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雌激素与抗雌激素制剂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化疗效应的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莹[1](2021)在《RFRP-3对子宫内膜和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文中提出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onadotropin-inhibitory hormone,Gn IH)是2000年发现的一种新型下丘脑神经肽,其在摄食、能量平衡和生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神经肽结构高度保守,RF酰胺相关肽-1(RFamide-related peptide-1,RFRP-1)和RF酰胺相关肽-3(RFamide-related peptide-1,RFRP-3)是Gn IH在哺乳动物中的同系物,其中RFRP-3起主要作用。Gn IH可通过其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147(the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147,GPR147)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等组织器官以抑制生殖。子宫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研究发现侧脑室注射RFRP-3可引起大鼠子宫发育延迟,其机制及其它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深入探索Gn IH对子宫作用的分子机制对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生殖有着重要意义。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措施有传统手术治疗,放、化疗及激素治疗,但对于晚期癌,复发癌以及满足年轻患病女性生育需求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降低病死率,延缓复发,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本课题组前期实验表明,侧脑室注射RFRP-3 6 h对卵巢摘除术后补充雌激素(ovariectomized estrogen primed,OEP)大鼠作用显着,RFRP-3可通过抑制POMC、kisspeptin神经元,刺激NPY神经元抑制Gn RH神经元,以抑制Gn RH的释放,进而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从而发挥对下丘脑-垂体生殖轴的调节作用。子宫是下丘脑-垂体生殖轴的下游靶器官,RFRP-3是否可通过下丘脑-垂体生殖轴对其进行调节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技术对侧脑室微量注射RFRP-3及生理盐水的OEP大鼠子宫腔液中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对所筛选的差异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进行GO(Genetic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分析和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RFRP-3作用于子宫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应用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进行细胞增殖、凋亡检测,旨在阐明RFRP-3作用于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分子机制,探索RFRP-3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影响,此结果可能为深入探索RFRP-3对子宫的影响提供新思路。第一部分基于蛋白质组学对侧脑室注射RFRP-3的OEP大鼠子宫腔液分泌蛋白的研究目的:探讨侧脑室注射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对卵巢摘除术后补充雌激素模型大鼠子宫腔液的蛋白组改变的影响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1.子宫腔液的收集及分组:取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建立卵巢摘除术后补充雌激素大鼠模型。将30只造模成功的OEP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RFRP-3实验组(n=15),按16μl/kg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及RFRP-3。注射后6 h取子宫腔液,分别将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大鼠的子宫腔液混合后分成三份。2.利用LC-MS/MS法比较6 h后侧脑室注射RFRP-3实验组(n=15,16μl/kg)与生理盐水对照组(n=15,16μl/kg)的蛋白质组分,利用Maxquant软件进行定性分析,利用Uniport数据库筛选差异蛋白。3.利用GO功能富集分析分生物学过程、细胞成分和分子功能三部分分析差异蛋白的功能。4.利用KEGG通路分析对差异蛋白涉及到的信号途径进行分析。5.利用Omicsbean软件绘制PPI网络筛选中心节点蛋白。结果:1.侧脑室注射RFRP-3影响子宫腔液蛋白变化利用LC-MS/MS技术检测子宫腔液蛋白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侧脑室注射RFRP-3 6 h对OEP大鼠的子宫腔液蛋白成分及表达水平产生显着影响(P<0.05)。根据P<0.05,FC=2的标准,筛选出了417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包括279个上调的DEPs和138个下调的DEPs。2.侧脑室注射RFRP-3后所得DEPs的生物学功能分析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定位于胞外区(及膜结合囊泡;生物过程涉及对有机物质的反应、对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内源性刺激反应、胁迫反应等,参与蛋白结合,蛋白质复合物结合,大分子复合物结合等分子功能。3.侧脑室注射RFRP-3后所得DEPs涉及到的信号途径分析KEGG通路分析显示,侧脑室注射RFRP-3后DEPs显着富集(P<0.05)的前十位通路为:碳代谢、缝隙连接、长期抑制、肌动蛋白骨架调控、氨基酸生物合成、补体和凝血级联、糖酵解/糖异生、癌症蛋白多糖、血小板活化和甲状腺激素合成。4.侧脑室注射RFRP-3后所得DEPs的蛋白互作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取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数据,并利用Omicsbean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通过分析比较蛋白间相互作用的密切程度,共筛选出5个蛋白为中心节点蛋白,分别为Gna13、Gnaq、Gnai3、Kras、Mmp9。其中Mmp9上调,Gna13、Gnaq、Gnai3、Kras下调。结论:RFRP-3可能通过上调Mmp9和下调Gna13、Gnaq、Gnai3、Kras等中心节点蛋白改变OEP大鼠子宫腔液的蛋白表达谱。第二部分RFRP-3对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索RFRP-3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利用UALCAN数据库搜索中心节点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利用CCK8实验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Ishikawa)在不同浓度RFRP-3作用24、48h后的增殖能力。3.AnnexinⅤ-FITC/PI双染流式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加入RFRP-3 24h后的细胞凋亡情况。4.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水平。5.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Kras(中心节点蛋白)蛋白的表达水平。6.RT-q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PI3K/AKT/mTOR通路基因的转录水平。7.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PI3K/AKT/mTOR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8.RT-q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ERK通路的基因的转录水平。9.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ERK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10.RT-qPCR和蛋白印迹法分别从基因、蛋白水平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自噬发生情况。11.蛋白印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对照组与RFRP-3组GPR147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Gna13、Gnaq、Kras、Mmp9表达发生显着改变在UALCAN数据库对5个中心节点蛋白进行搜索后,结果显示,Gna13、Gnaq、Kras、Mmp9均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比较中存在差异。与正常组织相比,Kras、Mmp9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Gna13、Gnaq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下调。2.RFRP-3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增殖在雌激素受体阴性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A和雌激素受体阳性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中,选取0.1、1、10、100、1000、10000 ng/ml6个RFRP-3浓度,24 h和48 h两个时间点进行CCK8实验。结果显示,10000ng/ml RFRP-3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增殖,加药24 h效果最好。0.1、1、10、100、1000、10000 ng/ml 6个RFRP-3浓度,24 h和48 h两个时间点加入RFRP-3,未对雌激素受体阳性子宫内膜癌细胞系Ishikawa产生影响。3.RFRP-3诱导HEC-1A发生凋亡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对加入RFRP-3 24 h后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凋亡率进行了检测,本实验统计的凋亡率为晚期凋亡与早期凋亡的总和(UR区+LR区)。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组凋亡率上升(P<0.05)。4.RFRP-3改变HEC-1A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10000 ng/ml RFRP-3组抗凋亡蛋白Bcl-2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促凋亡蛋白Bax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RFRP-3降低HEC-1A中Kras蛋白表达量对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发生显着变化的中心节点蛋白进行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00 ng/ml RFRP-3组中Kras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RFRP-3下调HEC-1A中PI3K/AKT/mTOR通路基因的转录水平为进一步验证中心节点蛋白Kras在RFRP-3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对Kras下游通路进行了RT-qPCR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RNA进行RT-qPCR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加药组PI3K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01);AKT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1);mTOR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1)。7.RFRP-3下调HEC-1A中PI3K/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水平为进一步验证中心节点蛋白Kras在RFRP-3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对Kras下游通路进行了蛋白印迹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00 ng/ml RFRP-3组PI3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1);p-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AKT总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未发生变化;mTOR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8.RFRP-3下调HEC-1A中ERK通路基因的转录水平为进一步验证中心节点蛋白Kras在RFRP-3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对Kras下游ERK通路进行了RT-qPCR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RNA进行RT-q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0000 ng/ml RFRP-3加药组ERK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9.RFRP-3下调HEC-1A中ERK通路蛋白表达水平为进一步验证中心节点蛋白Kras在RFRP-3影响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增殖与凋亡中的作用,我们对Kras下游ERK通路进行了蛋白印迹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组p-ER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下降(P<0.05);ERK1/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未发生改变。10.RFRP-3引起HEC-1A发生自噬由于自噬调控因子mTOR活化,进而检测了检测自噬标志物LC3-I/Ⅱ及自噬底物p62的表达情况。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RNA进行RT-qPCR实验,结果显示:10000 ng/ml RFRP-3组LC3-Ⅱ的m RNA转录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组LC3-Ⅱ/LC3-Ⅰ比值升高(P<0.05);自噬降解产物p6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降低(P<0.05)。11.RFRP-3增加HEC-1A中受体GPR147的蛋白表达为了阐释RFRP-3作用于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A的起效机制,我们利用蛋白印迹法对GPR147的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RFRP-3作用于HEC-1A细胞24 h后,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记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10000 ng/ml RFRP-3加药组GPR147蛋白相对表达升高(P<0.05)。结论:RFRP-3对HEC-1A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激活受体GPR147并与之结合,影响中心节点蛋白Kras,激活其下游PI3K/AKT/mTOR通路和ERK通路,降低Bcl-2的表达、促进Bax的表达,引起自噬发生发挥作用。
庄慧,林子涵,林婷,曹心怡,金晓锋[2](2021)在《E3泛素连接酶接头蛋白SPOP抑制子宫内膜癌研究的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探索与研究新靶点成为实现子宫内膜癌精准治疗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E3泛素连接酶斑点型锌指结构蛋白(speckle-type POZ protein,SPOP)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本文将介绍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 SPOP的结构、功能,探讨调控和影响SPOP的因素以及SPOP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突变情况和相关底物.重点围绕SPOP的下游三条信号通路: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介导的信号通路、溴结构域和端外蛋白(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protein,BET)通路及锌指和BTB结构域蛋白3 (zinc finger and BTB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ZBTB3)通路,对它们抑制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SPOP作为新的子宫内膜癌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韩喜玲[3](2020)在《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及子宫内膜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患者服用他莫昔芬治疗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分析患者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及导致病变的可能相关影响因素,为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患者妇科预防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支持。方法:收集2010年8月一2019年8月就诊于我院妇科的,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或B型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异常或者宫腔占位等妇科问题的共3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乳腺癌术后患者服用他莫昔芬导致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结果,并对服药治疗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患者的术后病理进行统计,探讨相关因素对子宫内膜的影响。结果:1.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导致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类型主要有子宫内膜息肉、不伴有不典型的增生内膜、子宫肌瘤/腺肌瘤、不典型增生内膜、子宫内膜癌,其中子宫内膜息肉是发生率最高的病变类型(112/330,占33.94%)。2.在服药组的170例患者中,病变内膜有135例,占79.41%(135/170),未服药组的160例患者中,病变内膜有82例,占51.25%(82/160),χ2检验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9.031,P=0.000),表明服用他莫昔芬较未服用他莫昔芬治疗更易发生子宫内膜病变。3.服药组中有22例术后病理显示子宫内膜癌,未服药组中子宫内膜癌患者共6例,服药组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为12.94%(22/170),未服药组为3.75%(6/160),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χ2=8.967,P=0.003),提示相较于未服药组,服药组具有更高子宫内膜癌变率。4.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54.55%(12/22)高于Ⅰ型子宫内膜癌45.45%(10/22),未服药治疗组的6例患者均为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理分析比较,在组织学分级上、手术病理分期、腹腔冲洗液异型细胞、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方面两组子宫内膜癌患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患者绝经情况及口服他莫昔芬治疗时间是影响子宫内膜病变的因素(P<0.05),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情况及术后服药治疗时间与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呈正相关,处于绝经状态的患者发生病变可能性是未绝经患者的6.971倍,服药时间超过五年的患者发生内膜病变的可能性是小于五年患者的7.165倍。而患者的年龄、乳腺癌术后时间、术后是否化疗、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病变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乳腺癌术后患者服用他莫昔芬治疗使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增加,其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类型主要有子宫内膜息肉、不伴有不典型的增生、子宫肌瘤/腺肌瘤,不典型增生内膜、子宫内膜癌,其中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较高。2.服用他莫昔芬治疗增加了乳腺癌术后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且Ⅱ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高。3.绝经情况及服药时间是影响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绝经后服用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较绝经前患者发生病变的风险更高,且当服药时间超过五年时,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明显增加。4.对于口服他莫昔芬治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应加强对妇科症状的观察并定期接受超声检查,制定个体化方案,实现对子宫内膜病变尤其是子宫内膜癌的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李三红[4](2019)在《Bazedoxifene与HPA抗体联合抑制结肠癌侵袭转移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我国结肠癌为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第5位,死亡的患者有2/3存在肝转移。尽管近年来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已明显改善了结肠癌治疗效果,然而化疗耐药、复发、转移,尤其是肝脏转移,仍然没有被克服。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降低结肠癌肝脏转移,改善结肠癌病人预后。IL-6在多种肿瘤(包括结肠癌)中均高表达,且与肿瘤的恶性表型相关,因此我们考虑IL-6可能成为治疗结肠癌一个有用的新靶点。研究表明抗IL-6或IL-6受体的抗体作为单一用药不是很有效,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有小分子靶向IL-6Rα/GP130信号为临床癌症治疗是有效的。近来研究发现三代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bazedoxifene(BZA)通过抑制IL-6/GP130靶点在头颈部肿瘤和胰腺癌等肿瘤中具有抗癌活性,但对结肠癌治疗是否有效,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可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成为癌症转移治疗的靶点。HPA抗体(HPA-AB)可阻断HPA作用,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治疗结肠癌、改善预后关键是解决肝脏侵润和转移问题。在结肠癌中HPA也是高表达的,我们推测通过BZA抑制IL-6/GP130靶点可以减少肿瘤侵袭和转移,干扰抑制HPA表达也可以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如果把两者联合,从不同方面同时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将可能很好的改善结肠癌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进一步探讨结肠癌肝脏转移机制,为BZA和HPA-AB转化到临床奠定了理论实践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CCK-8、MTT和细胞克隆实验检测BZA、IL-6、5-FU、AG490、AZD6244、LY294002和HPA-AB等单独或联合处理方法对LoVo、HT29、SW480和HCT116四株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transwell实验和划痕损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qPCR检测BZA单独或联合其它多种处理方法对Ki-67、Bad和Bcl-2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WB)法检测Bad、Bcl-2、STAT3、P-STAT3(Tyr705)、AKT、P-AKT(Ser473)、ERK、P-ERK(Thr202/Tyr204)和HPA等蛋白的表达变化;AG490、NVP-BEZ235、LY294002、AZD6244、Rapamycin,Bay,BZA,以及IL-6R抗体(IL-6R-AB)等多种方法处理细胞后,qPCR和WB检测Ki-67、Bad、Bcl-2和HPA等表达变化。分别采用siRNA干扰技术沉默HPA基因表达(siRNA组),HPA-AB中和HPA(HPA-AB组)及外源性重组HPA(RE-HPA组)和BZA单独或者联合处理细胞观察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改变;ELISA法检测IL-6和HPA表达变化。建立裸鼠皮下结肠癌移植瘤模型,再次评估BZA和HPA-AB等联合治疗效果;HE染色观察BZA等多种处理方法对组织器官细胞毒性;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P-STAT3、P-AKT、P-ERK和GP130等蛋白表达变化,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结果1.Bazedoxifene抑制结肠癌生物学活性及机制研究。在一定范围内BZA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HT29、HCT116、SW480和LoVo四株结肠癌细胞生长。BZA抑制细胞增殖与下调Ki-67 mRNA的表达相关,BZA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了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BZA诱导HT29和SW480结肠癌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两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9.4%±2.49%和26.0%±1.97%,而在DMSO对照组中HT29和SW480细胞凋亡率分别是2.03%±0.23%和2.68%±0.52%,表明BZA可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和周期停滞。qPCR和WB结果显示BZA上调Bad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揭示了在结肠癌治疗中BZA诱导细胞凋亡与Bad/Bcl-2信号通路密切相关。进一步WB分析结果显示,与DMSO对照组比较,BZA抑制了GP130、P-STAT3(Tyr705)、P-AKT(Ser473)和P-ERK(Thr202/Tyr204)表达。细胞增殖实验显示与IL-6/BZA联合处理组比较,在BZA单独处理组明显的抑制了细胞生长(在HT29细胞IL-6/BZA vs.BZA,**P=0.0027;在SW480细胞IL-6/BZA vs.BZA,*P=0.010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JAK/STAT3、PI3K/AKT/mTOR和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AG490、LY294002、Selumetinib对细胞活力抑制能力明显低于BZA。体内实验显示BZA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组织细胞凋亡而没有增加组织器官毒性。免疫组化显示在BZA高剂量组中Ki-67、GP130、P-STAT3、P-AKT和P-ERK蛋白表达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和DMSO对照组。2.Bazedoxifene增加5-FU在结肠癌中抗肿瘤活性研究。BZA与5-FU联合明显降低了5-FU的IC50值,两者抗肿瘤活性成协同作用。BZA增加了5-FU对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抑制作用。在HT29和SW480细胞,5-FU/BZA联合组诱导细胞凋亡率分别是32.2%±4.14%和40.4%±2.63%,明显高于BZA单独处理组(在HT29和SW480细胞凋亡率分别是7.71%±1.22%和13.7%±2.18%)和5-FU单独处理组(在HT29和SW480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2.8%±2.54%和22.8%±3.20%)。与5-FU单独处理组相比,BZA和5-FU联合治疗组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更加明显,在HT29细胞5-FU vs.BZA+5-FU,**P=0.0089;在SW480细胞5-FU vs.BZA+5-FU,**P=0.003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PCR和WB结果显示BZA增加5-FU诱导细胞凋亡部分地与Bad/Bcl-2信号通路相关。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BZA通过下调IL-6/GP130靶点及抑制下游效应子AKT、ERK和STAT3磷酸化水平增加了5-FU抗肿瘤活性,而IL-6通过激活IL-6/GP130靶点和上调P-AKT、P-ERK和P-STAT3水平可部分逆转5-FU抗肿瘤活性。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了5-FU抗肿瘤活性能被BZA增强。3.Bazedoxifene联合HPA抗体对结肠癌的治疗作用。HPA-AB对HT29、HCT116、SW480和LoVo四株结肠癌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siRNA组和HPA-AB组明显抑制结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而RE-HPA组明显促进了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表明HPA对结肠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起促进作用。此外,BZA/HPA-AB联合组比单独处理组更加明显地抑制了细胞侵袭和迁移。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BZA/HPA-AB联合组比单独处理组和对照组更加明显地抑制了肿瘤的肝脏和肺脏转移。ELISA检测发现在siRNA组和HPA-AB组IL-6表达明显减少,而在RE-HPA组IL-6表达明显增加;相反在IL-6处理组HPA表达明显增加,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LY294002抑制了IL-6分泌和释放,在LY294002处理组HPA表达也明显降低。WB结果显示IL-6可刺激HPA表达,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而IL-6R-AB和BZA处理组HPA表达明显降低。IL-6通过它介导的下游信号级联通路调控HPA表达,其中最主要的可能是通过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结论1.三代SERM BZA在结肠癌通过阻断IL-6/GP130靶点及抑制JAK/STAT3、PI3K/AKT/mTOR和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显示抗肿瘤活性。BZA诱导细胞凋亡与Bad/Bcl-2信号通路密切相关。BZA是一个有效的多信号通路抑制剂,其作用明显优于单信号通路抑制剂。2.BZA增加5-FU在结肠癌的抗肿瘤活性及敏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反应,是通过阻断IL-6/GP130靶点及抑制下游信号通路。相反IL-6通过激活IL-6/GP130靶点能够部分逆转BZA作用,表明了抑制IL-6/GP130信号轴可以增强5-FU抗肿瘤作用。3.HPA-AB对结肠癌细胞增殖无影响。BZA联合HPA-AB明显抑制结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两者联合治疗结肠癌起协同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IL-6可刺激HPA表达,反过来HPA也可增加IL-6表达,形成一个正反馈环路,促进肿瘤转移。IL-6通过它介导的下游信号级联通路调控HPA表达,其中最为关键的可能是通过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
刘利芬[5](2019)在《IncRNA TUG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生物学行为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子宫内膜癌是严重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生殖道恶性疾病,其死亡率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确切的发病原因及侵袭转移机制尚未明确。研究发现lncRNA分子在调控子宫内膜癌进展过程中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生存能力,而且该调节过程也受到上游分子及通路的复杂调控。研究表明lncRNA TUG1通过调控mirRNA及其靶细胞基因参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和进展,但是在子宫内膜癌的研究中尚未见报道。目的:研究lncRNATUGl在子宫内膜癌瘤组织及对应正常组织中的转录情况,在细胞、动物水平验证lncRNA TUG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最后对lncRNA TUG1影响子宫内膜癌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方法:通过qPCR方法,检测104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其相对应的邻近正常组织lncRNA-TUGl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通过qPCR方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检测lncRNA-TUG1和VEGFA的表达情况,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qPCR方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VEGFA和miR-299、miR-34a-5p的表达情况,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通过qPCR实验,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HEC-l-A细胞和ishikawa细胞)和HEK293细胞系lncRNA-TUGl的表达情况;构建lncRNA TUGl和VEGFA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在HEC-l-A细胞和ishikawa细胞中,敲低miR-299、miR-34a-5p的表达,然后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评价miR-299、miR-34a-5p 对 lncRNA TUG1 和 VEGFA 的表达影响;在 HECM-A 细胞和 ishikawa 细胞中,敲低miR-299、miR-34a-5p的表达,然后通过qPCR方法检测lncRNA TUG1和VEGFA的含量;构建lncRNATUG1的敲低质粒和VEGFA基因表达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共同转染HEC-l-A细胞和ishikawa细胞,检测lncRNATUGl敲低后对VEGFA基因表达的影响;在HEC-l-A细胞和ishikawa细胞中,通过shRNA方法转染细胞降低lncRNA TUG1的含量,然后检测转染的对照细胞和lncRNA TUG1敲低后的细胞增殖能力;将HEC-l-A细胞、ishikawa细胞、lncRNA-TUGl敲低的HEC-l-A细胞、lncRNA-TUG1敲低的ishikawa细胞在免疫缺陷的裸鼠体内进行皮下异种移植,然后检测各组细胞在皮下异种移植后的肿瘤生长情况。结果:在10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7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lncRNA-TUG1表达相比于其对应的邻近正常组织出现明显的增高(71/104,68.27%,P<0.05);在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中,lncRNA-TUG1表达量增高,其VEGFA的表达量同样出现明显的上调,两者呈现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2=0.33,P<0.05);在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miR-299表达越高,其VEGFA的表达则越低,miR-299与VEGFA之间呈现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2=0.43,P<0.05);同样在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iR-34a-5p表达越高,其VEGFA的表达越低,miR-34a-5p与VEGFA呈现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2=0.48,P<0.05);在HEC-1-A细胞和ishikawa细胞中,lncRNA-TUG1表达水平比对照组HEK-293细胞出现显着性的增加(P<0.05);在HEC-1-A细胞和ishikawa细胞中,miR-299与miR-34a-5p能够分别作用于其靶基因VEGFA的3’UTR区域和lncRNA-TUG1的3’UTR区域,干扰VEGFA和lncRNA-TUG1的mRNA表达水平;在HEC-1-A细胞和ishikawa细胞中,敲低lncRNA-TUG1能够明显的抑制VEFGA的表达;lncRNA-TUG1与miR-299、miR-34a-5p能够特异性结合,从而起到竞争性抑制的作用;在HEC-1-A细胞和ishikawa细胞中敲低lncRNA-TUG1后,与正常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相比,其活力值于第4天出现明显的降低(P<0.05);最后,在动物水平,敲低lncRNA-TUG1后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肿瘤增殖,明显小于对照组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肿瘤增殖(lncRNA-TUG1敲低的HEC-1-A细胞/正常的HEC-1-A细胞:330±21.6 mm3/466.7±38.6 mm3/,P<0.05;lncRNA-TUG1 敲低的 ishikawa 细胞/正常的 ishikawa细胞:326.7±24.9 mm3/453.3±44.9 mm3,P<0.05)。结论:lncRNA-TUG1可以竞争性结合miR-299、miR-34a-5p,从而减弱miR-299、miR-34a-5p对其靶基因VEGFA的抑制作用,导致VEGFA基因过表达,加速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
李洪林[6](2019)在《子宫内膜癌中MiR-23a的表达及其对SIX1调控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miR-23a抑制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通过检测miR-23a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寻找miR-23a下游靶点及其对SIX1影响的研究,初步探讨miR-23a通过靶向调控SIX1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研究miR-23a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1)应用qRT-PCR方法检测16例患者子宫内膜样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iR-23a的表达情况,所有组织标本均来自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行手术切除的病人,收集新鲜未经任何干预治疗的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标本。2)培养Ishikawa细胞、HEC1B细胞细胞系,qRT-PCR检测miR-23a在各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将miR-23a模拟物或miR-23a ASO转染到Ishikawa细胞或HEC1B细胞中,检测miR-23a表达水平。3)为了测试miR-23a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的作用,将miR-23a模拟物或miRNA con转染到Ishikawa细胞或HEC1B细胞中,通过细胞功能试验,如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miR-23a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第二部分:miR-23a下游靶点SIX1及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1)使用microRNA.org、TargetScan、miRanda等软件寻找miR-23a的靶点,在其靶点的列表上发现了SIX1。为了测试miR-23a和SIX1之间是否存在直接作用,采用双荧光报告系统检测的方法,在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下游插入野生型或突变型SIX1 3’UTR。将pGL3-SIX1 UTR WT,pGL3-SIX1 UTR Mut和pGL3构建体分别转染到HEC1B细胞中,给予miR-23a模拟物或miRNA con,检测荧光素酶活性。2)为了验证miR-23a和SIX1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的关系,选取30例子宫内膜样癌组织标本,IHC的方法检测SIX1的表达,并且将30个病例分成2组:SIX1低和高表达组。qRT-PCR的方法检测上述两组中的miR-23a表达(SIX1低和高表达组:每组n=15)。分析miR-23a和SIX1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3)为了研究SIX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使用SIX1质粒或siRNA提高或降低HEC1B或Ishikawa细胞中SIX1的表达,通过细胞功能试验,如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SIX1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4)不同miR-23a处理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后,Western blot检测SIX1蛋白质表达水平。在HEC1B细胞中,用miR-23a ASO或ASO con处理,检测SIX1蛋白表达水平;在Ishikawa细胞中,用miR-23a模拟物或miRNA con处理,检测SIX1蛋白表达水平。第三部分:初步探讨miR-23a通过靶向调控SIX1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1)miR-23a敲低或过表达后,通过同时添加SIX1 siRNA或质粒,来检测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在HEC1B或Ishikawa细胞中,qRT-PCR检测在不同处理组中miR-23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处理组中SIX1蛋白表达的水平。通过细胞功能试验,如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处理组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2)为了验证miR-23a模拟物和/或紫杉醇Taxol的抑制作用并确定miR-23a是否在体内调节SIX1表达,将Ishikawa细胞裸鼠成瘤。检测不同处理组肿瘤体积大小。Western blot评估小鼠肿瘤中的SIX1的表达水平。结果:第一部分:1)与癌旁组织相比,miR-23a表达水平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平均减少42%(分别为P<0.05)。2)miR-23a模拟物或miR-23a ASO转染到Ishikawa细胞或HEC1B细胞中,miR-23a的表达增加或降低(分别为P<0.05)。3)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3a可抑制Ishikawa细胞和HEC1B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分别为P<0.05):克隆实验结果显示,miR-23a模拟物转染细胞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分别为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miR-23a模拟物转染细胞后,划痕空间显着变宽(分别为P<0.05);transwell测定的结果显示,miR-23a模拟物转染细胞后,侵袭的细胞显着减少(分别为P<0.05)。第二部分:1)miR-23a显着降低野生型SIX1 3’UTR相对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但miR-23a不能降低突变型SIX1 3’UTR相对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结果表明miR-23a可能直接与SIX1 3’UTR结合。2)在SIX1低和高表达组织样品之间,miR-23a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明miR-23a和SIX1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负相关性。3)SIX1质粒组或siRNA组处理HEC1B细胞或Ishikawa细胞后,SIX1蛋白的表达分别增加或减少(分别为P<0.05)。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SIX1的表达增加或减少后,HEC1B细胞或Ishikawa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增强或减弱。克隆实验结果显示:SIX1的表达增加或减少后,HEC1B细胞或Ishikawa细胞增殖能力分别显着增强或减弱(分别为P<0.05)。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在HEC1B细胞或Ishikawa细胞中升高或降低SIX1,导致划痕宽度显着缩小或增大(分别为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在HEC1B或Ishikawa细胞中,SIX1表达增加或减少后,侵袭的细胞数目显着增多或减少(分别为P<0.05)。4)在HEC1B细胞中用miR-23a ASO处理后,SIX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P<0.05)。在Ishikawa细胞中用miR-23a模拟物处理,SIX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总之,miR-23a可以下调子宫内膜癌细胞中SIX1的表达。第三部分:1)在HEC1B细胞中,miR-23a ASO组中miR-23a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SIX1 siRNA+miR-23a ASO组与miR-23a ASO组相比较,miR-23a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Ishikawa细胞中,miR-23a模拟物组中miR-23a表达水平增加(P<0.05),而SIX1质粒+miR-23a模拟物组与miR-23a模拟物组相比较,miR-23a的表达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证明,当miR-23a的敲低或过表达后,通过添加SIX1 siRNA或质粒,miR-23a的表达没有减少或增加。但是在miR-23a ASO或miR-23a模拟组中,miR-23a的敲低或过表达后,SIX1表达增加或减少(分别为P<0.05),同时在HEC1B细胞或Ishikawa细胞中添加SIX1siRNA或质粒,SIX1表达减少或增加(分别为P<0.05)。结果表明miR-23a靶向调控子宫内膜癌细胞中SIX1的表达。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克隆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测定的结果表明,在HEC1B细胞或Ishikawa细胞中,miR-23a ASO或miR-23a模拟组中miR-23a的敲低或过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或减弱(分别为P<0.05),但是当miR-23a敲低或过表达后,可以通过下调或上调SIX1的表达来恢复,从而改变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分别为P<0.05)。总之,miR-23a可以通过靶向SIX1来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2)与MOCK对照组相比,紫杉醇Taxol组的平均肿瘤体积显着减小(P<0.05)。与模拟物阴性对照组相比,miR-23a模拟物和miR-23a模拟物+Taxol组的平均肿瘤体积显着减小(分别为P<0.05)。此外,与Taxol组相比,miR-23a+Taxol组的平均肿瘤体积显着减小(P<0.05)。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肿瘤中的SIX1表达水平,结果显示:miR-23a模拟物组和/或Taxol组,SIX1的表达水平降低(分别为P<0.05)。与Taxol组比较,miR-23a模拟物+Taxol组中SIX1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用miR-23a模拟物和/或Taxol处理的小鼠,其体重没有显着差异,所测试的小鼠中没有因实验方法出现不良反应,并且通过血细胞计数或观察肝脏以及肾功能,没有观察到毒性作用。这些结果证明了miR-23a模拟物和/或Taxol的抗肿瘤作用和安全性。总之,上述结果表明miR-23a可通过靶向调控SIX1抑制体内子宫内膜癌的发展。结论:本研究发现miR-23a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抑癌基因”,miR-23a-SIX1相互作用的异常改变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有关。本研究结果表明SIX1被miR-23a靶向调控,当miR-23a敲低或过表达后,通过在体外添加SIX1siRNA或质粒,改变细胞功能,导致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功能被下调或上调。miR-23a可通过靶向调控SIX1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miR-23a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治疗的靶点。
胡梦琪[7](2018)在《AZD9496对子宫内膜癌疗效观察及其与孕激素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AZD9496、MPA对于RL95-2细胞、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殖瘤的作用及两种药物的比较。方法:(1)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RL95-2,采用CellTiter-Glo发光法检测不同浓度(0、0.3、1、3、10、30、100、300μmol/L)的AZD9496及MPA作用不同时间(24h、48h、72h)的细胞增殖抑制的变化及IC50,应用In cell western检测AZD9496、MPA分别作用于人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后,RL95-2细胞的ER表达情况。(2)建立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用溶媒对照组、不同浓度的AZD9496、不同浓度的MPA进行治疗,观察各组裸鼠的生长情况,检测裸鼠的瘤重、移植瘤体积,比较各组之间的抑瘤率。结果:1、AZD9496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RL95-2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呈现出一定的时间-效应关系及剂量-效应关系。各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 24h 时 AZD9496 与 MPA 的 IC50 值分别为:36.61μmol/L、39.86μmol/L;48h 时 AZD9496 与 MPA 的 IC50 值分别为 28.19μmol/L、29.28μmol/L;72h 时 AZD9496 与 MPA 的 IC50 值分别为 22.58μmol/L、23.87μmol/L。同一作用时间、同一药物浓度,AZD9496对于子宫内膜癌RL95-2细胞的抑制率高于MPA。3、In cell western定量检测ER表达,随着AZD9496浓度(0、0.3、1、3、10、20、30、40、50、100、300μmol/L)增加,800nm通道绿色荧光于高浓度较低浓度逐渐减弱。在800nm通道与700nm通道比值方面,各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AZD9496作用于RL95-2,800nm通道数值/700nm通道数值,随着浓度的增加比值逐渐减小,各浓度组与空白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高浓度较低浓度ER蛋白表达减少。MPA作用于RL95-2,各浓度组之间800nm/700nm的比值无明显差异,各浓度组与空白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蛋白表达不随药物浓度的变化而变化。4、100 mg/kg AZD9496 组、15 0 mg/kg AZD9496 组、100 mg/kg MPA组、150 mg/kg MPA组的裸鼠移植瘤体积及离体移殖瘤重量均低于溶媒对照组(P<0.05);100mg/kgAZD9496组的移殖瘤抑制率高于100 mg/kg MPA组,150 mg/kg AZD9496组的移植瘤抑制率高于150mg/kgMP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ZD9496对于人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的增殖及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有抑制作用(2)在对于人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的增殖抑制及人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抑制作用中AZD9496较MPA作用更明显(3)AZD9496抑制人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的增殖的机制可能与拮抗且下调ER表达有关
方琦[8](2018)在《4-羟基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为目前全球女性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以他莫昔芬(Tamoxifen,TAM)等为代表的内分泌治疗是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的乳腺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TAM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由于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8,CXCL8)在肿瘤的形成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检测了乳腺癌组织CXCL8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病人临床指标及10年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发现ER阴性(ER-)的乳腺癌组织CXCL8表达水平显着升高,高表达CXCL8(≥3.095)且ER-的乳腺癌病人总生存期明显短。为了明确TAM是否影响CXCL8的表达及探索TAM抑制乳腺癌进展的可能机制,本研究分析了4-羟基他莫昔芬(4-hydroxytamoxifen,4-OH-TAM)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发现4-OH-TAM对ER阳性(ER+)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ER-乳腺癌细胞株(MDA-MB-468及MDA-MB-231)的CXCL8表达均无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4-OH-TAM显着影响MCF-7细胞的652个基因表达,其中332个基因上调,320个基因下调。经实时PCR复测验证,一些与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及雌激素和干扰素信号通路等相关的基因,包括上调基因(STAT1、STAT2、EIF2AK2、TGM2、DDX58、PARP9、SASH1、RBL2和USP18)及下调基因(CCDN1、S100A9、S100A8、ANXA1、PGR、KNL1、SGK494、DBF4B、DSCC1、FAM102B、GINS3、KLHL7、KNSTRN、MRPL1、MRPS28、MRTO4、MTFR2、MYO19、NCAPH、POLA2、PPIH、RPS14、SPDL1、TIFA和TESC)与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选择了20个下调基因,用高内涵筛选的方法,通过比较各基因经sh RNA敲减后对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对增殖抑制表型最明显的基因是RPS14。RPS14基因敲减后,MCF-7细胞增殖明显减少、凋亡数明显增多、S期的细胞减少、G1期的细胞增多及G2/M期的细胞增多,提示RPS14基因与MCF-7细胞周期显着相关。以上结果表明乳腺癌组织CXCL8基因表达水平与病人总生存期有关,但CXCL8基因并不是TAM的作用靶点;TAM可显着影响与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及雌激素和干扰素信号通路等相关的一些基因;并且可能通过下调RPS14基因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本研究为阐明TAM通过ER依赖和非依赖的途径抗乳腺癌的机制提供了新的靶标和实验依据。
代聪伟[9](2017)在《IGF-1和IGF-2及其受体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MC)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平均发病年龄60岁。EMC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美国年新发子宫内膜癌病例约4万多例,我国EMC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关于EMC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unopposed estrogen”学说,也就是无孕激素抵抗的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过度刺激是目前普遍认可的原因,但EMC具体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清楚。目前针对EMC分子机制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其发生发展机制及靶向治疗受到广泛关注。临床中观察到,子宫内膜癌患者多合并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提示我们内膜癌与糖脂代谢有着密切关系。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其患癌及癌症死亡的危险性显着升高。癌症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目前这两种疾病发病年龄有趋于年轻化的倾向。meta分析显示糖尿病是多种类型癌症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如EMC、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存在IR的T2DM与子宫内膜癌关系密切,IR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是独立于雌激素的导致内膜癌的高危因素。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与IR有关的疾病,同时也是EMC的高危因素,如肥胖、T2DM、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均存在IR,都是EMC高发人群。IR和EMC在分子水平上受共同因子调控,如炎症介质、脂肪因子、过高雄激素等。虽然糖尿病和EMC发病风险间关系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s)是重要的因素。IGFs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2)。IGF-1作用的信号通路和肿瘤密切相关。IGF-1与细胞表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结合,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在肥胖个体中,由于IGF结合蛋白浓度的降低,导致自由/活性IGF-1水平普遍高于非肥胖个体。另有研究显示,IGF-1可促进正常细胞周期,导致其突变和恶性转化的风险增加。IGF-1可由生长板或其他组织的旁分泌产生,但大多数循环中的IGF-1由肝脏合成和分泌。与胰岛素类似,抑制IGF-1信号有抗癌作用。敲除GF-1受体可增强某些癌症的化疗敏感性。IGF-1受体抗体已被开发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在体外对某些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然而IGF-1、IGF-2及其受体在存在胰岛素抵抗的T2DM患者发展为EMC过程中潜在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课题探讨IGF-1、IGF-2及其受体在EMC发病中的作用,为EMC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第一部分T2DM合并EMC患者血清和子宫内膜细胞中IGF-1、IGF-2相关分子的表达研究目的:以EMC阳性及阴性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患者血清中IGF-1、IGF-2、IGFBP-3的表达;检测患者子宫内膜细胞中pIGF-1R、pIGF-2R、p-PI3K的表达,探索IGf-1及IGF-2及其受体与EMC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162例,其中合并EMC的患者22例为实验组,不合并EMC的患者140例为对照组,抽取空腹血,通过ELI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IGF-1、IGF-2、IGFBP-3的水平。通过诊断性刮宫或于子宫切除术中,获取患者子宫内膜,进行体外细胞培养,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细胞中pIGF-1R、pIGF-2R、p-PI3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 ELISA结果显示,与EMC阴性的T2DM患者血清相比,EMC阳性的T2DM患者血清中IGF-1和IGF-2水平无差异(P﹥0.05)。2 ELISA结果显示,EMC阳性及阴性的T2DM患者血清中IGF1BP3的水平无差异(P﹥0.05)。3 Western blot检测子宫内膜细胞中磷酸化IGF-1R的水平在EMC阳性及阴性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EMC阳性的T2DM患者子宫内膜细胞中磷酸化的IGF-2R和IGF-1R下游因子PI3K水平显着高于EMC阴性的T2DM患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些数据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子宫内膜细胞中存在一个复杂的由IGF-1R和IGF-2R信号调控的PI3K通路。结论:1血清中IGF-1及内膜细胞中pIGF-1R表达在EMC阳性及阴性组T2DM中无统计学差异,EMC阳性组患者内膜细胞中IGF-1的下游产物p-PI3K表达增加。2 EMC阳性组T2DM患者内膜细胞中存在pIGF-2R信号的激活,推测在T2DM患者发展为EMC的过程中,IGF-2R发挥重要作用。第二部分IGF-1、IGF-2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和PI3K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外源性IGF-1或IGF-2作用于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A后,磷酸化的IGF-1R、IGF-2R等因子的表达变化,以及对HEC-1A细胞生长速度的影响,探讨IGF-1、IGF-2及其受体在EMC发病中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进行细胞培养,外源性加入IGF-1或IGF-2,处理1-2天,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EC-1A细胞中pIGF-1R、pIGF-2R、p PI3K和CCND1表达的变化,MTT方法检测加入不同生长因子后对HEC-1A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1 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IGF-1还是IGF-2处理组,HEC-1A细胞中pIGF-1R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生长因子处理的对照组细胞(P<0.05),且IGF-1处理组pIGF-1R表达水平高于IGF-2处理组;IGF-2处理组HEC-1A细胞中p IGF-2R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GF-1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P<0.05),而IGF-1处理组和对照组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IGF-1处理组HEC-1A细胞中p-PI3k和CCND1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IGF-2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P<0.05),而IGF-2处理组和对照组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不同因子处理对HEC-1A细胞生长的影响,MTT实验结果显示:处理后1天,IGF-1处理组HEC-1A细胞生长较IGF-2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快,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处理后2天,IGF-1处理组HEC-1A细胞生长速度明显高于IGF-2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P<0.05),而IGF-2处理组细胞生长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 IGF-1刺激增加pIGF-1R、p-PI3K和CCND1蛋白的表达,而对pIGF-2R蛋白的表达无影响;IGF-2刺激上调pIGF-1R和p IGF-2R蛋白的表达,而对p-PI3K和CCND1蛋白的表达无影响。2 IGF-1通过与IGF-1R结合,激活下游的PI3K信号通路,上调CCND1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3 IGF-2作为IGF-1R的诱饵配体,使IGF-1R选择性磷酸化,但不激活IGF-1R下游的PI3K和CCND1,不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4 IGF-1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而IGF-2则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没有影响。5 IGF-2R不能介导IGF-2激活PI3K和CCND1。第三部分IGF-2R过表达对IGF-1调控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及PI3K通路的影响目的:研究IGF-1和IGF-2共同作用于IGF-2R过表达的HEC-1A细胞,各种因子表达的变化,以及对HEC-1A细胞生长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GF-2R在EMC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IGF-2R construct转染HEC-1A细胞,使其过表达IGF-2R(IGF-2R过表达组),同时以转染错义序列作为阴性对照(SCR组);通过Western blot和MTT方法检测检测外源性同时加入IGF-1和IGF-2对IGF-2R过表达的HEC-1A细胞中p IGF-1R、pIGF-2R、pPI3K、CCND1表达的影响,以及对HEC-1A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1荧光定量PCR结果所示,IGF-2R construct转染HEC-1A细胞48 h后,IGF-2R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而细胞转染错义序列后IGF-2R mRNA表达没有明显改变,同时以Western blot检测IGF-2R的蛋白表达也明显升高,与荧光定量RT-PCR结果一致,证实了IGF-2R的过表达。而细胞转染错义序列后IGF-2R蛋白表达没有明显改变(P<0.05)。2 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IGF-1+2处理后,IGF-2R过表达组和SCR组HEC-1A细胞中pIGF-1R、pIGF-2R、p-PI3k和CCND1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无生长因子处理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IGF-1R在SCR组和IGF-2R过表达组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IGF-2R过表达组HEC-1A细胞中pIGF-2R、p-PI3k和CCND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SCR组(P<0.05)。这些数据表明,高水平的IGF-2R可能减少了游离的IGF-2,从而增加IGF-1R对IGF-1的敏感性。3 MTT实验结果显示,IGF-1+2处理后1天,SCR组和IGF-2R过表达组HEC-1A细胞生长均较无生长因子处理组快,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GF-1+2处理后2天,SCR组和IGF-2R过表达组HEC-1A细胞生长速度显着升高(P<0.05),而且IGF-2R过表达组HEC-1A细胞生长速度明显高于SCR组(P<0.05)。结论:1 IGF-1和IGF-2刺激后,无论是否存在IGF-2R过表达,HEC-1A细胞中pIGF-1R、p IGF-2R、pPI3K和CCND1蛋白的表达均升高,而且HEC-1A细胞的生长明显增快。2 IGF-2R过表达上调pIGF-2R、pPI3K和CCND1蛋白的表达,但对pIGF-1R蛋白的表达无影响,而且IGF-2R过表达明显提高了HEC-1A细胞的生长速度。3 IGF-2与IGF-1竞争性结合IGF-1R,高水平的IGF-2R减少游离的IGF-2,降低IGF-2与IGF-1的竞争作用,增强了IGF-1R对IGF-1的敏感性,从而促进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和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4 IGF-2R可能通过增强IGF-1R对IGF-1的敏感性,参与到IGF-1及受体IGF-1R调控的PI3K信号通路和CCND1及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
唐瑶[10](2017)在《子宫内膜病变中医证型、证素分析及清热解毒方干预的分子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病例的中医辨证分型,探讨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规律。通过测定子宫内膜病变病理组织中LC3的表达含量变化,探讨"自噬"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规律。通过实验研究清热解毒方(黄连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生黄芪20g等)醇提及水提物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细胞及Ishikawa细胞增殖和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120例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病例的中医诊断资料,分析总结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规律。2.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中LC3的表达含量变化,探讨"自噬"在子宫内膜病变中的表达规律。3.根据LC3检测结果,探讨自噬与中医证型和中医证素的相关性。4.MTS法测定清热解毒方(黄连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生黄芪20g等)正丁醇提物及水提物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及Ishikawa体外增殖抑制的影响。5.流式细胞仪检测清热解毒方(黄连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生黄芪20g等)正丁醇提物及水提物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及Ishikawa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6.Transwell检测清热解毒方(黄连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生黄芪20g等)正丁醇提物及水提物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及Ishikawa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7.Western-blot检测清热解毒方(黄连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生黄芪20g等)正丁醇提物及水提物对子宫内膜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的影响。8.Real Time PCR检测清热解毒方正丁醇提物及水提物干预后子宫内膜癌细胞各组中LC3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9.PhosflowTM检测清热解毒方正丁醇提物及水提物干预子宫内膜癌细胞自噬相关通路MTOR、AKT的表达。10.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清热解毒方正丁醇提物及水提物对子宫内膜癌细胞自噬蛋白LC3的影响11.投射电镜观察清热解毒方正丁醇提物及水提物对子宫内膜癌细胞自噬的影响。结果:1.120例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病例的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有气虚血瘀、肾虚血瘀和肾阴虚,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病性证素是血瘀、气虚、热(火)、阴虚、湿、湿热。2.LC3在中医诊断中的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经断复来、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症瘕、崩漏和经期延长。3.子宫内膜癌组的LC3测定值高于子宫内膜增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中医证型LC3测定值不同,肾虚中测定值为最高。5.清热解毒方(黄连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生黄芪20g等)正丁醇提物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里对2种内膜癌细胞系的增殖有显着抑制作用。其中,作用24小时、48小时,HEC-1A细胞1.25mg、0.625mg、0.3125mg组间细胞抑制率有显着性差异(P<0.01);Ishikawa 细胞 5mg/mL、2.5mg/mL、1.25mg/mL、0.625mg/mL、0.3125mg/mL、0.15625mg/mL组间细胞抑制率有显着性差异(P<0.01);作用24小时,HEC-1A 细胞、Ishikawa 细胞 10mg、5mg、0.625mg、0.078125mg 组间细胞抑制率有显着性差异,(P<0.01)。清热解毒方(黄连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生黄芪20g等)正丁醇提物作用于HEC-1A细胞、Ishikawa细胞,与正常组比较,给药组细胞凋亡率显着增高,差异显着。清热解毒方(黄连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生黄芪20g等)正丁醇提物及水提物,能显着阻滞HEC-1A及Ishikawa细胞周期,降低细胞侵袭力。6.清热解毒方(黄连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生黄芪20g等)正丁醇提物及水提物,能够抑制HEC-1A及Ishikawa细胞发生自噬,并通过AKT-MTOR通路抑制HEC-1A及Ishikawa细胞自噬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结论:1.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病例的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有气虚血瘀、肾虚血瘀和肾阴虚,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病性证素是血瘀、气虚、热(火)、阴虚、湿、湿热。2.自噬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3.清热解毒方(黄连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生黄芪20g等)正丁醇提物及水提物能够抑制HEC-1A及Ishikawa细胞发生自噬,并通过AKT-MTOR通路抑制HEC-1A及Ishikawa细胞自噬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4.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基础,有效结合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清热解毒方(黄连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生黄芪20g等)对子宫内膜癌各个证型及病程的治疗均有指导意义。
二、雌激素与抗雌激素制剂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化疗效应的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雌激素与抗雌激素制剂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化疗效应的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RFRP-3对子宫内膜和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影响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基于蛋白质组学对侧脑室注射RFRP-3的OEP大鼠子宫腔液分泌蛋白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RFRP-3 对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GnIH 对女性生殖功能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E3泛素连接酶接头蛋白SPOP抑制子宫内膜癌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和研究现状 |
2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 |
3 SPOP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
4 调控和影响SPOP的因素 |
5 SPOP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5.1 子宫内膜癌中SPOP基因突变的发现、突变率和突变位点 |
5.2 SPOP与ERα依赖性通路 |
5.3 SPOP与BET蛋白通路 |
5.4 SPOP与ZBTB3蛋白 |
6 展望 |
(3)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2.1 患者基本资料 |
2.2.2 辅助检查及手术 |
2.2.3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子宫内膜病理结果统计分析 |
3.2 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及组织学结果分析 |
3.4 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他莫昔芬治疗影响子宫内膜病变的机制 |
4.2 绝经因素及服药时间因素与子宫内膜病变的关系 |
4.3 乳腺癌术后患者对子宫内膜的监测方法 |
4.3.1 妇科B超 |
4.3.2 诊断性刮宫术 |
4.3.3 宫腔镜检查术 |
4.4 芳香化酶抑制剂的应用 |
4.5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的应用 |
4.6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a的应用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雌激素相关受体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4)Bazedoxifene与HPA抗体联合抑制结肠癌侵袭转移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SERMs |
2.3 SERMs作用机制 |
2.4 未来展望 |
第三章 Bazedoxifene抑制结肠癌生物学活性及机制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Bazedoxifene增加5-FU在结肠癌中抗肿瘤活性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Bazedoxifene联合HPA抗体对结肠癌的治疗作用 |
5.1 材料和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3 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或已投出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IncRNA TUG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生物学行为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lncRNA TUG1和VEGF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lncRNA TUG1通过竞争性结合miR-299和miR-34a-5p调控VEGFA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结论及展望 |
1. 全文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lncRNA在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
博士生期间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6)子宫内膜癌中MiR-23a的表达及其对SIX1调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研究miR-23a在子宫内膜样癌组织及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试验材料和设备 |
1.1.2 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与癌旁组织相比,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miR-23a的表达减少 |
1.2.2 miR-23 过表达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1.3 讨论 |
1.3.1 microRNA |
1.3.2 microRNA与子宫内膜癌 |
1.3.3 miR-23a与子宫内膜癌 |
1.4 小结 |
二、miR-23a下游靶点SIX1 及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和设备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SIX1 基因可能是miR-23a的下游转录后靶标 |
2.2.2 子宫内膜样癌组织中miR-23a和 SIX1 表达呈负相关性 |
2.2.3 SIX1 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2.2.4 miR-23a可以下调子宫内膜癌细胞中SIX1 的表达 |
2.3 讨论 |
2.3.1 SIX1 的结构 |
2.3.2 SIX1 在人类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 |
2.3.3 SIX1 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 |
2.4 小结 |
三、初步探讨miR-23a通过靶向调控SIX1 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和设备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miR-23a通过靶向调控SIX1 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 |
3.2.2 miR-23a模拟物和/或紫杉醇通过降低SIX1 的表达抑制子宫内膜癌的发展 |
3.3 讨论 |
3.3.1 miR-23a直接靶向子宫内膜癌细胞的SIX1 |
3.3.2 miR-23a模拟物和/或Taxol的抗肿瘤作用 |
3.3.3 miR-23a可能作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靶点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microRNA-23a在人类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AZD9496对子宫内膜癌疗效观察及其与孕激素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AZD9496及MPA对于人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的作用 |
1. 试剂与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AZD9496及MPA对于人子宫内膜癌细胞RL95-2移植瘤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表 |
在读期间的学术论文、参与课题 |
一、学术论文 |
二、学术获奖 |
三、参与课题 |
致谢 |
(8)4-羟基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序言 |
1.乳腺癌研究背景 |
2.他莫昔芬研究背景 |
3.CXCL8的研究背景 |
4.总结 |
第一部分 CXCL8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
1.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4-OH-TAM抑制MCF-7 乳腺癌细胞增殖及对其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4-OH-TAM通过下调RPS14 基因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
1.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发表论文 |
附录 |
附1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附2 基因芯片相关内容及数据分析补充内容 |
附3 RNAi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和包装 |
致谢 |
(9)IGF-1和IGF-2及其受体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T2DM合并EMC患者血清和子宫内膜细胞中IGF-1、IGF-2相关分子的表达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IGF-1、IGF-2 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和PI3K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IGF-2R过表达对IGF-1 调控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及PI3K通路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胰岛素抵抗与子宫内膜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子宫内膜病变中医证型、证素分析及清热解毒方干预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子宫内膜癌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癌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癌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清热解毒法治疗子宫内膜癌的现代研究 |
1. 热毒蕴结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病因病理之一 |
2. 清热解毒法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的运用 |
3. 清热解毒方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运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细胞自噬与中医药治疗肿瘤相关研究进展 |
1. 自噬相关概念 |
2. 自噬与肿瘤的关系 |
3. 细胞自噬与子宫内膜癌 |
4. 中医药诱导肿瘤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120例病案的中医证型、证素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研究二 子宫内膜病变组织自噬水平分析及临床意义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清热解毒方药理机制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
前言 |
1. 清热解毒方(黄连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生黄芪20g等)有效成分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构建 |
2. 清热解毒方(黄连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生黄芪20g等)有效成分PPI网络构建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清热解毒方提取物体外抗子宫内膜癌活性及药理机制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清热解毒方提取物对HEC-1A及ISHIKAWA细胞增殖、凋亡及转移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二 清热解毒方提取物对HEC-1A及ISHIKAWA周期的影响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三 清热解毒方提取物诱导HEC-1A及ISHIKAWA细胞自噬的实验观察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雌激素与抗雌激素制剂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株化疗效应的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RFRP-3对子宫内膜和人源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A的影响及分子机制[D]. 赵雪莹.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2]E3泛素连接酶接头蛋白SPOP抑制子宫内膜癌研究的进展[J]. 庄慧,林子涵,林婷,曹心怡,金晓锋.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21(04)
- [3]乳腺癌术后服用他莫昔芬发生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韩喜玲. 扬州大学, 2020(04)
- [4]Bazedoxifene与HPA抗体联合抑制结肠癌侵袭转移分子机制研究[D]. 李三红. 东南大学, 2019(01)
- [5]IncRNA TUG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生物学行为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利芬. 苏州大学, 2019(04)
- [6]子宫内膜癌中MiR-23a的表达及其对SIX1调控的机制研究[D]. 李洪林.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AZD9496对子宫内膜癌疗效观察及其与孕激素的比较[D]. 胡梦琪.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4-羟基他莫昔芬对乳腺癌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抑制乳腺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方琦. 苏州大学, 2018(06)
- [9]IGF-1和IGF-2及其受体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代聪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4)
- [10]子宫内膜病变中医证型、证素分析及清热解毒方干预的分子机制[D]. 唐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