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造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回肠,结肠,口袋,患者,家属,伤口,盲肠。
双造口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梅,廖春艳,乔莉娜,樊慧[1](2016)在《1例尿路、回肠双造口患者伤口感染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是浸润性膀胱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涉及泌尿和消化两个系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1]),但此手术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如不及时观察治疗及护理将会影响手术效果。术后肠瘘为其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术后患者出现腹痛,腹部切口有黄色分泌物渗出或耻骨后引流管有粪性分泌物,伴有发热,严重者可致切口感染~([2])。一旦出现(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上旬刊)》期刊2016年03期)
王晓龙,马克强[2](2013)在《回肠双造口在结肠扭转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介绍回肠双造口在结肠扭转手术中的应用,并比较此法与其他方法的不同。方法将我院胃肠外科2005年-2012年收治的结肠扭转患者39例分为2组,其中一组行一期吻合手术,另一组行一期吻合后加做回肠保护性双造口手术,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感染,术后腹腔出血、术后吻合口漏、总住院时间发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不同。结果两组在术后腹腔出血、死亡率和术后切口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做回肠造口后吻合口漏明显下降,但手术时间(127.76±11.86)min和总住院时间(20.00±1.97)d明显延长。结论在结肠扭转时切除扩张扭转的部分结肠并一期吻合后加做回肠造口虽然耗费时间,但手术更安全。(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陈海燕,宋玉萍[3](2013)在《急诊结肠手术患者行保护性回肠双造口的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诊结肠手术患者行保护性回肠双造口的护理体会。方法:对49例急诊结肠手术行保护性回肠双造口的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及准备工作,术后密切关注患者造口肠黏膜的血液循环状况、观察排泄物的量及性状、加强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做好饮食护理及提供健康指导。结果:全部患者均在术后(1~3)天内出现造口内排气或肠液流出。术后49例中发生造口周围皮炎7例,伴有轻度造口回缩2例,经造口周围皮肤护理后均痊愈,其余病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急诊结肠手术患者行保护性回肠双造口术,通过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可预防并治疗回肠造口并发症,使手术更安全。(本文来源于《青海医药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陈燕林[4](2013)在《双造口患者6例护理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造口,即腹部有两个造口来分别管理粪便和尿液的排泄,或者有两个排便造口。不同的造口、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护理需求,而常规的造口护理有时无法满足患者的需要[1]。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我院实施双造口手术6例,笔者将双造口患者的护理要点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7~64岁。4例为直肠癌侵犯膀胱,行回肠代膀胱造瘘术与乙状结肠造口。1例为直肠癌Miles(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3年09期)
李卫平,刘高明[5](2012)在《1例回盲肠双造口术后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肠造口是指为治疗疾病的需要,将肠管的一段拉出腹腔,缝于腹壁,以排泄粪便或尿液,而肠梗阻时,不论是小肠梗阻还是大肠梗阻,有时需作肠造口达到减压目的,手术操作虽不复杂,但是是关乎性命的急症手术。若处理不当,常达不到减压目的,有时反导(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下旬刊)》期刊2012年09期)
廖春艳,乔莉娜,李敏,梁秀君,贺莲英[6](2012)在《尿路、回肠双造口患者伤口感染1例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是浸润性膀胱肿瘤首选治疗方法,涉及泌尿和消化二个系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但此手术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不及时观察治疗及护理将会影响手术效果。术后肠瘘为其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术后患者出现腹痛,腹部切口有黄色分泌物渗出或耻骨后引流管有粪性分泌物,伴有发热,严重者可致切口感染。一旦出现应及早腹腔穿刺冲洗或敞开切口引流,必要时行回肠造口术。而回肠造口由于排出物较稀且量多,富含消化酶,本身对皮肤腐蚀性强,加之因造口位置欠佳,造口回缩、皮肤不平、造口护理技术不当等原因而使粪水长时间接触造口周围皮肤,引起造口周围炎导致伤(本文来源于《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09-14)
王奕敏,韩远霞,周志欢[7](2012)在《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行全盆腔脏器廓清术后引流管及双造口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了10例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行全盆腔脏器廓清术后引流管及双造口的护理。10例妇科恶性肿瘤行全盆腔脏器廓清术后,除常规护理外,重点加强对引流管及双造口的护理,本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本文来源于《中华护理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王祝香[8](2010)在《一例脂肪肉瘤术后双造口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脂肪肉瘤是恶性软组织肉瘤中较常见的一种,男性多于女性,手术治疗是脂肪肉瘤治疗中的第一选择,局部的广泛切除时减少复发、转移的有效措施,是治疗疾病过程中采取的保持生理功能的措施之一,但是在病人身体外形和心理方面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改善,手术没有任何意义,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使用的造口产品存在着相关性,因此,造口患者正确的选择造口袋,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0-08-01)
郑美春,朱亚萍,王玲燕,温咏珊[9](2006)在《双造口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造口是指因治疗需要,外科医生在患者腹壁上人为开口,并把一段肠管拉出腹腔,开口缝于腹壁,用于排泄粪便和尿液。肿瘤患者常常因肿瘤侵犯直肠和膀胱而行全盆清扫术。患者既有永久性的乙状结肠造口,又有永久性泌尿造口。双造口手术后给患者带来了生理和心理的重大创伤,如(本文来源于《结直肠肛门外科》期刊2006年06期)
董光龙,李开宗,王为忠,刘晓玲[10](2003)在《双Cuff双造口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1 实验资料1 1 近交系雄性BN大鼠 体质量约 2 5 0 - 30 0 g ,作为供体 .LEW大鼠 ,雄性 ,体质量约 30 0 - 35 0 g ,作为受体 .动物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实验前于实验室饲养 4 8h ,禁食 2 4h(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双造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介绍回肠双造口在结肠扭转手术中的应用,并比较此法与其他方法的不同。方法将我院胃肠外科2005年-2012年收治的结肠扭转患者39例分为2组,其中一组行一期吻合手术,另一组行一期吻合后加做回肠保护性双造口手术,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感染,术后腹腔出血、术后吻合口漏、总住院时间发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不同。结果两组在术后腹腔出血、死亡率和术后切口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做回肠造口后吻合口漏明显下降,但手术时间(127.76±11.86)min和总住院时间(20.00±1.97)d明显延长。结论在结肠扭转时切除扩张扭转的部分结肠并一期吻合后加做回肠造口虽然耗费时间,但手术更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造口论文参考文献
[1].张红梅,廖春艳,乔莉娜,樊慧.1例尿路、回肠双造口患者伤口感染的护理[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
[2].王晓龙,马克强.回肠双造口在结肠扭转手术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3].陈海燕,宋玉萍.急诊结肠手术患者行保护性回肠双造口的护理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13
[4].陈燕林.双造口患者6例护理要点[J].中国乡村医药.2013
[5].李卫平,刘高明.1例回盲肠双造口术后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
[6].廖春艳,乔莉娜,李敏,梁秀君,贺莲英.尿路、回肠双造口患者伤口感染1例护理[C].中华护理学会第9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2012
[7].王奕敏,韩远霞,周志欢.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行全盆腔脏器廓清术后引流管及双造口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
[8].王祝香.一例脂肪肉瘤术后双造口护理[C].第七届全国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0
[9].郑美春,朱亚萍,王玲燕,温咏珊.双造口患者的护理[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6
[10].董光龙,李开宗,王为忠,刘晓玲.双Cuff双造口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