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苯甲酰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氨基,探针,晶体,吡咯,衍生物,结构,荧光。
苯甲酰肼论文文献综述
罗波,余浩田,刘梦琴,张复兴,邝代治[1](2019)在《基于取代苯甲酰肼缩丙酮酸配体的二苄基锡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苄基二氯化锡分别与对甲氧基苯甲酰肼缩丙酮酸及对硝基苯甲酰肼缩丙酮酸反应,合成了2个二苄基锡配合物(C1、C2),通过元素分析、IR、~1H NMR、~(13)C NMR、~(119)Sn NMR、HRMS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配合物结构。测试了配合物C1、C2的热稳定性以及配合物对癌细胞H460、HepG2、MCF7的体外抑制活性;在Tris-HCl缓冲溶液中,以EB做为荧光探针,用荧光光谱法初步研究了配合物C1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并且用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配合物C1切割质粒DNA pBR322的能力。结果表明:配合物C1、C2对3种癌细胞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是C1更优于C2;配合物C1与小牛胸腺DNA作用是插入结合作用所致,能有效的将超螺旋DNA pBR322切割成缺刻型DNA。(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昌华[2](2018)在《钯催化苯甲酰肼羰基化合成1,3,4-恶二唑-2-酮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二唑酮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农业中除草剂、杀虫剂的生产,在医药领域可以显着提高药物活性,在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均表现卓越。因此,恶二唑酮的合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M06方法对钯催化苯甲酰肼羰基化合成1,3,4-恶二唑-2-酮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I.简述了钯催化羰基化反应在实验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及近年来实验上合成1,3,4-恶二唑-2-酮的方法。II.简述研究反应机理时所运用到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密度泛函理论、过渡态理论及计算软件的介绍。III.对钯催化苯甲酰肼的羰基化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通过理论计算,该催化反应有两种可能的反应机理:机理A和机理B。在机理A中,主要包含N1-H活化、N2-H活化、羰基插入、还原消除四个顺序步骤。首先在N1-H的活化步骤中,主要是CMD机理通过经典的六元环过渡态TS(1/2)-1完成。而在N2-H活化过程中,发现通过七元环过渡态TS(3/6)可以“一步反应”来活化N2-H键,极大地简化了反应的步骤,并且所需的能量仅为15.3 kcal/mol。接下来的羰基插入中,存在两种可能的反应路径,即CO插入Pd-N键(路径A-I)或CO插入Pd-O键(路径A-II);最后是还原消除步,路径A-I和路径A-II分别发生了C-O成键和C-N成键得到最终产物1,3,4-恶二唑-2-酮。计算结果表明路径A-I优于路径A-II,且乙腈作为配体时所需的活化能最低。在机理B中,主要包括N1-H活化、羰基插入、N2-H活化、还原消除四个顺序步骤。与机理A的类似,N1-H活化采取CMD机理得到中间体3。接下来是羰基插入,根据CO插入的位置不同分为路径B-I和路径B-II分别得到5-1′和5-2′。在N2-H活化步骤中,通过直接活化得到中间体10-2和10-5,最后的还原消除得到产物1,3,4-恶二唑-2-酮。结果表明同样是CO插入Pd-N键(路径B-I)的能垒较低,且乙腈作为配体时更为有利。通过对比机理A与机理B的较优路径可以发现,路径B-I为整个反应的最优路径。其中,羰基插入Pd-N键(4-1′→TS(4/5)-1′→5-1′)过程需要克服的能垒最高,为反应的决速步。此外,我们还研究了配体效应和取代基效应对反应的影响。对配体效应的研究发现,乙腈在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作为反应的溶剂,还可以作为配体活化Pd原子,从而显着的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取代基效应中,通过计算包含不同取代基的反应底物在决速步中的中间体及过渡态的能量,结果证明本反应对含有不同取代基的底物具有普适性,与实验结论相同。(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吴红梅,郭宇,曹建芳,吴中立[3](2018)在《基于氨基苯甲酰肼衍生物的铬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对氨基苯甲酸为母体通过系列化学衍生引入丹磺酰胺荧光基团及2-羟基-1-萘醛配位基团构筑了新型、简单的铬离子荧光探针L(1-(二甲基氨基)-5-(4-((2-羟基-1-萘亚甲基)甲酰肼基)苯基)萘磺酰胺)。运用核磁、质谱、元素分析和红外等手段表征了其结构,并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探针分子L对Cr~(3+)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当激发波长为350nm时,单纯的探针分子L在473nm(2-羟基-1-萘醛)和514nm(丹磺酰胺)处显示连体双峰;当向探针分子L中加入Cr~(3+)后,2-羟基-1-萘醛作为受体与Cr~(3+)结合,丹磺酰胺发射峰红移至540nm,并且强度增强5倍,量子产率Φ=0.28。探针分子L的背景荧光对Cr~(3+)的识别无任何影响,识别过程推测是由CHEF效应和PET(光诱导电子转移)共同引起的。当加入其他金属离子(Na~+,K~+,Li~+,Ca~(2+),Zn~(2+),Mn~(2+),Co~(2+),Cu~(2+),Cd~(2+),Hg~(2+),Pb~(2+),Ag~+)时,在540nm处荧光强度未增强,表明L对Cr~(3+)具有高度专一的选择性。通过电喷雾质谱和Job's plot曲线确定L和Cr~(3+)为1∶1的配位模式,探针L对Cr~(3+)的最低检测限可达到4.0×10~(-6 )mol·L~(-1)。(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05期)
张文婷,孙健,徐飞,朱红,岳瑞雪[4](2017)在《离子液体中碘催化下2-氨基苯甲酰肼和4-氧代庚二酸的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以2-氨基苯甲酰肼和4-氧代庚二酸为原料,以离子液体为绿色溶剂,在碘催化下进行的反应.结果显示,当酰肼中与酰胺基相连上的N原子没有取代基时,会顺利构建叁个新环生成哒嗪并[6,1-b]吡咯并[1,2-a]喹唑啉-1,6,9(7H)-酮衍生物,并通过X单晶衍射分析验证了产物2,3,4,5-四氢化-1H,9H-哒嗪并[6,1-b]吡咯并[1,2-a]喹唑啉1,6,9(7H)-叁酮(3a)的结构.而当其取代基是芳基时,由于位阻效应,哒嗪环并没有如期关环,生成四氢吡咯并[1,2-a]喹唑啉-3a(1H)-丙酸衍生物.该方法具有合成路线简洁、溶剂绿色环保、操作简便且收率较高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7年12期)
蔡艳华,任莉平[5](2016)在《成核剂己二酸二苯甲酰肼对聚乳酸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聚乳酸左旋度低导致其结晶能力差的缺陷,以己二酸为原料经酰化和氨化反应合成了己二酸二苯甲酰肼,在考察其热稳定性和几何空间结构基础上,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和熔融指数仪研究其对聚乳酸结晶性能和流动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己二酸二苯甲酰肼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显着加速聚乳酸的结晶。当己二酸二苯甲酰肼的质量分数在1.5%到3%时,对聚乳酸具有更好的结晶成核效应,尤其是质量分数3%的己二酸二苯甲酰肼可使聚乳酸的起始结晶温度从101.4℃提高到117.6℃,结晶峰值温度从94.5℃提高到110.7℃。而当己二酸二苯甲酰肼在聚乳酸中的质量分数大于1.5%时,可提高聚乳酸树脂的流动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6年08期)
刘克昌[6](2016)在《邻酰氨基苯甲酰肼(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同大分子蛋白的相互亲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用于昆虫鱼尼丁受体的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是具有作用机理独特、低毒高效、与环境友好的新型高效杀虫剂。随着近年的大面积使用,田间害虫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的抗性逐渐显现,因此发现作用于鱼尼丁受体的新化合物是解决害虫对该两个化合物抗性的方法之一。昆虫鱼尼丁受体是由4个分子量为560 Kd亚基构成的大分子跨膜蛋白,难以获得其叁维空间结构,限制了作用于鱼尼丁受体同活性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因此,建立合适的方法和技术研究活性化合物同昆虫鱼尼丁受体的相互亲和作用,也是目前杀虫剂活性小分子发现研究的热点之一1、 本论文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方法将酰肼结构引入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结构中,同时在母体苯环上引入碘原子和氰基,设计合成了系列邻酰氨基苯甲酰肼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通过了核磁共振氢谱的确认。初步的生物活性研究,发现部分化合物对粘虫具有一定的致死活性,其中化合物cau-Ikc1、cau-lkc2和cau-lkc5(如图1)在100 mg门L的浓度下对粘虫的致死率达到100%。2、通过匀浆、离心等方法提取了美洲大蠊腿部含鱼尼丁受体的膜蛋白,并通过Bradford法对膜蛋白提取物中的鱼尼丁受体蛋白进行了确认和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美洲大蠊提取物中鱼尼丁受含量为69 μg/mL。3、利用已有的荧光配体,基于荧光偏振技术建立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化合物同昆虫肌肉中鱼尼丁受体膜蛋白的亲和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如图2)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虫酰胺均可竞争性抑制氯虫苯甲酰胺荧光配体和昆虫鱼尼丁受体的结合,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虫酰胺抑制荧光配体和昆虫鱼尼丁受体结合的IC50分别为135.65 nM和146.36 nM;而结构骨架不同的氟苯虫酰胺则不能抑制氯虫苯甲酰胺荧光配体和昆虫鱼尼丁受体的结合。该结果说明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虫酰胺作用于昆虫鱼尼丁受体的同一位点,而氟苯虫酰胺作用于昆虫鱼尼丁受体的其他位点。同时,建立的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化合物同昆虫肌肉鱼尼丁受体相互亲和作用方法的Z’因子达到0.76,说明该方法适用于高通量筛选作用于昆虫鱼尼丁受体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虫酰胺)结合位点的活性化合物,对作用于鱼尼丁受体高效新化合物的创制具有重要意义。4、根据半抗原的特性要求,利用氨基丁酸取代氯虫苯甲酰胺和溴氰虫酰胺母体结构中的甲基氨基,设计并合成了含氯虫苯甲酰胺结构和溴氰虫酰胺结构的半抗原(如图3)。然后经过免疫抗原的制备、小鼠免疫、抗体评价等成功制备了氯虫苯甲酰胺抗单克隆抗体1D2和溴氰虫酰胺单克隆抗体3B2.5、利用ELISA技术建立了研究双酰胺类化合物同氯虫苯甲酰胺抗体和溴氰虫酰胺抗体亲和作用的方法,进一步研究抗体模拟鱼尼丁受体的结合特性。测试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间接竞争ELISA的IC50为1.60 ng/mL溴氰虫酰胺间接竞争ELISA的1C50为1.57mg/mL活性化合物同抗体的亲和作用结果表明,抗体和受体蛋白一样能够识别性结合半抗原中的母体结构,但是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对于其它类型的化合物也有一定的识别。该研究对促进研究昆虫鱼尼丁受体和活性化合物的亲和作用研究具有一定意义。6、基于溴氰虫酰胺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利用ELISA技术建立了溴氰虫酰胺ic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的IC50为1.57 ng/mL,检测范围为0.43-6.15 ng/mL(如图4),检测溴氰虫酰胺在小白菜和自来水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3.7-101.0%和94.4%-101.6%。建立的间接竟孝ELISA方法可以对小白菜样品和水样中的溴氰虫酰胺残留进行快速准确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鹿曦,孙莹,谢青,孙宇冰,李坤华[7](2016)在《一个基于N′-(3-溴-5-氯-2-羟基苯亚甲基)-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酰肼的甲基麦芽酚配位的氧钒(Ⅴ)配合物:合成、晶体结构及其胰岛素增强活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1个芳酰腙化合物:N′-(3-溴-5-氯-2-羟基苯亚甲基)-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酰肼(H2L),并利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利用H2L与甲基麦芽酚和VO(acac)2在甲醇中反应得到了1个甲基麦芽酚配位的氧钒(Ⅴ)配合物[VO(mat)L]·Me OH。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还研究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进一步确认了H2L和配合物的结构。通过对C2C12肌细胞的胰岛素模拟实验,表明该配合物能显着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其细胞毒性仅为0.07 g·L-1。(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叶玉婷,牛芳,孙迎,曲丹,赵新璐[8](2015)在《N′-(2-羟基-5-甲氧基苯甲基)-4-二甲氨基苯甲酰肼及其氧钒(Ⅴ)配合物:合成、晶体结构和脲酶抑制活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一个苯甲酰腙化合物N′-(2-羟基-5-甲氧基苯甲基)-4-二甲氨基苯甲酰肼(H2L)。利用H2L、乙酰氧肟酸(HAHA)和VO(acac)2在甲醇中反应得到了配合物[VOL(AHA)]。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光谱,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对H2L和其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苯甲酰腙配体作为二价阴离子,利用其酚羟基氧原子、亚胺基氮原子、以及烯醇氧原子与V原子进行配位。乙酰氧肟酸配体利用其羰基氧原子和去质子化的羟基氧原子进行配位。配合物中的V原子为八面体配位构型。测试了H2L、HAHA和钒配合物的脲酶抑制活性。在浓度为100μmol·L-1时,钒配合物对幽门螺旋杆菌脲酶的抑制率为63%,其IC50值为45μmol·L-1。还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配合物分子与脲酶的作用方式。(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韩丙星[9](2014)在《对二甲氨基苯甲酰肼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于金属离子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化学传感器和比色化学传感器是最常见的两种光化学传感器,二者因具有实时快速、高效灵敏、操作简单、选择专一以及价格便宜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和生物体中金属离子的识别和检测。本文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酰肼为母体,利用席夫碱反应设计合成了5种对二甲氨基苯甲酰腙衍生物,并且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它们与各种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建立了几种检测金属离子的新方法。本文主要分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概述了光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几种常见的响应机制,归纳了近几年来荧光和比色传感器在检测金属离子方面的应用和发展。第二章,合成了对二甲氨基苯甲酰缩噻吩(1)、呋喃(2)、苯(3)等酰腙类衍生物,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分别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考察不同类型配位原子的组合对识别选择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含噻吩基团的腙衍生物化合物1与Hg2+离子结合,形成1:1型的稳定配合物,结合常数为9.73×104L mol-1,化合物1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黄色,对Hg2+呈现出较好的光谱选择性。而含呋喃环的化合物2可结合Hg2+、Zn2+和Cd2+叁种金属离子;而含苯衍生物3对测试的所有金属离子都没有显示任何光谱变化。由此可见,化合物1对Hg2+离子具有高选择性结合作用源于结合基团中不同配位原子的组合,杂环中的S原子和O原子均参与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第叁章,合成了化合物2-吡啶甲醛缩对二甲氨基苯甲酰腙(4),通过1H NMR谱、13C NMR谱、元素分析和MS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鉴定。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不同金属离子与化合物4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化合物4对Cu2+离子呈现良好的选择性结合,在含50%乙腈的Tris-HCl缓冲溶液(pH=7.4)中,Cu2+离子的加入使化合物4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亮黄色,而加入其它金属离子如Zn2+,Ca2+,Mg2+,Ag+,Fe3+,Ni2+,Pb2+,Hg2+,Cd2+,Co2+,Li+和K+等,不仅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且其光谱也未出现明显改变。化合物4与Cu2+离子的结合是一个可逆过程,可以实现探针分子的重复利用,并且可应用于水环境中Cu2+离子的快速实时检测,其线性范围为0.1~8.0×10-6mol L-1,相关系数R=0.9976(n=16),检出限达8.2×10-8mol L-1。第四章,合成了可用于高选择性识别铜离子的荧光探针化合物N, N-二甲基吡啶苯甲醛缩对二甲氨基苯甲酰腙(5),通过1H NMR谱,13C NMR谱,元素分析和MS谱对其结构进行鉴定;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分别研究了化合物5与各种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5对Cu2+呈现良好的选择性,Cu2+离子的加入使化合物5的荧光显着增强,增强倍率为12.5倍,而加入其它金属离子如Fe3+,Zn2+,Pb2+,Hg2+,Cd2+,Co2+,Ni2+,Li+,K+,Ca2+,Mg2+和Ag+,仅仅引起化合物5荧光强度的略微降低。同时,采用Job-pot法和双倒数线性回归拟合法得出:化合物5与Cu2+离子形成了1:1型的稳定强发光配合物,结合常数达到2.0×107L mol-1。(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4-05-29)
叶萱[10](2014)在《二苯甲酰肼化合物的杀蚊幼虫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离体筛选发现二苯甲酰肼对鳞翅目害虫有很好的活性,商业化的物质也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进一步以按蚊属和铃夜蛾属幼虫为试虫的活体筛选发现二苯甲酰肼对按蚊属幼虫有高的活性。对基因hr3的诱导和氯虫酰肼及KU-106与AgaEcR-LBD配体结合口袋的对接研究表明EcR为它们的作用靶标。(本文来源于《世界农药》期刊2014年02期)
苯甲酰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恶二唑酮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农业中除草剂、杀虫剂的生产,在医药领域可以显着提高药物活性,在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均表现卓越。因此,恶二唑酮的合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M06方法对钯催化苯甲酰肼羰基化合成1,3,4-恶二唑-2-酮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有:I.简述了钯催化羰基化反应在实验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及近年来实验上合成1,3,4-恶二唑-2-酮的方法。II.简述研究反应机理时所运用到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密度泛函理论、过渡态理论及计算软件的介绍。III.对钯催化苯甲酰肼的羰基化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通过理论计算,该催化反应有两种可能的反应机理:机理A和机理B。在机理A中,主要包含N1-H活化、N2-H活化、羰基插入、还原消除四个顺序步骤。首先在N1-H的活化步骤中,主要是CMD机理通过经典的六元环过渡态TS(1/2)-1完成。而在N2-H活化过程中,发现通过七元环过渡态TS(3/6)可以“一步反应”来活化N2-H键,极大地简化了反应的步骤,并且所需的能量仅为15.3 kcal/mol。接下来的羰基插入中,存在两种可能的反应路径,即CO插入Pd-N键(路径A-I)或CO插入Pd-O键(路径A-II);最后是还原消除步,路径A-I和路径A-II分别发生了C-O成键和C-N成键得到最终产物1,3,4-恶二唑-2-酮。计算结果表明路径A-I优于路径A-II,且乙腈作为配体时所需的活化能最低。在机理B中,主要包括N1-H活化、羰基插入、N2-H活化、还原消除四个顺序步骤。与机理A的类似,N1-H活化采取CMD机理得到中间体3。接下来是羰基插入,根据CO插入的位置不同分为路径B-I和路径B-II分别得到5-1′和5-2′。在N2-H活化步骤中,通过直接活化得到中间体10-2和10-5,最后的还原消除得到产物1,3,4-恶二唑-2-酮。结果表明同样是CO插入Pd-N键(路径B-I)的能垒较低,且乙腈作为配体时更为有利。通过对比机理A与机理B的较优路径可以发现,路径B-I为整个反应的最优路径。其中,羰基插入Pd-N键(4-1′→TS(4/5)-1′→5-1′)过程需要克服的能垒最高,为反应的决速步。此外,我们还研究了配体效应和取代基效应对反应的影响。对配体效应的研究发现,乙腈在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作为反应的溶剂,还可以作为配体活化Pd原子,从而显着的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取代基效应中,通过计算包含不同取代基的反应底物在决速步中的中间体及过渡态的能量,结果证明本反应对含有不同取代基的底物具有普适性,与实验结论相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苯甲酰肼论文参考文献
[1].罗波,余浩田,刘梦琴,张复兴,邝代治.基于取代苯甲酰肼缩丙酮酸配体的二苄基锡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生物活性[J].无机化学学报.2019
[2].李昌华.钯催化苯甲酰肼羰基化合成1,3,4-恶二唑-2-酮反应机理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3].吴红梅,郭宇,曹建芳,吴中立.基于氨基苯甲酰肼衍生物的铬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4].张文婷,孙健,徐飞,朱红,岳瑞雪.离子液体中碘催化下2-氨基苯甲酰肼和4-氧代庚二酸的反应研究[J].有机化学.2017
[5].蔡艳华,任莉平.成核剂己二酸二苯甲酰肼对聚乳酸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6
[6].刘克昌.邻酰氨基苯甲酰肼(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同大分子蛋白的相互亲和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
[7].李鹿曦,孙莹,谢青,孙宇冰,李坤华.一个基于N′-(3-溴-5-氯-2-羟基苯亚甲基)-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酰肼的甲基麦芽酚配位的氧钒(Ⅴ)配合物:合成、晶体结构及其胰岛素增强活性(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6
[8].叶玉婷,牛芳,孙迎,曲丹,赵新璐.N′-(2-羟基-5-甲氧基苯甲基)-4-二甲氨基苯甲酰肼及其氧钒(Ⅴ)配合物:合成、晶体结构和脲酶抑制活性(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5
[9].韩丙星.对二甲氨基苯甲酰肼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于金属离子识别研究[D].南昌大学.2014
[10].叶萱.二苯甲酰肼化合物的杀蚊幼虫活性[J].世界农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