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干预体会王娟

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干预体会王娟

王娟甘肃省静宁县人民医院甘肃静宁743400

【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干预措施与体会,为有效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疗效与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7~2015年间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和疾病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12周。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SCL-90的9个因子评分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CL-90量表9因子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在躯体化、焦虑、恐怖、精神病性4个因子评分有一定的改善,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9个因子评分均有改善,与本组干预前以及与对照组干预后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良好的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克服各项负性心理情绪,有助于治疗的顺利实施,增强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干预;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疗法是让体液中的有害成分通过半透膜排出体外的一种安全、可靠的肾功能替代治疗方法,近年来血液透析人群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血液透析需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由于患者需依赖透析而生存,不得不面对许许多多与治疗有关的压力,从而诱发患者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患者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透析患者出现过心理障碍的比例不低,约在42.6%左右[1],可见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令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血液透析治疗,降低患者的心理障碍,是关系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将我院在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和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7~2015年间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0例,女20例,患者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为(43.1±4.6)岁;文化程度:大专及大专以上17例,高中28例,初中及初中以下5例;已婚患者38例,未婚患者12例;透析年限<1年者11例,1~5年者34例,10年以上者5例;血液透析频次(2.3±0.6)次/周;单次透析时间(4.2±0.8)h/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疾病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12周。具体如下:护士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保护内瘘的方法,防范一切对内瘘不利的刺激因素,适时活动肢体以防血栓形成。实施穿刺时力争一次成功,治疗结束时及时正确按压穿刺点,防止出现皮下血肿。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营养知识宣教,倡导合理膳食,患者饮食以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合并重度营养不良者应给予静滴营养液,补充机体所必须的热量和氨基酸,必要时给予白蛋白、血浆制品等。根据病情控制水钠的摄入,及早补充各种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对老年、心血管功能不稳定、易于发生低血压者给予高钠透析、序贯透析等;透析间期体质量过度增长者应增加透析的频次与透析时间;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为防容量依赖型高血压患者因超滤脱水造成血压下降,需嘱患者透析前停止服用常规降压药[2]。有出现少尿者需严控钾的摄入。透析治疗后向患者讲解需注意事项,注意结扎松紧度既不要过松引起渗血,又不要过紧使患者感到痛苦。积极帮助患者认识疾病,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教患者了解血液透析治疗的原理。对于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护士通过热情、亲切及富有同情心的话语交流,根据患者文化程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血液透析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让患者科学客观地认识血液透析治疗,使其知晓通过治疗能提高生活质量,并通过优质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满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保障治疗护理的顺利实施。

1.3效果评价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3],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SCL-90的9个因子评分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软件分析处理研究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CL-90量表9因子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在躯体化、焦虑、恐怖、精神病性4个因子评分有一定的改善,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9个因子评分均有改善,与本组干预前以及与对照组干预后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表2。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CL-90量表9因子评分变化(x±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3讨论心理干预是对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综合知识的熟练运用。要达到满意的效果,需要掌握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将医护知识与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运用于临床心理护理工作当中。血液透析的患者对治疗所持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将会对其生活质量造成极为重要的影响,实施心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方案的实施。对血液透析患者需先进行心理调查分析,以作为指导干预的一项必须措施。研究资料表明,情绪心理的好坏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往往因家庭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心理障碍的发生,从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需适时实施良好的心理干预,这应该作为现代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并进行心理评估,根据个体情况实施不同的心理干预,明显减轻了观察组患者对于疾病和透析治疗所产生的焦虑、抑郁、悲观、偏执、敌对抗拒等心理情绪,从而让患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医疗服务,这对于保障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存质量具有明显积极意义。因此心理干预护理已经成为尿毒症患者长期治疗工作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可见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令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血液透析治疗,降低患者的心理障碍,是关系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1]陈翠清,陈洁萍.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69-71.[2]滕静,崔丽.血液透析过程中急性并发症的护理[J].齐鲁医学杂志,2008.23(4):38—39.[3]石海红,董效信,等.强迫症患者应用的症状自评量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增刊),2014(5):151-152.

标签:;  ;  ;  

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干预体会王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