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语篇论文-钱露,胡元江

政治语篇论文-钱露,胡元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语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涉华政治语篇,词块特征

政治语篇论文文献综述

钱露,胡元江[1](2019)在《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政治语篇词块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自建语料库,对比分析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政治语篇词块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研究发现,在结构上,《华尔街日报》主要以名词类和介词类词块为主,《纽约时报》主要以名词类和动词类词块为主。在功能上,指示词块在两库中比例最多,立场词块比例最少。《纽约时报》的关注重点在政治、教育等方面,而《华尔街日报》侧重于政治、经济等方面,但均格外关注涉华热点问题,如南海问题。本研究对词块研究、政治语篇分析均有一定贡献。(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陈国兴,菅爱丽[2](2019)在《政治语篇中的科技隐喻及其英译策略研究——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平行语料库》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多处采用了科技隐喻来阐明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文章通过自建小型汉英平行语料库,梳理了科技隐喻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特征及应用特点,分析了科技隐喻的人文性和工作机制,并以该着作及其英文版的科技类喻体词为语料,探讨了科技隐喻的英译策略。(本文来源于《外语电化教学》期刊2019年05期)

黄莹,沈家怿,蒋雯燕[3](2019)在《中美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筛选的中美两种政治语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语料中均有大量的概念隐喻。其中,一部分隐喻具有相似性,主要包括"旅途"隐喻、"冲突"隐喻、"人"隐喻和"建筑"隐喻,还有一部分隐喻具有独特性,主要是只出现在中文语篇中的"围棋"隐喻和"考试"隐喻。对比分析上述概念隐喻及其中英文的隐喻表达,阐明了概念隐喻在两种政治语篇中的共性与特殊性,揭示了其背后凸显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本文来源于《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期刊2019年03期)

赵琼[4](2019)在《政治语篇的话语空间构建研究——以习近平主席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题演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Chilton的话语空间理论,借助语料库检索分析工具,剖析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所构建的话语空间。研究表明,习近平主席利用时间、空间、情态叁维轴,构建了亚洲文明的话语空间网络,成功地塑造了中国致力于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形象。整个演讲思想深刻而富有远见,引起听众共鸣,实现了政治话语传播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胡元江,钱露[5](2019)在《趋同论视角下政治语篇的合法化研究——以白宫发言人涉朝话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美国白宫发言人Sean Spicer的涉朝语篇自建语料库,从Cap的趋同论视角探讨政治语篇的合法化建构。该理论的时间趋同将重大历史事件和未来预设向当下事件趋同,空间趋同用于解读外部实体对内部实体的侵蚀,价值趋同则罗列外部实体和内部实体意识形态的冲突。语料研究发现,时间趋同旨在将朝鲜与他国的类似历史事件相联系,以建构合法化;空间趋同则强调以美国为代表的内部实体和以朝鲜等国为代表的外部实体价值观迥异;空间趋同能够缩短相对距离,将不同空间位置的实体进行趋同,为论证自身话语和行为的合法化作铺垫;价值趋同表明意识形态的冲突有具象化的可能性。此外,基于合法化需要,趋同策略也会随着内外部实体关系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趋同论有利于政治语篇合法化的建构和解读,为批评话语分析和政治语言学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邹文婕[6](2019)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治语篇英译研究——以十九大报告中“坚持”的翻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取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探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英文翻译。十九大报告传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展现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是对中国现状和未来的政治性总结和展望,准确合理的英文翻译对世界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一词的翻译为审视对象,探讨如何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用于实践,将中国声音忠实得体地传达给世界。(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17期)

董浩蕊[7](2019)在《“一带一路”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批评隐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语篇是传达政治理念的载体。其中语言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政治家通过使用隐喻宣扬政治目的,实现劝说作用。“一带一路”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生态等诸多领域的倡议。此倡议一经提出,便受到了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隐喻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传统隐喻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当时语言研究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法。上世纪80年代莱克夫和约翰逊在着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阐述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主张将隐喻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这一理论的提出促进了隐喻研究发展到认知阶段。Charteris-Black(2004)将语料库方法、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批评语篇分析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提出了批评隐喻分析方法,探究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本研究所用语料选自2017年5月“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期间,中国政府发布的8篇官方文件。研究问题有:(1)一带一路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类型有哪些?(2)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3)概念隐喻传达出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哪些意识形态?本研究以批评隐喻分析为理论框架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通过隐喻识别、隐喻解读和隐喻说明叁个步骤进行研究。在隐喻识别方面,本研究采用Pragglejaz团队的隐喻识别程序(MIP)来识别语篇中的隐喻,采用词汇网络(WordNet)和建议上层共用知识本体(SUMO)来识别概念隐喻。然后通过深入分析概念隐喻的映射机制,解读其意义建构过程。最后,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揭示“一带一路”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研究表明,一带一路语篇中主要有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在本体隐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隐喻有国家是人和经济是人。结构隐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隐喻有一带一路是建筑、为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而努力是通往目的地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是战争。“一带一路”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揭示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拟人隐喻的使用表明中国努力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建立责任共同体,促进经济发展。建筑隐喻的使用体现出中国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向塑造全球化角色的转变。旅途隐喻的使用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增加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战争隐喻将社会和环境问题比作敌人,能够强化士兵的士气,表明中国政府打击腐败、脱贫致富和保护环境的决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6)

王健[8](2019)在《关联理论视域下中国政治语篇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的作用不仅仅是转换语言,更是交流文化。因此,在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文化意象,作为中国文化元素中的特殊符号,不仅具有其独特的外在形态,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文化意象的翻译大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然而,文化意象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以及中西读者的认知差异,使得文化意象翻译的难度加大。因此,如何重构文化意象的深层意义是译者一直关注的焦点。1986年,关联理论在《关联:交际与认知》这本书中首次被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在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掀起了一阵热潮。后来,1991年Ernst-August Gutt将该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对翻译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关联理论对翻译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它将翻译看作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要求译者正确推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与原文相似甚至相同的认知语境,使目标语读者花费最少的努力获取最大的关联性。换句话说,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力争追求最佳关联。《十九大报告》总结了中国最近几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规划了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国内外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承担着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作用。但是《十九大报告》的研究大多数只是笼统地分析其翻译方法,不曾对文化意象的翻译以及重构进行探讨。因此,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以《十九大报告》英译本为分析文本,通过实例分析,探究政治语篇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问题。该研究具体探讨两个问题:关联理论对研究文化意象英译重构是否具有可行性?关联理论在文化意象英译重构过程中的具体指导途径是什么?基于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首先对《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意象进行分类,然后列举实例,在关联理论基础上,对《十九大报告》中的文化意象重构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关联理论指导下,译者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常用文化植入法、文化融合法、文化释义法、文化归化法和文化过滤法策略来重构文化意象。研究表明,政治语篇中的文化意象重构同样具有可研究性与研究价值,从关联理论视角对其进行探讨是可行的。从关联理论探讨政治语篇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不仅丰富了文化意象的研究内容,还为政治语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魏浩东[9](2019)在《新时代政治语篇英译趋向探讨——以2016年至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政治文件翻译质量,向国际社会传递好中国形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中意义重大。笔者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工具,对近叁年来政府工作报告译文在词汇、句式和可读性等方面进行考察,发现译文有用词更加丰富具体、句式更加短小精悍、表达更为地道准确、可读性更强、更容易为英语读者理解的发展趋向,为新时代翻译好政治语篇以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提供了良好借鉴。(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八卷)》期刊2019-06-01)

张志彬[10](2019)在《及物性视角下国家形象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世界大潮流中,国家形象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际关系学、国际传播学以及语言学等领域对其给予了广泛关注,并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形象进行研究。语言学领域学者主要以新闻、演讲语篇等为语料进行国家形象的他者构建与自我构建研究。国外学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一是通过梳理某一时期西方人的中国观进行国家形象的历时研究,二是通过社会学调查大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我国学者大多关注国外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扭曲构建,较少学者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我国国家形象的自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提出后,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发表相关政治语篇,这些语篇也被各国新闻媒体转载刊登,为中国家形象的自我构建研究提供了语料支撑。本研究选取2015年9月28日至2018年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英文官方网站、《中国日报》英文网站以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相关的政治语篇为语料(共20篇,49,634词),以及物性系统为文本分析的理论框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语篇中构建国家形象的及物性参加者和过程进行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叁个问题:第一,及物性参加者和过程成分在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相关政治语篇中是如何分布的?第二,及物性参加者和过程成分在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相关政治语篇中是如何实现的?第叁,相关政治语篇是如何通过及物性系统将中国构建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国家形象的?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归纳如下:(1)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相关政治语篇中,各个过程小句参加者的分布情况分别为:物质过程参加者(59.02%)、关系过程参加者(22.00%)、心理过程参加者(8.48%)、行为过程参加者(6.22%)、言语过程参加者(2.11%)、存在过程参加者(2.01%);各个及物性过程的分布情况分别为:物质过程(61.38%)、关系过程(18.19%)、心理过程(9.97%)、行为过程(6.35%)、言语过程(2.01%)、存在过程(1.83%)。其中,高频率使用的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主要用于增强语篇陈述内容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的使用旨在引起受众的共鸣和认同感,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语篇中还低频率使用了一些存在过程,旨在强调某一实际情况,以引起受众对该情况的重视。(2)及物性过程参加者的实现体现了语篇的主题。所选语料中物质过程参加者、关系过程参加者以及存在过程参加者的“nuclear security”和“friendship”等高频词的使用体现了“世界和平的建设者”这一主题;物质过程参加者、心理过程参加者以及行为过程参加者的“development”和“our efforts”等高频词的使用体现了“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这一主题;关系过程参加者、心理过程参加者以及言语过程参加者的“economic globalization”和“openness”等高频词的使用体现了“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一主题。(3)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相关政治语篇在构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国家形象过程中,主要通过物质过程小句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以及当前为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进行客观表述;通过关系过程小句诠释“一带一路”倡议等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以维护国际秩序;通过心理过程小句、言语过程小句以及存在过程小句的使用,表达中国向往和平并愿意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揭示了及物性用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可行性,此外,对中国形象的分析将为对外传播中英语新闻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本文最后讨论了该研究对英语新闻写作、英语阅读教学等方面的启示,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8)

政治语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多处采用了科技隐喻来阐明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文章通过自建小型汉英平行语料库,梳理了科技隐喻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特征及应用特点,分析了科技隐喻的人文性和工作机制,并以该着作及其英文版的科技类喻体词为语料,探讨了科技隐喻的英译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语篇论文参考文献

[1].钱露,胡元江.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政治语篇词块特征比较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2].陈国兴,菅爱丽.政治语篇中的科技隐喻及其英译策略研究——基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平行语料库[J].外语电化教学.2019

[3].黄莹,沈家怿,蒋雯燕.中美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9

[4].赵琼.政治语篇的话语空间构建研究——以习近平主席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题演讲为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胡元江,钱露.趋同论视角下政治语篇的合法化研究——以白宫发言人涉朝话语为例[J].外语学刊.2019

[6].邹文婕.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治语篇英译研究——以十九大报告中“坚持”的翻译为例[J].文教资料.2019

[7].董浩蕊.“一带一路”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批评隐喻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8].王健.关联理论视域下中国政治语篇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9].魏浩东.新时代政治语篇英译趋向探讨——以2016年至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为例[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八卷).2019

[10].张志彬.及物性视角下国家形象构建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标签:;  ;  ;  ;  

政治语篇论文-钱露,胡元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