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体,尺度,生命史,气溶胶,暴雨,两广,切变。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论文文献综述
吴芳芳,俞小鼎,王慧,商建,周文君[1](2019)在《一次黄海之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多尺度结构特征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7月3日傍晚到4日凌晨,苏北到黄海的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产生了系列龙卷、直线型对流大风和强降水,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区域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详细分析此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结构和产生的天气背景。主要结论如下:(1)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高层为对应分离背景场的强辐散,中层在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和500 hPa东移的短波槽前,地面位于锋面气旋暖区内;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发生在中等到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强的深层(0—6 km)和低层(0—1 km)风垂直切变环境下;(2)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主要垂直环流特征为:近地层东南气流和其上的中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从对流复合体南部流入到复合体中心,复合体后部对流层中低层和中层为较干冷的西北气流夹卷进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导致降水蒸发冷却形成强烈下沉气流,产生带有西北风动量的下沉气流,到地面形成β中尺度冷池,冷池与周边暖湿气流的交界处为β中尺度阵风锋,同时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位于对流层低层到地面部分形成深厚冷池导致的雷暴高压,阵风锋前部有β中尺度暖低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中高层由于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加热形成暖心结构,位于对流层中层的主要特征为β中尺度气旋性涡旋对应的中尺度低压,对流层高层存在β中尺度辐散反气旋环流;(3)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揭示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成熟阶段主要呈现为线性结构,主要构成是一条尺度在150—200 km的活跃弓形飑线,还有数条较弱的呈气旋性弯曲的对流雨带,雨带旋入共同的涡旋中心,该涡旋中心与地面锋面气旋的中心相对应(重合),同时也是相应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β中尺度气旋的中心,直径为40—60 km;(4)在上述活跃弓形飑线的前侧出现多个中尺度涡旋,4个EF2级龙卷和3个EF1级龙卷都发生在这些中尺度涡旋内,导致龙卷的中尺度涡旋水平尺度为4—5 km,旋转速度接近超级单体的强中气旋旋转速度,垂直伸展比超级单体中气旋浅薄,形成机制也与超级单体中气旋有明显差异;(5)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成熟阶段的云系尺度为1000 km,其中低于220 K(-52℃)冷云盖的尺度在400 km左右,其内部结构的主要构成是一条150—200 km长的活跃弓形飑线,地面β中尺度冷池和阵风锋,沿着弓形飑线前侧出现多个尺度为4—5 km的中尺度涡旋,其中部分中尺度涡旋导致尺度只有几十至几百米的EF1和EF2级龙卷,呈现出明显的多尺度结构特征。(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锐,董雪,郭静超,傅云飞,赵纯[2](2018)在《沙尘气溶胶作为冰核对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云顶温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尘气溶胶,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源的大气冰核(icenuclei,简称IN),它可以在较暖的温度、较低的过饱和度时,通过异质核化过程(heterogeneousicenucleation)促进冰云生成,影响冰云的微物理特征、宏观特征,进而影响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环过程。干洁大气中的液态云粒子,如果通过同质核化过程转化为冰粒子,需要温度低于-38°C;但是受到沙尘气溶胶污染时,这类云很可能在较暖的温度通过异质核化过程冻结。同时,异质核化的发(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3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期刊2018-10-24)
吕艳彬[3](2017)在《华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叁维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常常造成暴雨和洪涝灾害。在对华北地区MCC普查的基础上,选取5个典型个例,通过合成与诊断分析的方法考察了成熟期MCC的内部环流特征及其中-α尺度特征,并使用五维大型可视化软件PC-Vis5D展示了合成MCC的叁维环流、散度、涡度和热力结构。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成熟期MCC的结构与北美地区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民航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徐大红,罗喜平[4](2014)在《贵州山地夏季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普查2006年至2010年夏季共5年的FY-2E的每隔1h的红外云图辐射量温资料(TBB),根据修正的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MCC)标准,筛选出发生在贵州的25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通过它们发生时间、区域、特征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一些贵州地区初夏发生MC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贵州山地夏季MCC的生成源地相对集中在贵州西北部地区,这与云贵高原东南坡的背风一侧地形有关,它们移动路径主要以偏东南为主;贵州山地夏季MCC的平均生命史为12.1h,与中国南方MCC的大致一样,但个体差异大;贵州夏季MCC具有明显的夜发特征,有80%在晚19时至凌晨01时发展形成,由对流云发展成为MCC的时间大约需要6h;贵州MCC的消散时刻主要集中在05时-13时。(本文来源于《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4-11-03)
翟少婧,王大鹏[5](2014)在《云贵两广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多发于我国云贵两广区,6月份为MCC高发期,7月份次之,午夜是有利于MCC发生的最佳时间,易产生较强降水。由云图将MCC分为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消散阶段。各阶段有其典型特征。MCC生成和发展的环流背景包括:天气尺度急流出口处气流分支辐散型,短波槽前气流分支强辐散型,大槽前反气旋环流发展型,急流右侧反气旋环流发展型等。根据MCC的云系演变规律提出MCC降水预报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4年21期)
方丽娟,于学泉,王元,王承伟,王永波[6](2013)在《中国东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普查2005年5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FY-2C每隔30 min一次的红外云图,根据修正的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标准,统计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出现的MCC变化。结果表明:普查期间共出现22个MCC,其中19个出现在7—8月;东北地区MCC生成源地有明显的地域特点,MCC的生成与大兴安岭的地形密切相关,而辽宁和吉林东部极少生成MCC。中国东北地区MCC平均生命史为9.3 h,比美洲及中国南方地区都短,而≤-52℃和≤-32℃冷云罩面积明显大于以上两个区域;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夜发性特征,近85%的MCC生成于午后到傍晚,15—24时为MCC对流最旺盛的时段。(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包慧蒙[7](2013)在《基于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物理过程扰动的集合预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热、动力机制是有差别的,根据不同的系统设计合适的物理过程扰动方案是必要的。本文基于WRF模式,针对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这一系统,对其进行集合预报的物理过程扰动方案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在MCC暴雨预报中,非绝热物理过程对大尺度环流变量影响较小,对表征MCC暴雨中尺度特征的变量影响较大,并且积云对流方案和边界层方案对这些物理量的影响超过辐射方案。对流参数化方案在积分前段时间是对热力场的影响大于动力场,积分后段时间则相反。不同的对流参数化方案由于对流触发机制不一样而产生不同的对流降水,因而凝结潜热释放形成不同的温度扰动,而形成不同的模拟结果。(2)将WRF模式中不同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组合进行降水预报,可以反映MCC暴雨预报的不确定性特征;降水集合预报平均、集合离散度以及降水概率预报能为MCC暴雨降水强度、落区预报提供有价值的预报不确定性信息;集合预报对大雨以下的降水是偏湿的,对大雨以上级别的降水是偏干的。Grell积云参数化方案中,通过扰动对流触发参数来改变对流触发的难易程度会对降水预报的落区、强度、变量垂直廓线分布等要素具有明显的影响。(3)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积云对流参数化敏感参数扰动方案、物理过程随机扰动方案,通过这叁种方法构造集合预报都要优于控制预报。从均方根误差与离散度的角度来看,叁种方案中是物理过程随机扰动的均方根误差要小于其它两种方案,而其离散度要大于其它两种方案,所以物理过程随机扰动要优于其它两种方案,并且其优越性在积分后期比较明显。所以今后在物理参数化方案研究中,应侧重于参数化方案的完善,MCC集合预报系统的构建方案应多考虑物理过程随机扰动方案。(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3-05-01)
刘瑞芳,李萍云,陈小婷,侯建忠[8](2012)在《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致洪暴雨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陕西暴雨天气发生发展的机制,采用天气学、动力诊断等方法对2011年7月5~6日陕西南部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发生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云顶亮温北边界的等值线密集区;沿海至陕西建立起水汽和温湿能的输送通道,高温高湿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不同暴雨阶段的中低层大气稳定性有明显的差异,对流不稳定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暴雨发展维持的重要机制;对流层低层较大的垂直螺旋度东侧可能预示着大暴雨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黎惠金,李向红,黄芳,覃昌柳[9](2011)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引发的广西特大暴雨个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引发的2010年6月初广西特大暴雨个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850hPa低涡切变、500hPa高原小槽和地面静止锋是此次强降雨个例的主要影响系统。较强的能量锋区、中低层存在着明显对流不稳定层结,以及高层存在下伸的θse呈漏斗状分布、明显的湿度锋是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的有利天气模型,而高的CAPE、较低的自由对流高度、低层湿度大、垂直风切变较大,则有利于强降水超级单体的发生发展。②贵州西部到河池向东南方向移动的MCS云团与桂东南西北上的MCS云团在桂中合并后,发展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在桂中长时间停滞而后才缓慢东移南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云图特征。③雷达资料分析可见,过程期间广西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中尺度对流系统,其入流侧呈西北东南向的强回波带上有多个强对流风暴发展,强回波带前期长时间的稳定少变及后期缓慢偏东移造成的列车效应,是导致广西中西方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到特大暴雨和强雷电天气重要原因。位于来宾市强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属于低质心的对流系统,在其发展阶段,风暴呈现出超级单体回波钩状结构,并包含着一个与低层弱回波(WER)相联系的前侧V字型缺口(FFN),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出现弱中气旋;在强盛阶段,风暴呈波状,反射率因子自低往高向低层入流倾斜,其右前侧和左后侧分别存在"V"字型缺口,低层入流位于风暴前侧的V型缺口上,相应径向速度图上是一个中等强度、发展成熟的中气旋,后侧有较强的下沉后侧入流。(本文来源于《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期刊2011-11-01)
姬菊枝,王开宇,方丽娟,周传瑞,陶国辉[10](2009)在《东北地区中北部的一次区域暴雨天气——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Maddox[1]发现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以来,我国对其发生发展的大尺度天气条件已有了很多研究,但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在黑龙江省过去对暴雨天气的探讨很少涉及到MCC特征的分析。2006年8月10日,齐齐哈尔、绥化、大庆与哈尔滨市的西部县(市)及吉林西北部出现了雷暴及区域性暴雨甚至大暴雨,其中泰来1h的降雨量达到了105.3mm。通过对FY-2卫星云图、极轨卫星云图和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此次黑龙江省西南部大范围的大暴雨天气由两个较典型的MCC造成,其特征与国内、外的研究结论相符:MCC发生在地面鞍形场中;MCC发生时对流层中低层有强烈的对流不稳定;MCC出现对流层中层500hPa的短波槽前;暴雨和雷暴天气发生区与MCC冷云相对应。(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沙尘气溶胶,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源的大气冰核(icenuclei,简称IN),它可以在较暖的温度、较低的过饱和度时,通过异质核化过程(heterogeneousicenucleation)促进冰云生成,影响冰云的微物理特征、宏观特征,进而影响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和水循环过程。干洁大气中的液态云粒子,如果通过同质核化过程转化为冰粒子,需要温度低于-38°C;但是受到沙尘气溶胶污染时,这类云很可能在较暖的温度通过异质核化过程冻结。同时,异质核化的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论文参考文献
[1].吴芳芳,俞小鼎,王慧,商建,周文君.一次黄海之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多尺度结构特征观测研究[J].气象学报.2019
[2].李锐,董雪,郭静超,傅云飞,赵纯.沙尘气溶胶作为冰核对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云顶温度的影响[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3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018
[3].吕艳彬.华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叁维结构[J].民航学报.2017
[4].徐大红,罗喜平.贵州山地夏季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时空分布特征[C].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4
[5].翟少婧,王大鹏.云贵两广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特征分析[J].北京农业.2014
[6].方丽娟,于学泉,王元,王承伟,王永波.中国东北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
[7].包慧蒙.基于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物理过程扰动的集合预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8].刘瑞芳,李萍云,陈小婷,侯建忠.一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致洪暴雨成因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2
[9].黎惠金,李向红,黄芳,覃昌柳.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引发的广西特大暴雨个例分析[C].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2011
[10].姬菊枝,王开宇,方丽娟,周传瑞,陶国辉.东北地区中北部的一次区域暴雨天气——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