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论文_俞晓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佛经故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佛经,故事,佛教,藏语,道教,敦煌,民俗学。

佛经故事论文文献综述

俞晓红[1](2019)在《敦煌变文佛经故事文本的小说质素谈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变文一部分以佛经故事为题材的叙事性篇目,就其叙事的形式与技巧看,已经具备了诸多小説质素,宜乎视为中国古代早期白话小説的一个重要构成。(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期刊2019年02期)

完代才让[2](2019)在《藏语佛经故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释迦牟尼说“佛经是信众的需要而传流十二部经中,为使听闻者便于理解,以往昔的典故作为譬喻,而详细宣讲佛经内容的佛语经典称为譬喻部;宣讲往昔佛经故事的佛语经典称为本事部;宣讲诸菩萨行仪的佛语经典称为本生部”等主要的研究内容。本文筛选《叁十四佛本生传》、《叁十五佛本生传》、《如意藤—释迦牟尼百行传》、《百缘经》、《贤愚经》和《仲顿巴传》等的藏语佛经故事,总结分类,通过内容说明及价值分析等方法研究。本论文共由四个章节和十一个小节构成:第一章总体讲解藏语佛经故事,第二章论述了几个经典藏语佛经故事,第叁章论述了藏语佛经故事对藏族文学的影响,第四章论述了藏语佛经故事的价值。通过以上四部分的研究,竭智尽力地总结并归纳了经典藏语佛经故事主要内容的说明和价值分析。(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任文汉[3](2017)在《沈从文《月下小景》中佛经故事的叙述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月下小景》是沈从文于20世纪30年代所创作的一部故事集。故事作品在叙述的衔接方式方面,借鉴了《十日谈》的框架分层结构;在故事的素材应用方面,除了序篇《月下小景》取自黄罗寨故事之外,其余故事都是根据《法苑珠林》的佛经故事改写而成。沈从文汲取了西方早期短篇故事集和中国古代佛经在叙述方面的有益经验。并且通过叙述技巧的综合运用,例如叙述文本中的跨层叙述,文本语言的差异化表征等,让古老的故事具有了新的活力。《月下小景》对传统故事与现代小说的区别与联系也进行了思考,例如对于故事中历史叙述传统的价值反思。因此可以说《月下小景》是一次将传统故事呈现方式与现代小说艺术思考相融合的叙述探索。通过对《月下小景》叙事方式与文体特征的分析,有助于人们认知小说与故事的亲缘性和差异性。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对叙述文本的故事层面与价值层面的平衡性考虑,对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全文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中国的“十日谈”——《月下小景》的叙述结构。该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十日谈》的叙述结构进行分析,阐述其框架分层结构的叙述效果。第二部分则是关于《月下小景》对《十日谈》叙述结构的借鉴与变形的分析。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月下小景》中的叙述文本跨层现象是《十日谈》中不曾出现的。这一叙述策略的使用让文本具有叙述层次性的同时,又产生了迭加呼应的叙述效果。第二章:故事的“原材料”——《月下小景》中佛经叙述文本的底本化研究。该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佛经叙述文本的应用在叙述时序上产生了差异化效果,在人物塑造上产生了特定人物的标指效果。这些效果满足了故事改写的文体要求。第二部分佛经叙述文本的底本化应用,使故事情节在因果叙述的阐释方面有别于佛经故事惯用的叙述策略。这一变化令人物在行为动因方面更加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第叁章:故事的传统与小说的突围——《月下小景》中的隐含作者与叙述思考。该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月下小景》中隐含作者的叙述态度及其蕴含的反讽效果。通过论述隐含作者的叙述态度,并将其与文本中的叙述者进行对照,分析二者的错位反讽效果。第二部分是故事的传统反思与小说的现代体认。《月下小景》通过对叙述者与听众“慕史情结”的反讽,对故事的讲述传统进行了反思。这既是对中国传统叙述方式的突破,又是现代小说创作的题中之意。(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刘人果,孙婷[4](2016)在《克孜尔佛经故事画绘本创作教学实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母鹿舍身不失信》故事绘本创作方法研究为切入点,以克孜尔壁画佛经故事画作为绘本创作对象,利用新疆本土文化资源结合插画设计课程进行教学实训研究与探索,力求把握文化传承与个人设计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9期)

董晓萍[5](2014)在《《佛经故事》数据库:民俗学者的问题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佛经故事是在我国佛典经籍和口头传统中广泛存在的文化文本,自汉魏以来(约公元前1世纪)起,在长达两千余年的时间里,佛经故事对我国历代儒学、知识分子思想和民间社会的影响远大于佛庙僧讲和佛教典藏,同时也成为我国与亚洲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国家的一种大众共享文化。20世纪以来,在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以佛经故事为对象的讨论,曾成为我国公共领域和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进入21世纪,受到全球消费文化的市场强势逻辑的牵引,对佛经故事遗产的传承还无可回避地触及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的核心问题,包括我国文化传统的多元构成,我国高校宗教学教育的断层与重续,我国佛教寺庙和佛教节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另一方面,佛经故事的哲学内涵、佛学人生智慧的用途、佛事仪式的成分和表演的传统等,受到不同政治经济力量的控制,正在成为文化演变与创新中具有复杂动力和特殊地位的叙事文本。在我国这一独特文明体中,在全球化下世界现代文化输出方式经历着激烈转型的时期,如何正确阅读和传承佛经故事原典,如何使之未来传承,是一个充满理论诱惑和实践挑战的学术课题,同时也是对世界文化、教育建设有着迫切意义的现实问题。从民俗学的角度开展对佛经故事的研究,可以使用故事类型学和数据库的方法,这有利于发挥民俗学的长处。本文以《佛经故事》数据库为个案进行探索研究。(本文来源于《励耘学刊(文学卷)》期刊2014年02期)

蒲生华[6](2015)在《佛经故事与河湟口传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河湟口传文学中吸收、转化了大量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佛经故事在河湟民间被广为戏仿是由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情境和文化语境所致。这些民间化了的佛经故事又在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谭婷婷[7](2015)在《佛经故事对中国古典戏曲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文化对中国古典戏曲有着重要影响,佛经中丰富绮丽的故事更为古典戏曲创作提供了直接的素材和艺术手法。佛教文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戏曲题材,还与古典戏曲的圆满结局有着很大关系。(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李丽丹[8](2014)在《宗教文学与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从刘守华先生《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间故事的源头纷繁复杂,宗教文化在其间起了重要作用。刘守华先生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较早关注宗教文化与民间故事的关系,在近叁十年时间里,以系列论文和专着形式,以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对道教传说、佛经故事等宗教文学与民间故事之间同源异流、不约而同、交流影响等复杂的关系进行资料翔实的比较、剖析与论证。《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和《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在出版后,产生广泛影响,屡获荣誉,也表明民间文学与宗教文学领域的交叉研究还大有可为。(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桑俊[9](2014)在《佛经故事传中国 比较故事园地结硕果——评刘守华教授新着《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在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佛教的传播借助佛经的翻译,而佛经中又包含着大量故事,由此就使许多印度故事在中国土地上扎下根来,滋养人心及艺文,成为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就曾写道:"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任继愈也说道:"佛教为了达到宗教宣传的目的,曾充分利用文学、艺术、音乐、壁画(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王永丹,谭晓闯[10](2014)在《唐传奇之“感应母题”与佛经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应母题"是中外文学共有的文化母题。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史记载中便蕴含了"天人感应"母题。从印度传入的大量佛经及民间故事中也蕴含了这一母题。佛经"感应"故事所具有的印度神话的夸张性、荒诞性、神异性及虚幻性对唐传奇小说母题起到了很大的触媒作用。此外,佛教"感应母题"所宣扬的果报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的有机融合,亦极大地催化了"感应母题"的风靡。(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佛经故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释迦牟尼说“佛经是信众的需要而传流十二部经中,为使听闻者便于理解,以往昔的典故作为譬喻,而详细宣讲佛经内容的佛语经典称为譬喻部;宣讲往昔佛经故事的佛语经典称为本事部;宣讲诸菩萨行仪的佛语经典称为本生部”等主要的研究内容。本文筛选《叁十四佛本生传》、《叁十五佛本生传》、《如意藤—释迦牟尼百行传》、《百缘经》、《贤愚经》和《仲顿巴传》等的藏语佛经故事,总结分类,通过内容说明及价值分析等方法研究。本论文共由四个章节和十一个小节构成:第一章总体讲解藏语佛经故事,第二章论述了几个经典藏语佛经故事,第叁章论述了藏语佛经故事对藏族文学的影响,第四章论述了藏语佛经故事的价值。通过以上四部分的研究,竭智尽力地总结并归纳了经典藏语佛经故事主要内容的说明和价值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经故事论文参考文献

[1].俞晓红.敦煌变文佛经故事文本的小说质素谈略[J].中国文化.2019

[2].完代才让.藏语佛经故事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9

[3].任文汉.沈从文《月下小景》中佛经故事的叙述学阐释[D].华中科技大学.2017

[4].刘人果,孙婷.克孜尔佛经故事画绘本创作教学实训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

[5].董晓萍.《佛经故事》数据库:民俗学者的问题与方法[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4

[6].蒲生华.佛经故事与河湟口传文学[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7].谭婷婷.佛经故事对中国古典戏曲创作的影响[J].枣庄学院学报.2015

[8].李丽丹.宗教文学与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从刘守华先生《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谈起[J].西北民族研究.2014

[9].桑俊.佛经故事传中国比较故事园地结硕果——评刘守华教授新着《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0].王永丹,谭晓闯.唐传奇之“感应母题”与佛经故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论文知识图

佛经故事莫高窟61窟西壁五台山图五代第一部分...云冈石窟-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北魏)山东汉画砖所谓“转生”的依据,在印度...方形塔柱一位只受过寺庙教育的傣族老人正在讲...

标签:;  ;  ;  ;  ;  ;  ;  

佛经故事论文_俞晓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