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包括电控箱、安装于电控箱上的安装基座、位于安装基座下方的XY轴直线模组、安装于XY轴直线模组上的定位治具以及安装于安装基座上的第一螺母埋植机构、第二螺母埋植机构、双Z轴直线模组、为第一螺母埋植机构供料的第一振动供料机构和为第二螺母埋植机构供料的第二振动供料机构,双Z轴直线模组分别与第一螺母埋植机构和第二螺母埋植机构连接,用以驱动第一螺母埋植机构和第二螺母埋植机构同时将两个螺母埋植入定位治具上的塑料制品内。本实用新型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可以实现自动精确定位埋植螺母,并能满足在塑料制品内同时埋植两种不同规格的螺母,提高了生产效率,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控箱、安装于所述电控箱上的安装基座、位于所述安装基座下方的XY轴直线模组、安装于所述XY轴直线模组上的定位治具以及安装于所述安装基座上的第一螺母埋植机构、第二螺母埋植机构、双Z轴直线模组、为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供料的第一振动供料机构和为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构供料的第二振动供料机构,所述双Z轴直线模组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和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构连接,用以驱动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和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构同时将两个螺母埋植入所述定位治具上的塑料制品内。
设计方案
1.一种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控箱、安装于所述电控箱上的安装基座、位于所述安装基座下方的XY轴直线模组、安装于所述XY轴直线模组上的定位治具以及安装于所述安装基座上的第一螺母埋植机构、第二螺母埋植机构、双Z轴直线模组、为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供料的第一振动供料机构和为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构供料的第二振动供料机构,所述双Z轴直线模组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和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构连接,用以驱动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和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构同时将两个螺母埋植入所述定位治具上的塑料制品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Z轴直线模组通过支撑座安装于所述安装基座上,所述支撑座具有支撑侧板、由下至上依次且间隔固定于所述支撑侧板同一侧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双Z轴直线模组包括两个伺服电机、分别通过联轴器与其中一个所述伺服电机连接的两个丝杆以及套设于所述丝杆上并与所述丝杆螺纹旋接的螺帽安装块,所述支撑侧板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导轨,所述螺帽安装块通过滑块与所述第一直线导轨滑动连接,所述螺帽安装块远离所述第一直线导轨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和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安装组件,所述第一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底板和与所述第一安装底板的上方垂直连接的第一安装侧板,所述第一安装侧板与其中一个所述螺帽安装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侧板上的第一升降气缸、与所述第一升降气缸连接的第一推杆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下方的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一水平气缸,所述第一水平气缸与第二推杆连接,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具有相互交叉连通的第一水平孔和第一竖直孔,所述第一水平孔可供所述第二推杆插入,所述第一竖直孔与所述第一推杆同轴,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下方安装有与所述第一竖直孔连通的第一螺母套筒,第一加热装置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与所述第一水平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块、两个间隔安装于所述第一加热块内部的第一加热管以及第一温度感应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上方的第一油压缓冲器,所述第一油压缓冲器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侧板上,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油压缓冲器的位置相对应的避让孔;
所述第一推杆通过第一滑动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安装侧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气缸驱动所述第一滑动连接件带动所述第一推杆下移时,所述第一滑动连接件可与所述第一油压缓冲器的缓冲头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动供料机构包括第一振动盘,与所述第一振动盘的出料口连接的第一供料接头、固定于所述第一供料接头上方的第二升降气缸、与所述第二升降气缸连接的第三推杆、安装于所述第一供料接头一侧的第二水平气缸和与所述第二水平气缸连接的第四推杆,所述第一供料接头内设置有相互交叉连通的第二水平孔和第二竖直孔,所述第四推杆可插入所述第二水平孔内,所述第二竖直孔与所述第三推杆同轴,且所述第一供料接头的下方安装有与所述第二竖直孔连通的第二螺母套筒,所述第二螺母套筒的出口正对所述第一进料口。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安装组件,所述第二安装组件包括第二安装底板和与所述第二安装底板的上方垂直连接的第三安装侧板,所述第三安装侧板与其中一个所述螺帽安装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为L型结构,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侧板上的第三升降气缸、与所述第三升降气缸连接的第五推杆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下方的第二加热装置和第三水平气缸,所述第三水平气缸与第六推杆连接,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具有相互交叉连通的第三水平孔和第三竖直孔,所述第三水平孔可供所述第六推杆插入,所述第三竖直孔与所述第五推杆同轴,且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下方安装有与所述第三竖直孔连通的第三螺母套筒,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上方设置有第二进料口,所述第二进料口与所述第三水平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第二加热块、两个间隔安装于所述第二加热块内部的第二加热管以及第二温度感应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上方的第二油压缓冲器,所述第二油压缓冲器固定于所述第三安装侧板上,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油压缓冲器的位置相对应的避让孔;
所述第五推杆通过第二滑动连接件与所述第三安装侧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升降气缸驱动所述第二滑动连接件带动所述第五推杆下移时,所述第二滑动连接件可与所述第二油压缓冲器的缓冲头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动供料机构包括第二振动盘,与所述第二振动盘的出料口连接的第二供料接头、固定于所述第二供料接头上方的第四升降气缸、与所述第四升降气缸连接的第七推杆、安装于所述第二供料接头一侧的第四水平气缸和与所述第四水平气缸连接的第八推杆,所述第二供料接头内设置有相互交叉连通的第四水平孔和第四竖直孔,所述第八推杆可插入所述第四水平孔内,所述第四竖直孔与第七推杆同轴,且所述第二供料接头的下方安装有与所述第四竖直孔连通的第四螺母套筒,所述第四螺母套筒的出口正对所述第二进料口。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制品的金属螺母埋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
背景技术
现工厂所生产的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液晶电视等电子产品,为了将这些电子安贫的部件固定,通常在其塑料壳上设置一些金属螺母,例如铜制螺母,并且通常采用热嵌的方式将铜制螺母埋植在塑料壳的内部。铜制螺母埋植的方式多为人工手动操作放置,此操作方式会有如下缺点:
1.人工需用眼睛远焦判断铜钉方位,然后用工具安装铜钉到壳料并判断位置,如此反复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劳动强度大又造成人力成本浪费;
2.埋植螺母点边缘会发生“柱位包胶”、“爆柱”、“溢胶”、“烧边”、“发白”等等现象,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3.铜质螺母植埋前治具更换和预热需经过一段时间(40分钟),操作复杂和温度不稳定导致产品质量低下,装好铜钉壳料在搬动中容易造成铜钉跌落,又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可以实现自动精确定位埋植螺母于塑料制品内,并且可提高生产效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一种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包括电控箱、安装于所述电控箱上的安装基座、位于所述安装基座下方的XY轴直线模组、安装于所述XY轴直线模组上的定位治具以及安装于所述安装基座上的第一螺母埋植机构、第二螺母埋植机构、双Z轴直线模组、为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供料的第一振动供料机构和为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构供料的第二振动供料机构,所述双Z轴直线模组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和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构连接,用以驱动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和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构同时将两个螺母埋植入所述定位治具上的塑料制品内。
作为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双Z轴直线模组通过支撑座安装于所述安装基座上,所述支撑座具有支撑侧板、由下至上依次且间隔固定于所述支撑侧板同一侧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双Z轴直线模组包括两个伺服电机、分别通过联轴器与其中一个所述伺服电机连接的两个丝杆以及套设于所述丝杆上并与所述丝杆螺纹旋接的螺帽安装块,所述支撑侧板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导轨,所述螺帽安装块通过滑块与所述第一直线导轨滑动连接,所述螺帽安装块远离所述第一直线导轨的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和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构连接。
作为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一安装组件,所述第一安装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底板和与所述第一安装底板的上方垂直连接的第一安装侧板,所述第一安装侧板与其中一个所述螺帽安装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侧板上的第一升降气缸、与所述第一升降气缸连接的第一推杆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下方的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一水平气缸,所述第一水平气缸与第二推杆连接,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具有相互交叉连通的第一水平孔和第一竖直孔,所述第一水平孔可供所述第二推杆插入,所述第一竖直孔与所述第一推杆同轴,且所述第一加热装置的下方安装有与所述第一竖直孔连通的第一螺母套筒,第一加热装置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进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与所述第一水平孔连通。
作为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块、两个间隔安装于所述第一加热块内部的第一加热管以及第一温度感应器。
作为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螺母埋植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上方的第一油压缓冲器,所述第一油压缓冲器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侧板上,所述第一安装底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油压缓冲器的位置相对应的避让孔;
所述第一推杆通过第一滑动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安装侧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气缸驱动所述第一滑动连接件带动所述第一推杆下移时,所述第一滑动连接件可与所述第一油压缓冲器的缓冲头抵接。
作为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振动供料机构包括第一振动盘,与所述第一振动盘的出料口连接的第一供料接头、固定于所述第一供料接头上方的第二升降气缸、与所述第二升降气缸连接的第三推杆、安装于所述第一供料接头一侧的第二水平气缸和与所述第二水平气缸连接的第四推杆,所述第一供料接头内设置有相互交叉连通的第二水平孔和第二竖直孔,所述第四推杆可插入所述第二水平孔内,所述第二竖直孔与所述第三推杆同轴,且所述第一供料接头的下方安装有与所述第二竖直孔连通的第二螺母套筒,所述第二螺母套筒的出口正对所述第一进料口。
作为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二安装组件,所述第二安装组件包括第二安装底板和与所述第二安装底板的上方垂直连接的第三安装侧板,所述第三安装侧板与其中一个所述螺帽安装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为L型结构,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侧板上的第三升降气缸、与所述第三升降气缸连接的第五推杆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下方的第二加热装置和第三水平气缸,所述第三水平气缸与第六推杆连接,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具有相互交叉连通的第三水平孔和第三竖直孔,所述第三水平孔可供所述第六推杆插入,所述第三竖直孔与所述第五推杆同轴,且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下方安装有与所述第三竖直孔连通的第三螺母套筒,所述第二加热装置的上方设置有第二进料口,所述第二进料口与所述第三水平孔连通。
作为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第二加热块、两个间隔安装于所述第二加热块内部的第二加热管以及第二温度感应器。
作为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上方的第二油压缓冲器,所述第二油压缓冲器固定于所述第三安装侧板上,所述第二安装底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油压缓冲器的位置相对应的避让孔;
所述第五推杆通过第二滑动连接件与所述第三安装侧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升降气缸驱动所述第二滑动连接件带动所述第五推杆下移时,所述第二滑动连接件可与所述第二油压缓冲器的缓冲头抵接。
作为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振动供料机构包括第二振动盘,与所述第二振动盘的出料口连接的第二供料接头、固定于所述第二供料接头上方的第四升降气缸、与所述第四升降气缸连接的第七推杆、安装于所述第二供料接头一侧的第四水平气缸和与所述第四水平气缸连接的第八推杆,所述第二供料接头内设置有相互交叉连通的第四水平孔和第四竖直孔,所述第八推杆可插入所述第四水平孔内,所述第四竖直孔与第七推杆同轴,且所述第二供料接头的下方安装有与所述第四竖直孔连通的第四螺母套筒,所述第四螺母套筒的出口正对所述第二进料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XY轴直线模组与定位治具连接、双Z轴直线模组与第一螺母埋植机构和所述第二螺母埋植机构连接,可以实现自动精确定位埋植螺母,并且能满足在一个塑料制品内同时埋植两种不同规格的螺母,提高了生产效率,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除去电控箱、XY轴直线模组和定位治具)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除去电控箱、XY轴直线模组和定位治具)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双Z轴直线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螺母埋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振动供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螺母埋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振动供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电控箱;
2、安装基座;
3、XY轴直线模组;31、第一滑动座;32、第二滑动座;
4、定位治具;
5、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1、第一升降气缸;52、第一推杆;53、第一加热装置;531、第一加热块;532、第一加热管;533、第一温度感应器;534、第一隔热垫;54、第一水平气缸;55、第二推杆;56、第一螺母套筒;57、第一油压缓冲器;58、第一滑动连接件;581、第一滑块安装块;582、第一推杆安装块;
6、第二螺母埋植机构;61、第三升降气缸;62、第五推杆;63、第二加热装置;631、第二加热块;632、第二加热管;633、第二温度感应器;634、第二隔热垫;64、第三水平气缸;65、第六推杆;66、第三螺母套筒;67、第二油压缓冲器;68、第二滑动连接件;681、第二滑块安装块;682、第二推杆安装块;
7、双Z轴直线模组;71、伺服电机;72、联轴器;73、丝杆;74、螺帽安装块;
8、第一振动供料机构;81、第一振动盘;82、第一供料接头;83、第二升降气缸;84、第三推杆;85、第二水平气缸;86、第四推杆;87、第二螺母套筒;88、第一减震垫;
9、第二振动供料机构;91、第二振动盘;92、第二供料接;93、第四升降气缸;94、第七推杆;95、第四水平气缸;96、第八推杆;97、第四螺母套筒;98、第二减震垫;
10、支撑座;101、支撑侧板;102、第一支撑板;103、第二支撑板;104、第三支撑板;105、第一直线导轨;
11、第一安装组件;111、第一安装底板;112、第一安装侧板;113、第二安装侧板;114、第二直线滑轨;
12、第二安装组件;121、第二安装底板;122、第三安装侧板;123、第四安装侧板;124、第三直线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连接”等指示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该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包括电控箱1、安装于电控箱1上的安装基座2、位于安装基座2下方的XY轴直线模组3、安装于XY轴直线模组3上的定位治具4以及安装于安装基座2上的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第二螺母埋植机构6、双Z轴直线模组7、为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供料的第一振动供料机构8和为第二螺母埋植机构6供料的第二振动供料机构9,双Z轴直线模组7分别与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和第二螺母埋植机构6连接,用以驱动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和第二螺母埋植机构6同时将两个螺母埋植入定位治具4上的塑料制品内。
具体地,如图1所示,安装基座2包括间隔设置在电控箱1上的两个侧板和固定于两个侧板上的基板;XY轴直线模组3包括固定于电控箱1上的第一滑动座31和与第一滑动座31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动座32,第二滑动座32在第一滑动座31上的滑动方向即为X轴方向,定位治具4与第二滑动座32滑动连接,定位治具4在第二滑动座32上的滑动方向即为Y轴方向,控制器与相应的驱动装置连接,可自动控制定位治具4精确定位于双头螺母埋植机构(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第二螺母埋植机构6)的下方,随后双Z轴直线模组7驱动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和第二螺母埋植机构6下行,将两个螺母埋植入塑料制品内。
本实施例中,XY轴直线模组3、双Z轴直线模组7与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和第二螺母埋植机构6可以实现自动精确定位埋植螺母,并且能满足在一个塑料制品内同时埋植两种不同规格的螺母,提高了生产效率,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
如图4所示,双Z轴直线模组7通过支撑座10安装于安装基座2上,支撑座10具有支撑侧板101、由下至上依次且间隔固定于支撑侧板101同一侧的第一支撑板102、第二支撑板103和第三支撑板104,双Z轴直线模组7包括两个伺服电机71、分别通过联轴器72与其中一个伺服电机71连接的两个丝杆73以及套设于丝杆73上并与丝杆73螺纹旋接的螺帽安装块74,支撑侧板101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导轨105,螺帽安装块74通过滑块与第一直线导轨105滑动连接,螺帽安装块74远离第一直线导轨105的一侧分别与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和第二螺母埋植机构6连接。伺服电机71可驱动丝杆73高速转动,从而带动螺帽安装块74、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和第二螺母埋植机构6沿第一直线导轨105下行,从而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地提升。
如图5所示,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还包括第一安装组件11,第一安装组件11包括第一安装底板111和与第一安装底板111的上方垂直连接的第一安装侧板112,第一安装侧板112与其中一个螺帽安装块74固定连接,第一安装底板111为L型结构,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包括安装于第一安装侧板112上的第一升降气缸51、与第一升降气缸51连接的第一推杆52以及固定于第一安装底板111下方的第一加热装置53和第一水平气缸54,第一水平气缸54与第二推杆55连接,第一加热装置53具有相互交叉连通的第一水平孔和第一竖直孔,第一水平孔可供第二推杆55插入,第一竖直孔与第一推杆52同轴,且第一加热装置53的下方安装有与第一竖直孔连通的第一螺母套筒56,第一加热装置53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进料口,第一进料口与第一水平孔连通。由第一振动供料机构8出来的螺母由第一进料口进入第一加热装置53内,经过预热处理后,第一水平气缸54驱动第二推杆55将螺母定位至第一竖直孔处,伺服电机71驱动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下行,第一升降气缸51驱动第一推杆52将螺母由第一螺母套筒56推出至塑料制品内,从而实现螺母的埋植。
第一加热装置53包括第一加热块531、两个间隔安装于第一加热块531内部的第一加热管532以及第一温度感应器533。其中,第一温度感应器533为热电偶,用于实时检测第一加热块531内部的温度,第一温度感应器533与电控箱1内的控制器连接,用以控制第一加热块531保持在设定温度。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加热管532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塑料制品、螺母的具体尺寸设计更多个。
其中,第一加热块531与第一安装底板111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热垫534。
第一安装组件11还包括安装于第一安装底板111下方的第二安装侧板113,第一安装侧板112和第二安装侧板113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底板1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一水平气缸54安装于第二安装侧板113上,并通过第一铰链接头与第二推杆55连接。
本实施例的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还包括位于第一安装底板111上方的第一油压缓冲器57,第一油压缓冲器57固定于第一安装侧板112上,第一安装底板111上开设有与第一油压缓冲器57的位置相对应的避让孔;
第一推杆52通过第一滑动连接件58与第一安装侧板112滑动连接,第一升降气缸51驱动第一滑动连接件58带动第一推杆52下移时,第一滑动连接件58可与第一油压缓冲器57的缓冲头抵接,对第一升降气缸51的下行起到缓冲的作用。
具体地,第一安装侧板112上设置有第二直线滑轨114,第一滑动连接件58包括与第二直线滑轨114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安装块581以及安装于第一滑块安装块581下方的第一推杆安装块582,第一推杆安装块582的下端与第一推杆52连接,第一升降气缸51依次通过第一浮动接头59、第一滑块安装块581以及第一推杆安装块582与第一推杆52连接。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振动供料机构8包括第一振动盘81,与第一振动盘81的出料口连接的第一供料接头82、固定于第一供料接头82上方的第二升降气缸83、与第二升降气缸83连接的第三推杆84、安装于第一供料接头82一侧的第二水平气缸85和与第二水平气缸85连接的第四推杆86,第一供料接头82内设置有相互交叉连通的第二水平孔和第二竖直孔,第四推杆86可插入第二水平孔内,第二竖直孔与第三推杆84同轴,且第一供料接头82的下方安装有与第二竖直孔连通的第二螺母套筒87,第二螺母套筒87的出口正对第一进料口。其中,第一振动盘81为直振式振动盘,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避免螺母在传输与推件的过程中出现卡料的现象。第一振动盘81对螺母进行自动排序处理后,通过传输轨道输出至第一供料接头82内,由第二水平气缸85带动第四推杆86将螺母推入到第二竖直孔处(第二螺母套筒87的内孔上端),再由第二升降气缸83带动第三推杆84将螺母通过第二螺母套筒87的内孔经第一进料口推入到第一加热块531的内部进行预热处理。
其中,第一振动盘81具有四个支撑脚,支撑脚通过第一减震垫88安装于安装基座2上,达到减震降噪的效果。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还包括第二安装组件12,第二安装组件12包括第二安装底板121和与第二安装底板121的上方垂直连接的第三安装侧板122,第三安装侧板122与其中一个螺帽安装块74固定连接,第二安装底板121为L型结构,第二螺母埋植机构6包括安装于第三安装侧板122上的第三升降气缸61、与第三升降气缸61连接的第五推杆62以及固定于第二安装底板121下方的第二加热装置63和第三水平气缸64,第三水平气缸64与第六推杆65连接,第二加热装置63具有相互交叉连通的第三水平孔和第三竖直孔,第三水平孔可供第六推杆65插入,第三竖直孔与第五推杆62同轴,且第二加热装置63的下方安装有与第三竖直孔连通的第三螺母套筒66,第二加热装置63的上方设置有第二进料口,第二进料口与第三水平孔连通。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螺母埋植机构6的安装方式及工作原理与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加热装置63包括第二加热块631、两个间隔安装于第二加热块631内部的第二加热管632以及第二温度感应器633。其中,第二温度感应器633为热电偶,用于实时检测第二加热块631内部的温度,第二温度感应器633与电控箱1内的控制器连接,用以控制第二加热块631保持在设定温度。
当然,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加热管632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塑料制品、螺母的具体尺寸设计更多个。
其中,第二加热块631与第二安装底板121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热垫634。
第二安装组件12还包括安装于第二安装底板121下方的第四安装侧板123,第三安装侧板122和第四安装侧板123分别位于第二安装底板12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三水平气缸64安装于第四安装侧板123上,并通过第二铰链接头与第六推杆65连接。
本实施例的第二螺母埋植机构6还包括位于第二安装底板121上方的第二油压缓冲器67,第二油压缓冲器67固定于第三安装侧板122上,第二安装底板121上开设有与第二油压缓冲器67的位置相对应的避让孔;
第五推杆62通过第二滑动连接件68与第三安装侧板122滑动连接,第三升降气缸61驱动第二滑动连接件68带动第五推杆62下移时,第二滑动连接件68可与第二油压缓冲器67的缓冲头抵接,对第三升降气缸61的下行起到缓冲的作用。
具体地,第三安装侧板122上设置有第三直线滑轨124,第二滑动连接件68包括与第三直线滑轨124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块安装块681以及安装于第二滑块安装块681下方的第二推杆安装块682,第三升降气缸61依次通过第二浮动接头、第二滑块安装块681以及第二推杆安装块682与第五推杆62连接。
如图8所示,第二振动供料机构9包括第二振动盘91,与第二振动盘91的出料口连接的第二供料接头92、固定于第二供料接头92上方的第四升降气缸93、与第四升降气缸93连接的第七推杆94、安装于第二供料接头92一侧的第四水平气缸95和与第四水平气缸95连接的第八推杆96,第二供料接头92内设置有相互交叉连通的第四水平孔和第四竖直孔,第八推杆96可插入第四水平孔内,第四竖直孔与第七推杆94同轴,且第二供料接头92的下方安装有与第四竖直孔连通的第四螺母套筒97,第四螺母套筒97的出口正对第二进料口。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振动供料机构9的结构、安装方式及其工作原理均与第一振动供料机构8相同,具体不再赘述。
其中,第二振动盘91具有四个支撑脚,支撑脚通过第二减震垫98安装于安装基座2上,达到减震降噪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和第二螺母埋植机构6相对于双Z轴直线模组7左右对称,第一振动供料机构8和第二振动供料机构9相对于双Z轴直线模组7左右对称。因此以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埋植螺母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四轴双头全自动螺母埋植机的工作原理进行阐述:第一振动盘81将螺母进行自动排序处理,通过传输轨道输出传入到第一供料接头82内,由第二水平气缸85带动第四推杆86将螺母推入到第二竖直孔处(第二螺母套筒87的内孔上端),再由第二升降气缸83带动第三推杆84将螺母通过第二螺母套筒87的内孔经第一进料口推入到第一加热块531的内部进行预热处理。经过预热处理后,第一水平气缸54驱动第二推杆55将螺母定位至第一竖直孔处,伺服电机71驱动第一螺母埋植机构5下行,第一升降气缸51驱动第一推杆52将螺母由第一螺母套筒56推出至塑料制品内,从而实现螺母的埋植。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各种修改、等同替换、变化等等。但是,这些变换只要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所使用的一些术语并不是限制,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6505.2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5(重庆)
授权编号:CN209580518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B29C 65/02
专利分类号:B29C65/02;B29C65/78
范畴分类:17J;
申请人:库佰(重庆)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第一申请人:库佰(重庆)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人地址:401332 重庆市沙坪坝区学城大道62-1号7楼
发明人:文成杨;蒋官能
第一发明人:文成杨
当前权利人:库佰(重庆)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刘莉梅
代理机构:44502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鼎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