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立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民政府,南京,中央大学,云南大学,南开大学,农业院校,权力。
国立化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焦建蕊[1](2019)在《云南大学国立化问题研究(1937-1946)》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华北地区相继沦陷,全国的教育局面发生转变。1938年陈立夫上任教育部部长后,推行战时大专院校国立化运动,以获得对高校的掌控权,而云南大学就是在战时最早一批完成省立改国立的高校之一。由于学校经费的不足,早在1935年,省立云大校长何瑶便提出了改国立的诉求,之后1937年何瑶因为学潮而离任,新任校长熊庆来力主省立云大国立化,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也积极向国民政府申请省立云大改制。1938年8月,省立云南大学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正式成为国立院校。借抗战高校、学生、教授西迁之东风,国立云大在战时发展迅速。校长熊庆来通过延聘教师、增设院系、严格管理学生等措施,立足云南特色,展开民族调查、矿冶实验、粮食实验等学术研究,不仅提升了国立云大的学术水平,更为抗战后方建设作出了贡献。国立云大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一所名副其实的国立大学。而随着抗战结束,内战突起,国内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昆明“一二一”运动及“李闻惨案”的发生,更激起了昆明学生的政治热情,掀起了战后的昆明学生运动,也使得国立云大学生与国民政府的离心力越来越强。云南大学的国立化与云南地方与中央关系、整个国家时局的变动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远离中央,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云南大都处于“半独立”的地位。国民政府中央难以插足其中,双方相互提防警惕,又相互试探,以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正是在这一形势下,由地方牵头向中央申请省立云大的国立化。之后由于抗战的特殊情形,在全民族抗战的大背景下,云南地方与国民政府虽有龃龉,但相处仍旧较为融洽,所以在战时云大国立化十分顺利。这相比因为国立化而使地方、中央和学校叁方矛盾激化的四川大学、山西大学而言,云南大学的国立化在当时全国大专院校国立化的大潮中可以说是较和谐的音符。但是随着抗战结束,云南地方与中央在战时荣辱与共的关系衰落,加之国内政局动荡,原本顺利的国立化也因此而出现反复。(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鞠春阳[2](2019)在《重庆大学国立化进程中的“拒梁”风潮研究(1940—1942)》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大学是刘湘为首的四川地方势力创办的高等学府,地方色彩浓厚。中央势力入川之后,整顿四川教育,重庆大学向教育部备案,被定为四川省立重庆大学,成为四川省立的最高学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四川对于抗战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随着战火的蔓延,东部高校纷纷内迁大后方,给大后方的教育发展带来契机,随着各方势力进入,重庆成为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的舞台,而重庆大学也成为各方争夺的对象。“拒梁”风潮发生在四十年代初国内新一轮的学潮的大背景之下,背后关联着多种因素。国民政府西迁之后,国民党、叁民主义青年团先后在重庆大学建立区党部和分团部,中共也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四十年代初,国共斗争日趋激烈,由“马寅初被捕”事件所引发的重庆大学风潮即是国共角力的产物。政党斗争与经费困境使得重庆大学校长叶元龙多次请辞,在重庆大学继任校长问题上,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和教育部长陈立夫发生分歧,最终蒋介石决定遵从四川省政府的意见,由张群举荐的梁颖文代理重庆大学校长。任命发布之后,学生以新任校长资望不符为由拒绝梁颖文长校,以重庆大学区党部为中心,组织开展拒梁活动。1941年9月1日,重庆大学发生殴逐校长和总务长的暴力事件,蒋介石下令解散重庆大学,整顿学风。重庆大学解散后,就如何处理重庆大学,四川省政府和教育部又掀起新一轮的较量。风潮的缘起、发生和平息,无一不展现着以张群为首的政学系以四川省政府为阵地,与陈立夫为首的CC系所进行的明争暗斗。重庆大学“拒梁”风潮不仅是派系斗争,潜藏在派系之后的是中央与地方在掌控地方教育资源上的博弈。重庆大学在经费困境中主动请改国立,走上寻求国立化之路,但作为地方色彩浓厚的省立大学,一方面主动请求改为国立以获得国家经费的支持,一方面又特别警惕中央将其合并进中央大学。这种既主动迎合又隐隐抗拒的状态说明地方性大学在国家化进程中的矛盾与纠结,也可看出中央势力深入地方的艰难。(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肖卫兵[3](2018)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省立大学国立化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省立大学国立化是指由省政府设立的大学转变为由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的过程。面对经费不足和颠沛流离的生存环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9所省立大学改为国立大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省立大学国立化在抗日战争期间基本完成,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不同的国立化模式。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贯穿这一进程始终。(本文来源于《高教探索》期刊2018年10期)
肖卫兵[4](2018)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省立大学国立化原因探究——基于组织变革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省立大学国立化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现象,是指由省立大学变革为国立大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时间相对集中,但方式大相径庭。从组织变革的视角来看,省立大学国立化源于在变革压力面前不断削弱变革阻力:变革压力来自"混乱无序的办学环境"和"办学经费困境",变革阻力表现为省立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讨价还价"。为削弱变革阻力,省立大学"让员工参与变革"并"得到上级的支持",教育部则采用"强制实行变革"的方式,助推省立大学国立化。(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张在军[5](2016)在《接收与改组:东北大学国立化始末》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事变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东北大学的命运。国民政府借机将其接收改组,由私立变为国立,而臧启芳则是这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本文来源于《关东学刊》期刊2016年10期)
金国,胡金平[6](2015)在《权力让渡与资源获取:私立南开大学国立化进程中的“府学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私立南开大学在其国立化进程中,围绕办学自主权与资源获取,与国民政府展开博弈。一方面,张伯苓顺应形势,迎合蒋介石的拉拢,积极参与政治;迎合政府教育政策,积极调整办学理念。另一方面,针对办学自主权,张伯苓亦有坚持的一面,即坚持南开大学的私立属性。私立南开大学的国立化进程,实际上是国民政府通过办学资源的分配逐渐控制、消解私立大学办学自主权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12期)
黄荣华[7](2015)在《抗战时期的大学国立化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设立者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大学主要有国立、省立、私立叁类。抗战爆发后,一些私立大学和省立大学纷纷改为国立,形成了蔚为可观的"国立化运动"。在这场国立化运动中,民族的要素、大学的要素,尤其是经济的要素,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大学(研究版)》期刊2015年07期)
刘恒[8](2014)在《论民国时期地方院校“国立化”对高等农业教育的影响——以四川省农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我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可清晰地看到由专门学校到农业大学,由"省立"到"国立"的发展轨迹。但是,对于不同的学校而言,这一发展历程却是大相径庭。通过对四川农学院"国立化"历程及"国立"动因的探讨,揭示了民国时期高等农业教育的近代化转型及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孙娟[9](2012)在《多元视角下的一部大学史研究新着——评王东杰《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校史研究通常将大学作为关注重点,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则常被忽视。但王东杰对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的叙写,是把四川大学放在了一个更为广泛的文化、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去考察,它已不仅仅是一部大学的发展史,更是在现代国家统一运动下,国家、中央、地方与大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展现,是中国近代复杂历史面相的反映。(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2年18期)
蒋宝麟[10](2012)在《财政格局与大学“再国立化”——以抗战前中央大学经费问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在南京建校,经费完全由江苏省截留的"国税"承担。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东南大学改组为国立中央大学。与此同时,南京政府对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进行重新划分,直接影响中央大学教育经费的来源。各方围绕该校经费的来源和数额问题展开旷日持久的博弈。直到1932年8月,中央大学经费完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学校完成教育经费层面上的"再国立化"。抗战前中央大学经费问题的演变,透视出近代中国大学"国立"的政治经济蕴含,以及国民党治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框架中,政治与学术的复杂关系。(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国立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重庆大学是刘湘为首的四川地方势力创办的高等学府,地方色彩浓厚。中央势力入川之后,整顿四川教育,重庆大学向教育部备案,被定为四川省立重庆大学,成为四川省立的最高学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四川对于抗战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随着战火的蔓延,东部高校纷纷内迁大后方,给大后方的教育发展带来契机,随着各方势力进入,重庆成为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的舞台,而重庆大学也成为各方争夺的对象。“拒梁”风潮发生在四十年代初国内新一轮的学潮的大背景之下,背后关联着多种因素。国民政府西迁之后,国民党、叁民主义青年团先后在重庆大学建立区党部和分团部,中共也建立了地下党组织。四十年代初,国共斗争日趋激烈,由“马寅初被捕”事件所引发的重庆大学风潮即是国共角力的产物。政党斗争与经费困境使得重庆大学校长叶元龙多次请辞,在重庆大学继任校长问题上,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和教育部长陈立夫发生分歧,最终蒋介石决定遵从四川省政府的意见,由张群举荐的梁颖文代理重庆大学校长。任命发布之后,学生以新任校长资望不符为由拒绝梁颖文长校,以重庆大学区党部为中心,组织开展拒梁活动。1941年9月1日,重庆大学发生殴逐校长和总务长的暴力事件,蒋介石下令解散重庆大学,整顿学风。重庆大学解散后,就如何处理重庆大学,四川省政府和教育部又掀起新一轮的较量。风潮的缘起、发生和平息,无一不展现着以张群为首的政学系以四川省政府为阵地,与陈立夫为首的CC系所进行的明争暗斗。重庆大学“拒梁”风潮不仅是派系斗争,潜藏在派系之后的是中央与地方在掌控地方教育资源上的博弈。重庆大学在经费困境中主动请改国立,走上寻求国立化之路,但作为地方色彩浓厚的省立大学,一方面主动请求改为国立以获得国家经费的支持,一方面又特别警惕中央将其合并进中央大学。这种既主动迎合又隐隐抗拒的状态说明地方性大学在国家化进程中的矛盾与纠结,也可看出中央势力深入地方的艰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立化论文参考文献
[1].焦建蕊.云南大学国立化问题研究(1937-1946)[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鞠春阳.重庆大学国立化进程中的“拒梁”风潮研究(1940—1942)[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肖卫兵.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省立大学国立化考察[J].高教探索.2018
[4].肖卫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省立大学国立化原因探究——基于组织变革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8
[5].张在军.接收与改组:东北大学国立化始末[J].关东学刊.2016
[6].金国,胡金平.权力让渡与资源获取:私立南开大学国立化进程中的“府学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5
[7].黄荣华.抗战时期的大学国立化运动[J].大学(研究版).2015
[8].刘恒.论民国时期地方院校“国立化”对高等农业教育的影响——以四川省农学院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9].孙娟.多元视角下的一部大学史研究新着——评王东杰《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J].才智.2012
[10].蒋宝麟.财政格局与大学“再国立化”——以抗战前中央大学经费问题为例[J].历史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