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演替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业,榆林市,村落,城市,生态环境,信息,乐安县。
演替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郭恩泽[1](2019)在《群落生态学视域下乡村发展演替:测度、分析与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探寻村落演替的内在机理是乡村振兴内在要求。本文以地处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的20个自然村落为例,探讨将自然村庄比作“村庄群落”的逻辑可行性、自然村落生机度测度及发展阶段划分、自然村落发展演替类型、自然村落演替类型影响因素及演替干预策略探讨等问题。文章在此逻辑基础上,以实地调查所获得的各自然村落1980-2017年历史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包括村落人口、村落空间、村落资源与环境叁方面内容,包括13个指标在内的村庄群落生机度测度指标体系来测定自然村落生机度值并绘制生机度曲线;依据自然村落生机度曲线之波动情况,即以曲线阶段性的谷值点来划分村落历史发展阶段。在获得自然村落历史发展阶段后,利用优势种群序列线性演替模型来探究各阶段自然村落发展演替类型并探究自然村落演替类型影响因素。最后则探讨各自然村落在当前的演替状态下的干预策略。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研究结论如下:一、参照城市生命体界定方法及群落生态学中针对生物群落的定义,可以得出将自然村落比作“村庄群落”在逻辑上具有可行性。二、通过分析发现自1980-2017年,本文样本村落生机度值呈现波动上扬态势,通常可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其中S1阶段平均经历6.75年,S2阶段平均经历8.05年,S3阶段平均经历8.7年,S4阶段平均经历7.3年,S5阶段平均经历6.2年。叁、文章通过对村庄群落演替类型的分析发现,样本村落自然发展至当下,发展情况并不理想。85%的样本村落处于向下发展阶段(演替衰落型或波动演替型)。丘陵地形样本村落在S1-S2阶段演替类型通常为快速发展型;S2-S3阶段演替类型通常为快速发展型、演替生长型;S3-S4阶段演替类型通常为演替生长型或演替衰落型;S4-S5阶段通常为快速发展型或演替衰落型。半山区地形样本村落在S1-S2阶段演替类型通常为演替衰落型;S2-S3阶段演替类型通常为演替衰落型;S3-S4阶段演替类型通常为演替衰落型;S4-S5阶段通常为演替衰落型。丘陵地形样本村落发展要好于半山区地形样本村落。四、不同类型村庄演替影响因素存在共性及差异。在共性方面,无论丘陵地区村庄或半山区村庄,村落演替类型影响因素均呈现出人口因素对村落演替类型的影响要大于经济及资源因素,经济及资源因素对村落演替类型的影响高于空间因素的态势。在差异性方面,半山区类型村落演替类型影响因素中,人口因素方面受村庄总人口影响最大,外出务工人口比次之,出生率则为第叁人口因素影响因子;在经济及资源因素中则受粮食年消费量影响更大;在空间因素方面则呈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影响程度略高于村庄总面积。丘陵区村落演替类型影响因素中,人口因素方面同样受村庄总人口影响最大,但不同于半山区类型村庄,丘陵地区村落受出生率影响要高于外出务工人口比;在经济及资源因素方面则较为均衡,受粮食年总产量影响最大,粮食年消费量次之,其后为村庄规模经济增速;空间因素方面二者相似。五、样本村落中大部分自然村落可通过不同手段提升改变自身演替类型。从人口角度出发,应尽力增加村庄总人口,较为直接的途径在于提升出生率,减少外出务工人口数,避免村庄人口非自然性的减少;从经济及资源角度出发,最简单直接的途径在于提升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即提升亩产;从空间角度出发,应集中整治村庄现存的空废房屋,以调控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优化村落内部空间结构。(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林莉[2](2019)在《复合型资源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转型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型城市是因本地的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发而形成并壮大的,其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紧密相关。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资源型城市体现了人类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保障了国家能源的供应和战略安全,大大缩短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时间,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自身资源赋存、城市生命周期和经济环境制约,几乎所有的资源型城市在其发展后期都不得不面临艰巨的转型。攀枝花市是国家“叁线建设”时期资源开发的产物,是典型的“先矿后城”资源型城市,经过50多年不断的发展,攀枝花市已经成长为中国西南部的工业大市。2017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2584元,排名四川第一,城镇化率达到65.99%。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随着城市发展成熟期的到来,出现了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如资源依赖度高、经济结构单一、效益低下、产业固化锁定效应显着、人居环境差等,产业转型是必然之路。本文基于城市转型发展,针对攀枝花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按照产业结构演替、现状评价、接续替代产业培育的思路,对攀枝花如何实现转型以及转型的路径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主要运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数据,辅以实地调研获取攀枝花市产业发展相关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攀枝花市产业结构的演替过程、评价产业结构现状,进而分析攀枝花市产业转型与升级,讨论产业转型发展路径。文章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投入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四方面测度攀枝花市产业结构演替过程,并运用产业结构变化率和效益指数对产业结构现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产业结构内部差异化明显。现行经济存在着叁次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不协调;就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偏差大;投入产出集中度高,经济体系不健康;经济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等问题。由此可见,攀枝花市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刻不容缓,压力巨大。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自身资源禀赋;二是产业发展基础;叁是现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根据这叁个方面,本文运用SWOT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法测度了攀枝花市转型的条件以及现行经济的发展优势行业和部门。结合“十叁五”规划重点发展行业部门,攀枝花市要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首先要利用独特的优势气候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牛羊肉等四大特色优势精品农业。其次要稳定传统优势行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第叁,运用农业、工业、医疗、旅游和运动五大“康养+”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全要素、多行业的深度融合,盘活攀枝花整体经济,积极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壮大阳光康养产业。第四,政策扶持,助推转型。(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冯君明,张云路[3](2016)在《梅文化在中国园林中发展演替初探——以南阳市塔子山梅园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梅花系我国特产,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由于其独特的生长特性、傲骨的植物性格以及丰富的景观效果备受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留下了无数广为流传的诗词歌赋。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梅花在人们生活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日俱新。伴随着梅文化在中国园林中的传承与发展,其势必将在未来中国园林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通过对中国古代梅文化的形成与演进、近现代中国梅园的发展概况与特点等进行梳理,然后综合分析出梅文化在中国园林中的演替过程及发展特征,最后提出在当前绿色生态发展背景下,梅文化在中国园林中多样化发展的前景,并且提出多种演进可能,希冀通过以对梅文化在中国园林发展中延续、延展、延伸等方面的研究来增强梅园在中国园林未来新发展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9-23)
王小莹[4](2016)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伦敦市城市形态的演替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梳理伦敦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变革,探讨伦敦城市成长的足迹;分析伦敦在城市发展中制定的城市规划方法和政策,以期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有意的借鉴。(本文来源于《绿化与生活》期刊2016年07期)
张致胜[5](2016)在《安徽现代林业经营模式沿革与发展演替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现代林业发展模式的沿革变化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了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明晰产权,走市场化、规模化经营模式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基础;并对规模经营下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指出发展现代林业示范区是引领现代林业发展之途径。(本文来源于《安徽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马宏贤[6](2016)在《城市住区发展与演替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住区是城市居住功能的核心载体。伴随城市的用地拓展和社会变迁,住区类型日益细化和分化,对应的开发模式也从早期单纯的居住用地开发走向融入更多商业、文娱等功能的综合性住区、居住街区建设。城市住区的发展与演替受全球化竞争、用地功能调整、配套设施建设、住房政策改革、环境变迁、人口变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衰退、复兴、增长等不同景象。与之相应,住区的分化与融合也成为住区规划与建设的永恒主题。(本文来源于《淮阴工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王光辉,刘怡君,王红兵[7](2015)在《过去30年世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演替》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发展认识深化的产物,更加强调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主体性"和"综合性"。过去30年中,联合国曾多次召开峰会,对全球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进行设计,主要包括"21世纪议程"、"千年发展目标"、"我们期望的未来"等目标体系。鉴于此,文章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演替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的演进过程进行分析。对于总体目标的演替,将其分为3个主要阶段,即目标孕育阶段、确定阶段和发展阶段;对于具体目标的演替,则重点关注贫困饥饿、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等目标的演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期刊2015年05期)
靳家宝[8](2015)在《从信息异化到信息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演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生态演替的角度研究信息生态问题,融入演化博弈论的思想,研究从信息异化到信息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演替过程,探讨促进信息生态环境和谐演替的策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文章由6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与文章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述及与信息生态相关的一些概念和定义;第叁章主要从分析信息生态演替规律的基础上证明从信息异化到信息生态环境和谐演替的必然性;第四章主要从演化博弈理论的角度分析信息人的策略行为;第五章从演化博弈分析的结果出发探讨促进信息生态环境和谐演替的策略;最后一章对全文作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5-03-21)
马晓,张阳生,孙皓[9](2014)在《城市边缘区的产业演替及其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安城市边缘区的泾阳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城市边缘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期望为我国城市边缘区这一类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借鉴。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并运用定量分析法,对西安的城市边缘区泾阳县的城乡发展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泾阳县为例,从规划的角度统筹安排各类城乡发展要素,为城市边缘区提出"吸纳—互补—融合—提升"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加强城市边缘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填补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区域性差异分析的不足,推进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本文来源于《未来与发展》期刊2014年11期)
李苒,曹明明,胡胜,刘闻,姬巧娟[10](2014)在《县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替分析——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研究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协调效应对城镇的发展意义重大。在理清二者协调发展效应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计算模型及判别标准对榆林市12个(区)县近十几年来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从时空角度进行评析,结果表明:1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年份占多数,不协调的年份较少。2榆林市生态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目前还处在初级和中级协调等级。3榆林市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类型在空间分布和空间聚类上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空间分异,因此要跟据不同地域的制约因素来分类制定协调发展政策和措施。(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4年05期)
演替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资源型城市是因本地的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发而形成并壮大的,其产生和发展与资源开发紧密相关。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资源型城市体现了人类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保障了国家能源的供应和战略安全,大大缩短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时间,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因自身资源赋存、城市生命周期和经济环境制约,几乎所有的资源型城市在其发展后期都不得不面临艰巨的转型。攀枝花市是国家“叁线建设”时期资源开发的产物,是典型的“先矿后城”资源型城市,经过50多年不断的发展,攀枝花市已经成长为中国西南部的工业大市。2017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2584元,排名四川第一,城镇化率达到65.99%。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随着城市发展成熟期的到来,出现了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如资源依赖度高、经济结构单一、效益低下、产业固化锁定效应显着、人居环境差等,产业转型是必然之路。本文基于城市转型发展,针对攀枝花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按照产业结构演替、现状评价、接续替代产业培育的思路,对攀枝花如何实现转型以及转型的路径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主要运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数据,辅以实地调研获取攀枝花市产业发展相关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攀枝花市产业结构的演替过程、评价产业结构现状,进而分析攀枝花市产业转型与升级,讨论产业转型发展路径。文章从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投入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四方面测度攀枝花市产业结构演替过程,并运用产业结构变化率和效益指数对产业结构现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攀枝花产业结构内部差异化明显。现行经济存在着叁次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不协调;就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偏差大;投入产出集中度高,经济体系不健康;经济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等问题。由此可见,攀枝花市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刻不容缓,压力巨大。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自身资源禀赋;二是产业发展基础;叁是现行国家、区域经济政策。根据这叁个方面,本文运用SWOT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法测度了攀枝花市转型的条件以及现行经济的发展优势行业和部门。结合“十叁五”规划重点发展行业部门,攀枝花市要想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首先要利用独特的优势气候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牛羊肉等四大特色优势精品农业。其次要稳定传统优势行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第叁,运用农业、工业、医疗、旅游和运动五大“康养+”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全要素、多行业的深度融合,盘活攀枝花整体经济,积极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壮大阳光康养产业。第四,政策扶持,助推转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演替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郭恩泽.群落生态学视域下乡村发展演替:测度、分析与调控[D].东华理工大学.2019
[2].林莉.复合型资源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转型发展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
[3].冯君明,张云路.梅文化在中国园林中发展演替初探——以南阳市塔子山梅园设计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论文集.2016
[4].王小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伦敦市城市形态的演替与思考[J].绿化与生活.2016
[5].张致胜.安徽现代林业经营模式沿革与发展演替探析[J].安徽林业科技.2016
[6].马宏贤.城市住区发展与演替研究综述[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6
[7].王光辉,刘怡君,王红兵.过去30年世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演替[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
[8].靳家宝.从信息异化到信息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演替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9].马晓,张阳生,孙皓.城市边缘区的产业演替及其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安城市边缘区的泾阳县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4
[10].李苒,曹明明,胡胜,刘闻,姬巧娟.县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替分析——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