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共同语论文-夏艳艳

民族共同语论文-夏艳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共同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音意识,规范意识,听辨能力,语音标准度

民族共同语论文文献综述

夏艳艳[1](2018)在《意识视域下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学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及普通话,自推普20年来,语言氛围日渐浓厚,教学方法日渐成熟,在校大学生普通话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对学习主体基于心理学、教育学范畴的"语音意识"研究很少。本文试着从"语音规范意识""标准语音意识"等方面对普通话的学习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8年95期)

马永草[2](2018)在《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对比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理论追求——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系列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对比研究在内容、方法和理论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叁个充分",方法上的探索与创新,理论上的探寻与总结。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与现代汉语史和全球华语研究紧密系联在一起,它们共同构成了该项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研究为例,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与说明。(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李行健[3](2017)在《深化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促进民族共同语的融合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语言文化基础,需要深化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促进民族共同语在两岸的融合与统一。首先要正确定位两岸标准语的相互关系,在"一语两话"的视角下建立全方位的现代汉语通用语的体系。促进两岸语言的融合与统一,也是遏制"语言台独"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应用》期刊2017年04期)

袁健惠[4](2017)在《汉民族共同语研究工作坊会议纪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推动汉民族共同语的研究,由清华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办的"汉民族共同语研究"工作坊研讨于2016年6月11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大的近2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20馀名在京高校的博士生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列席了会议。工作坊由张美兰教授主持。蒋绍愚教授致开幕词。研讨会采用重点发言的形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叁个议题展开讨论:1.从六朝至明清,什么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什么是"汉儿言语"?它们和明清的"官话"(本文来源于《汉语史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侯明华[5](2017)在《民族共同语与英格兰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共同语言是群体身份的重要标识,语言则是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英语作为英格兰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是英格兰身份认同的关键。中世纪晚期,英语重新成为英格兰的官方语言,并逐步确立了自身作为宗教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地位。成为民族共同语的英语在英格兰身份认同的建构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快了近代英格兰民族国家形成的步伐。(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7年02期)

刘进才[6](2017)在《方言土语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北京语音作为一种地方语音,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汉民族的统一标准音,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和自然结果。北方方言之所以能够上升到共同语的地位,与文学写作和文学传播的关系非常密切。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创作重新发现了方言土语这一民间语言资源,方言土语积极有效地参与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建构。在倡导语言生态和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牢牢树立方言与普通话和谐相处的平等观念。(本文来源于《汉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赵晓阳[7](2016)在《欧化白话与中国现代民族共同语的开始:以圣经官话译本为中心的思想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欧化是汉语古白话向现代白话转变的语法标志。通过吸收外来语词汇,采用印欧句法,借鉴西语表达方式形成了汉语中的欧化现象,而这种欧化则是通过翻译来开启、借鉴并逐渐实现的。作为印欧语和汉语的双语者,传教士在将印欧语言译成汉语白话的过程中,印欧母语中的语言形式不断地向汉语"迁移",最终形成了有欧化元素的现代白话。在现代白话的创建过程中,欧化因素使"语"向"文"提升,"语"(口语、白话)向"文"靠近,促进语句更严密、逻辑。通过使语句"欧化"的方式,中国现代民族共同语言的产生,走过了一条以恢复地方语言而形成欧洲现代语言的完全不同道路。(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6年06期)

刁晏斌[8](2016)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多元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提出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多元观问题,具体所指一是内涵多元,进一步明确和强调共同语包括口语与书面语,另外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也都具有多元的特点;二是分布多元,认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不仅存在于两岸四地这4个言语子社区,也存在于其他海外华人社区,各地之间互有异同;叁是来源多元,指出共同语口语与书面语有不同的来源,二者在时间上也不同步。在多元观下,文章强调应该对民族共同语进行"纵横交错"的研究,即历时、共时以及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连谊慧[9](2016)在《“汉民族共同语”多人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是普通话推行60周年,清华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于2016年6月11日主办"汉民族共同语研究"工作坊,主要议题:1.从六朝至明清,什么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什么是"汉儿言语"?它们和明清的"官话"是什么关系?2.20世纪初的白话作品的语言基础是什么?3.今后的汉民族共同语(书面语和口语)应朝什么方向发展?本刊通过张美兰教授邀请了部分参会专家就以上问题发表看法,以飨读者。(本文来源于《语言战略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10](2015)在《专栏主题 “两岸四地民族共同语扩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此之前,本刊的"语言国情研究"专栏已经关注过四个内容联系非常紧密的有关华语研究话题,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汪国胜教授主持的两期华语语法问题(前一期侧重于发凡起例,后一期则为香港、澳门与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的举例性实证研究)和北京师范大学刁晏斌教授主持的"全球华语社区"与"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研究"。本期专栏的研究内容侧重于海峡两岸,再进一步扩展,则及于两岸四地民族共同语的实时状况及相互对比,内容却不限于语法。(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民族共同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对比研究在内容、方法和理论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叁个充分",方法上的探索与创新,理论上的探寻与总结。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与现代汉语史和全球华语研究紧密系联在一起,它们共同构成了该项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研究为例,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与说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共同语论文参考文献

[1].夏艳艳.意识视域下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学习探讨[J].考试周刊.2018

[2].马永草.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对比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理论追求——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系列研究为例[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李行健.深化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促进民族共同语的融合统一[J].语言文字应用.2017

[4].袁健惠.汉民族共同语研究工作坊会议纪要[J].汉语史学报.2017

[5].侯明华.民族共同语与英格兰身份认同[J].浙江学刊.2017

[6].刘进才.方言土语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建构[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7

[7].赵晓阳.欧化白话与中国现代民族共同语的开始:以圣经官话译本为中心的思想解读[J].晋阳学刊.2016

[8].刁晏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多元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9].连谊慧.“汉民族共同语”多人谈[J].语言战略研究.2016

[10]..专栏主题“两岸四地民族共同语扩展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民族共同语论文-夏艳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