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压迫论文-张文川

微血管压迫论文-张文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血管压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叉神经痛,神经电生理监测,微血管减压术,射频热凝术

微血管压迫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川[1](2019)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叁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射频热凝术、球囊压迫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以头面部叁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域反复短暂发作电击样或针刺样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发作于病人说话、咀嚼、刷牙、面部冷热刺激时~([1-3])。除药物治疗外,目前常见的外科治疗TN的方法有微血管减压术(microvescular decompression,MVD)、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球囊压迫术(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雷霆,舒凯[2](2019)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需要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疾病的总称,病因是责任血管对颅神经根进/出脑干区(root entry/exit zoo,REZ)的压迫,临床上表现为受压神经异常放电引起的功能异常。最常见的NCCs包括叁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和舌咽神经痛等,少见的类型如中间神经痛,前庭蜗神经压迫综合征,神经源性高血压,更罕见的如痉挛性斜颈,动眼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舒凯,王俊文,雷霆[3](2019)在《静脉压迫导致叁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外科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综合征,主要以一侧面部叁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临床表现,发病率10~182/10万人,女性多于男性,发病率与年龄相关,60岁以后高发~([1])。神经血管压迫(neuro-vascular conflict,NVC)理论最早由Dandy于1934年提出并被广泛接纳为TN的解剖病理基础,其核心理论是责任血管压迫叁叉神(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孙红山,赵帅杰,王昊天,闵有会[4](2019)在《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叁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伴静脉压迫的原发性叁叉神经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联合叁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治疗伴静脉压迫的原发性叁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2例PTN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1例采用MVD联合PSR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MVD治疗。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P<0.05)。术后1年,观察组疼痛消除率(87.80%)明显高于对照组(68.29%;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7.07%)与对照组(14.63%)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2.44%)明显低于对照组(17.07%;P<0.05)。结论 MVD联合PSR治疗合并静脉压迫的PTN疗效显着,复发率低。(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曾诗意[5](2019)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与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用神经导航穿刺卵圆孔,进而辅助经皮穿刺叁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及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叁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从2014年01月01日到2018年11月01日所收治的118例叁叉神经痛的患者。其中,行神经导航辅助下经皮穿刺叁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26例(PBC组),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者92例(MVD组)。采用成组设计,最终PBC组18例和MVD组36例纳入本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即刻疗效、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MVD组和PBC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2%和94.4%,治愈率均为94.4%,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MVD组(20.6±10.1min vs 116.0±32.6min;2.4±1.5d vs 11.6±3.2d,均P<0.05);PBC组面部麻木、口周疱疹、叁叉神经抑制反应、患侧咀嚼肌乏力的发生率高于MVD组(94.4%vs2.8%,28.8%vs2.8%,38.9%vs2.8%,28.8%vs0%,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BC组周围性面瘫、患侧听力下降、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低于MVD组(5.6%vs8.3%,0vs2.8%,0%vs2.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患者出现颅内出血及复视。结论:MVD和PBC均能有效治疗TN,各种辅助技术也使其治疗效果更明显。MVD有效率高,面部麻木、口周疱疹、叁叉神经抑制反应、咀嚼肌乏力等并发症少;而PBC治愈率高,安全性高、创伤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少。总之,MVD治疗叁叉神经痛是首选去除病因的根治性手术,对于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尤其合并多种系统疾病而无法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采用导航辅助PBC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本文来源于《桂林医学院》期刊2019-06-01)

文霞[6](2019)在《叁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和球囊压迫术近期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叁叉神经痛(TN)是面部叁叉神经分布区突发的剧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临床上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手术治疗有微血管减压术(MVD)、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等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其中MVD术后疼痛缓解率高,复发率低,但手术时间长,创伤大;PBC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重复,但复发率高;本研究选取微血管减压术(MVD)和球囊压迫术(PBC)两种常见术式进行比较,通过观察近期术后疼痛缓解、复发及并发症出现情况,分析引起叁叉神经痛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为今后手术治疗叁叉神经痛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经验性指导。方法本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109例行经典的微血管减压术(MVD)、116例使用O臂联合神经导航进行术中影像融合实时指导行球囊压迫术(PBC)的叁叉神经痛患者进行随访研究。首先对两组间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疼痛部位、分支、病程、疼痛性质、既往手术史、术前疼痛评分等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然后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评分评估术后即刻、3月、6月及12月疼痛缓解情况和术后3月、6月、12月的疼痛复发情况;利用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间疼痛缓解、复发、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并分析引起叁叉神经痛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叁叉神经痛患者在行两种手术后均有较高的疼痛缓解率,MVD组稍高于PBC组,但两组间在术后即刻及3月疼痛缓解率存在差异,术后6月、12月无差异;在老年人群(>65岁)、有血管压迫及初次手术的患者中,两种术式疼痛缓解率无差异。术后半年、1年,两种术式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疼痛复发可能与性别、既往手术史、有无血管压迫相关。两组间并发症不尽相同,MVD组头皮麻木发生率高;PBC组面部麻木发生率明显高于MVD组。患者对两种术式术后满意度无差异性。在住院时间、费用及手术时间方面,PBC组低于MVD组。结论本研究显示MVD及PBC治疗叁叉神经痛近期均有较好疗效,且复发率均不高;但两种术式的并发症不尽相同;PBC在住院费用、时间及手术时间等卫生经济学上更优于MVD;患者对两种术式均有较高满意度。PBC可能有望成为叁叉神经痛手术治疗中一种新型优选手术方式。(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3-18)

冯昕[7](2019)在《微血管减压术与球囊压迫术治疗叁叉神经痛效果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国内外发表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与经皮穿刺球囊/微球囊压迫术(PBC/PMC)两种术式治疗叁叉神经痛的疗效,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获取从建库到2019年3月之间收录的相关文献。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及Jadad量表进行文献的质量评价,使用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按照数据提取、数据分析、异质性检验、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依次进行分析。结果:共有9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分析结果显示PBC/PMC与MVD治疗叁叉神经痛,手术后疼痛立即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41,95%CI:0.16-1.06,P=0.066);随访期过后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4,95%CI:0.49-0.72,P=0.00),提示MVD治愈率较PBC/PMC高;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0,95%CI:0.30-0.86,P=0.011),提示MVD缓解率较PBC/PMC高;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42,95%CI:1.43-4.10,P=0.001),提示MVD复发率较PBC/PMC低;单纯疱疹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25,95%CI:1.42-3.56,P=0.001),提示MVD疱疹发生率较PBC/PMC低;面部麻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1.6,95%CI:24.62-70.48,P=0.000),提示MVD面部麻木发生率较PBC/PMC低;咬肌无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0.11,95%CI:2.84-142.56,P=0.003),提示MVD咬肌无力发生率较PBC/PMC低。结论:本研究表明,MVD与PBC/PMC在术后疼痛立即缓解方面效果相当。从复发率及并发症方面看,MVD是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且无其他合并症的首选手术方式。对于复发性叁叉神经痛、不接受开颅或者不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PBC/PMC术式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3-17)

覃进波,王姝玮[8](2019)在《微血管减压治疗颅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治疗颅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颅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4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2015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复发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85.6±12.5min。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听神经症状、面部麻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治疗颅内神经血管综合征的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9年03期)

李龙龙,寿记新,程森,王冰冰,卢家潮[9](2018)在《微血管减压术与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微血管减压术(MVD)与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MVD治疗71例(MVD组),行PMC治疗36例(PMC组)。比较两组术后即刻疼痛缓解、复发及并发症、长期疼痛缓解等情况。结果 MVD组术后即刻疼痛完全缓解率为95. 78%(68/71),PMC组为94. 44%(34/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MVD组术后长期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4. 37%(67/71),PMC组为91. 67%(33/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MVD组叁叉神经痛复发4例(5. 63%),PMC组3例(8. 33%),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MV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MC组(P <0. 05)。结论 MVD和PMC均能有效缓解叁叉神经痛,但MV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MC,可作为大多数叁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8年24期)

王飞,张挺,廖毓芝,袁磊,王兆伟[10](2018)在《叁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静脉压迫的处理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叁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术中处理静脉压迫的策略。方法回顾分析57例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中发现静脉压迫,对比分析术中情况与术后疗效。结果所有责任静脉均为岩静脉属支,24例患者(42. 1%)为单纯静脉压迫,33例患者(57. 9%)为动静脉混合压迫。术后,55例患者(95. 5%)疼痛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2例患者(4. 5%)无改善;其中3例患者(5. 4%)出现复发;总有效率为91. 2%。术中保留责任静脉者42例,其中术后发生小脑水肿者3例(7. 1%);切断责任静脉者15例,术后发生小脑水肿者5例(33. 3%);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叁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有效途径之一,合理处理术中静脉压迫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微血管压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疾病的总称,病因是责任血管对颅神经根进/出脑干区(root entry/exit zoo,REZ)的压迫,临床上表现为受压神经异常放电引起的功能异常。最常见的NCCs包括叁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和舌咽神经痛等,少见的类型如中间神经痛,前庭蜗神经压迫综合征,神经源性高血压,更罕见的如痉挛性斜颈,动眼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血管压迫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川.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叁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射频热凝术、球囊压迫术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19

[2].雷霆,舒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需要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J].临床外科杂志.2019

[3].舒凯,王俊文,雷霆.静脉压迫导致叁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外科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19

[4].孙红山,赵帅杰,王昊天,闵有会.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叁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伴静脉压迫的原发性叁叉神经痛[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5].曾诗意.神经导航辅助下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与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比较[D].桂林医学院.2019

[6].文霞.叁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和球囊压迫术近期疗效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9

[7].冯昕.微血管减压术与球囊压迫术治疗叁叉神经痛效果的Meta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9

[8].覃进波,王姝玮.微血管减压治疗颅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

[9].李龙龙,寿记新,程森,王冰冰,卢家潮.微血管减压术与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叁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比较[J].广西医学.2018

[10].王飞,张挺,廖毓芝,袁磊,王兆伟.叁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静脉压迫的处理策略[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

标签:;  ;  ;  ;  

微血管压迫论文-张文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