)在《直觉、理性、生命本性——论梁漱溟道德根本论的理论建构与思想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漱溟由西学、佛学回归儒学,将道德"根本"归之于"直觉""理性"或"生命本性",其目的也在于肯定维系我们民族生存繁衍的儒家文化传统。在梁漱溟看来,儒家学说既以"仁"言人,又以"仁"言"人心";肯定"仁"为人所固有。而这种人所固有之"仁",正是人在生活中道德行为的"根本":"一切善,出于仁;一切恶,由于不仁。不仁只为此心之懈失而已,非有他也。"因此,他认定,儒家以"仁"言人,以"仁"言"人心",实早已揭示了道德的"根本"与"源泉";儒家所主张的"求仁之学",本质上即是"实践人之所以为人者"。而人们思考人的道德根性问题,其要也只在"自识其本心"或说"识仁"。(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1期)
王觅泉,姚新中[5](2018)在《理性主义道德心理学批判——乔纳森·海特与社会直觉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末的心理学情感革命和双系统模式兴起,促使道德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等复兴道德感学派,提出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主义理论并以此批判道德心理学中的理性主义。从社会直觉主义的"直觉"和"社会"两个层面,可分析这一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在"直觉"方面,该理论提出理性主义式的个人推理和反思只是在直觉较为模糊或者彼此冲突时,或者在像哲学家这样特殊的人士那里,才能发挥作用,并且即使发挥作用,也不是理性主义者设想的那种逻辑的、情感中立的方式,而仍然离不开直觉的参与。在"社会"方面,社会直觉主义认为理性主义式的个人推理和反思不是日常道德认知的主要形态,道德推理和反思更多地发生在跨主体的社会互动中,提出道德认知的基本图景是"直觉之狗"摇动"理性之尾",只有从进化史、社会互动和具体认知过程等多个维度抓住"直觉之狗",才能真正理解人类日常道德认知。(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8年11期)
李永胜[6](2018)在《马利坦勾连理性、直觉和超越性的美学尝试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性、直觉和超越性在西方哲学和美学史上长期处于相互对立和抵牾的状态。马利坦一方面肯定理性在认识本体世界中的作用,一方面赋予直觉以理性的功能,将两者统一起来。另外,马利坦还通过探讨直觉理性和概念理性的不同特点,分析了直觉理性在诗和艺术中走向超越的可能,进而将理性、直觉和超越性纳入一种统一的认识论范畴之中。马利坦的尝试为解决西方哲学和美学史上的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外国美学》期刊2018年01期)
高文婧[7](2018)在《理性与直觉的碰撞——试评泰纳叁因素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波利特·泰纳在文艺理论方面以其决定文学、艺术的叁因素论而闻名,他把"种族、环境、时代"视为决定文学的叁种根本要素,认为考察文学、艺术应从这叁个方面入手。叁因素说在法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持续了近一个世纪之久,直至今天,我们在文学批评的过程中,仍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到泰纳的叁因素理论。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结合影响泰纳的主要思想与流派,分析叁因素说的思想价值与理论缺憾。(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15期)
许冰彬[8](2018)在《从直觉猜测到理性判断——培养儿童数学预见力的思考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学预见力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抓住思维跳跃性和突发性灵感,运用创新性的组合分析,洞察或领悟数学对象或问题的本质,创造新假设或得出新结论的一种能力。数学教学中帮助儿童构造有生长力的认知结构,培养多元化的数学思维,提供实践数学预见的平台,可以为数学预见力的萌发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8年25期)
邵大箴[9](2018)在《读赵卫山山水画》一文中研究指出赵卫,1957年生于北京,第十一、十二、十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国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别津贴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先后参加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美展,曾获铜奖、优秀作品奖、齐白石奖、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报》期刊2018-03-12)
王磊,阎文成[10](2018)在《从“直觉”到“理性”——梁漱溟对儒家道德心性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漱溟对儒家道德心性的诠释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梁漱溟引入"直觉"概念来诠释儒家的"仁"、"中庸"等道德心性。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梁漱溟认识到了其早期道德直觉说的局限,改用"理性"概念诠释儒家的道德心性。梁漱溟后期的"理性"概念,依然保留了好善恶恶的直觉情感成分,又加入了理性判断的成分,可谓对前期"直觉"概念的继承和升华,也代表其对儒家道德心性之理解的不断深入。(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理性直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在1777年时提出了着名的"道德情与理之争"。情与理就是我们所谓的情感与理智、直觉与推理。不道德的事件会让我们感到愤怒、悲哀或厌恶,这是道德的情感成分。我们认为一个人牺牲自我利益成全他人的举动属于高尚行为,这体现了道德判断的理性思考过程。那么道德到底是源于感性还是源于理性?是来自我们直接的、微妙的内心感受,还是来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性直觉论文参考文献
[1].高宏媛.西藏传统工艺的美感直觉性特点与理性内容的共生互动[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9
[2].张菲菲,殷融.超越理性的道德直觉[J].大众心理学.2019
[3].刘新慧.经验视域下司法直觉的理性反思[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4].田文军.直觉、理性、生命本性——论梁漱溟道德根本论的理论建构与思想特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5].王觅泉,姚新中.理性主义道德心理学批判——乔纳森·海特与社会直觉主义[J].学术交流.2018
[6].李永胜.马利坦勾连理性、直觉和超越性的美学尝试及其意义[J].外国美学.2018
[7].高文婧.理性与直觉的碰撞——试评泰纳叁因素说[J].大众文艺.2018
[8].许冰彬.从直觉猜测到理性判断——培养儿童数学预见力的思考与实践[J].江苏教育.2018
[9].邵大箴.读赵卫山山水画[N].中国美术报.2018
[10].王磊,阎文成.从“直觉”到“理性”——梁漱溟对儒家道德心性的诠释[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