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裂缝带黄土论文-慕焕东,邓亚虹,李荣建

地裂缝带黄土论文-慕焕东,邓亚虹,李荣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裂缝带黄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干湿循环,地裂缝,黄土,抗剪强度

地裂缝带黄土论文文献综述

慕焕东,邓亚虹,李荣建[1](2018)在《干湿循环对地裂缝带黄土抗剪强度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长期干湿循环作用对地裂缝带及其附近黄土强度的影响,以西安地裂缝场地典型黄土试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方法(主要为直接剪切实验),研究地裂缝带黄土试样在干湿循环作用下不同含水率的抗剪强度参数及其强度衰减特性,提出了地裂缝带黄土衰减强度的求取方法,研究表明:(1)干湿循环作用下,地裂缝带黄土抗剪强度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及含水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1次干湿循环或大于18%含水率对抗剪强度参数影响明显;(2)1次干湿循环作用其强度衰减最为明显,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增幅逐渐下降;(3)1次干湿循环作用下其强度随含水率衰减最为明显,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其逐渐减小,且在12%以下含水率时其强度衰减较高,大于12%含水率时强度衰减较小。(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丽,邓亚虹,王鹏,慕焕东,李飞霞[2](2018)在《地裂缝带Q_3黄土强度与流变长期强度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地区是我国地裂缝最为发育,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地铁工程的陆续进行,地裂缝灾害成为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考虑到地裂缝灾害的严重性,通过对西安地区长安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进行了不同围压下的固结不排水(CU)常规叁轴试验,在试验基础上,分析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试样破坏类型,建立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获得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不同应变量所对应的抗剪强度值,并分别用摩尔圆法和σ_1-σ_3应力平面法求得了抗剪强度参数。结合蠕变试验曲线,绘制了长期强度曲线,建立了长期强度方程,获得了长期强度方程参数。分析了流变瞬时强度及长期强度值与不同应变量所对应抗剪强度值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邓亚虹,李丽,慕焕东,王鹏,李飞霞[3](2015)在《西安地区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流变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汾渭盆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地裂缝最为发育、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考虑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黄土的流变特性对地裂缝破裂扩展模式的影响,采用分级循环加卸载方式,对西安地区长安地裂缝(fc1)带Q3原状黄土进行了不同围压下的固结不排水叁轴流变特性试验,得到了地裂缝带Q3原状黄土的蠕变加、卸载曲线和应变速率与时间关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围压下地裂缝带Q3原状黄土表现为低应力下为减速蠕变,高应力下为减速蠕变和等速蠕变的特征。并基于统一流变力学模型理论,建立了适用于西安地区地裂缝带Q3原状黄土的叁维蠕变本构模型,获得了相应的本构模型参数。该成果为研究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模式及其力学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07期)

慕焕东,邓亚虹,彭建兵[4](2014)在《西安地区地裂缝带黄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汾渭盆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地裂缝最为发育,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考虑到地裂缝灾害对场地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对场地土体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的影响,本文在等压固结条件下,对西安地区地裂缝带黄土进行不同围压下的固结不排水(CU)动叁轴试验,获取动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裂缝带黄土动剪切模量随动剪应变变化特征曲线以及阻尼比随动剪应变变化特征曲线,并对所获得实验曲线进行回归拟合,进而建立了地裂缝带黄土的等效黏弹性动力本构模型,为进一步分析场地土体的动力响应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李丽[5](2013)在《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叁维流变本构及长期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汾渭盆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地裂缝最为发育,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区内地裂缝多发育于黄土介质中,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层结构为地裂缝的发育提供了独特的孕裂基础。研究隐伏地裂缝在近地表的破裂扩展模式,对地裂缝的预测预警和工程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往对地裂缝成因机制和破裂扩展机理的研究大都基于经典弹塑性力学和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均显示隐伏地裂缝的破裂扩展具有反倾特征,这与实际地裂缝剖面结构揭示的倾向一致性不符。这就需要考虑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黄土的蠕变及长期强度等力学特性对地裂缝的破裂扩展模式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汾渭盆地地裂缝为研究背景,以西安地区长安地裂缝(fc1)金滹沱探槽东壁的Q_3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叁维流变本构及长期强度的研究。首先,通过常规叁轴压缩试验,揭示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特征及其破坏模式,并得到了不同应变量对应的抗剪强度值及其对应的抗剪强度参数。其次,通过叁轴循环加卸载蠕变试验,分析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蠕变曲线及应变速率与时间关系曲线特征,并基于统一流变力学模型理论,得到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叁维流变本构模型,建立了模型的本构方程,辨识出了模型参数。最后,基于蠕变试验结果,构建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分数-线性”形式的长期强度曲线,获得了相应的长期强度方程,进而得到了长期强度及其强度参数。上述成果为隐伏地裂缝破裂扩展模式及其力学机理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为隐伏地裂缝场地灾害的预测预报以及建(构)筑物的合理避让和灾害防治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3-05-31)

宋彦辉,李忠生[6](2012)在《长安地裂缝带黄土的微观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安地裂缝带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裂缝面上的黄土及未受裂缝影响的原状黄土进行电镜扫描试验,对两者的微观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分析了裂缝带附近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变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裂缝面黄土与原状黄土在微观结构上存在显着差别,主要表现为裂缝面黄土颗粒接触类型为面-面接触,具有定向排列现象,颗粒之间孔隙较小、结构致密,并可见明显的擦痕,原状黄土颗粒接触类型则表现为棱-面接触或面-面接触,并发育缝隙状孔隙,总体为镶嵌孔隙结构;两者微观结构的差异表明地裂缝的活动具有剪切滑移特征。(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2年06期)

李亮[7](2007)在《地裂缝带黄土的渗透变形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严重影响着该地区国民生产和经济发展,地裂缝的突发性活动多与突降暴雨有关。因此,对地裂缝带黄土浸水后的强度和变形特性研究显的尤为重要。它既对地裂缝的形成机理研究提供依据,又为研究黄土地区水土流失、灾害防治、黄土体工程性质及其相关岩土工程问题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对咸阳地区叁原县双槐树村地裂缝灾害预警示范试验场的野外调查,查明地裂缝带黄土的宏、微观地质特征,找出研究区地裂缝分布和发育的规律,确定了水的作用是这一地区地裂缝超常活动的外动力因素,并以双环法渗透试验、变水头渗透试验和叁轴压缩试验为手段进行微观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地裂缝通过的黄土场地进行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对地裂缝带黄土的渗透与变形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和深入的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地裂缝带黄土的渗透系数与埋深呈负相关关系,且不同深度含不同裂缝宽度的黄土其侧向渗透系数要远小于垂向渗透系数,一般在一个数量级以上;裂缝对Q_3黄土的垂向渗透产生影响,裂缝越宽,其垂向渗透性能越好,对其侧向渗透影响则较小;在裂缝宽度小于1cm的范围内,地裂缝带Q_2黄土的渗透系数受不同宽度裂缝的影响较小。(2)通过分析不同裂缝宽度和含水率对裂缝带黄土的力学性能的控制作用,得出同一类型地裂缝带黄土的强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降低,含水率增大越多,强度降低越多,且裂缝的宽度同强度成负相关性。地裂缝带黄土的变形可分为轴向变形、弯曲变形、旋转变形和扭转变形四种方式。(3)通过对原位试验浸水前后含水率剖面、不同深度沉降关系曲线、地表沉降等值线图的综合分析,发现地裂缝带黄土的渗流场由于裂缝的存在而导致不均匀入渗,继而引发了地裂缝带与周围土体发生差异沉降,定性的得出由于含水率的增加导致不同类型的土的强度降低的因素是渗透力拖拽、水力侵蚀、渗透固结和排水固结这四种作用。最后针对地表水入渗对地裂缝活动的诱发作用,提出了几种相应的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07-05-22)

地裂缝带黄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安地区是我国地裂缝最为发育,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地铁工程的陆续进行,地裂缝灾害成为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考虑到地裂缝灾害的严重性,通过对西安地区长安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进行了不同围压下的固结不排水(CU)常规叁轴试验,在试验基础上,分析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试样破坏类型,建立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模型,获得了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不同应变量所对应的抗剪强度值,并分别用摩尔圆法和σ_1-σ_3应力平面法求得了抗剪强度参数。结合蠕变试验曲线,绘制了长期强度曲线,建立了长期强度方程,获得了长期强度方程参数。分析了流变瞬时强度及长期强度值与不同应变量所对应抗剪强度值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裂缝带黄土论文参考文献

[1].慕焕东,邓亚虹,李荣建.干湿循环对地裂缝带黄土抗剪强度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8

[2].李丽,邓亚虹,王鹏,慕焕东,李飞霞.地裂缝带Q_3黄土强度与流变长期强度关系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3].邓亚虹,李丽,慕焕东,王鹏,李飞霞.西安地区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流变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5

[4].慕焕东,邓亚虹,彭建兵.西安地区地裂缝带黄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4

[5].李丽.地裂缝带Q_3原状黄土叁维流变本构及长期强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3

[6].宋彦辉,李忠生.长安地裂缝带黄土的微观结构特征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

[7].李亮.地裂缝带黄土的渗透变形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

标签:;  ;  ;  ;  

地裂缝带黄土论文-慕焕东,邓亚虹,李荣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