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微结构论文-蒋伟

纳微结构论文-蒋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微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级电容器,钴酸镍,纳微结构,电池型电极

纳微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蒋伟[1](2019)在《钴酸镍纳微结构构筑及超级电容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众多能源存储装置中,超级电容器是最具引领性储能技术之一,在重型卡车、港口起重机、间歇能源系统的负载平衡、轻轨电车等场合有重要应用。但商业超级电容器的输出能量密度明显低于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能量密度的不足限制了其广泛的使用。为了实现能量密度的提升而又不牺牲器件功率密度,研发新电极材料成为关键一环。这里,以双金属氧化物钴酸镍为研究对象,它具有比单一镍或钴的氧化物高几个数量级的导电能力,通过在电极材料表面或近表面发生的快速氧化还原反应来储存电荷。此外,电极材料本身的形貌结构也直接影响电荷储存能力。相比于块体材料,具有纳微结构的粉体材料往往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提供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和更快的氧化还原反应速率。本课题以发展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用新型材料为主开展了下面的工作:(1)采用溶剂热合成方法制备了介孔钴酸镍微米花结构,具有66.3m~2/g的比表面积和0.308cm~3/g的孔体积,可以提供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钴酸镍微米花用于制备电池型电极,以高浓度KOH为电解液。测试电流密度为1A/g时表现出122.5C/g的放电比容量,在2A/g下循环6000圈获得78.3%的容量剩余率表明了长循环稳定性。(2)以泡沫镍为导电基底,乙醇为溶剂合成相互连接的多孔超薄钴酸镍纳米片。恒流充放电电流密度为1mA/cm~2时,电极具有0.605C/cm~2的面积比容量。此外,5mA/cm~2下循环6000圈容量剩余率为75.7%。(3)采用PEG20000作为模板剂,通过水热合成方法在泡沫镍基底上生长介孔钴酸镍纳米针阵列。叁电极测试表明,2mA/cm~2电流密度下面积比容量为0.998C/cm~2。在20mA/cm~2下经历12000圈循环后保持80.8%的初始面积比容量值值。微型电容器分别以纳米针阵列电极、活性炭电极为正负极,直径为1cm。器件可以实现12mW/cm~3的体积功率密度下0.33mWh/cm~3的体积能量密度。(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5)

谷盼盼[2](2019)在《基于纳米切割的等离子体纳微结构的构筑及其光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个世纪以来,贵金属纳微结构由于其具有能够与入射光相互作用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从而使电磁场显着增强的性质,使其在传感、成像、非线性光学以及超材料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想要得到电磁场显着增强的金属纳微结构,我们需要对金属进行微观尺度上的结构化。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不仅要求贵金属纳微结构要有显着的、可控的等离子体共振性能以构建高效、稳定的等离子体传感平台;而且要求制备纳微结构的技术要具有易操作、成本低、产率高、集成性好等优点。近些年来,具有纳米间隙和尖端的金属纳微结构由于其显着的电磁场增强性能,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当光照射纳米间隙结构时,狭小的纳米间隙会使光限域在其中,从而增强间隙中的电磁场强度。研究表明间隙中电磁场的强度随着间隙尺寸的减小而增大。特别是当间隙尺寸小于10 nm时,在缝隙中激发的极强的电磁场,可以应用到单分子检测方面。另一方面,当光照射到具有尖端的纳微结构时,光会沿着结构传播从而在尖端部分聚集,进而使尖端处的电磁场显着增强。因此,制备具有强烈电磁场增强性能的纳米间隙和纳米尖端结构是当代科学家的首要任务。但是传统的纳微结构制备技术构筑的贵金属纳微结构具有一定的形态局限性,很难制备同时具有尖端和间隙的垂直型纳微结构。为了大面积、低成本的制备高集成度的复杂的等离子体纳微结构,一种新型的纳米切割技术应运而生,由其制备的纳微结构可以转移到任意基底上,更容易在叁维尺度上构造等离子体纳微结构。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纳米切割技术得到垂直型等离子体纳微结构,在其结构中引入纳米间隙、尖端和异质材料等来增强等离子体共振性质,研究了其在等离子传感、表面增强光谱、非线性光学等方面的应用。在第二章中,我们结合各向异性湿法刻蚀和纳米切割技术,制备了一种由特定角度尖端化的纳米间隙构成的新型的垂直取向的叁维锯齿形纳米间隙结构,用于等离子体纳米聚焦。与传统的光刻技术不同,我们使用自组装单分子层(SAM)来决定高通量的纳米间隙的厚度;并用各向异性湿法刻蚀得到高通量的硅V-型沟槽来自然定义超尖锐的尖端。锯齿形纳米间隙结构中包含的纳米间隙和尖锐的尖端能协同限域电磁场,激发叁维等离子体纳米聚焦,从而使电磁场显着增强,这在化学传感和等离子体器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电磁场增强对结构特征的依赖性,惊喜地发现,与单独的尖端结构或纳米间隙结构相比,尖端化的纳米间隙结构具有更强的电磁场强度。实验中,70.5°尖端化纳米间隙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强度是线性纳米间隙强度的45倍,是仅有尖端的锯齿形纳米线的5倍。本章提出的纳微结构制备技术,以及制备得到的具有较高电磁场增强的锯齿形纳米间隙结构将促进纳米光子学和表面增强光谱学等的实际应用。在第叁章中,我们结合胶体刻蚀和纳米切割技术制备了新颖的月牙形纳米线、月牙形纳米间隙结构、对月牙形纳米线结构以及对月牙形纳米间隙结构等不对称纳米结构。通过SERS和有限差分时域(FDTD)模拟,研究了月牙形纳米结构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模拟结果表明,这种不对称结构的光学近场增强对入射光的偏振方向非常敏感。另外,这种新颖的对月牙形纳米间隙结构中的强烈电场增强在非线性光学、光捕获和表面增强光谱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在第四章中,我们开发了一种简单而系统的方法来制备等离子体可调谐的、热和化学稳定的Au-Ag异质纳米间隙等离子体超材料。具体地,我们结合可控沉积和纳米切割技术,简单、快速、稳健的制备了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Au-Ag双金属异质纳米间隙结构。其光学性能由结构中纳米间隙尺寸控制。由于一次可以制备成千上万个、结构形貌完全一致的sub-10 nm的Au-Ag异质纳米间隙结构,因此这些结构在光谱学和纳米光子学等实际应用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另外,与Ag-Ag或Au-Au单金属纳米间隙结构相比,Au-Ag异质纳米间隙表现出明显的SERS增强,主要归因于相邻Au/Ag纳米线之间sub-10 nm的间隙和Au/Ag双金属膜复合材料这两个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通过简单的堆迭技术,成功制备了新型的叁维Au-Ag纳米间隙结构,它产生的局部电磁场强度比一维线性纳米间隙更强,这使其在等离子体催化、表面增强光谱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贺静静[3](2019)在《电喷雾沉积法制备纳微结构薄膜及其催化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将从2010年的17 TW上升到2040年的27 TW。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提供能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人们对排放出的CO_2污染的担忧日益加剧。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载体,能量密度高,并且无污染。电解水被认为是有潜力的储存氢气的方法。水裂解反应一般分为析氧反应(OER)和析氢反应(HER),这两个反应对水裂解的整体效率都至关重要。HER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反应,涉及两个电子的转移。相比之下,OER本质上更为复杂,氧演化动力学缓慢,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四电子转移过程。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催化剂是铱和钌氧化物,具有高电流密度和低过电位。然而,高价格和低丰度限制了他们的商业应用。因此广泛研究致力于开发高活性、耐用和低成本的非贵金属催化剂。本文采用电喷雾沉积法,通过调节衬底温度、薄膜厚度和电压等,探究了实验条件对形貌和催化性能的影响,设计开发了优异性能的电催化材料。通过电喷雾沉积法在导电衬底FTO上制备尖晶石结构氧化物NiCo_2O_4,在传统的电极工艺中,为了避免电化学活性物质的损失,通常使用胶粘剂。但是导电剂和聚合物粘结剂会阻碍电极和电解质界面的电子传递,降低电化学活性和稳定性。因此,我们使用电喷雾技术直接在FTO上制备纳米结构NiCo_2O_4薄膜,本文主要讨论了衬底温度、薄膜厚度和电压对薄膜形貌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纳米多孔结构NiCo_2O_4样品具有较高的电流密度和良好的稳定性。本文采用水热法在FTO衬底上制备金红石相二氧化钛,通过电喷雾沉积法在二氧化钛纳米线上沉积贵金属纳米粒子。一维TiO_2纳米线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电子迁移提供直接的电子传输通道。无需还原剂和表面活性剂,就可合成大小和沉积量可控的纳米粒子。在1.23 V vsRHE,Pd/TiO_2光阳极的最大光电流密度为1.4 mA cm~(-2),比原始TiO_2高了大约5倍。并且起始电位向阴极位移80 mV。通过改变前驱体的衬底温度,电压和薄膜厚度,精确控制了不同尺寸的Pd/TiO_2复合结构薄膜和沉积产率。结果表明,PEC性能的增强可以归因于肖特基结以及二氧化钛和钯之间光生电子和空穴分离的增强。另外Pd纳米粒子和TiO_2的协同作用,也进一步提升了光电催化效果。由于金属纳米结构独特的SPR效应,这大大增加了TiO_2向可见光甚至近红外光区域的光吸收,激发了高活性等离子体诱导的热载流子。研究了金纳米粒子修饰二氧化钛的光活性电极用于光化学水氧化性能研究。与纯TiO_2相比,Au/TiO_2电极将光响应范围拓展到了可见光区域,同时光电催化活性明显增强。通过调节沉积量等参数,催化性能得到进一步优化。本文通过采用电喷雾技术分别制备NiCo_2O_4、Pd/TiO_2和Au/TiO_2纳微结构薄膜,为电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在染料敏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锂空气电池等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张萌迪,陈范云,马小帅,杨凯,余长林[4](2019)在《纳微结构Ag_2CO_3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Ag_2CO_3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的可见光响应光催化剂,对甲基橙(MO)、罗丹明B(RhB)和亚甲基蓝(MB)等染料和苯酚等有机物都具有较高的光催化降解能力.然而,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Ag_2CO_3晶体中的Ag+会被自身的光生电子(e-)还原形成金属Ag单质,随着反应的进行,样品的稳定性和光催化效果迅速降低.贵金属沉积、非金属掺杂和形成异质结等方法,可以使Ag_2CO_3的光吸收得到扩展,同时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从而提升Ag_2CO_3的抗光腐蚀性能和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通过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方法调控Ag_2CO_3催化材料的形貌、晶粒尺寸和晶体缺陷等,可以提升其比表面积和光生电子空穴的传输效率,进而提高其光催化活性.文中归纳了近年来Ag_2CO_3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Ag_2CO_3光催化的特点,阐述了一系列提升Ag_2CO_3光催化性能的方法,并对Ag_2CO_3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吕奕菊,谭家栩,蒋世权,文衍宣,张淑芬[5](2018)在《喷雾干燥条件对合成纳/微结构LiFePO_4/C形貌及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湿法球磨-喷雾干燥-碳热还原制备纳/微结构LiFePO4/C复合材料。通过XRD、SEM表征材料结构形貌,利用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交流阻抗测试等表征电化学性能,分别考察不同喷雾干燥条件对其形貌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浆料浓度、进风温度、进料速率对材料形貌及性能影响较大,喷嘴口径对性能影响较小,随着浆料浓度的减小,所得样品由碗状结构转变为球形。最佳喷雾干燥条件为浆料浓度200g/L,进风温度200℃,进料速率1.3L/h,喷嘴口径0.5mm。此条件下制备的材料表现出最佳的放电比容量,常温下材料在0.5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60mAh·g-1,10C放电比容量为123mAh·g-1,循环100次后容量几乎无衰减。(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刘伟,慕铭,陈颖颖,马雪莹,党鸿博[6](2018)在《低维度纳/微结构单斜BiVO_4聚集体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纳/微结构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纳/微结构单斜BiVO_4聚集体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零维、一维和二维等低维度纳/微结构单斜BiVO_4聚集体在光催化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对这类光催化材料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吕金梦[7](2018)在《纳微结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全球分布广泛的钠资源以及价格低廉的钠盐成本,钠离子电池有望应用于未来大规模储能领域。与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开发相似,实用型钠离子电池的开发也受限于缺乏合适的正极材料。Na+半径相较于Li+更大,在离子嵌入和脱出的过程需要更大的离子通道,并可能会对材料结构造成破裂、粉化。因此,对钠离子电池的材料选择更加苛刻。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两种具有纳微复合结构的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测试了其相关的物化结构特征以及钠离子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如下:(1)使用简便易行的碳酸盐共沉淀方法合成微米球前驱体,经高温煅烧后,得到纯相的P2相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Na0.67Ni0.33Mn0.6702 产物。P2-Na0.67Ni0.33Mn0.6702 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108mAh/g)、稳定的循环特性(200圈后容量保持率91%)和优异的倍率特性(15C大电流下仍达到80mAh/g)。该材料为设计和调控纳微结构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提供了一个新途径。(2)设计并构筑了纳米NaFeP04@多孔碳基底的纳微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由纳米尺度NaFePO4颗粒镶嵌于具有叁维电子导电网络和介孔结构网络的碳基质构成。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用作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纳米NaFePO4@多孔碳基底的复合材料表现出理论容量96%的容量发挥和优异的高倍率性能。纳米NaFePO4@多孔碳基底的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首先,纳米级NaFePO4颗粒限域于碳基底中,短距离的钠离子扩散有利于提高材料利用率,发挥材料比容量;其次,低温煅烧条件下NaFePO4具备较低的结晶度,同样有利于突破Maricite结构中钠离子传输路径的阻碍;再者,无定形多孔碳基底使该复合材料具有叁维高效的电子和离子输运网络以及可能存在的界面储钠现象。(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0)

黄龙龙[8](2018)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纳/微结构碳基对电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s)由吸附有染料的TiO_2光阳极、含I_3~-/I~-氧化还原电对的电解液和对电极组成,因为其成本低,制造工艺简单,光电转换效率高等优点,被称之为新一代的光伏器件。其中,对电极是DSSCs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起到催化还原氧化还原电对以及作为介质收集染料敏化分子的作用,但传统的对电极材料贵金属铂(Pt),由于其成本高、资源有限、电化学性能不稳定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DSSCs的大规模应用。因此,设计成本低、电催化活性高以及电化学稳定性好的对电极催化材料,取代贵金属铂(Pt)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碳材料具有种类丰富,导电性优异,电化学稳定性能好以及成本低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DSSCs对电极中。其主要分两大类:包括石墨烯、碳纳米管等在内的纳米尺度碳基材料,和包括石墨、活性炭等在内的微米尺度碳基材料。本文分别从两种不同的尺度碳材料出发,调控制备了两种碳材料,一种是纳米结构的CoS_(1.097)复合氮掺杂碳(CoS/ZNCA),另一种是微米结构的碳分子筛(CMS),分别研究了其作为DSSCs对电极中对I_3~-的催化还原性能。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以一种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ZIF-67为前驱体,制备了纳米结构的CoS_(1.097)复合氮掺杂碳(CoS/ZNCA)。该方法将酸处理后产生的钴离子直接转化成高催化活性的CoS纳米颗粒,并均匀地生长在导电碳基质表面,实现了原子经济的CoS/ZNCA的制备。将CoS/ZNCA应用于DSSCs对电极时,可实现8.54%的光电转换效率,优于Pt电极(6.53%)。此外,CoS/ZNCA表现出明显优于Pt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这种优异的性能主要归因于CoS/ZNCA复合材料具有有利于电解液填充的高孔隙率,原位形成的CoS物种的高电催化活性,以及N掺杂碳基质所致的高导电性。将热处理后的商业化CMS应用于DSSCs对电极中,研究发现,与多壁碳纳米管(MWCNT)、活性炭(AC)、以及石墨烯(RGO)相比,CMS对I_3~-具有更优异的催化还原性能。此外,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CMS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在800℃制备得到的CMS800应用于DSSCs对电极时,光电转换效率最高为8.56%,明显地优于Pt电极,这主要是由于退火处理后,CMS的石墨化程度增大所带来的导电性进一步提高。同时,CMS800对电极拥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2)

李长明[9](2018)在《纳/微结构及其清洁能源》一文中研究指出Low dimensional materials includes zero-,one-and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which possess various micro/nanostructures and morphologies as well as their superior properties directly relates to their unique structures and sizes.Some organic compounds and natural biomaterials often possess fine micro-and nano-structures,uniqu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al groups that artificially synthetic(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4-14)

吕奕菊,周锐,张宇杰,李和平,文衍宣[10](2017)在《焙烧条件对纳/微结构LiFePO_4/C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FePO_4·2H_2O、LiOH·H_2O、淀粉为原料,采用湿法球磨-喷雾干燥-碳热还原法制备出纳/微结构LiFePO_4/C复合材料,通过XRD、SEM测定了LiFePO_4/C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考察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对纳/微结构LiFePO_4/C形态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焙烧温度为650℃、焙烧时间为8.5 h,该条件下所得的LiFePO_4/C复合材料10 C放电比容量为123.0 mA·h/g,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的保持率接近100%。(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7年06期)

纳微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半个世纪以来,贵金属纳微结构由于其具有能够与入射光相互作用产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从而使电磁场显着增强的性质,使其在传感、成像、非线性光学以及超材料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想要得到电磁场显着增强的金属纳微结构,我们需要对金属进行微观尺度上的结构化。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不仅要求贵金属纳微结构要有显着的、可控的等离子体共振性能以构建高效、稳定的等离子体传感平台;而且要求制备纳微结构的技术要具有易操作、成本低、产率高、集成性好等优点。近些年来,具有纳米间隙和尖端的金属纳微结构由于其显着的电磁场增强性能,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当光照射纳米间隙结构时,狭小的纳米间隙会使光限域在其中,从而增强间隙中的电磁场强度。研究表明间隙中电磁场的强度随着间隙尺寸的减小而增大。特别是当间隙尺寸小于10 nm时,在缝隙中激发的极强的电磁场,可以应用到单分子检测方面。另一方面,当光照射到具有尖端的纳微结构时,光会沿着结构传播从而在尖端部分聚集,进而使尖端处的电磁场显着增强。因此,制备具有强烈电磁场增强性能的纳米间隙和纳米尖端结构是当代科学家的首要任务。但是传统的纳微结构制备技术构筑的贵金属纳微结构具有一定的形态局限性,很难制备同时具有尖端和间隙的垂直型纳微结构。为了大面积、低成本的制备高集成度的复杂的等离子体纳微结构,一种新型的纳米切割技术应运而生,由其制备的纳微结构可以转移到任意基底上,更容易在叁维尺度上构造等离子体纳微结构。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纳米切割技术得到垂直型等离子体纳微结构,在其结构中引入纳米间隙、尖端和异质材料等来增强等离子体共振性质,研究了其在等离子传感、表面增强光谱、非线性光学等方面的应用。在第二章中,我们结合各向异性湿法刻蚀和纳米切割技术,制备了一种由特定角度尖端化的纳米间隙构成的新型的垂直取向的叁维锯齿形纳米间隙结构,用于等离子体纳米聚焦。与传统的光刻技术不同,我们使用自组装单分子层(SAM)来决定高通量的纳米间隙的厚度;并用各向异性湿法刻蚀得到高通量的硅V-型沟槽来自然定义超尖锐的尖端。锯齿形纳米间隙结构中包含的纳米间隙和尖锐的尖端能协同限域电磁场,激发叁维等离子体纳米聚焦,从而使电磁场显着增强,这在化学传感和等离子体器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电磁场增强对结构特征的依赖性,惊喜地发现,与单独的尖端结构或纳米间隙结构相比,尖端化的纳米间隙结构具有更强的电磁场强度。实验中,70.5°尖端化纳米间隙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强度是线性纳米间隙强度的45倍,是仅有尖端的锯齿形纳米线的5倍。本章提出的纳微结构制备技术,以及制备得到的具有较高电磁场增强的锯齿形纳米间隙结构将促进纳米光子学和表面增强光谱学等的实际应用。在第叁章中,我们结合胶体刻蚀和纳米切割技术制备了新颖的月牙形纳米线、月牙形纳米间隙结构、对月牙形纳米线结构以及对月牙形纳米间隙结构等不对称纳米结构。通过SERS和有限差分时域(FDTD)模拟,研究了月牙形纳米结构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模拟结果表明,这种不对称结构的光学近场增强对入射光的偏振方向非常敏感。另外,这种新颖的对月牙形纳米间隙结构中的强烈电场增强在非线性光学、光捕获和表面增强光谱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在第四章中,我们开发了一种简单而系统的方法来制备等离子体可调谐的、热和化学稳定的Au-Ag异质纳米间隙等离子体超材料。具体地,我们结合可控沉积和纳米切割技术,简单、快速、稳健的制备了具有良好光学性能的Au-Ag双金属异质纳米间隙结构。其光学性能由结构中纳米间隙尺寸控制。由于一次可以制备成千上万个、结构形貌完全一致的sub-10 nm的Au-Ag异质纳米间隙结构,因此这些结构在光谱学和纳米光子学等实际应用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另外,与Ag-Ag或Au-Au单金属纳米间隙结构相比,Au-Ag异质纳米间隙表现出明显的SERS增强,主要归因于相邻Au/Ag纳米线之间sub-10 nm的间隙和Au/Ag双金属膜复合材料这两个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通过简单的堆迭技术,成功制备了新型的叁维Au-Ag纳米间隙结构,它产生的局部电磁场强度比一维线性纳米间隙更强,这使其在等离子体催化、表面增强光谱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微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蒋伟.钴酸镍纳微结构构筑及超级电容性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

[2].谷盼盼.基于纳米切割的等离子体纳微结构的构筑及其光学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贺静静.电喷雾沉积法制备纳微结构薄膜及其催化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张萌迪,陈范云,马小帅,杨凯,余长林.纳微结构Ag_2CO_3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的应用[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9

[5].吕奕菊,谭家栩,蒋世权,文衍宣,张淑芬.喷雾干燥条件对合成纳/微结构LiFePO_4/C形貌及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8

[6].刘伟,慕铭,陈颖颖,马雪莹,党鸿博.低维度纳/微结构单斜BiVO_4聚集体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8

[7].吕金梦.纳微结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8].黄龙龙.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纳/微结构碳基对电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9].李长明.纳/微结构及其清洁能源[C].第叁届全国新能源与化工新材料学术会议暨全国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8

[10].吕奕菊,周锐,张宇杰,李和平,文衍宣.焙烧条件对纳/微结构LiFePO_4/C性能的影响[J].精细化工.2017

标签:;  ;  ;  ;  

纳微结构论文-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