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琼:圣俗融合的实践与民间信仰空间扩展——一个闽南渔村的宗教人类学考察论文

陈琼:圣俗融合的实践与民间信仰空间扩展——一个闽南渔村的宗教人类学考察论文

摘 要:神圣性与世俗性并存是民间信仰的特点,二者的相互作用与民间信仰的变迁存在关联。通过对一个闽南渔村妈祖宫的田野调查,认为信仰空间中神圣与世俗性的互促共进与融合构成信仰空间扩展实践的逻辑前提,导致信仰空间地理和文化意义上的双重扩展。这种扩展促使了闽南民间信仰的繁荣,从中可以看到传统信仰资源在现当代社会中的巧妙转换和利用。此举不仅是民间信仰文化包容性与变通性的诠释,而且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深厚内涵和旺盛生命力特点。

关键词:神圣;世俗;信仰空间;扩展;闽南;妈祖宫

通过宗教信仰研究区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路径,其范式之一是基于“信仰圈”与“信仰空间”的理论进行探讨。台湾学者林美容教授在祭祀圈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信仰圈理论,将之运用到汉人社会,认为“信仰圈是指以一个神(或他的分身)的信仰为中心的区域性信徒所形成的志愿性信徒组织。”[1]陈春声教授针对“信仰圈”确定的、可满足共时性研究需要的人群地域范围的“局限”,用“信仰空间”代替“信仰圈”与“祭祀圈”,强调信仰空间相互重叠与动态特点,以及它的历史演变过程与“超地域”的社会心理内容。[2]刘永福、王铭铭、钱杭几位学者也强调地域信仰与社区、历史之间的关联。[3]由此可以看出在民间信仰的研究中,“动态”与“空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其可以窥见一个区域的文化流动特点。具体来讲,民间信仰的“动态”包括信仰人群之间的互动、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民间信仰在现当代社会发展中自身的演变等内容。

张良教授把社区公共空间划分为“信仰性公共空间、生活性公共空间、娱乐性公共空间、政治性公共空间”。[4]在乡村社会中,社区整合的主要手段是民众之间的直接对话、交流等集会活动,这也要求某一公共区域来承载这些活动,于是出现了公共空间。狭义上来讲,信仰性公共空间为民众参与精神信仰性活动的场所,这类的场所有祠堂、寺庙、教堂等。关于信仰空间的特点,萧放教授以东岳庙为例,认为信仰空间兼具生活性、公共性与融通性特点,是调控居民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成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5]如果从宗教地理学的角度讲,信仰空间则广义上指称某种宗教所影响与被信仰人群的地域范围。本文所探讨的信仰空间兼具物理属性和精神属性,是民众沟通思想与意义生产的文化空间。

杨庆堃教授指出,中国的民间信仰往往是分散型的,没有固定的组织,不具强制性,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多以习俗举办、仪轨展演、节日庆典为活动形式,对民众的行为、思想道德等方面以及对世俗制度和整体的社会秩序产生影响。[6]中国民间信仰的信仰活动与日常生活常常糅合在同一场域内,使得信仰空间与其他的公共空间互相重叠。因此,民间信仰兼具神圣性与世俗性双重特点,两者构成民间信仰本体上的两个重要质素,它们的关系变化很大程度上是民间信仰发展变迁的“控制器”,关乎到宗教的衰落或者兴盛。体现在空间形态上,则是覆盖地域与文化意义上的萎缩或者扩展。

氢气医学发展近十年,从基础走向临床、从研究走向应用。大量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氢气可以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作用对各种疾病和损伤都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氢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光明的前景。近年来关于氢气生物学效应的研究逐渐加深,关于氢气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论文已经超过千篇,其中包括了50余篇临床医学论著,说明氢气医学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关注。氢气凭借着其有效、安全、便利、充足的独特优势,给氢气医学注入了十分巨大的应用潜力。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活跃,影响最大的是妈祖信仰。从狭义上讲,妈祖宫庙是闽南社会中的信仰空间;从广义上讲,妈祖信仰空间指妈祖信仰所涵盖的地域。近年来妈祖信仰的影响逐渐扩大。2009年9月,妈祖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祖文化交流门户网上有文章称妈祖祭典与孔子祭典和黄帝祭典被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祭典,并被多家媒体加以报导宣传。其背后的原因值得关注与探讨。有学者通过对妈祖宫庙的考察后指出,在民间信仰空间建构和认同边界重构过程中,资本起到了重要作用。[7]本文以闽南惠安县小岞镇一个渔村的妈祖宫为田野点,并放眼于更大的地域范围,从历时与共时的维度出发,试图从神圣与世俗两者关系维度出发,考察妈祖信仰空间在地域和文化上的扩展逻辑。

一、田野背景

等各地妈祖信仰的善男善女!

小岞镇辖前群、前峰、前海等9个行政村,本文选取的田野点是位于小岞镇最南端的前峰村。据村委会提供的材料,前峰村村民约有4500口,大多数为渔民,他们赶海捕鱼、采集紫菜与牡蛎,也有部分渔民养殖海产,从事海产品的加工。

1.6 上斜肌减弱延长术手术 所有患者均术前被告知手术风险,由本人或监护人签署手术同意书。4例儿童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手术,1例成人患者在局部麻醉+监护麻醉下接受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生完成。术中先行上斜肌牵拉试验显示阳性。作术眼颞上方球结膜Parks结膜切口,打开球结膜和Tenon氏囊,暴露颞上象限术野,钩取上直肌,分离节制韧带及肌间膜,沿上直肌向外缘向后,紧贴巩膜前进,勾取上斜肌,将上斜肌同肌鞘分离后用两根5-0不可吸收线线将上斜肌延长4-10mm。

和众多闽南渔村一样,前峰村村民信奉妈祖,村内的妈祖宫远近闻名,全名叫霞霖妈祖宫,是全村民间信仰活动的公共场所。霞霖妈祖宫位于村南头的海湾边,由五间屋宇组成,坐北向南,面朝大港湾。其中妈祖宫位于正中一间,门上的红褐色木制牌匾上几个金色大字“霞霖妈祖宫”,妈祖殿居中,从左到右为关帝殿、孔子殿、马王爷殿、观音殿、中军殿。宫庙的前方留有一大块空旷场地,场地的左前方为宫庙的办公室。正对着霞霖宫是一座宏伟的牌坊,正上方为赤色雕花牌匾,上有三个金色大字“天后宫”。牌坊外是一口直径约三米的大水井,边上砌有大理石围栏。村民解释道此水井为妈祖升天之用,平时村民不用此水井的水作生活用水。

时间:戊戌年(2018.5.5)农历三月二十日

根据霞霖妈祖宫提供的文字资料,笔者整理了霞霖妈祖宫简要历史:霞霖妈祖宫原名叫“下林妈祖宫”,建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以湄洲岛妈祖为宗,是湄洲祖庙第四分灵①,俗称四妈。下林为以前的村名,后因谐音改成“霞霖妈祖宫”,宫庙旧址位于前内宫山的东侧面,由于年代久远,旧宫历经风吹雨打已经颓圮,仅有一口枯竭的古井和一座名叫“字纸亭”的凉亭尚存。据说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村中林氏族人在海湾捕鱼返航时发现一截木头随渔船而来,大家将其捡拾起来,放置于祖祠内准备当柴烧,但是放置了一些时候后,发现此木头形态奇异,并且散发一股香味,而且表面略有血红色的皱纹。一位林氏村民晚上梦见是妈祖分灵于此,大家请来有经验的老人辨认,老人说是“檀香木”。村民于是将此块木头送往雕塑厂塑成一尊妈祖瑞像,雕得栩栩如生,手脚也能灵活运动自如。这尊妈祖像现在放置在西藏阁中,宫庙中还有一块明代独角麒麟石,长70公分,阔42公分,高18公分,石头上有妈祖乩题对联“九牧花蕊永乐开,七妹跨海功复台”。由于霞霖妈祖的“四妈”身份以及传奇神迹,霞霖妈祖宫的香火一直比较旺盛。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展开了反三封破四旧运动,妈祖被视为封建迷信自然被列为打砸的对象。前海村村民康玉明偷偷将霞霖妈祖塑像藏匿家中而免遭一劫。考虑到妈祖金身再次遇劫,1974年,村民康克芳提议塑造副驾妈祖瑞像,并于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农历三月廿三日抵达湄洲祖庙晋香。1998年元月初八,村民选址现在的地址修建宫庙殿堂。此后一直修缮扩建,按照规划,霞霖宫将重建妈祖殿(改为木建筑,增加建筑高度),新建关帝殿、观音殿和孔子殿(或文昌帝君殿)。

每台设备需要配备3人及1台运输切缝用水三轮车,每天切缝80m,折合成本5.75元/m。通过对比分析节省总成本38.88万元,速度快2.5倍。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霞霖妈祖宫具有传奇的历史渊源,这为之增添了不少神圣色彩。自1998年国务院发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后,霞霖妈祖宫实行董事会管理制度,设董事会,选举产生董事长、副董事长等管理人员。宫庙的董事长或副董事长直接负责宫庙日常运营。董事会管理制度是闽南一带的特色,亦体现了妈祖宫在闽南人们生活的重要地位。霞霖妈祖宫的现任董事长是在山东做建筑生意的林国彬,副董事长为从深圳修务工返乡的村民康来水。康来水是一名四十来岁的中年男性,工作内容为负责妈祖宫的日常运营、对外代表霞霖妈祖宫参加活动、组织霞霖妈祖宫的祭祀等活动。笔者于2016年12月到霞霖妈祖宫进行了田野调查,副董事长康来水热情接待了笔者等人。此后笔者一直回访,关注霞霖妈祖宫的动态,并通过网络媒介(微信、微博、新闻报导等)进行跟踪关注。

二、信仰空间中的多元文化并存

(一)“神圣”仪式的传承

从霞霖妈祖宫的口述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妈祖信仰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复兴,现如今小岞霞霖妈祖信仰习俗在当地比较兴盛,其主要宗教仪式内容有诞辰庆典、巡游、进香等活动,村民们保持着比较高的参与度。

笔者在霞霖宫内主殿发现许多小尺寸的妈祖木雕像,常务副董事长康来水介绍道这些是霞霖妈祖的分身,与妈祖具有同等法力,角头②里的村民建房、镇邪、红白喜事都需要请妈祖。这些妈祖分身被村民请到家里,摆贡品恭迎,等家里的活动结束再送回到霞霖妈祖宫。在霞霖妈祖宫内,有多尊小尺寸妈祖像,可见妈祖信仰在此地的盛行。当天(2016年12月4日),霞霖妈祖宫的乩童也在场,据说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候,他可以通灵,接收到到妈祖的旨意。来妈祖庙为小孩祈福保平安是村民最常见的行为,这也是大多数中国民间信仰通行的仪式。在霞霖妈祖宫,为小孩祈福需要跟妈祖签订一份契约,与妈祖构成拟亲关系。契约由妈祖宫提供,红纸黑字,填上家长和小孩姓名。内容为:某某村某某(家长姓名)弟子某某(小孩姓名)愿意以天上圣母拜契办义孙女/儿,望保佑平安,长大成人日后答谢。立一纸办据,时间,立契人。这直观体现了民间信仰中“人神交往、人神互惠的关系”[8],与妈祖达成一种亲密的亲属关系,希望得到妈祖的庇佑。

游神巡境是妈祖宫的一大盛事,巡游时间是妈祖的诞辰,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自1998年以来,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组织一次规模盛大的巡境活动。是日,霞霖妈祖宫的妈祖神像安放于妈祖轿上,村民抬着妈祖轿(一般由妇女抬轿),绕村缓缓巡游一周。跟随陪同妈祖轿的有盛装打扮的村民,他们穿着传统服饰,光鲜亮丽;有四面八方来的民众,他们手持天香和彩旗;有本地和远方来的学者、摄影爱好者、信众、观光者等。随行伴随敲锣打鼓,妈祖轿所经之处,鞭炮烟花齐鸣,以示恭迎,气氛热闹非凡。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妈祖巡境活动不仅以张贴海报,还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报导。下段文字是2018年霞霖妈祖宫游神活动的通知,摘自小岞镇一名村民的博客。[9]

惠安县小岞镇霞霖宫妈祖巡境祈福活动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乡村社会中的主体逐渐从繁重的劳动中独立出来,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和组织对他们的约束力逐渐减弱。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以安排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集会迅速减少,乡村的公共空间一度出现了萎缩现象。随着宗教政策的调整,被视为“迷信”的妈祖信仰得以“正名”,以“传统文化”的面目出现,从潜在存在形态渐渐开始以日常形态进入恢复态势。[11]这一恢复状态也得益于闽南自古以来就以周期性的仪式等丰富多彩的民俗信仰活动,其构成了闽南地方特色的节日庆典,是闽南人内心深处不可或缺的精神载体。这客观上为信仰公共空间的发展与复兴提供了一定的先决条件。因而传统的妈祖信仰习俗得到了保留和继承,使社区内的民众共享这一传统文化资源,结成信仰共同体,继续发挥民间信仰的各种功能。

小岞妈祖巡境途经该镇的前内霞霖宫、大沪、新桥、岞兴街、西林、城仔内、路墘、下街、顶街、东头、顶许、下埕。③

届时,小岞角落保护神及妈祖信徒数千人将出来迎送。恭迎天上圣母绕境巡安布福,今年驻驾下埕共贺村角落包括(排名不分先后),具体以现场为主:

1.下埕 2.后厝 (螺山) 3.后塔5.后內6.下厝 7.林厝 8.长城 9.益胜 10.新桥11.后顶头 12.顶许 13.城仔內 15.大沪16.南东 17.状元牌 18.土埕 19.西林 20.石埕 21.黄厝(东头) 22.和利 23.后顶头 25.东厝 26.东头 27.中厝 28.路墘

2.1 最佳产孢方法筛选 由图1可知,培养5~ 6 d后孢子悬浮液中目镜10倍及物镜20倍显微镜下一个视野内孢子数约为93个。由图2可知,培养5~ 6 d后镜检孢子数约为95个,且该方法存在杂菌污染的可能性。PS液体培养法见图3。由图3可知,培养1 d后镜检孢子数为211个。

小岞镇位于惠安县的东部,坐落在一个向海里延申的半岛上,东、南、北三面临海,西与净峰镇接壤,南部面临大港湾,东邻台湾海峡,北边与湄洲岛相望,距离约18海里。小岞镇历史悠久,辖内胜迹众多,如南宋宰相李文会故居等。此地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温宜人,民众世代以渔业为生,直至今天,村民依旧沿袭古老的生计模式。

河南种猪和仔猪以外调为主,压栏严重。据对养殖企业调研,河南整体二元母猪产能在400多万头,商品猪产能在1.1亿头左右,其中60%左右的产能需要外调。河南的育肥猪外调主要运往浙江、上海和四川,10月份都是大猪运往四川行情最旺的时候,而且越大的猪价格越高,但今年受疫情影响,生猪外调受阻。仔猪外调在河南外调中占比也较大,主要运往山西、河北和甘肃等西北和北部地区,其中一家种猪企业70%调往陕西和山西,当前只能以省内销售,压栏严重,仔猪压栏率达到40%。

在闽南文化中,惠安女性服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极具观赏性与审美性。典型的惠女服饰为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黑色阔脚裤,色彩鲜明、纹饰艳丽。2006年,惠安女服饰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康来水担任霞霖宫副董事长后,将妈祖巡境活动与惠安女服饰展示结合起来。自2013年起,霞霖妈祖宫每年都组织规模浩大的队伍去湄洲岛祖庙谒祖进香,组织妈祖神轿、香担、圣旨牌、妈祖剑、妈祖印、龙头拐、金贡锤、宫灯、娘伞等传统妈祖出行仪式仪仗。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近千名身着传统惠安服饰的惠安女,她们经过精心打扮,不同年龄段惠安女的服饰色彩、纹饰不同:年纪长些的阿婆身着深蓝短襟,头梳海螺状发髻,点插黄色鎏金头饰;年纪稍轻的妇女头戴黄色尖顶斗笠、鬓角别碎花头巾,腰盘银白色腰带,上衣湖绿和湛蓝色相间;年轻的惠安女头戴金色斗笠,左右侧各别一朵大红花,上衣色调以绿色、红色为主;随行的小女孩身着或蓝或红或绿的肚兜状服饰,边镶传统菱形纹饰,头戴小斗笠,显得俊俏可爱。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里,为了增加气势,霞霖宫的队伍徒步前往祖庙,一路上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民众分列两旁观看,摄影者拍摄记录。借助规模宏大的惠安女服饰队伍,经过媒体的宣传报导报导,谒祖进香活动增加了霞霖妈祖宫的名气,同时也给惠安女服饰提供了展演的平台。

地点:惠安小岞前内霞霖妈祖宫

小岞前内霞霖宫管委会

(二)“世俗”文化的展示

因此,在民间信仰的实践活动中,妈祖信仰蕴含的真善美的文化品质得到生活性质的认同与意义建构。妈祖精神的塑造,扩大了妈祖信仰价值观的传播,是妈祖信仰人文价值扩展的表达形式。由妈祖庙之间的交流产生的从宗教文化到更广泛层面的交流,致使各地区的妈祖宫庙由星点态被连接成网状,其网络所覆盖的地域构成了一个广义形态的意义空间。

合个影,不管跟谁,什么长什么局,对现在的我们来说,都跟放个屁一个方便和简单。可是对病危的楼兰来说,就是那般困难——她既不能坐起来,也不能站起来。摄影师已经动用了轻武器,一个不大的照像机挂在胸前摇来晃去。他双臂紧抱,一筹莫展。这可怎么办呢?摄影师愁眉苦脸地说。

结合上文对施工过程中公路施工技术专业分析,可以看出在实际施工期间,针对道路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必须结合实际,加强对所施工所用物料的全程控制。比如在装料完成后,第一时间在混合料表面进行毡布遮盖,以此保障混合料温度能够保持在稳定状态中,避免运输环境对混合料产生不利影响。在进行运输时做好对运输车防粘剂或隔离剂涂抹,防止沥青混合料粘结在车体内部,按照合理路线进行运输,使整个混合料运输流畅性得到有效保障;对运输车侧面专业温度检测孔进行合理放置,使混合料温度得到有效控制;以此确保施工物料质量不会受到影响,为后续施工专业性和高效性提供有利依据。

除了服饰,其他形式的文化资源也被融入进来。闽南音乐亦是闽南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不仅吸收了其他民族或地区的元素,而且融合了闽南当地的方言、戏曲、宗教等民俗文化的元素,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2015年,霞霖妈祖宫董事会发起举办“‘霞霖妈祖杯’闽南语歌曲大赛”,此活动由惠安闽南语音乐交流协会负责策划承办,由霞霖妈祖宫提供场地和赞助,地点设在霞霖妈祖宫广场。比赛项目不局限于闽南语歌曲,也包括了地方戏曲、小品、舞蹈等,异彩纷呈。对取得名次的歌手提供丰厚的奖金和奖品。此外,霞霖妈祖宫多次邀请小岞镇南音社到村内进行南音演唱,为南音这一古老的“音乐活化石”深入到基层提供契机,让村民近距离感受艺术文化的魅力。一系列的艺术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民众前来参加观看,也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文化研究机构的支持,进一步扩大了霞霖妈祖宫的影响力。

2014年11月,霞霖妈祖宫正式成立了霞霖公益慈善协会,霞霖妈祖宫副董事长康来水担任负责人,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慈善活动。协会设立基金会、管委会,建有微信群,发展公益会员,会员可随意捐资,不限金额,由管理员负责收集并登记,用于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上学、生活困难的家庭等对象。公益协会奉行“日行一善”的宗旨开展公益活动,如果遇到需要紧急救助的情况,通过微信群平台进行会员募捐、闽南语文化交流协会公益演出发动民众募捐等形式。负责人康来水表示:“我们的募捐行动并不局限在惠安,现已扩展到泉州、晋江等地,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公益活动。”[10]公益慈善协会成立后,每年举行九月九重阳节关爱老人大型公益活动,为当地老人免费理发,发放生活物资(食用油、米),组织当地医务人员为老人量血压、佩戴老花镜等。

综上,传统的妈祖信仰民俗活动在渔村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在共同的妈祖节庆与仪式中,渔村民众按照传统的次序组织和参与各种信仰民俗活动。与此同时,霞霖妈祖宫以自身宗教这一神圣符号资源为众多“世俗”艺术、公益文化活动提供了展演与实践的平台,从而致使霞霖妈祖宫发展为一个神圣与世俗并存的多元文化共生的空间。

三、信仰空间的“庙际”关系扩展

每座妈祖宫的妈祖都有自己的辈分,讲究“宗亲”关系,辈分低的到分灵祖庙去进香,同一辈分的妈祖可以结成姊妹关系。霞霖妈祖辈分低于湄洲祖庙妈祖,是“四妈”身份,因此霞霖宫每年要到湄洲祖庙进香。霞霖妈祖宫仅与祖祠之间存在联系和庙际交流,这是由历史渊源的“宗亲”关系。近年来,霞霖妈祖宫的超出小岞地区,活动范围越来越广。

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于2004年成立,致力于推动海内外妈祖宫庙、妈祖文化机构、妈祖信众之间的广泛联系互动,对妈祖文化的传播和妈祖精神的弘扬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成立后,加入协会的妈祖宫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霞霖妈祖宫加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借此平台与海峡两岸的多家妈祖宫进行了联谊交流,扩大了“庙际”关系网络。2014年6月24日,台湾妈祖宫庙集体加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来自台湾的38家妈祖宫庙正式成为该协会“大家庭”的一员。2015年农历4月25日,霞霖妈祖宫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浩大队伍到莆田市贤良港天后祖祠进香,与贤良天后宫建立联系。2016年11月20日至30日,霞霖妈祖宫与来自海峡两岸四地及海内外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的庙宇一起团体绕境祈福台湾,受到了台湾相关机构和妈祖庙的热情接待,巡境活动规模之大、境况之盛引起海内外媒体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此次活动,霞霖宫与其它庙宇皆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为后来的跨境交流活动打好了基础。2017年5月13日至15日,台湾北港朝天宫副董事长蔡辅雄到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进行文化交流,期间,与霞霖妈祖宫互赠礼物,意味着两家妈祖宫结成“姊妹”关系。与此同时,蔡辅雄还带领台湾高雄杰祥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蔡利雄等几十人一同参访大陆妈祖宫与企业,在参访中强调两岸一家亲的文化认同。

表面上,庙宇之间交流活动的基础资源是妈祖的“血缘”关系,即基于妈祖信仰宗教文化资源,闽南、东南沿海以及海峡两岸的妈祖信众与妈祖宫庙管理者等团体建立了活跃的关系。更深层次分析不难发现,在此过程中庙宇之间联系的目的并非是神圣性的宗教交流,而是人们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即以宗教符号为载体的互动,行使非宗教文化意义上的互通。而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语境是,从同根同源的历史出发,将两岸的民间信仰共同置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强调历史认同。民间信仰空间中举办的仪式活动,为来自不同区域和政治背景下的民众提供了直接的交流与对话的场域。交流本身就是加强文化认同的实践,在这种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价值理念,使得同源同根的民间信仰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上升到“文化共同体”的层面。妈祖信仰在与海外的交流同样注重文化内涵,强调妈祖信仰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包容、博爱、同舟共济、救死扶伤等文化品质。实际上,在海外因为分灵而建的妈祖宫,首要原因是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驱动,宗教信仰体现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到闽南祖庙分灵、拜谒、认祖仪式促进了海外华人与中国的交流。这种交流因为妈祖诞辰等民间节庆的周期性举办而呈现频繁状态。这种华人民间信仰的兴盛,逐渐得到了所在地域内民众的认同。

在霞霖妈祖宫的办公室里,墙壁上挂有“惠安县闽南语文化交流协会”、“惠安县霞霖慈善公益协会”、“惠安县闽南语交流协会”、“惠安县妈祖文化研究会”等牌匾,康来水介绍道,这都是霞霖妈祖宫的“身份”。霞霖妈祖宫借助于妈祖信仰的宗教符号为载体,近年来致力于弘扬当地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四、圣俗融合与信仰空间扩展的逻辑关联

纪念霞霖宫天上圣母诞辰1058周年!一年一度的小岞妈祖文化民俗活动将在5月5日 (农历三月二十日)上午十时盛大举行。预计近千名惠东女参与。这也是惠东女民俗摄影爱好者的好日子。

闽南的侨乡性质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妈祖信仰的复兴。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大批闽籍商人在海外经商致富,他们家族观念深厚,每个宗族或者家族设有祠堂,除祭祀祖先外,还常常供奉闽南神明,如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等。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大批海外华侨回到闽南故乡,他们祭祖拜神以示对故土思念之情,因而闽南很多地方展开了修缮或者兴建祠堂与宫庙活动,此举为宫庙成为公共场所提供了客观的物理条件,也使得妈祖信仰的文化意义得以凸显,为妈祖信仰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实际上,妈祖信仰的海外传播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而是自宋代起就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向沿线国家和民族衍播。究其背后的原因,有学者概括,“它是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广大华人华侨不遗余力地传播与传承的结果,同时还有历代王朝积极推崇的功劳。”[12]海外传播和华人的返乡祭拜构成了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循环路径,使得妈祖信仰构建了从闽南到海外华人生活区的动态空间网络。

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先觉性力量还是侨乡特点的外部力量驱动,神圣性在妈祖信仰的继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信仰空间得以维护的一个重要力量。妈祖作为神祗具有的宗教意义上的庇佑功为广大信众接受而产生的继承,这是一种自在性质的历史延续。其中重复是仪式发生的重要特点与原理,即每次按照以往的仪轨进行展演。与此同时,妈祖信仰的神圣性在延续传承过程中得以实现和保存。

我们应该敏锐地发现,在“世俗”活动参与到空间中来的一个运行规则是:对妈祖信仰的神圣性进行新的意义建构,为之注入新的人文内涵。近年来,霞霖妈祖宫的巡境宣传都标有“巡境祈福”文字,而在之前的活动中却没有“祈福”两字,此举不仅淡化了仪式的“宗教迷信”色彩,为之获得了合理与合法参加大规模活动的理由,也使得大量非信众参与到活动中来,无疑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而霞霖妈祖宫开展惠安服饰等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从事慈善活动,无形中通过践行对妈祖信仰的价值作世俗解释,即妈祖信仰不仅在精神上可被感知,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真正惠及民众。高丙中教授对河北范庄龙祖殿的双名制研究,得出结论“一元的现实被用二元的符号并置来表达”,“兼顾了一个纵向历史感的自我和一个横向社会联系 (不断扩大)的自我。”二元指的是民间的智慧和官方的认同,双名制是二元之间的互补和支撑,并达成了双认同,认为这是传统民间信仰的空间拓展诉求。[13]但在本文的个案中,无论是“地方文化活动场所”、“慈善机构单位”还是“宗教活动场所”,都体现了在信仰空间下的神圣与世俗文化的多元表述。多元的表述并未出现话语与符号的争夺,而是皆指向了祈福、庇佑、兴旺等美好愿景的指归。这种特色亦说明了妈祖信仰的宗教信仰价值在不同领域的映射,体现了神圣与世俗既相互存在边界又相互影响,形成了场域内的多种文化并存的平衡。

由此可见,神圣与世俗的融合与信仰空间的扩展存在因与果的逻辑关联。以民间信仰神圣性质的仪式作为汇集民众的平台,以妈祖信仰为主要形式的闽南民间信仰“具有家户与社区、社区与外部世界之间互动的意义”,[14]其中的诸多仪式将人与空间的关系固定化,不仅使社区内部人与人,而且使社区与社区、社区与外部世界共享这种信仰资源,使之参与近来进行达成非宗教信仰的交流事实,从而跨越地理空间构筑成共享的文化资源。如学者指出,民间信仰可以忽略人们的阶层和社会背景差异,民间信仰的仪式秩序所涵盖的空间范围与社会——政治范围管辖的空间范围不具有同构性,它可以跨越政治边界。[15]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了从社区到区域,从区域到海峡两岸,再到世界范围的跨越;在人文空间上,呈现了从妈祖信仰的“庇佑、平安”宗教维度到“文化认同、同舟共济、博爱”人文维度的扩展。诚如范丽珠教授所述,宗教的影响不仅仅在宗教场所和信众之间,更在很多非宗教场合。[16]民间信仰空间宗教神圣性与现实生活世俗性的共生,两者之间构成互为发展的实践逻辑前提,在宗教的神圣“感召力”之下,民众才得以很好地聚集,从而发展成信仰共同体,信仰空间下的世俗活动则为宗教的神圣作了民宗可见可感的注解,散播了妈祖文化的人文精神。因此,信仰空间中神圣与世俗的二元融合,极大丰富了信仰空间的文化内涵,是宗教的信仰价值扩大到具有浓厚人文价值的重要途径。

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双重扩展,是传统信仰资源在现当代社会中的巧妙转换和利用,即继承了传统文化资源,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扩大了信仰空间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说,民间信仰文化的包容性与变通性得到生动诠释,也体现了中华文化深厚内涵和旺盛生命力特点。

卫管专业是建立在专科教育与成人卫生管理教育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学科,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卫管的本科教育在整个江西省卫生管理教育体系中都是居于主体地位和重要地位的。江西省各医药院校可与卫生行政单位、医药相关单位、医药企业等双向合作乃至多平台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同时卫管专业毕业生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良好就业心态,积极投身卫生事业,为国家新医改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余论

民间信仰与是人们在历史中形成的文化诉求形式,在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宗教的俗世化成为一种或明或暗的潮流,“人类逐渐消除宗教信仰以及与形上世界的关联”。[17]但是民间信仰的日常生活特点古而有之,人们的文化诉求并不会立即摆脱宗教提供的空间载体。另一方面,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文化诉求也会出现新的需求,导致了传统一成不变的神圣空间与现实产生距离,这种差距借助了新的阐释来加以弥补。因此闽南妈祖信仰以世俗性的形式来表达神圣性的文化内容即是其手段和方式的表现,它为信仰空间的扩展提供实践上的可能,以满足人们的文化诉求。范可教授认为需要从“流动性”的角度去考察地方社会的文化,并认为文化在经济生活上的功能日渐弱化,但是仍因传统主义的力量还有所传承。[18]文化的功能之所以能够运转并发挥作用,“流动性”至关重要。所谓“流动性”即文化的结构对个人或者社会作用的方式发生某种变化。德国人类学家杨·阿斯曼(JanAssmann)在《文化记忆》一书中提出,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每个凝聚性结构的基本原则是重复,即仪式都依照着同样的“次序”进行不断展演,而当过去的东西以当代化的形式来进行重现,仪式的自主性变得越强时,一种新的“凝聚性结构”便产生了,这种结构性的凝聚性力量由模仿和保持转变为阐释和回忆。[19]传统的民间信仰,规范化的宗教仪式构成民众信仰的基石,从而在社会和时间层面上发挥着连接和联系的凝聚作用,信仰保持着原有的次序空间。当仪式不再以神圣性的规范重复展演,世俗性的活动开启了仪式自我阐释与建构的序幕,原有的空间结构遭到冲击,民众的自觉与自发提供巨大的内动力,最终以信仰空间的扩展形式得以呈现。

如果民众的自觉意识与阐释活动被视为空间扩展的内生动力,那么一个重要的外部力量就是近年来国家宏观层面对妈祖信仰的重视,其程度从近些年来的妈祖文化会议胜景可见一斑。2018年11月18日,福建湄洲岛举行了第三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自然资源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澳门特区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会议强调妈祖文化“平安、和谐、包容”的文化特征,与中国海洋文化内涵高度契合。[20]官方层面的高度重视是对妈祖信仰文化的肯定,为其影响力的扩大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家层面上的重视正是对妈祖信仰人文内涵阐释的肯定,认可了妈祖信仰的文化解释,促进了神圣与世俗的融合进程。

民众是信仰空间内部的主体,他们运用各种资源,将地方的一个信仰空间扩展成包括神圣与世俗、内部与外部的交流平台,使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并且彰显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空间是实体的存在,更是社会的产物。[21]虽然本文田野点前海村的霞霖妈祖宫并未在地理上呈几何倍数扩大,其仪式活动依然在继续上演,然而它已经与其它众多妈祖宫一样,成为一个广阔的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信仰空间的一个“网结”。一个渔村的信仰空间映射的是传统民间信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处境,也是处于其中的民众自我“变通”的真实写照。王铭铭教授认为,“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社会,文化均形成于一种结构化的自我与他者、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之中。”[22]民间信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境遇,与神圣与世俗两个质素在场域中不断发生形变、流动、融合相关。在此进程中,民间信仰空间的地域不断得到扩展,文化内涵也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得到丰富:圣神的消解与人文意义的建构、妈祖信仰到妈祖精神的升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妈祖信仰的人文内涵在中国与沿线各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互鉴交流中必将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注释:

老人由于新陈代谢减缓,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功能降低,皮脂和汗液的分泌量减少,不能有效滋润皮肤,使之处于干燥状态,敏感性增高,稍有刺激都可能会导致皮肤过敏,出现瘙痒。

①分灵指新建妈祖庙供奉妈祖时,到历史悠久的大庙拜谒,求取大庙妈祖的神力。经过仪式后,新塑的妈祖神像被视为大庙妈祖的分身,具有相同的神力,需要每年到祖庙进香。

②相当于村庄。

1、乡镇村公益事业、公共设施用地;2、村民住宅;3、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企业或者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企业的;4、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开发建设公租房、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或者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联营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此类产业的;5、在33个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用于商品住宅以外的经营性项目;6、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可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农家乐;也可通过租赁农房或与拥有合法宅基地、农房的当地农户合作改建自住房。

③“4”与“死”同音,闽南人认为“4”号不吉利,故排号跳过了 4、14、24。

骗人的,日他姨。做传销的都是骗子,专骗亲朋好友,男男女女吃住在一起,有时候几十个人一间屋,做事儿偷偷摸摸,老鼠似的。李叔和,你小子咋和他们刮拉上了,这样说来,那个女的也不是好人,是个白骨精哩。

参考文献:

[1]林美容.由祭祀圈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A]//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C].1962:53~114.

[2]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J].清史研究,1999,(2).

[3]周大鸣.祭祀圈理论与思考——关于中国乡村研究范式的讨论[J].青海民族研究,2013,(4).

[4]张良.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与重建——兼论乡村社会整合[J].学习与实践,2013,(10).

[5]萧放.东岳庙与城市社会信仰空间的构建——以北京东岳庙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6][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范丽珠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69.

[7]黄秀波,刘俊.民间信仰空间建构与认同边界:广东惠州巽寮湾案例[J].人文地理,2014,(5).

[8]李向平,李峰.“神人关系”及其信仰方式的构成——基于“长三角”地区的数据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5,(2).

[9]后厝李氏.小岞前内霞霖宫与妈祖信仰[EB/OL].(2018-05-04).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f3ae080102xe9 p.html.

[10]张惠玲.小岞镇:霞霖慈善救助活动进行时[EB/OL].(2018-08-24).http://www.huiannews.cn/content/2016-08/24/content_5379481.htm.

[11]陈琼.闽南妈祖信仰复兴之历程与逻辑[J].莆田学院学报,2017,(3).

[12]蔡天新.妈祖信仰的由来及其古丝路传播的时空研究[J].妈祖文化研究,2018,(3).

[13]高丙中.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J].社会学研究,2006,(1).

[14]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0.

[15]范正义.妈祖信仰仪式与“一带一路”[J].世界宗教文化,2018,(5).

[16]范丽珠,陈纳.全球宗教复兴时代的到来:现状与前景[J].文化纵横,2015,(2).

[17]黄克武.“俗世化”理论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J],探索与争鸣,2015,(10).

[18]范可.人类学观照里的“乡村”存续[J].旅游学刊,2017,(3).

[19][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8.

[20]刘成志,高建进.第三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举行[N].光明日报,2018-11-20(04).

[21]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91:33.

[22]王铭铭.文化复合性——西南地区的仪式、人物与交换(导言)[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9.

The Fusion of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Space of Belief--A Study of Religious Anthropology in a Hokkien Fishing Village

CHEN Qiong

Abstract:The coexistence of sacredness and secularity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folk beliefs,and their interaction is related to the changes of folk beliefs.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Mazu Palace in a fishing village in Hokkien,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sacredness and secularity in belief space constitutes the logical premise of the practice of belief space expansion,and promotes the double expansion of belief space in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sense.This expansion promoted the prosperity of folk beliefs in Hokkien,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ingenious convers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aditional belief resources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This is not only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al inclusiveness and changeability of folk beliefs,but a vivid manifestation of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exuberant vitality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Holiness;Secular;Belief Space;Extension;Hokkien;Matsu Palace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9)03-0215-07

收稿日期 :2019-02-13

作者简介:陈 琼(1989-),男,湖南祁东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宗教人类学研究。

[责任编辑 先 巴]

[责任校对 徐长菊]

标签:;  ;  ;  ;  ;  ;  ;  ;  ;  

陈琼:圣俗融合的实践与民间信仰空间扩展——一个闽南渔村的宗教人类学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