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死亡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余华,迟子建,死亡叙事,比较
死亡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谢佳燕[1](2019)在《余华与迟子建作品的死亡叙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新时期到现在,余华和迟子建是最典型的热衷于死亡叙事的作家。同样是叙述死亡,余华叙事的"冷"与迟子建写作的"暖"在当下文学界形成两道截然不同的风景。本文试从死亡叙事的角度出发,将余华与迟子建的死亡叙事中较为典型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7期)
陈贵才,原一川[2](2019)在《劳伦斯诗歌中的再生隐喻与英国诗歌死亡叙事传统的互文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是劳伦斯诗歌中的一大主题。虽然劳伦斯终其一生孜孜不倦地探寻死亡,但他真正为之探寻的则是死后的再生。劳伦斯诗意的再生之路的探寻包括植物形式的再生隐喻和动物形式的再生隐喻。通过这些隐喻载体,劳伦斯为其残弱的躯体找到了坚实的心灵寄托,为其胆颤的灵魂找到了栖身之所,最终为自己找到了一条超验般的出路和向死而生的归途。虽然劳伦斯的再生隐喻自成一体,但它始终是英国诗歌死亡叙事存在之链和影响之链上的重要一环。劳伦斯再生隐喻的形成既是英国诗歌死亡叙事伟大传统影响的结果,又是该传统动态生成的原因,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文性。(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渠艳[3](2019)在《论《史记》的死亡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史记》中的死亡叙事。在《史记》中,有关于“死亡”这一母题的相关叙述所占比例很大,在司马迁的笔下,许多历史人物的生死瞬间和生死抉择都写得跌宕起伏、震人心魄。本文从《史记》中的死亡叙事角度出发,结合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探究其叙事背后的深层意蕴以及审美艺术功能。正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史记》中的死亡叙事主题进行了简单分类。根据死亡发生的方式,分为自然死亡、自杀死亡、他杀死亡叁种类型。旨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史记》中的死亡现象有一个全景式的观照;第二部分从司马迁所生活的时代出发,并结合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对其死亡叙事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行一个深入的探讨;第叁部分是站在叙事学的角度,从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以及叙事语言叁方面入手,分析《史记》中的死亡叙事的艺术呈现;第四部分在前文艺术手法分析的基础上,对死亡叙事在历史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情节推动和叙事审美塑造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归纳总结。司马迁有着深刻而辩证的死亡意识,他在认真思索生死价值的基础上,用自己高超的叙事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死亡叙事图景,使得《史记》中的死亡叙事意蕴丰富,并且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对后世小说中的死亡叙事也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陈贵才,原一川[4](2019)在《劳伦斯的死亡诗及其死亡叙事语境和叙事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死亡是劳伦斯诗歌中的一大主题。虽然劳伦斯的死亡诗不如其小说那样具备完整的叙事要素,但与其小说中相对暗淡的死亡叙事相比,他诗歌中的死亡叙事显得更加亮丽。劳伦斯诗歌中亮丽的死亡叙事不仅源于其多维立体的死亡叙事语境,而且源于他多样有效的死亡叙事技巧。这些语境的植入和技巧的运用充分展示了劳伦斯的死亡诗及其死亡叙事的艺术魅力和生命诗学的光芒。(本文来源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熊辉[5](2019)在《生命的升华、超越与救赎——李洱《应物兄》的死亡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物兄》是李洱先生的新作,该小说一反先锋文学对生命虚无和荒谬的书写,转而赋予死亡厚重的意义。李洱在小说中安排了叁种类型的死亡叙事: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死亡是生命的重生与升华,中生代知识分子的死亡是生命的超越,那些被认为已经死亡但却活着的知识分子的"死亡"是生命的救赎,由此凸显出《应物兄》对知识分子的关怀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问。(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王一方[6](2019)在《《论语》中的死亡观与死亡叙事——《孔子的修齐治平之道》书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华文明璀璨的瑰宝之一,孔子的《论语》被无数有识之士从各个角度学习、解读和诠释。这些解读大多集中于传统的儒学研究和中国古代哲学思辨,关于死亡叙事的探讨非常少见。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栾贵川教授的着作《孔子的修齐治平之道》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书的第一部分第叁章节详细梳理了孔子对"寿命"的看法、孔子的死亡观,以及孔子和弟子的临终情景和感受。本文将整理和评析栾贵川《论语》研究体系中对孔子死亡观和死亡叙事的解读,延伸到广义叙事医学中的死亡叙事,探讨孔子思想与当代广义叙事医学研究结合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人文》期刊2019年03期)
曹璐[7](2019)在《余华:《活着》中死亡叙事背后的温情关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活着》作为先锋作家余华的转型之作,其中虽依然充斥着大量的死亡事件,甚至将死亡作为其情节发展的助推器存在,但这种死亡叙事背后却潜藏着作者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哲学思考和对于现实的温情关怀。本文主要通过对《活着》中死亡叙事的浅析,探究作者以"死亡"来堆砌"活着"之坚韧伟大的悲悯情怀。(本文来源于《神州印象》期刊2019年01期)
李喜娜[8](2018)在《死亡与救赎 毁灭与重建——论贾平凹小说《老生》中的死亡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贾平凹在小说《老生》中以组合段的方式用四个历史片段将百年中国乡村的嬗变串联起来,通过解放前期的革命叙事、建国后的土改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以密集又血腥的死亡轨迹作为文本叙事的隐形线索,直面"死"的恐怖、卑贱与毁灭,旨在构建"生"的温情、尊严与光芒。贾平凹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游荡穿行于百年历史长河之中,通过对"死"的冷峻叙述与审美观照,隐喻着对中国社会革命、政治权力以及人性道德的深刻反思。(本文来源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谢金娇[9](2018)在《论田耳中短篇小说中的死亡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田耳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中,细致入微地将人物面对将死的过程或死后所显现的紧张、恐惧、焦虑、迷惘、冷漠的心态展现出来。他擅长描摹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复杂的心态,并对死亡仪式、死亡事件、死亡结局有精心的设计与思考。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死亡的叙述,展示了人在基本常识状态下的复杂情态,以及极致心态下的人性裂变。(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36期)
冯阿赛[10](2018)在《鲁迅与余华的死亡叙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和余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都擅于书写死亡的能手。两人都在写看客对死亡的鉴赏,强调命运的意志和力量,且人物都在绝望中反抗绝望,但在具体的死亡叙述过程当中又存在明显的差异:鲁迅重视人的精神病死,其笔下的人物多死于长时间的磨难,而余华则更热衷于展示人的肉体消逝,其笔下人物的死亡多为非正常死亡,且极具突发性、偶然性;其次,鲁迅更看重死亡背后的意义,对人物的死亡画面、死亡方式多采取轻描淡写或略去不写,而余华则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方式展现血肉模糊;最后,在鲁迅的世界里死亡是尽头,代表了人世间一切苦难的终结,而在余华的死亡世界里,死则意味着苦难的继续,逝者仍继续受辱或还魂于世。(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死亡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死亡是劳伦斯诗歌中的一大主题。虽然劳伦斯终其一生孜孜不倦地探寻死亡,但他真正为之探寻的则是死后的再生。劳伦斯诗意的再生之路的探寻包括植物形式的再生隐喻和动物形式的再生隐喻。通过这些隐喻载体,劳伦斯为其残弱的躯体找到了坚实的心灵寄托,为其胆颤的灵魂找到了栖身之所,最终为自己找到了一条超验般的出路和向死而生的归途。虽然劳伦斯的再生隐喻自成一体,但它始终是英国诗歌死亡叙事存在之链和影响之链上的重要一环。劳伦斯再生隐喻的形成既是英国诗歌死亡叙事伟大传统影响的结果,又是该传统动态生成的原因,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文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死亡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谢佳燕.余华与迟子建作品的死亡叙事比较[J].北方文学.2019
[2].陈贵才,原一川.劳伦斯诗歌中的再生隐喻与英国诗歌死亡叙事传统的互文性[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渠艳.论《史记》的死亡叙事[D].长春理工大学.2019
[4].陈贵才,原一川.劳伦斯的死亡诗及其死亡叙事语境和叙事技巧[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
[5].熊辉.生命的升华、超越与救赎——李洱《应物兄》的死亡叙事[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
[6].王一方.《论语》中的死亡观与死亡叙事——《孔子的修齐治平之道》书评[J].中国医学人文.2019
[7].曹璐.余华:《活着》中死亡叙事背后的温情关怀[J].神州印象.2019
[8].李喜娜.死亡与救赎毁灭与重建——论贾平凹小说《老生》中的死亡叙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9].谢金娇.论田耳中短篇小说中的死亡叙事[J].名作欣赏.2018
[10].冯阿赛.鲁迅与余华的死亡叙事比较[J].文山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