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医药学院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湖北医药学院临床技能教学培训中心开设的《基础灾害救援医学》课程,以实践教学为平台,让学员们通过实战讲学、灾害场景模拟演练、角色扮演(伤病员、搜索队、医护人员、心理医生、管理者)、户外实战考核等方法进行学习。课程建立了包涵医学人文素养在内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按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协调发展的要求,从制度上保证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研究发现通过培训学员们在自主学习、人文关怀、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应急能力等方面都获益匪浅。课程对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同类型医疗实践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一定的参照。
【关键词】人文素质;医学生;实践;教学
现阶段国内大多数高校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人文素养的测评仍存在评价内容局限、评价手段单一等问题,难以真实反映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研究证实,从医学生到医生角色的转变,不单单在临床技能操作层面,人文素养的完善更显重要,出色的医生必需具备优良的人文素质与人文品格[1]。以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颁发为契机,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切入点,将转变教育思想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列为重点,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中明确列出职业素质培养相关的规划和管理方法[2]。我校临床技能教学培训中心从2010年年初起,对五年制医学本科班级开设《基础灾害救援医学》课程,至今一共培训了28个班次的学员。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步形成了特有的教学和考核测评系统,能够从专业、细化、客观的角度反映学员的真实素养。
一、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每年开设5个班次的选修课培训。抽取临床医学和麻醉医学专业本科班三年级部分学生,30人为一班,每班一期,男、女生人数各占一半。选择依据:三年级开始进行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已有医学专业基础,正在见习期,医学人文意识提高后马上进入临床实习期,直接可以展现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课程培训为期4天,我们引入军事化的拓展教学,将传统的授课形式调整为实战演练,将“教师”转变为“导师”角色。进行逼真的场景设置,利用校园山水地形多样,借助临床技能教学培训中心科教大楼进行室内外场景布局,中心的虚拟仿真平台也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优良的教学资源。学员在灾害场景中体验不同的角色,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确立“拯救生命团队合作”的口号,提出“专业素质、人文情怀、团队合作、领袖风范”的教学理念。从导师示范教学到培训考核,医患沟通、人文关怀、组织和领导能力都有相应的比重。用引导和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课程在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方面做了如下安排:
1.1角色体验每个学员都有机会扮演:伤员、搜索队员、医护人员、心理医生、管理者的角色。每次演练会根据学员分配到的伤员情况进行逼真的创伤化妆,根据队员分工进行不同工作服装的安排,以及相关救援、医疗装备的发放。亲身尝试各种身份,使学员换位感受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增强不同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意识,体会领导角色的责任担当感。尤其在学员们亲身体验过伤病员的心理需求后,能更深刻的了解到自身责任重大,促使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1.2团队合作和沟通意识引入美国心脏协会高级生命支持的团队概念[3],我们对团队合作行为的关键要素进行严格的界定:
团队内部闭环式沟通
课程中,导师帮助学员们学会对讲机的使用,以便进行团队内部沟通。很多复杂灾害发生时,可能存在日常通信的中断。对讲机除了保持通信,还可以实现一对多的沟通,便于救灾过程中的调度。严格闭环式沟通,无论使用对讲机还是面对面,对组长和组员都很重要。当组长下达指令时,组员确认自己听到并理解指令内容,组长在分配其它任务之前应确保组员已经了解上一条指令。
明确的信息传达
使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有助于避免误解,说话时声音要响亮,让他人能够理解,但也要冷静和自信,让所有组员把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工作上。
明确的角色和责任
当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的职责时,团队就能顺利运作,组长应当根据每位组员的能力范围界定和委派任务。
了解自身不足
团队的每名成员都应知道自己的不足,组长也应该知道组员们的不足之处,及时请求帮助和建议,不要等情况恶化。
知识共享
这是团队有效运作的一个关键要素,组长应当征求组员相关情况的意见,并经常询问组员是否注意到可能的疏漏。
建设性干预
有时一个团队的组长或组员可以纠正不正确或不恰当的行动,语气一定要委婉,特别是纠正即将犯错的组员时。
总结和重新评价
大声总结信息有助于保持救治行为的持续记录,以便重新评估伤员状况和已实施的干预,确认团队到了流程的哪一步,这个方法还可以帮助组员应对伤员伤情的变化。
互相尊重
在模拟救治过程中,除了对伤员语言得当,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外。团队内部不论个人专业知识水平如何,所有组员都应相互尊重,保持专业态度。组长应当用友好镇定的语气沟通,避免呼喊和不必要的冒犯。
1.3结构化的团队汇报导师引导队员分工合作,学员需要与伤员之间、与团队之间信息沟通处理得当。多数实战演练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每次课程集体完成模拟场景中复合型任务,并引入结构化的团队汇报。团队集中汇报时以学员为中心进行自我分析,总结急救表现。能使学员们在后续的抢救过程中表现更为出色。成功的团队不仅有具备专业知识和精通技能的工作人员,而且需要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并遵守有效团队调动的关键要素,从而进行有效的协同工作。每次完成任务,以所有场景中导师观察到的学员表现,进行评价计分。结束后公开结果,由学员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团队分享。
2课程在人文素养教育测评方面的内容包括:
2.1户外培训同时开展测评测评项目除了《基础灾害救援医学》理论部分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约占50%—70%,还包括30%—50%的人文方面评分,比如和伤员、队友沟通技巧,对伤员的心理安抚,队长指令得当,对指令的服从性等等。分小组、分场景将测评后对应的资料汇总备案。最后一次实战课,进行团队综合素质考核,结合后期理论考试成绩,给予通过的学员颁发证书。
2.2实习结束前后跟踪调查给部分实习学生和实习医院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问卷,包含临床涉及的医学人文现象,自己的看法,是否参加过本项培训,培训时接触的沟通技巧、团队意识、领导力和协作性在临床的作用,计算其中差别。医院方对学员和未培训学员的评价以此类推,并计算有无差别。
二、实施结果
我们通过研究灾害医学实践技能培训,进行医学人文教育探索,综合多项指标进行考核记录,跟踪至实习医院进行调查反馈。给参加过课程培训的临床实习学生和实习带教老师发放双向调查问卷,了解医学生在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人文认知情况。其中学生问卷包含对培训课程本身的评价,以及对临床医疗行为中涉及到的医学人文现象的看法;教师问卷旨在评估课程学员与非课程学员在临床医疗行为中与他人接触时沟通技巧、团队意识、领导力、协作性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差异。最终通过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信息,以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发放学生问卷750份,回收723份,回收率为96.40%,统计后调查结果见表1;发放临床带教老师问卷174份,回收172份,回收率98.85%,分析后调查结果见表2。
三、讨论和建议
(一)现如今我国多数高校仍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主导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学科界限分明,各学科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现代医学发展迅猛,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医学的学科界定,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的同时,进一步分化、融合出一系列现代医学的边缘学科。《基础灾害救援医学》这门课程很好的融合了灾害学、急诊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营养学、临终关怀学等等范畴的学科,打破壁垒,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强实践、重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基础灾害救援知识,并且体会到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应该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人文关怀理念和安全第一的意识[4]。课程推动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教育的融合,将医学专业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结合,使“教书”和“育人”同时进行。
(二)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教材有关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知识理论稍偏陈旧,与现实脱节,而且更新也有一定周期,难以做到与时俱进。我们在培训中不单单依赖于传统的教材,还充分利用了网络及其它媒体拓展学生视野。在现有教材理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对人文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更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医学生临床能力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临床能力并不只包含临床操作技能,还包括了过程中的人文素养。后期通过对学生的回访也发现,他们认识到人文素质培养重要性的比例明显提高,能表现在自觉行动上的比例却不够理想,这可能与整个医学教学体系评价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有关。因此后续工作中会加强研究如何在更多的实践技能课程中推广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三)《基础灾害救援医学》在课程设置上很好的突出和重视了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实践技能和人文体现环节的精心设计和准备,改变了以往人文细节完全依靠带教医师的临场发挥的授课模式,从而有效保障了教学的规范性;二是课程内容简明扼要,不是系统理论的灌输,以实用作为主导,密切联系实践中遇到的伦理,沟通等实际问题,在具体内容设计时采用典型案例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5],使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医生角色认同感和价值观,培养了高尚的医德情操,锻炼了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在见习和实习的不同临床阶段跟踪调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人文素质培养评价体系。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在课程中将实践技能与医学人文培养相结合,能提高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相互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对培养合格且高素质的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一民.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J].文教资料,2015(9):171—172.
[2]冯霞,邓静萍,沈新民,等.湖北省某高校人文素质培养体系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3,26(8):86—88.
[3]LoucksL,LeskowskiJ,FallisW.SpacelabsInnovativeProjectAwardwinner--2008.Megacodesimulationworkshopandeducationvideo--amegatonneofcareandCodeblue:liveandinteractive[J].Dynamics,2010,21(3):22-4.
[4]李涛,李爱华,沈媛媛,等.如何建立医学模拟教育的路径管理和评价体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42—43.
[5]宫亮,周向东,杨和平,等.加强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2,33(3A):59—60.
作者简介:沈媛媛,本科学历,助理实验师,E-mail:569091774@qq.com
作者单位:442000湖北十堰,1.湖北医药学院临床技能教学培训中心,2.太和医院儿童医疗中心,3.太和医院麻醉科,4.太和医院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