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降雨坡面产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径流,含水量,稀土,岷江,土壤,入渗,红壤。
降雨坡面产流论文文献综述
郭星星,吕春娟,陈丹,郭岩松,王煜[1](2019)在《降雨强度和坡度对裸露铁尾矿砂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技术,研究短历时暴雨和坡度对裸露铁尾矿砂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不同坡度间的坡面径流量、产沙量及径流泥沙含量均呈现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增加的动态变化趋势,不同的是径流量在15~24 min后逐渐趋于稳定。(2)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裸露铁尾矿砂坡面径流量及产沙量与坡度相关关系均存在临界降雨强度,该临界降雨强度约为90 mm/h。(3)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不同坡度间的产沙量及径流泥沙含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二者与坡度的关系均由负相关逐渐转变为正相关。(4)当降雨强度从60 mm/h增加到120 mm/h的过程中,不同坡度条件下的径流量及产沙量与降雨强度总体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局部存在特殊情况。当坡度从25°增加到35°的过程中,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的径流量及产沙量与坡度的关系均不明显;但同一坡度条件下,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径流量和产沙量均逐渐增加。研究成果为揭示降雨强度和坡度对裸露铁尾矿砂产流产沙机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彭浩,李忠武,刘春,王丹阳,陈佳[2](2019)在《湘中低山丘陵区坡面产流输沙对降雨、土壤类型及水保措施的综合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湘中低山丘陵区地形地貌条件多样、水土流失影响机制复杂的问题,选取湖南省中部井头(黄壤)、秋波(紫色土)以及莲荷(红壤)3个径流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径流小区,综合探究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壤类型、水土保持措施以及侵蚀性雨型等因子对坡面产流输沙规律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在年降水量相近的条件下,年径流深和年侵蚀量均为红壤>紫色土>黄壤;各水保措施小区的减流效益较差,但其减沙效益较好,以黄壤草地措施、紫色土水保林以及红壤经果林和草地措施减沙效益较为明显,年侵蚀减沙率分别达87.89%,55.88%,37.99%和41.07%;大雨强、短历时、低雨量、高频率的降雨占各小区侵蚀降雨场次的比例均在50%以上,该类降雨也是黄壤和红壤各小区坡面产流输沙以及紫色土各小区产流的主导雨型。中雨强、长历时、高雨量、低频率降雨是引起各小区单次降雨径流泥沙流失量最大的雨型。研究结果对完善水土流失的相关理论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理论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谢申琦,高丽倩,赵允格,郭玥微[3](2019)在《模拟降雨条件下生物结皮坡面产流产沙对雨强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结皮是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广泛存在的地被物.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雨强对生物结皮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结皮坡面产流产沙随降雨历时的延长先增加、10~18 min趋于平稳.相对于裸土坡面,生物结皮显着延长了坡面初始产流时间,抑制了坡面产流产沙,可降低21%~78%的坡面径流量和77%~95%的产沙量.雨强主要通过影响生物结皮坡面径流而影响其产沙.随着雨强的增加,生物结皮坡面产流产沙与雨强的相关性出现了由不显着相关向显着相关的转折,雨强>1.5 mm·min~(-1)时,生物结皮坡面的减流减沙作用随着雨强的增加而降低.本研究结果为降雨条件下生物结皮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模型模拟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艾宁,刘广亮,朱清科,刘广全,强方方[4](2018)在《基于土壤前期含水量-降雨耦合关系的陕北黄土坡面产流临界降雨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前期含水量与降雨是坡面产流的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基于超渗产流基本原理,通过引入土壤前期含水量与降雨2个指标,最终推导出基于土壤前期含水量-降雨耦合关系的坡面产流所需临界值公式。通过该公式结合土壤水分实测值对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典型植被群落干旱年、正常年和湿润年的产流临界降雨值进行模拟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坡面湿润年产流所需临界降雨量与干旱年和正常年存在显着差异,湿润年产流所需降雨量较少且油松湿润年理论产流值最低,仅需5. 60 mm;干旱年与正常年产流所需临界降雨量则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干旱年产流所需降雨量较大。2)不同植被类型产流所需最低降雨量不同,其中油松林地产流所需临界降雨量最小,即油松林地较易产流,沙棘纯林产流所需降雨量最大,即沙棘林地较难产流;且2种林地产流所需降雨量存在显着差异。土壤前期含水量与降雨二者耦合关系及其与坡面产流临界阈值的研究,对该区域预防土壤侵蚀带来的危害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张洋,张辉,李占斌,李鹏,肖列[5](2018)在《不同降雨强度下黄土区冻土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及水沙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降雨对冻土坡面侵蚀的作用机理,探讨冻土和未冻土在不同水力条件下侵蚀之间的差异。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采用3种降雨强度(0.6,0.9,1.2 mm/min)对比定量研究冻土坡面和未冻土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及水沙关系。结果表明:在0.9、1.2 mm/min雨强下,冻土坡面的产流时间相对对照坡面提前了18.7,6.4 min。冻土坡面径流量、侵蚀量均远大于对照坡面,在0.9,1.2 mm/min雨强下径流量分别是对照坡面的1.16,1.19倍,侵蚀量分别是对照坡面的10.40,6.40倍。随着降雨进行,坡面产生不同程度的细沟,其中,冻土坡面相比对照坡面细沟出现时间分别缩短了18 min,22 min,且冻土坡面细沟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79%~92%,此比例大于同雨强下的对照坡面。两种坡面的累计径流量与累计产沙量之间满足y=kx+b的线性关系,在细沟间侵蚀阶段,冻土坡面的k值是对照坡面的8.48~9.02倍,而在细沟侵蚀阶段,则为对照的3.68~7.50倍。研究结果表明细沟侵蚀是冻土坡面土壤侵蚀率增大的主要原因,而冻结层的阻水作用是导致坡面上细沟出现时间提前的最重要因素。该研究可以为完善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段金晓,李鹏,李占斌,任宗萍,王添[6](2017)在《模拟降雨下前期含水量对冻融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前期含水量条件下冻融作用对坡面降雨侵蚀的影响,采用室内冻融和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不同含水量条件下冻融坡面与未冻融坡面的降雨侵蚀特征。结果表明:黄土坡面的产流时间随前期含水量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冻融作用使黄土坡面产流时间滞后,其中含水量为20%的坡面经过冻融作用滞后62.50%,最为明显。在产流过程中,20%含水量的冻融坡面比未冻融坡面产流总量低9.14%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产沙过程中,20%和25%含水量的冻融坡面比未冻融坡面产沙总量减小28%,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20%和25%含水量的冻融坡面与未冻融坡面的可蚀性相差最明显。综上可以得出含水量为20%时冻融作用对坡面产流时间和产流过程影响最显着;含水量为20%和25%时冻融作用对坡面产沙过程和可蚀性K值影响最显着。含水量为20%时产沙量最小,可蚀性最低,可将20%作为黄土最优含水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张青青,陈志强,陈志彪,姜超,马倩怡[7](2018)在《模拟降雨下离子型稀土矿区坡面产流产沙与稀土迁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模拟降雨实验,研究离子型稀土矿区坡面产流产沙的基本特征及稀土迁移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总产流量和总产沙量分别为2971.3×10-3L、14.87×10-3kg,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产流率和产沙率均呈先增加后减少,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累计产流量和累计产沙量随着降雨的持续进行先加速递增,后匀速递增,直至降雨结束,两者呈线性关系。(2)各降雨时段内径流和泥沙中的稀土含量分别在5.57 ug·L-1~20.33 ug·L-1、116.2 mg·kg-1~290.7 mg·kg-1范围内,径流和泥沙迁移的单位稀土含量和稀土总量分别为10.91 ug·L-1、32.42 ug,228.23 mg·kg-1、3393.79×10-3mg;在径流中表现为重稀土含量、重稀土迁移量高于轻稀土含量、轻稀土迁移量,而在泥沙中则呈现出相反的规律。(3)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径流和泥沙的稀土含量及稀土迁移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研究成果为揭示降雨过程中土壤侵蚀与稀土迁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稀土》期刊2018年05期)
黄俊,亢庆,金平伟,刘晋,姜学兵[8](2016)在《坡面次降雨产流阈值影响因素及径流深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野外人工径流小区自然降雨试验,分析了次降雨坡面径流深(I_(RD))、降雨产流阈值(R_(RT))与多个影响因子间定量关系,构建了坡面尺度I_(RD)预测模型。I_(RD)、R_(RT)与植被覆盖度间分别存在负相关双曲函数和正相关幂函数关系(P≤0.05),与前期土壤含水量间分别存在正相关指数函数和负相关线性函数关系(P≤0.05),与次降雨强度间分别存在先减后增的二次抛物线函数和负相关线性函数关系(P≤0.05),与降雨侵蚀力间分别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线性函数关系(P≤0.05),与坡度间分别存在先减后增和先增后减的二次抛物线函数关系(P≤0.05);I_(RD)与次降雨量间存在正相关线性关系(P≤0.05)。基于I_(RD)与多个影响因子间定量关系,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及参数t检验法,筛选了I_(RD)关键影响因子及交互作用项,构建了I_(RD)预测模型;模型预测值与观测值回归方程为I_(RD_sim)=0.99 I_(RD_obs)-0.37(P≤0.05),89%数据点相对误差分布在±30%。(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6-10-19)
苏忖安,松同清,王文丽,王晶,唐婷[9](2016)在《模拟降雨对亚热带阔叶林土壤坡面产沙产流及养分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人工降雨方法,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对亚热带阔叶林土壤坡面产沙产流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降雨强度下,初始产流时间随坡度的增加趋于提前,随降雨强度的增大产流时间提前,降雨强度对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大于坡度变化的影响。(2)在同一坡度条件下,产流强度和平均入渗强度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曲线拟合的结果表明产流强度随时间遵循幂函数变化规律,而坡面入渗强度随时间呈对数函数变化。(3)不同降雨强度下,径流量随降雨历时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径流量均随降雨历时呈"增加—稳定"趋势,在整个降雨过程中,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相同坡度下,径流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降雨初始时刻,坡度对径流量的影响较小,而在降雨后期,降雨强度和坡度对径流量的影响较大;产流率与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相反,随降雨历时呈"降低—稳定"趋势,在整个降雨过程中,土壤产流率随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坡度下,产流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4)侵蚀泥沙量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坡度越大,坡面侵蚀泥沙的流失量越大;泥沙侵蚀量随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增加,在降雨10min左右达到峰值;在相同坡度和降雨历时下,泥沙侵蚀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坡度下的侵蚀泥沙量在峰值前后与产流历时均呈乘幕函数变化,不同坡度下侵蚀泥沙养分含量与产流历时间的关系均可用幂函数表达。(5)不同坡度条件下,泥沙量与侵蚀泥沙中养分的含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坡度为15°,20°和25°时,侵蚀泥沙养分含量与泥沙流失量间的相关性明显优于坡度为5°和10°时,说明侵蚀泥沙量的增加会引起泥沙中各类养分含量的增加效应,而不同坡度下的全磷与侵蚀量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P>0.05)。(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胡尧,侯雨乐,李懿[10](2016)在《模拟降雨入渗对岷江流域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模拟降雨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对岷江流域红壤坡面降雨入渗、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强度下,随坡度的增加,初始产流时间趋于提前;随降雨强度的增大,产流时间提前,降雨强度对初始产沙时间的影响大于坡度变化的影响。在同一坡度条件下,径流强度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入渗率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50mm/h降雨强度下,径流强度和坡面平均入渗率在降雨后20min开始趋于稳定;75mm/h降雨强度下,径流强度和坡面平均入渗率在降雨后15min开始趋于稳定;100mm/h降雨强度下,径流强度和坡面平均入渗率在降雨后10 min开始趋于稳定,径流强度和平均入渗率趋于稳定的时间均随雨强的增大而明显提前,各个时刻的径流强度和入渗率的稳定值在降雨过程中并不稳定,表现为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大,波动愈剧烈。坡面产沙量随坡度和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坡度由5°增大到10°时,产沙量急剧增加;当坡度由10°增加到30°时,产沙量增速趋缓,侵蚀产沙量没有出现临界坡度。坡面产流强度和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别服从幂函数和对数函数规律,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径流深和产沙量也呈现出显着的正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降雨坡面产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湘中低山丘陵区地形地貌条件多样、水土流失影响机制复杂的问题,选取湖南省中部井头(黄壤)、秋波(紫色土)以及莲荷(红壤)3个径流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径流小区,综合探究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壤类型、水土保持措施以及侵蚀性雨型等因子对坡面产流输沙规律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在年降水量相近的条件下,年径流深和年侵蚀量均为红壤>紫色土>黄壤;各水保措施小区的减流效益较差,但其减沙效益较好,以黄壤草地措施、紫色土水保林以及红壤经果林和草地措施减沙效益较为明显,年侵蚀减沙率分别达87.89%,55.88%,37.99%和41.07%;大雨强、短历时、低雨量、高频率的降雨占各小区侵蚀降雨场次的比例均在50%以上,该类降雨也是黄壤和红壤各小区坡面产流输沙以及紫色土各小区产流的主导雨型。中雨强、长历时、高雨量、低频率降雨是引起各小区单次降雨径流泥沙流失量最大的雨型。研究结果对完善水土流失的相关理论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理论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雨坡面产流论文参考文献
[1].郭星星,吕春娟,陈丹,郭岩松,王煜.降雨强度和坡度对裸露铁尾矿砂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2].彭浩,李忠武,刘春,王丹阳,陈佳.湘中低山丘陵区坡面产流输沙对降雨、土壤类型及水保措施的综合响应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谢申琦,高丽倩,赵允格,郭玥微.模拟降雨条件下生物结皮坡面产流产沙对雨强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4].艾宁,刘广亮,朱清科,刘广全,强方方.基于土壤前期含水量-降雨耦合关系的陕北黄土坡面产流临界降雨值[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8
[5].张洋,张辉,李占斌,李鹏,肖列.不同降雨强度下黄土区冻土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及水沙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8
[6].段金晓,李鹏,李占斌,任宗萍,王添.模拟降雨下前期含水量对冻融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
[7].张青青,陈志强,陈志彪,姜超,马倩怡.模拟降雨下离子型稀土矿区坡面产流产沙与稀土迁移规律[J].稀土.2018
[8].黄俊,亢庆,金平伟,刘晋,姜学兵.坡面次降雨产流阈值影响因素及径流深模拟[C].中国水利学会201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6
[9].苏忖安,松同清,王文丽,王晶,唐婷.模拟降雨对亚热带阔叶林土壤坡面产沙产流及养分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
[10].胡尧,侯雨乐,李懿.模拟降雨入渗对岷江流域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