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恢复演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被,形态,群落,特征,多样性,草地,青藏高原。
恢复演替论文文献综述
张亦扬[1](2019)在《榆神府采煤塌陷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与植物演替规律及其耦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经井工开采后形成大面积的塌陷区,使得地表生态系统循环受损,而植被恢复是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采煤塌陷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不同年限下动态的土壤-植被协同演替过程及植物群落生态效应评价等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榆神府采煤塌陷地人工与自然植被恢复方式下,不同恢复年限(1~15a)植物群落与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阐明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特征演替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不同年限土壤质量和植物群落优劣进行综合评价,后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因子、植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特征进行研究,最后采用土壤-植物耦合协调度模型判别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植被和土壤构成生态系统的协调性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质量变化表现为,植被恢复初期(1~5a)土壤容重、含水量、有机质、铵态氮、有效磷等指标与未塌陷地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土壤孔隙度增加;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各土壤指标总体上呈现出改善的趋势,至恢复15年,自然恢复样地中土壤除铵态氮、有效钾以外基本恢复到未破坏前水平,人工恢复样地除铵态氮以外基本恢复到未破坏前水平;同时人工和自然两种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粘粒含量、pH、总氮在整个植被恢复过程中变化不大。通过因子分析法,评价不同年限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质量表明,自然恢复1~5a样地的土壤质量较差,人工恢复11~15a样地的土壤质量较好。(2)植物群落演替表现为,植被恢复初期(1~5a)植物群落指标,与未塌陷地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植被群落结构不断改善,至植被恢复15年,人工恢复模式下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除Pielou指数外与未塌陷区相比已无明显差异;而自然恢复方式下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仍未恢复到未塌陷前水平;且在相同的恢复年限下,自然恢复方式下的植物生物量、Margalef指数均低于人工恢复方式。通过因子分析法,评价不同年限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群落结构表明,人工恢复11~15a样地的土壤与植被群落质量较优,而自然恢复1~5a样地的群落结构质量较差。(3)土壤因子和植被群落指标相关性和冗余分析表明,人工与自然恢复样地中水分、孔隙度、容重等土壤因子是影响植被群落特征的主要因子。植被恢复初期(1~5a),人工植被恢复样地中对植物群落特征影响较大的为土壤氮,而自然恢复样地中土壤孔隙度、pH对植被群落影响较大;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相关性逐渐增加,其中土壤水分、容重、孔隙度对人工和自然恢复方式下的植物群落特征均影响较大,而土壤因子有机质、铵态氮、有效钾仅对人工的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4)研究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与植被耦合性,除了人工恢复11~15a样地表现为良好协调发展类植被土壤同步型外,其余各个恢复样地均处于过度发展类及失调衰退类型。其中,人工恢复1~5a样地表现为勉强协调发展类植被土壤同步型,自然恢复1~5a样地表现为轻度失调衰退类植被土壤共损型,人工恢复6~10a样地表现为初级协调发展类植被滞后型,自然恢复6~10a样地表现为濒临失调衰退类植被损益型,自然恢复11~15a样地衣现为初级协调发展类植被土壤同步型。(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凌巧[2](2019)在《科尔沁退化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植物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演替是指植物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植物群落的过程,生态学家将群落演替过程的每一个具有特征的阶段集合称为演替系列。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天然草地植被出现退化,生境也出现斑块破碎化,导致植物多样性极大降低,因此探讨恢复演替系列以及斑块生境中的植物多样性时空格局也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年生盐生阶段、多年生盐生阶段、盐生植物与羊草混生阶段、草甸原有植被阶段构成的恢复演替系列37个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以及9种植物群落斑块为对象,探讨生境破碎化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在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1.在恢复演替4个阶段中共记录到88种植物,隶属于23科60属。单属种为43属,2种属为12属,3种以上属为7属。其中,一年生盐生植物群落阶段为7属9种,多年生盐生阶段为9属11种,盐生植物与羊草混生阶段为41属52种,草甸原有植被阶段为58属78种。随着演替进程,植物生态类型也趋向于由直根型、分枝型、地面芽植物构成,群落的均匀程度增高。2.在羊草斑块集合群落水平上,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活型的全部6个多样性指数都有着相似的格局变化,随着面积的增加,其增长速率在区系组成间变化都比较小,只在生态类型之间的变化比较大。科、属等高级分类单位比生活型对于生境面积的大小的响应更敏感。由以上结果可以提出植物多样性空间格局新的分析方法,即可以将科、属纳入到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析当中。但是环境对于群落中物种生态类型的影响比较大,可以作为辅助的分析手段。3.从物种丰富度变化规律来看,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恢复演替过程中9种群落均呈线性函数曲线,并且其中5个群落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因此该函数曲线对生境破碎化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定量的描述,具有稳定性以及一定规律的指标可以在实际操作中继续加以应用。本研究中,物种丰富度比Shannon-Wiener指数对于描述群落的特征变化更直观、简便。4.随着斑块破碎化程度的增加,斑块面积逐渐减小,物种丢失比例越来越大。记录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与面积进行线性拟合,发现生境面积每减少十分之一,羊草群落的物种数减少最多,为37.49%,而恢复演替初期群落斑块减少10-20%左右。这说明恢复演替的程度越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高,其受生境面积的影响就越大,从植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应该首先保护具有较高丰富度的群落。(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亦扬,强于鲜,李萌津,冯泽煦,康密[3](2019)在《榆神府矿区采煤塌陷地植被群落恢复演替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了榆神府煤矿区不同采煤塌陷年限下(1年、2年、5年、10年和未塌陷区)的植物群落变化特征,运用群落多样性指标及组成成分分析法,研究了采煤塌陷过程中对应的植物群落恢复过程。结果表明:采煤塌陷初期,区内植物种由多年生草本植物向一年生草本变化,而塌陷5年后多年生草本比例显着增加;采煤塌陷1~2年植被群落指标显着下降,并在塌陷2年达到最低,至塌陷10年后,塌陷区植被有所改善,但仍未恢复至未塌陷地群落水平。采煤塌陷后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分析表明,塌陷区植被变化过程可总结为:群落衰退期(塌陷后1年)→恶化期(塌陷后2年)→恢复上升期(塌陷后5~10年)。(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吴晓慧,单熙凯,董世魁,高晓霞,许驭丹[4](2019)在《基于改进的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预测退化高寒草地人工恢复演替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青藏高原地区黑土滩型退化高寒草甸改建成人工草地后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分的数量特征变化,基于中心差分法、相对误差热图、ODE算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计算机模拟,对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进行非线性化改进,建立了适于高寒草地人工恢复演替过程中的竞争效应预测模型,与经典的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进行对比验证,实证了改进模型的可解性和准确性。并分析了改进的Lotka-Volterra模型的系统动力学行为,预测人工恢复植物群落各组分的竞争结局,判断人工草地恢复演替状况。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栽培植物(垂穗披碱草或草地早熟禾)与原生植物在经历一个激烈的竞争阶段后逐渐趋于动态平衡,表明人工种植的垂穗披碱草、草地早熟禾等本土植物,可以促进青藏高原地区"黑土滩"型退化高寒草甸的有效恢复;(2)综合各分组的恢复演替阶段特征,可食牧草、栽培植物和顶极植物均从第7年开始竞争力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因此建议在对人工草地的恢复管理中,7—10年间进行适度的人为干预,如施肥、灭鼠害以及适当去除有毒有害杂草等;(3)综合各类植物的竞争演替预测情况,均从第20年左右开始逐渐趋于动态平衡。因此,根据该模型分析,从生态恢复的角度来看,"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进行人工恢复至少需要20年以上,才能获得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宗柏含[5](2019)在《种子形态特征对植被恢复演替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形态特征与种子的生产、脱落、扩散、萌发以及定植等都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对于植被恢复演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分析了种子形态特征对种子库的影响,着重阐述了种子形态特征对植被生成、植被发展以及植被运行阶段产生的影响,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武胜男,张曦,高晓霞,许驭丹,吴晓慧[6](2019)在《叁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人工恢复植物群落的演替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青藏高原叁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上建植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及其各功能群的物种组成、平均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探讨"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在人工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以期回答人工恢复的草地植物群落何时才能接近天然草地、人工恢复的时间阈值应为多长等问题,从而为叁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草地恢复前5年内,禾本科植物的数量大量增加,植物群落的高度增加了847.6%,植物群落盖度增加了134.5%;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都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恢复8年后植物群落组成达到阶段性的稳定状态,在恢复时间达16—18年后,逐渐向更稳定的状态转化;恢复18年的草地与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的Jaccard及Sorensen相似度指数分别为0.596、0.747,Cody差异度指数为9.5。由此可见,建植人工草地的方式恢复退化草地,可在建植8年后达较好的恢复效果;恢复时间达16年以上的人工草地采取适度的调控措施,有利于其向天然草地恢复演替;建植18年的人工草地物种组成情况与天然草地最接近,但仍有差异。因此,"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人工促进恢复,到未退化的状态至少需要18年以上。(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吴晓龙[7](2018)在《种子形态特征对植被恢复演替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形态可直接反馈遗传信息,其形态与种子的生产、脱落、传播等过程具有直接联系,对植被的恢复以及演替具有直接影响。种子是植被成长的主要来源,为植被的恢复演替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基于种子形态特征与植被恢复演替的影响分析,阐述了种子形态特征对植被生态布局所造成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所示。一、种子形态与种子生产种子形态特征与种子生产具有一定的关系,而种子生产是指种子的结种量,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均衡性质,两者(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8年24期)
常恩浩,李鹏,肖列,徐国策,赵宾华[8](2019)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根系行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系的结构与生态功能特征称为根系行为特征,研究根系行为特征对黄土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非线性计算方法,采集黄土区4种典型退耕植被群落根系、土壤样品,分析根系形态特征、基于径级的根长分形维数、根系生态位指数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结果显示:根长密度、根生物量、根系直径随着退耕演替的发展存在缓慢增大趋势。退耕演替发展的2—21年中,根系平均分维数由2.77显着减小至2.59(P<0.05),生态位指数由3.75显着增大至9.37(P<0.05)。根系的生态功能性对丰富土壤有机碳具有极显着的影响效果,根系分维数与生态位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即根系的结构特征直接决定了根系综合生态功能,表现为结构越复杂,功能性越强。(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梁秀华[9](2018)在《内蒙古草原退化与恢复演替机理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高原在亚洲大陆的中部,在蒙古高原向着东南方向进行了望,所看到的东南半壁就是内蒙古草原。内蒙古草原是属于我国北方的温带草原的主体部分,地势辽阔,从山脉的走势来看是东起大兴安岭,西至乌兰察布高原。内蒙古草原的广阔,跨过了中温带气候的半湿润区域、半干旱区域以及干旱区域这叁大气候区。正是这种状况,使得我国温带的草原的生物领域的结构变得多样化,形成了完的气候湿润系数和生态结构下的景观梯度系列。(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期刊2018年06期)
贾希洋,马红彬,周瑶,张蕊,宿婷婷[10](2018)在《不同生态恢复措施下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演替》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演替研究对退化草地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为对象,借助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对封育、水平沟和鱼鳞坑3种生态恢复措施实施0(1年)、3、6、10和15年下的草地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了群落演替序列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结合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将研究样地植物群落类型划分为8个。(2)封育0~15年,植被演替序列为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落→百里香+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落→本氏针茅+铁杆蒿群落;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后1年到15年,植被演替序列分别为沙打旺+白草群落→早熟禾+赖草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百里香+赖草群落→本氏针茅+大针茅群,沙打旺+白草群落→早熟禾+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百里香群落→百里香+本氏针茅群落;随着恢复年限增加,鱼鳞坑和水平沟措施下植物优势物种变化总趋势是根茎型—疏丛型—密丛型植物,但也存在非线性或螺旋式的变化;3种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封育草地增加速度最快,鱼鳞坑最慢。(3)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表明,土壤容重、有机质、真菌、全磷和蛋白酶是影响该区植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土壤因子。(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恢复演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演替是指植物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植物群落的过程,生态学家将群落演替过程的每一个具有特征的阶段集合称为演替系列。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天然草地植被出现退化,生境也出现斑块破碎化,导致植物多样性极大降低,因此探讨恢复演替系列以及斑块生境中的植物多样性时空格局也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年生盐生阶段、多年生盐生阶段、盐生植物与羊草混生阶段、草甸原有植被阶段构成的恢复演替系列37个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以及9种植物群落斑块为对象,探讨生境破碎化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在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1.在恢复演替4个阶段中共记录到88种植物,隶属于23科60属。单属种为43属,2种属为12属,3种以上属为7属。其中,一年生盐生植物群落阶段为7属9种,多年生盐生阶段为9属11种,盐生植物与羊草混生阶段为41属52种,草甸原有植被阶段为58属78种。随着演替进程,植物生态类型也趋向于由直根型、分枝型、地面芽植物构成,群落的均匀程度增高。2.在羊草斑块集合群落水平上,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活型的全部6个多样性指数都有着相似的格局变化,随着面积的增加,其增长速率在区系组成间变化都比较小,只在生态类型之间的变化比较大。科、属等高级分类单位比生活型对于生境面积的大小的响应更敏感。由以上结果可以提出植物多样性空间格局新的分析方法,即可以将科、属纳入到植物多样性的空间分析当中。但是环境对于群落中物种生态类型的影响比较大,可以作为辅助的分析手段。3.从物种丰富度变化规律来看,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恢复演替过程中9种群落均呈线性函数曲线,并且其中5个群落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因此该函数曲线对生境破碎化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定量的描述,具有稳定性以及一定规律的指标可以在实际操作中继续加以应用。本研究中,物种丰富度比Shannon-Wiener指数对于描述群落的特征变化更直观、简便。4.随着斑块破碎化程度的增加,斑块面积逐渐减小,物种丢失比例越来越大。记录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与面积进行线性拟合,发现生境面积每减少十分之一,羊草群落的物种数减少最多,为37.49%,而恢复演替初期群落斑块减少10-20%左右。这说明恢复演替的程度越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高,其受生境面积的影响就越大,从植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应该首先保护具有较高丰富度的群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恢复演替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亦扬.榆神府采煤塌陷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与植物演替规律及其耦合关系[D].西安科技大学.2019
[2].凌巧.科尔沁退化羊草草甸恢复演替系列植物多样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张亦扬,强于鲜,李萌津,冯泽煦,康密.榆神府矿区采煤塌陷地植被群落恢复演替特征[J].绿色科技.2019
[4].吴晓慧,单熙凯,董世魁,高晓霞,许驭丹.基于改进的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预测退化高寒草地人工恢复演替结果[J].生态学报.2019
[5].宗柏含.种子形态特征对植被恢复演替的影响分析[J].种子科技.2019
[6].武胜男,张曦,高晓霞,许驭丹,吴晓慧.叁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人工恢复植物群落的演替动态[J].生态学报.2019
[7].吴晓龙.种子形态特征对植被恢复演替的影响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
[8].常恩浩,李鹏,肖列,徐国策,赵宾华.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根系行为特征[J].生态学报.2019
[9].梁秀华.内蒙古草原退化与恢复演替机理的探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
[10].贾希洋,马红彬,周瑶,张蕊,宿婷婷.不同生态恢复措施下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演替[J].草业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