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荡流动论文_张超,马成功,辛固,黎苏

导读:本文包含了振荡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展弦比,空腔,特性,换热,性能,结构,顶盖。

振荡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超,马成功,辛固,黎苏[1](2019)在《基于活塞振荡冷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柴油机高速化、增压化的发展大背景下,对活塞冷却的结构性能进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借助CFD软件对活塞的振荡冷却瞬态流动与传热进行数值分析,得到了冷却油腔的机油体积分数、壁面换热系数以及进出口压力降等随曲轴转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机油平均体积分数随着曲轴转角的增大先升高后减小;但是油腔壁面的平均换热系数随着曲轴转角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油腔壁面的进出口压力降变化趋势与壁面平均换热系数保持一致;机油的射流冲击的驻点区附近壁面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并且对冷却油腔顶部和底部的强化换热明显高于侧壁。该结果可为优化燃机理论应用提供前瞻性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型汽车》期刊2019年05期)

朱海荣,卢红亮,邓小叶,邓飞[2](2019)在《振荡作用下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强化活塞冷却油腔内气液两相流的振荡流动结构对其强化传热效果的影响,对矩形空腔内气液两相流的振荡流动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气液两相流在起振阶段和充分振荡阶段的振荡流动规律有着明显的区别,起振阶段两相流以"爬壁"运动为主,而充分振荡阶段两相流则以"绕壁"运动为主;振荡频率主要影响两相流中气泡的状态和湍流强度,而填充率则主要影响两相流的流动形态和运动规律,在起振阶段振荡频率和填充率对起振阶段时长和最大气泡尺度的变化都有显着影响,而在充分振荡阶段,振荡频率对于气泡尺度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填充率。(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王宇迪,刘益才,莫双林,龙杰[3](2019)在《圆管等壁温振荡流动对流换热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等壁温边界条件下圆管内层流振荡流动对流换热问题进行理论推导。在随时间做正弦变化的速度入口条件下,经求解圆管内流体振荡时的能量方程,得到振荡流动圆管内温度场分布的解析解表达式,并利用Matlab对表达式进行直观表示。计算结果表明:等壁温边界条件下速度入口脉冲流动可引起温度随时间波动,波动随无量纲振荡频率和速度振荡幅度增加,换热效果加强,且速度振荡幅度和无量纲振荡频率存在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6期)

徐皓[4](2019)在《附面层振荡抽吸控制高负荷扩压叶栅内部分离流动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航空发动机推重比日益提升的要求对轴流压气机的气动设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压气机负荷提高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剧烈分离流动不仅严重影响了效率,甚至会阻碍整机的稳定性。所以在保证高负荷工作的同时,维持内部流动高效是叶轮机械从业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在被动流动控制手段的潜力逐渐被充分发掘的今天,若要进一步提升压气机级负荷,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的介入必然是压气机领域未来的发展重点。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动机气体动力研究中心团队在深刻理解了压气机内部流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低反动度压气机设计理念。针对转静部件不同的流动情况,释放动叶的扩压需求,而着力于总压升;采用主动控制手段组织静叶流动,实现大幅静压升。动静叶各司其职,各自内部流动矛盾鲜明,且克服了传统吸附式压气机动叶部件上施加主动抽吸带来的结构强度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附面层抽吸技术控制效果是决定低反动概念能否成功实现的重要一环。为了进一步改善抽吸控制的效果,降低成本,并提升对变工况的敏感性,本文将振荡激励引入抽吸流量中,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开展了关于扩压翼型附面层分离的二维uRANS和LES仿真计算。在相同外部条件下,对比定常抽吸和振荡抽吸在大尺度分离流场中的控制效果。采用模态分析手段对流场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振荡抽吸控制背后的非线性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振荡抽吸控制效果受非定常控制参数的影响。当激励频率适当时,振荡抽吸能够进一步减小叶栅损失系数。最优频率受激励幅值影响,但总体来说等于叶片尾缘脱落涡特征频率或其倍频。当激励频率一定时,控制效果并不随着激励幅值的增加而单调改善。振荡抽吸继承了定常抽吸削弱附面层分离程度的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周期性激励信号实现了对流场分离结构的重构过程。通过诱导额外涡输运过程来促进回流区低能流体同主流的动量交换。激励后的流场结构更为简单。大涡模拟结果证明了uRANS计算结果对分离流动在定性描述方面的可靠性。对非控流场的稳定性分析表明,分离流场处于中立稳定的状态,在受到外界扰动时,容易发生改变。当引入抽吸控制时,分离流场的全局稳定有所提升,而振荡抽吸控制的流场全局稳定性特征更好。在理清振荡抽吸对二维附面层分离现象的作用机理后,转而在叁维平面扩压叶栅中开展了研究。首先在对平面扩压叶栅内部各集中涡系结构进行了在探索。明确了在不同负荷水平扩压叶栅内流动恶化的主次矛盾:在常规负荷时,主要矛盾为通道涡结构;当负荷过高发生角区失速时,此时吸力面分离成为主要叶栅性能的流动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吸力面槽抽吸方式振荡抽吸控制角区分离流动的效果进行了深入探索。结果表明在振荡激励的作用下,原本角区层状的分离涡被离散成独立的展向涡管并向下游输运。而流向涡系结构(如马蹄涡和通道涡)并未受到较大影响。性能方面,新形成的离散分离涡结构虽然加剧了局部损失的产生,但显着削弱了时均叶栅损失并改善了叶栅通流情况。离散分离涡的形成机理同二维分析中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吸力面抽吸槽产生的非定常扰动诱导分离剪切层卷起集中涡,不同叶高的类似过程共同形成了展向涡管。离散的分离涡促进了主流与回流区内部低能流体的动量交换,提升了低能流体的动量水平,从而起到了减小损失和改善通流的效果。之后在中亚音马赫数来流下的计算结果表明振荡抽吸的更高马赫数时其优势依然能够保持。最后考察了流况最为复杂的级环境中振荡抽吸技术的控制效果。初步验证该技术的有效性。对级流动进行了详细的流动分析,理清各流动现象的主次地位,以为改善振荡抽吸配置提供方向。结果表明:不同的典型工况下,决定压气机级性能的主要矛盾不同:在近失速工况下(NS),静叶中附面层分离相关流动是损失的主要来源;随着流量增加,静叶流动趋于有序,此时动叶叶顶泄漏流动成为左右性能的主要因素,尤其在接近堵塞点(NC)的情况。振荡抽吸技术在吸力面分离现象为主要矛盾的工况下,可以发挥其全部优势;但在静叶流动较好的工况下反而因其带来额外粘性耗散而使级性能下降。虽然在级环境下,动叶尾迹的周期性扫掠会诱导静叶分离附面层成离散状,特征频率同转子转动频率一致,但强度较弱;振荡抽吸诱导的离散吸力面分离涡强度更高,其频率同激励频率一致,其机理同平面叶栅中总结出的规律大体一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永龙[5](2019)在《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强化换热及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激振荡脉动效应能有效提高流体的湍流强度,无需外部激励,通过自激振荡腔室结构和参数调整即可实现脉动的持续高效,无需附加重构系统,减小了整个系统的控制难度。本文将现有脉动强化换热技术与自激振荡脉冲效应的优势相结合,为解决利用脉动流实现高效强化传热的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引入自激振荡瞬时涡量脉动效应实现脉动强化传热机理的精准科学解释并创新性地建立其热流道设计方法,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于脉动效应强化换热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脉动效应换热机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脉动流强化换热的影响因素,分析了自激振荡腔室产生脉动射流的原理及强化换热原理。(2)基于脉动剪切层涡流运动的自激振荡脉冲射流换热特性研究进行分析,对自激振荡腔室下游流道出口处一个周期内脉动剪切流涡量场与流场进行分析,揭示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强化换热的根本原因;通过研究得到脉冲射流管径与换热管管径比值对强化换热起到决定性作用,分析了不同比值下换热管内流体流动状态对换热特性与阻力特性的影响。(3)利用大涡模拟的数值计算方法,对换热管内的流体的流动状态及压力场进行详细探讨,通过分析不同腔室无量纲结构参数对脉动射流性能及空化的影响,以综合性能评价体系来评判换热性能强弱,对不同腔室无量纲结构参数与换热性能及阻力性能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自激振荡腔室结构设计方法。(4)基于次生涡的生成原理,提出了消除次生涡的壁面设计方法,利用次生涡与中心大涡环的分界点来设计消除次生涡的新型腔室壁面结构,并对腔室内流动状态、射流出口速度、换热特性进行计算和和分析。(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静娴,郑友林,胡恒,魏蓓,李奇[6](2019)在《双开口气波制冷机振荡管内流动机理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搭建了双开口制冷整机实验平台,采集不同转速下振荡管内动态压力,对气波制冷整机内部波系关系对制冷的影响进行机理研究。首先,应用基于CFD的数值计算方法对本实验进行模拟,验证了该计算方法具有较高精度;其次,根据不同转速下管内实测压力绘制波系关系图,得到在最大制冷温降时,反向压缩波最弱,波系匹配最为合理;最后,分析压缩波振荡现象的原因及影响,转速越接近最佳转速,压缩波携带能量越小,对低温气影响越少。(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永昌,徐宇工[7](2018)在《基于TR-PIV方法的格栅-空腔流动流场自激振荡空间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栅-空腔流动能够引起流场自激振荡现象,导致诸多工程问题。采用风洞实验方法对流场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格栅-空腔实验装置,使用时间分辨粒子图像测速系统(TR-PIV)对空腔不同展向截面的速度场进行了测量,分析了流场特定位置速度振荡的时频特征。研究结论表明:在格栅-空腔流动中,流场自激振荡频率在空间中均匀分布,其斯特劳哈尔数约为0. 37。在格栅外侧,振荡幅值沿来流方向呈增加-减小-增加变化;在格栅内侧,振荡幅值沿来流方向先增加后减小;振荡幅值沿展向呈对称分布,在展向平分面达到最大值,在空腔壁面处达到最小值。(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23期)

张敬奎,刘宇浩,李本文[8](2018)在《磁场作用下叁维方腔内振荡流动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定的雷诺数Re条件下,充满导电流体的叁维方腔在顶盖驱动下流体保持稳态层流流动。当Re数增加到某一个临界值时,流动会经历不稳定转变,由叁维稳态流动转变为非稳态振荡流动。外加磁场对导电流体的振荡流动和不稳定性具有显着影响,从而影响流动由稳态流动向非稳态流动转变的临界雷诺数Re。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揭示了顶盖驱动下导电流体由稳态流动转变为非稳态周期性振荡流动的演化规律和流动失稳的物理机制,获得了不同磁场强度条件下振幅和振荡频率的变化规律,预测了不同磁场强度条件下的临界雷诺数Re。(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成昌福,胡天翔,王金瀚,刘沛清[9](2018)在《被动流动控制抑制小展弦比机翼自诱导滚转振荡的风洞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固定翼微型飞行器使用小展弦比飞翼气动布局具有翼载低的特性,在大迎角下易受到不稳定气流的影响,在翼身的背风面产生非对称的流动拓扑结构,进而逐步引发成为大振幅的自诱导滚转振荡,严重影响其航拍任务和操控稳定性。因此,围绕这一气动设计问题,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士嘉实验室开展通过流动控制技术抑制小展弦比机翼自诱导滚转振荡的实验研究。实验采用展弦比为2的矩形机翼作为基准机翼,实验的雷诺数为1×10~5量级。在研究中分别在机翼的前缘和翼尖采用正弦引气和斜槽引气两种被动流动控制方案实现在大迎角下抑制小展弦比机翼大振幅自诱导滚装振荡的研究目的。研究通过释放滚转自由度的动态姿态角测量发现,较大波长的正弦前缘能够较好的抑制滚转振荡;而在波长相同的情况下,增大正弦的振幅将有利于滚转振荡现象的抑制效果。PIV测速和测力实验结果发现前缘正弦引气的缓失速作用是抑制机翼滚转的主要原因。此外,在翼尖斜槽引气的实验中发现气槽方位角与其产生的抑制效果相关。其中以方位角为45°抑制效果最佳,在全测量迎角范围内机翼滚转振荡可以被成功抑制。(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张孟杰,黄彪,吴钦,王国玉[10](2018)在《绕振荡水翼空化流动实验与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绕振荡Clark-Y水翼的非定常空化流动进行了研究。其目的是(1)提高对非定常空化流动、水翼运动和水动力性能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2)分析不同尺度空化脱落模式及机制。Clark-Y水翼的攻角在5°~15°之间往复振荡,流场流速为6.3m/s,雷诺数为的R_e=4.4×10~5,空化数为1.38。基于北京理工大学闭式循环空化水洞,采用高速摄像机进行振荡水翼全流场拍摄;数值模拟采用Merkle空化模型以及耦合γ-Re_θ转捩模型的k-ωSST湍流模型进行求解不可压缩的UNRANS方程。数值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翼振荡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尺度空化脱落现象——即大尺度空化脱落与小尺度空化脱落。针对两种不同尺度的空化,对空化脱落模式和机制做了进一步研究分析。(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8-08-25)

振荡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高强化活塞冷却油腔内气液两相流的振荡流动结构对其强化传热效果的影响,对矩形空腔内气液两相流的振荡流动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气液两相流在起振阶段和充分振荡阶段的振荡流动规律有着明显的区别,起振阶段两相流以"爬壁"运动为主,而充分振荡阶段两相流则以"绕壁"运动为主;振荡频率主要影响两相流中气泡的状态和湍流强度,而填充率则主要影响两相流的流动形态和运动规律,在起振阶段振荡频率和填充率对起振阶段时长和最大气泡尺度的变化都有显着影响,而在充分振荡阶段,振荡频率对于气泡尺度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填充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振荡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张超,马成功,辛固,黎苏.基于活塞振荡冷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分析[J].重型汽车.2019

[2].朱海荣,卢红亮,邓小叶,邓飞.振荡作用下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J].热能动力工程.2019

[3].王宇迪,刘益才,莫双林,龙杰.圆管等壁温振荡流动对流换热理论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9

[4].徐皓.附面层振荡抽吸控制高负荷扩压叶栅内部分离流动的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王永龙.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强化换热及流动特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6].王静娴,郑友林,胡恒,魏蓓,李奇.双开口气波制冷机振荡管内流动机理实验研究[J].化工学报.2019

[7].张永昌,徐宇工.基于TR-PIV方法的格栅-空腔流动流场自激振荡空间特征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8

[8].张敬奎,刘宇浩,李本文.磁场作用下叁维方腔内振荡流动稳定性分析[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9].成昌福,胡天翔,王金瀚,刘沛清.被动流动控制抑制小展弦比机翼自诱导滚转振荡的风洞实验研究[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10].张孟杰,黄彪,吴钦,王国玉.绕振荡水翼空化流动实验与数值研究[C].第二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8

论文知识图

简单液柱状流动(去离子水)-5RS600型可控应力流变仪利用RS600流变...加热段温度Q4.75W(2q1718.8W/m)振荡热管示意图不同nbT时的界面振荡(2X)叶顶凹槽导致间隙泄漏流量周期性变化...

标签:;  ;  ;  ;  ;  ;  ;  

振荡流动论文_张超,马成功,辛固,黎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