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地区浓雾对人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玮[1](2021)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冬季冠层辐射雾形成机制观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深入探究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雾的形成机制及其特征,我们于2019年11月22日至2020年2月28日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开展了外场雾综合观测。本文使用此次观测期间获取的雾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雾过程中的雾滴谱及数浓度(N)、数密度、液水含量(LWC)、离散度(ε)、体积平均直径(Dv)等微物理数据,同时还对雾中出现的Dv与ε非单调性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雾滴谱进行了拟合。据此,得到以下结论:(1)上层雾的形成时间早于下层,形成阶段两层雾滴谱均为单峰分布,发展、成熟、消散阶段均为双峰分布。上层雾在形成阶段时间很短,且在形成阶段持续的时间较短,但各微物理量大小与上层较为一致;发展阶段雾滴N和Dv迅速增长,与上层雾相比,下层雾滴N增长较少但雾滴谱更宽。在整个雾过程中,下层雾各微物理量有更大的标准差(σ),大σ的产生原因为雾的空间非均匀性结构,下层雾由于受到植被冠层的保护作用,各处风速较小、湍流较为不明显,使得雾在生成后无法通过湍流扩散而使雾趋于均匀化。在雾发展的各个阶段,两层雾的雾滴谱谱型在峰值位置及峰值大小有所不同。(2)碰并在雾中占主导地位,重力碰并效应加强作用会使得微物理量间的相关性增强。这是由于碰并成为大雾滴会消耗小雾滴,且核化生成的小雾滴不足以补偿被碰并的部分,在自动转化阈值函数(T)>0.6时大雾滴N显着增大。(3)2020年1月14日的一次雾过程中Dv与ε出现非单调性变化。在LWC振荡上升阶段,Dv与ε为正相关,此时雾中微物理过程为核化、凝结,若核化过程能补充凝结消耗的小雾滴,则N与Dv间的相关性为正,否则为负;在LWC稳定阶段,Dv与ε为负相关,此时雾中微物理过程为凝结、碰并,并伴随持续的核化过程,LWC与ε间的相关性仍取决于核化生成的小雾滴与凝结/碰并消耗的小雾滴间的竞争;在LWC振荡下降阶段,Dv与ε为正相关,同时存在着蒸发、去核化及碰并过程,蒸发会使雾滴N与Dv为正相关,风一方面加快了蒸发过程,另一方面会使雾滴更容易发生碰并从而造成大雾滴的出现,这部分大雾滴会使N与Dv的正相关性减弱甚至成为负相关。(4)西双版纳地区热带雨林覆盖率越高,雾中LWC越高、N越低,MD越大。在此次观测中雾滴谱具有明显的双峰分布特征,可以使用G指数分布函数来描述雾滴谱。
陆洁琼[2](2021)在《基于公共健康需求的景观资源优化利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新冠疫情(COVID-19)的突然爆发,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疫情在阻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同时,也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健康。另外,在如今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城市人口密度也在不断地加大、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更加突出、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因此,面对未来未知新疫情如何居安思危从容应对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法及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明确景观资源对公共健康的作用机理、分析国内外景观资源与公共健康结合的案例,提出我国景观资源与公共健康结合的可能模式,为我国景观农业资源在促进公共健康、提高环境对病毒的抵抗能力等的方面提出一些理论依据和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景观资源中的小气候、清新的空气、植物芬多精、负氧离子、声环境、绿视率等影响因子,通过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降低血压等途径促进人体生理健康;通过减轻心理压力、提神醒脑、改善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等作用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以及景观资源作为整个生态系统有机整体的收容者,通过公共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往来、改善社会关系、减少个体孤独感等方式使公众获得更频繁的社会性沟通、更强的社会凝聚力,促进整体的社会健康。(2)通过国内外公共健康与景观资源结合的案例分析,得出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是以康养+农业+森林的组合模式、台湾飞牛牧场的康养+畜牧+教育的组合模式、钱塘农园康养+农业+教育的组合模式、德国黑森林康养+原生态森林模式、赤泽自然休养林的疗养+森林模式以及韩国山阴疗养林的康养+森林模式。各个案例都是在原来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原来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特色、资源特色,以实现不同社会人群在生理、心理、社会上的健康为目的,并配合其他多元化的产业形成了康养景观产业的风景线,这为我国公共健康需求的景观资源优化利用提供了借鉴的意义。(3)我国在公共健康与景观资源利用方面,可以通过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保护原生农业景观资源风貌,强化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产业的融合开展康养农业+模式:康养农业+养生、康养农业+旅游、康养农业+餐饮、康养农业+教育,打造多元化康养产业,以提升整体公共健康水平。综上所述,景观资源对人体各项机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长期处于自然景观资源中,对人体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层面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针对我国国情,康养农业+的发展模式以促进个人以及家庭的健康状况为基点,向整个社会不同层面的人群辐射、链接,以增强整个社会人群的健康基础,提高整体社会的免疫力与对病毒的防御机制。实现康养农业的普及,保证康养农业对人体健康长期性的促进作用、以及各个年龄阶段的社会人群的健康促进作用,促进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病毒的发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孙婷婷[3](2021)在《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加深,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并渴求在生态纪录片中找寻安全感。作为BBC灵魂人物的大卫·爱登堡,90余岁高龄依旧奋战在生态纪录片创作一线,其从业近70年来参与创作的生态纪录片,对英国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贡献都是巨大的。本文在生态美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生态观照和社会影响,运用生态美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导演大卫·爱登堡的生态纪录片进行了深层分析,进一步阐释了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对生态美学及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的应用与推广。在绪论部分对本文研究背景、意义及现状进行分析,并确立了研究的可行性。在主体部分立足于生态美学思想,从五个章节依次对大卫·爱登堡的生态纪录片展开研究。第一章,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简要介绍了导演大卫·爱登堡及其作品,并对其作品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大卫·爱登堡的生态纪录片中所呈现出的动植物、自然环境以及人类之间平等共生、相互竞争、协同进化等多样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对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所体现出的平等、和谐的理念及生态价值要素进行挖掘,探究其中的“生态整体论”思想对观众审美的影响;第四章,以“静观美学”和“参与美学”为理论基础,从创作者、参与者、观众的角度,分析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对审美体验的适度把握,探究其纪录片如何将“有人参与”和“无人参与”进行恰当运用,从而使作品达到审美上的整体和谐;第五章,立足当下世界生态环境现状,以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对环境保护的生态诉求为切入点,探究其生态纪录片中所暗含的对生态危机的揭示、对生态文明的维护以及对未来生态蓝图的勾勒。本文通过对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的分析,探究其纪录片如何在确保制作质量的同时,将平等和谐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传达给观众,让观众在审美过程中领悟生态保护重要性、学习生态保护理念和策略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未来生态保护的良方,从而将理念付诸实践。也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下中国生态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王伟民[4](2020)在《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较难辨别,一直存在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为情态动词意义亦实亦虚,有的意义较实在,接近动词;有的意义较虚,接近副词。二为分布位置单一,情态动词的显着分布位置为“VP之前”,这个位置是状语、述语,以及连谓结构中谓语的共同位置,从这个分布位置很难辨别它与VP的关系。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判断句法功能,多凭借意义与分布。“情态动词”意义的多义性和显着分布的单一性,让辨别依据失去了判断能力。因此,要解决“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问题,就得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意义方面,情态动词的分类应与情态类型结合起来,跨语言的研究表明,情态与句法功能存在一定关系,以情态为标准分类,有利于将内部小类与句法功能对应起来,从而明晰地理顺它与VP的结构关系。分布方面,除显着分布特征外,其他分布特征的发现与整理非常重要,结构关系最终确定还得依据形式证据。从分类上看,依据Palmer(2001)、彭利贞(2007)等人观点,汉语情态动词分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认识情态三类比较合理。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下一步工作就是寻找形式上的证据。以形式特征为依据,再辅以其他语用语义手段,“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可以得到准确判定。判定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从个案入手,个案证明整体性规律,整体性规律解释个案。论文第1章首先分析鉴别述宾结构和状中结构的标准,并尝试运用相关标准对“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进行鉴别,以初步了解该问题的基本情况。第2章到第5章以动力/道义情态动词的研究为主,力求加深对这部分情态动词的认识。第2章结合“肯VP”的句法语义特征,重点讨论动力情态动词的谓语核心地位,以及它对VP的支配控制问题。第3章通过“敢VP”句法功能在特殊语境下的变化,讨论构式化等因素对“情态动词+VP”结构关系的影响。第4章以“可以VP”表示不同情态时的句法语义情况,研究情态动词从动力情态发展为道义情态后,句法功能的发展变化。第5章以“要VP”为考察重点,讨论“情态动词VP”句法特征在普遍性的基础上,有什么个性化表现。第6章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对动力/道义情态动词VP的句法表现加以总结,重点关注表示两种不同情态时情态动词句法功能的差异。在动力/道义情态动词精细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其他章节重点关注从动力/道义情态发展为认识情态后,“情态动词+VP”的句法语义特征有哪些变化,并以这些表现鉴别认识“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第7章首先分析认识情态内部的差异与不同,并尝试对相应情态动词的特殊句法语义表现作出解释。之后关注动力/道义情态动词内部的句法语义区别,从频率、特殊句法表现等角度讨论“情态动词+VP”结构,以解决其句法功能典型性问题。第8章至第11章从具体个案的深入研究入手,在共时平面集中讨论“情态动词+VP”句法与情态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第8章全面考察“应该VP”表示认识情态时的句法语义特征,将其与表示道义时的特征作对比,以此讨论不同情态下句法功能的区别与对立。第9章剖析“得VP”句法表现的特殊性,并以此为突破口,分析方言因素对“情态动词+VP”结构关系的影响。第10章通过“能VP”表示不同情态时句法语义特征的变化,研究情态动词与VP之间的支配控制关系,并详细讨论“VP”句首话题化的特殊表现。第11章以争议较多的“会VP”为研究重点,关注认识“情态动词VP”句法表现的特殊与例外情况,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鉴别标准。第12章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情态动词的情态发展,主要考察在情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句法功能的变化,通过历时考察印证共时的研究。通过准确的分类和较完备的句法语义分析,“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可以逐步认清,理顺情态与句法功能的关系后,该结构的未来发展情况也可以合理地预测。
刘凇延[5](2019)在《中国环境规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排污权交易机制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民富起来的同时也带了环境污染问题,公众健康开始受到威胁。近年来,我国针对健康问题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不仅明确了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而且将健康纳入环境规制政策中,对政策的实施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2007年浙江、山西等11个省市地区进行排污权交易试点,到2017年试点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基本建立,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因此,研究我国这一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环境污染、公众健康之间的关系对探索排污权交易机制的试点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污染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排污权交易机制的试点能否改善环境质量甚至改善公众健康,可直观衡量其实施效果。本文基于国家“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与排污权交易机制在我国的实施现状,将“环境规制”引入Grossman健康理论模型,使用双重差分法(DID),将2007年排污权交易机制的试点作为一项自然实验,采用CHNS(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分析该环境规制与公众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加入环境污染这一中介变量,检验其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排污权交易机制对公众健康具有改善效应,具体而言,排污权交易机制的试点对我国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具有显负向影响。另外,本文又选取了心脏病发病率作为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同样证明排污权交易机制显着降低了心脏病发病率。因此,可以认为排污权交易机制的实施在我国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排污权交易机制与公众健康的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中介效应显着,表明环境规制的有效性会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来降低本地区的呼吸系统与心脏病发病率,从而达到改善公众健康的目标。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一场持久战,要充分、合理地运用四种环境规制工具,注重地方政府的治理过程;而提高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并加强控烟力度,能够起到改善公众健康的作用;为了使排污权交易机制能在中国发挥其理论优势,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我国需要明确排污权交易的法律地位,采用经济杠杆政策,政府职能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监管者进行转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成熟的交易市场,使排污权交易机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在解决环境污染的同时,促进我国健康水平的改善。
甄晓菊,吴国明,杨晓亮[6](2019)在《一次浓雾过程的观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DMT FM120雾滴谱仪(2-50μm)、VAISALA PWD22能见度仪和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对2016年11月3日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的一次浓雾天气进行了观测分析。这次浓雾过程主要由于夜间辐射降温形成,晴夜风速较弱,低空存在较强逆温,属于典型的辐射雾。观测表明,由于夜间长波辐射冷却作用的增强,温度迅速下降,雾滴浓度突增,导致能见度突降,出现了浓雾的爆发。这次浓雾过程的能见度最低为71 m,相对湿度93%-99%;雾滴的平均浓度为89 cm-3,最小2 cm-3,最大403 cm-3;平均直径为3.9μm,最大直径13.5μm;平均含水量为0.0033 g m-3,最小含水量0.00002 g·m-3,最大含水量0.038 g·m-3。总体而言,这次过程雾滴浓度不高、含水量较低,各阶段的雾滴谱分布都偏向小滴一端,谱宽较窄,缺乏大滴,不利于向强浓雾发展。
肖三华[7](2018)在《环境空气污染短期和长期暴露的血脂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空气污染广泛存在且人类终身暴露,因此环境空气污染的相关健康损害问题受到国内外的持续关注。本研究通过分析武汉市20132016年空气污染特征,并定性和定量评价其所致血脂水平的改变,比较各空气污染物的血脂效应特征,从而加深对空气污染所致血脂代谢紊乱及相关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理解,为环境空气治理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20132016年武汉市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分析目的:明确20132016年武汉市环境空气污染的特征。方法:对武汉市20132016年空气污染数据进行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描述,然后通过与各类标准对比,进而综合评价武汉市空气质量状况;并分析各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短期气象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武汉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53.4%,首要空气污染物以PM2.5为主。武汉市空气质量在夏秋季优于冬春季。空气质量指数(AQI)、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和二氧化氮(NO2)呈逐年稳步下降趋势。臭氧(O3)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一氧化碳(CO)污染水平较稳定。PM2.5和PM10在各空气质量监测点间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93,均高于各气体污染物,且变异程度也较小。大气污染物浓度总体上与气流和气湿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较大粒径的颗粒物和水溶性更强的气体污染物随着湿度的增大浓度下降更为明显。结论:武汉市20132016年空气污染较严重,但呈改善趋势;武汉市PM2.5和PM10呈面源污染特征;空气湿度小和风速小的气象条件下空气质量有下降趋势。第二部分:空气污染物短期和长期暴露的的血脂效应定性研究目的:了解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水平对人体血脂类血液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差异。方法:将60岁以上符合纳入标准的出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暴露时间段(15个暴露时间段且30天以内为短期暴露)对每种空气污染物(7种)按污染严重程度分3组,并将研究对象分别纳入“轻度污染组(A组)”、“中度污染组(B组)”和“重度污染组(C组)”。采用协方差分析分别比较研究对象组间8个血脂类指标水平的差异,进而判断空气污染短期和长期暴露的血脂效应。结果:本次研究最终共纳入研究对象2921例。随着空气污染程度的加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1(Apo-A1)(保护因素)水平降低出现的频率为11.6%;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危险因素)水平升高出现的频率为17.7%。短期暴露组保护因素水平降低出现的频率为8.3%,危险因素水平升高出现的频率为7.2%;长期暴露组保护因素水平降低出现的频率为16.4%,危险因素水平升高出现的频率为32.8%。各空气污染物对危险因素的升高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NO2、CO、SO2、PM2.5、PM10和O3。随着空气污染的加重,各血脂类危险因素水平升高出现的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Apo-B、TC、LDL-C、Hcy和Lp(a),TG则未见升高。结论:空气污染长期作用的血脂效应较短期效应明显;NO2污染所致危险类血脂水平升高最显着,Apo-B水平升高出现的频率高于其他危险类血脂指标。第三部分:PM2.5短期和长期暴露的血脂效应定量研究目的:研究并确定PM2.5每增加10μg/m3所产生的血脂效应。方法:采用半参数广义可加模型(GAM)构建各血脂指标浓度与PM2.5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单污染物和双污染物模型。从各模型分别获得PM2.5的偏回归系数β及其95%可信区间,进而计算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相应的血脂浓度改变值。结果:对于PM2.5单独效应,总人群中,PM2.5每增加10μg/m3,TG改变-111.90μmol/L,HDL-C改变-47.235.2μmol/L,LDL-C改变-74.60μmol/L,Apo-A1改变-111.823.7mg/L,Apo-B改变-72.875mg/L,Lp(a)改变-22.322.1mg/L,Hcy改变-0.930.76μmol/L。PM2.5单污染物模型共出现TG、TC、LDL-C、Apo-B、Lp(a)和Hcy(危险因素)水平升高频数为7次,在分别纳入CO、SO2、NO2和O3后,这些危险因素水平升高频数依次为11、6、8和6次。结论:PM2.5对不同人群不同血脂指标作用差异较大。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出现PM2.5所致血脂代谢紊乱现象的概率增大,但无固定升降趋势,既出现危险因素的升高或降低,也出现保护因素的降低或升高。
康博识[8](2017)在《中国东部城市与高山浓雾中三级分档雾水的理化特性》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发生浓雾大气的现象明显增加,本研究在高山清洁地区(庐山)和城市(南京)开展浓雾观测实验,通过对照高山云雾理化特征,以探究城市浓雾中不同尺度雾滴的化学组分与大气复合污染物以及雾的微物理特征之间关系。2013年12月在南京和2016年1月在庐山设立采样点,进行外场雾观测实验。利用观测实验中获取的三级分档雾水和分粒径气溶胶的水溶性离子浓度,气溶胶数浓度谱、雾滴谱以及自动气象站获取的气象要素等资料,通过对比研究浓雾过程中4-16μm(三级)、16-22μm(一一级)、>22μm(一级)3个粒径范围雾滴(雾水)与分粒径气溶胶的微物理特征和化学特性,探讨不同粒径气溶胶粒子吸湿增长对雾滴的贡献以及气溶胶离子组分对不同尺度雾滴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京的城市浓雾形成后,雾滴的增多主要集中在第三级4-16μm的小滴阶段,第二级中滴(16-22μm)和第一级大滴(>22μm)增加数量相对较少。分粒径气溶胶0.5-1μm的中粒径气溶胶粒子数量下降最多,凝结增长贡献最大。小雾滴继续碰并成长为中滴和大滴,中滴和大滴继续捕获小滴,而且捕获效率逐渐增大,使雾滴向大滴端变化,雾滴谱也相应变宽。庐山云雾雾滴同样是第三级小滴数浓度最高,中滴和小滴相对更低一个数量级。与庐山雾滴相比,南京浓雾中雾滴数浓度数值较小,但变化趋势更为一致,较为平缓,而且第三级小滴和第二级中滴数值相近。南京三级分档雾水的pH值为2.7-6.9,呈酸性,第三级雾水的pH值最小,第二级和第一级相对较高,平均值分别是4.58、5.27和5.68。小滴雾水电导率数值最高,第三级雾水的电导率达到1000μs/cm以上。庐山三级分档云雾水各级pH平均值分别为5.16、5.11和4.79, 呈轻度酸性。电导率在33.1-268μS/cm范围内,离子浓度远低于南京雾水。南京三级分档雾水中测定的阴、阳离子浓度在4-16μm小滴雾水中均为最高,在第二级和第一级雾水中相差不大。阴离子中NO3-和SO42-浓度最高,Cl--NO2-浓度最低,而且各阴离子所占比重相对稳定,变化不大。与以往南京雾水观测实验得到的SO42-浓度古绝对优势的结论有差异,南京大气污染由硫酸型向氮氧化物为主的复合型污染转化。阳离子中Ca2+的浓度在第一级大滴雾水中最高,二级和三级雾水中NH4+的浓度最高,Na+、K+和Mg2+的浓度相对很低。阴离子NO3-和SO42-来源相似,主要是吸收了硫酸盐气溶胶和硝酸盐气溶胶粒子以及气态污染物,与分粒径气溶胶中各粒径段阴离子NO3-和SO42-均表现出较高值相对应。雾水中阳离子含量较高的Ca2+则主要来自于对气溶胶的吸收,同样在气溶胶中检测到阳离子Ca2+浓度最高。在庐山云雾水的离子成分中,阳离子NH4+所占比例最高,各级雾水阴离子中,NO3-的比例最高,其次为SO42-。庐山大气污染也发生转型,从硫酸型污染转化为氮氧化物氧化为主的复合型污染。在南京浓雾天气中,能见度为50m左右,短波辐射减弱形成稳定逆温层,雾体发展强盛,雾顶高度在500m左右,有助于污染气溶胶的累积并吸湿增长向雾滴转化。庐山的两次云雾以北风风向为主,且风速较大,低温环境和较低的水汽压有利于湿空气受地势抬升后凝结形成雾滴。采样点受辐射降温影响较小,受平流输送影响较大。相比之下南京城市浓雾中雾滴的存在更为稳定,庐山云雾滴的停留较为短暂。
陈挚秋[9](2017)在《重庆市北碚区PM2.5、PM10质量浓度变化及其与降水酸度的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多数省份出现雾霾肆虐的天气状况。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老牌工业基地,素有“雾都”之称。加之特殊的盆地地形,静风频率较高,因此,大气颗粒物不易扩散,空气质量差,酸雨频率高。与此同时,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空气质量直接关乎居民健康状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致霾的主要原因与大气颗粒物PM2.5、PM10息息相关,且对降水的酸度也有影响。故探讨重庆市大气颗粒物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酸度的关系,对重庆市大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本文以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顶楼为观测点,于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对大气的PM2.5、PM10样品进行了采集分析,期间共采集有效样品118个。此外,为研究重庆市降水中主要致酸离子与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对2015-062015-09的38场降水进行了样品采集,并对降水的pH、电导率(EC)、SO42-、NO3-浓度进行测试。研究结果如下:(1)大气颗粒物的时间变化特征:观测期间PM2.5、PM10月均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非常大,分别为34.471μg/m3和54.290.2μg/m3。但是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冬季最高,且变化幅度较为平稳;夏季最低,且变化幅度较大。换言之,空气质量夏季最好,秋季、春季次之,冬季最差。这可能与重庆特殊的自然条件有关:冬季空气湿度大,静风频率高,多雾天气的出现加剧了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程度;夏季多雨,降水对大气颗粒物有较好的清洁作用,减轻了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程度。PM2.5和PM10质量浓度做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R=0.93,且PM2.5在PM10中所占比值达0.550.79,推测出PM2.5质量浓度变化对空气质量影响较PM10大。(2)大气颗粒物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利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结果显示,PM2.5、PM10与降水相关系数分别为-0.77、-0.78,与平均风速分别呈-0.67和-0.58,这主要是因为降水、风速对颗粒物具有清除和稀释的作用;平均气压与大气颗粒物PM2.5、PM10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66;在高湿度的条件下,湿度与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呈弱正相关性。此外,测试大气样品的阴离子,NO3-/SO42-的平均值为0.37,推测出,重庆市的主要污染源为固定源,这可能与重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有关。(3)场降水特征及其与PM2.5、PM10的关系:重庆市北碚区夏季降水中酸雨场次占所有场次28.9%,且酸雨pH值总体偏高,故北碚区夏季大气污染程度较轻。雨水的EC较低,且EC与pH值的相关系数R=0.23,表明两者相关性差。夏季大气降水中主要酸根离子为SO42-,且SO42-在大气颗粒物中与降水中的SO42-有类似的变化趋势,说明大气颗粒物对降水酸度有直接影响。原因可能与大气颗粒物中SO42-的含量较高,且颗粒物中的SO42-更易进入降水有关,从而引起降水pH值下降,导致酸雨。近年来,降水SO42-/NO3-的比值逐年减小,NO3-对降水酸度的贡献逐年增大,说明能源结构表现出由燃煤型向煤油混合型转变的趋势。
鲍俊哲[10](2016)在《中国气温和空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与脆弱性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气候变暖和空气污染是当今世界和中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研究中国气温和空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有助于了解目前的状况和更有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气温和空气污染都可能给人群健康带来危害,这些危害不止出现在高温或低温发生的当天,还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气温对人群的危害在不同纬度地区可能呈现不同的特点,全面研究温度—死亡关系和空气污染—死亡关系有助于更好的采取干预措施以便减少其带来的危害。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未来高温热浪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会有所加大,为了更加高效的应对气候变暖,需要找出面临高温危害最为严峻的区域和人群进行重点干预,通过高温脆弱性评估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目的:(1)通过对中国气温和空气污染的时空分析,找到面临高温危害和空气污染严峻的区域,为管理者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2)研究气温和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3)进行高温脆弱性评估,便于管理者对面临高温危害最严峻的区域和人群进行重点干预。方法:(1)绘制中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01—2014年间年均气温和高温天数的变化线图,以及热浪天数在不同城市的分布情况。绘制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和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随时间变化的线图和分布直方图。通过GeoDa软件运用空间全局自相关和空间局部自相关研究API和AQI的空间聚集性,研究API和AQI在不同年份和月份的重心转移路径,以及空气污染首要污染物报告情况和空气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等;(2)以4个不同纬度中国城市(武汉、长沙、桂林和海口)为例,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结合分布延迟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ur model,DLNM)研究温度和空气污染对人群死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以及气温对不同人群死亡的影响;(3)以海南省为例进行高温脆弱性评估研究:首先通过画线图和柱形图了解海南省18个县市1971—2010年40年间高温天数变化和分布情况,然后通过查阅文献和咨询相关专家,选取高温脆弱性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对高温脆弱性指标中的社会经济学指标提取主成分,通过特征根和方差解释百分比确定提取主成分的个数,然后综合标准化后的暴露性指标和提取的主成分信息生成最终脆弱性得分。最后将海南省18个县市对应的高温脆性得分在地图上进行展示。结果:(1)研究时间段内相应城市的年均气温和高温天数呈现小范围规律波动,邻近地区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API值在2001—2012年有一个下降的趋势,API和AQI的高浓度值都在北方城市有一个聚集趋势,而低浓度值在南方城市有聚集趋势。AQI值在每天下午15点到17点相对最低。API值重心在2001到2003年有一个南移的趋势,之后到2012年呈现无规律小范围波动。API值重心在冬季有向北方移动的趋势。AQI值重心在不同月份间的移动未呈现明显规律和方向。空气污染报告的首要污染物主要为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 PMio)和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AQI值与PM2.5和PM1o的相关性较好,臭氧(Ozone,03)与AQI及其余污染物的相关性较差,且为负相关。03浓度在一天的下午15点到17点相对最高;(2)4个城市的寒冷月份主要为十二月、一月、二月和三月,炎热月份主要为六月到九月。武汉、长沙、桂林和海口寒冷月份与炎热月份的死亡人数之比分别为1.43、1.54、1.37和1.12。高温对死亡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高温发生后的3天以内,而且在高温发生当天的危害最大;低温对死亡的影响可以延续到低温发生后的21天。以相应城市的最适温度为参考,武汉、长沙、桂林和海口低温导致死亡的相对危险度(95%置信区间)分别为4.78(3.63,6.29)、2.38(1.35,4.19)、2.62(1.15,5.95)和2.62(1.44,4.79),滞后天数设定为21天;相应的高温导致死亡的相对危险度(95%置信区间)为1.35(1.18,1.55)、1.19(0.96,1.48)、1.22(0.82,1.82)和2.47(1.61,3.78),滞后天数设定为3天。武汉市极低温度对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老年人群死亡影响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62(3.92,8.06)、5.53(2.87,10.69)和5.80(4.29,7.84);相应的极高温度导致死亡的相对危险度(95%置信区间)为1.39(1.15,1.67)、1.45(0.98,2.16)和1.32(1.14,1.54)。API值对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3)1971—2010年海口市、琼海市、澄迈县、临高县和白沙黎族自治县的高温天数有增多的趋势,40年间高温天数最多的城市为昌江黎族自治县,共1864天,平均每年46.6天。9个社会经济学指标间存在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与暴露性指标信息综合后,最终高温脆弱性得分最高的为白沙黎族自治县,得分最低的为三亚市。结论:政府应对受高温危害和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区域重点关注并采取措施减轻其危害,同时采取措施降低冬季空气污染。AQI指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PM2.5和PM10的污染程度,但对03的代表性较差;不同纬度城市具有不同的温度—死亡关系,当地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区域性预防和保护措施来更加高效的应对气候变化。高温对死亡的危害主要发生在高温出现后的较短时间段内,而低温对死亡的危害可以持续较长时间。低温和高温对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老年人群死亡的危害更大。海南省不同县市的高温天数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面临的高温危害程度也不相同,对高温脆弱性高的地区和人群进行重点干预,可以更好的应对高温危害和保护人群健康。
二、重庆地区浓雾对人肺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地区浓雾对人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冬季冠层辐射雾形成机制观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观测概况、资料选取与处理 |
2.1 观测时间、地点及仪器介绍 |
2.2 数据处理说明 |
第三章 雾中微物理特征 |
3.1 雾过程概况 |
3.1.1 上层雾过程(48.8m) |
3.1.2 下层雾过程(24.9m) |
3.2 平均雾滴谱 |
3.3 碰并作用对微物理过程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雾中主要物理过程 |
4.1 D_v与ε非单调性变化个例分析 |
4.2 不同阶段雾滴谱与微物理量关系 |
4.2.1 平均雾滴谱 |
4.2.2 微物理量关系 |
4.3 其它雾过程 |
4.3.1 雾过程概况 |
4.3.2 微物理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雾滴谱拟合 |
5.1 Gamma分布函数 |
5.2 G指数分布函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本文特色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文特色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基于公共健康需求的景观资源优化利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公共健康 |
1.1.2 景观资源的利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收集法 |
1.4.2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5 相关理论基础 |
1.5.1 环境心理学 |
1.5.2 生态系统理论 |
1.5.3 环境养生学理论 |
1.5.4 复愈性环境理论 |
1.5.5 森林医学理论 |
第2章 景观资源对健康的作用机制 |
2.1 对健康的作用因子及其功效 |
2.1.1 小气候 |
2.1.2 清新的空气 |
2.1.3 植物芬多精 |
2.1.4 负氧离子 |
2.1.5 声环境 |
2.1.6 绿视率 |
2.2 小结 |
2.2.1 景观资源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
2.2.2 景观资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2.2.3 景观资源对社会健康的影响 |
第3章 公共健康与景观资源结合的案例与分析 |
3.1 公共健康与景观资源结合的案例 |
3.1.1 FUFU山梨保健农园——公共健康与农业资源、森林资源的结合 |
3.1.2 台湾飞牛牧场——公共健康与农业资源的结合 |
3.1.3 钱塘农园——公共健康与农业资源的结合 |
3.1.4 德国黑森林——公共健康与森林资源的结合 |
3.1.5 日本赤泽自然休养林——公共健康与森林资源的结合 |
3.1.6 韩国山阴疗养林——公共健康与森林资源的结合 |
3.2 案例对比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我国公共健康与景观资源结合利用的模式及其发展路径分析 |
4.1 康养农业+的产业模式——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
4.2 康养农业的发展路径分析 |
4.2.1 保护原生景观资源风貌 |
4.2.2 强化顶层设计 |
4.2.3 人才培养 |
4.2.4 产业的融合 |
4.3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导演作品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生态纪录片的概念 |
二、生态美学的概念 |
第二节 大卫·爱登堡简介 |
第三节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概述 |
第二章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的多样关系呈现 |
第一节 对生态主体间关系的表现 |
一、动植物个体关系 |
二、动植物种群关系 |
三、动植物群落关系 |
第二节 对生态主体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展现 |
一、动植物与复杂自然环境的抗争 |
二、动植物对复杂自然环境的适应 |
三、动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
第三节 对人类与生态主体关系的映现 |
一、人类与动植物的领地争夺 |
二、人类对动植物的捕杀伤害 |
三、人类对濒危动植物的保护 |
第四节 对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体现 |
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
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
三、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 |
第三章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平等和谐的生态价值 |
第一节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对生态平等的宣扬 |
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 |
二、对生态中心主义的反对 |
三、对生物平等权利的维护 |
第二节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对和谐之美的追求 |
一、视听元素的和谐呈现 |
二、内容形式的和谐运用 |
三、审美意蕴的和谐表达 |
第三节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对生态价值的表达 |
一、肯定自然本身的价值 |
二、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 |
三、引发观众的伦理哲思 |
第四章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对审美体验的准确把握 |
第一节 对静观之美的延续 |
一、对自然法则的遵从 |
二、对精彩瞬间的静待 |
三、生态化的审美传达 |
第二节 对参与之美的尝试 |
一、体验式讲解的运用 |
二、创作者到画面中来 |
三、强调观众审美参与 |
第三节 对静观与参与的双重把握 |
一、对拍摄对象的亲近与研究 |
二、对有人与无人的恰当选择 |
三、对观众审美意识的潜默影响 |
第五章 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中环境保护的生态诉求 |
第一节 对生态危机的揭示与反思 |
第二节 对生态文明的践行与维护 |
第三节 对生态蓝图的铺设与勾勒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对象与意义 |
2 研究回顾与评议 |
3 相关理论与方法 |
4 章节安排与布局 |
5 语料来源与体例 |
上编 动力/道义“情态动词+VP”的句法关系 |
第一章 述宾/状中的鉴定标准与“情态动词+VP”结构 |
1 句法表现与鉴定方式 |
1.1 硬性标准与辨别能力 |
1.2 次级证据与间接旁证 |
2 情态类型与鉴定标准 |
2.1 句首话题与承前省略 |
2.2 问句回答与正反提问 |
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肯”的谓语核心地位及其对VP的控制 |
1 肯与意愿的差异 |
1.1 诸家释义与对比研究 |
1.2 语义特征与意愿表达 |
2 结构关系与核心证明 |
2.1 述谓性质与宾语特征 |
2.2 相关表现与述语性质 |
3 支配控制与间接旁证 |
3.1 控制强度与自主行为 |
3.2 句法转变与控制弱化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从“敢VP”的句法特征及其构式化看句法功能的转化 |
1 情态类别与功能特征 |
1.1 义项划分与词化性质 |
1.2 指令功能与谦逊表达 |
2 句法表现与相关旁证 |
2.1 硬性标准与结构类型 |
2.2 语义重点与句法地位 |
2.3 对举共现与相似性质 |
2.4 近义替换与关系类同 |
3 语义演化与功能转变 |
3.1 硬性标准与状中结构 |
3.2 说明阐释与重点后移 |
3.3 副词共现与相似性质 |
3.4 状中替换与结构类同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动力情态到道义情态“可以VP”句法表现的平行性 |
1 表达功用与性质类别 |
1.1 核心语义与转喻机制 |
1.2 情态特征与下位类别 |
2 述宾关系与句法证据 |
2.1 正反提问与近似表现 |
2.2 “吗”字问句与回答方式 |
2.3 前置话题与宾语性质 |
2.4 承前省略与结构类型 |
3 述语性质与平行表现 |
3.1 提问格式与鉴定标准 |
3.2 回答方式与结构性质 |
3.3 句首分布与话题操作 |
3.4 宾语省略与中心成分 |
4 相关旁证与近似表现 |
4.1 对举共现与性质类同 |
4.2 近义替换与结构相似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要VP”句法特征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
1 情态特征与性质类别 |
1.1 词类归属与情态属性 |
1.2 情态淡化与功能转变 |
2 主语意愿与宾语关涉 |
2.1 兼语隐含与个性特征 |
2.2 鉴别标准与共性特征 |
2.3 话题回答与典型差距 |
3 道义来源与宾语性质 |
3.1 平行表现与述语特征 |
3.2 典型差距与个别例外 |
3.3 主语提升与个性特征 |
4 评价命题与状语功能 |
4.1 不同表现与关系差异 |
4.2 副词特征与状中关系 |
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动力/道义情态及相关性质对结构关系的影响与制约 |
1 动力情态与述语功能 |
1.1 谓语核心与相关证明 |
1.2 功能遗留与残存表现 |
2 情态转变与功能差异 |
2.1 支配弱化与典型降低 |
2.2 使用限制与可接受度 |
3 谓词性质与音节差异 |
3.1 判断构式与特殊动词 |
3.2 句法表现与单双音节 |
4 本章小结 |
下编 从动力/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句法功能的转变与证明 |
第七章 情态动词的情态类型与内部功能差异 |
1 认识分化与句法特征 |
1.1 隐喻机制与认识情态 |
1.2 条件可能与逻辑关系 |
1.3 句法证据与认识属性 |
2 功能差异与使用频率 |
2.1 动力情态与内部差异 |
2.2 道义情态与功能差异 |
2.3 词类归属与句法证据 |
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应该VP”句法特征的区别与对立 |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
1.1 评价判断与语用指令 |
1.2 估测推理与隐喻机制 |
2 关涉对象与述语功能 |
2.1 正反提问与成分简省 |
2.2 回答方式与表义中心 |
2.3 变换分布与句法同构 |
2.4 承前省略与述谓性质 |
3 说明阐释与状中关系 |
3.1 提问格式与相关表现 |
3.2 位置固化与变换限制 |
3.3 组合回答与意义重点 |
3.4 近义替换与对举共现 |
4 判断性质与功能争议 |
4.1 表义重点与状语功能 |
4.2 提问方式与主要证据 |
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得VP”的句法特征与方言特色 |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
1.1 词类归属与情态特征 |
1.2 体词成分与归属争议 |
2 支配关系与述宾结构 |
2.1 正反提问与方言旁证 |
2.2 标准缺失与研究深度 |
2.3 鉴定标准与结构差异 |
2.4 比字句式与分布位置 |
3 评价说明与状语性质 |
3.1 吧字问句与评注功能 |
3.2 位置游移与主观评注 |
3.3 近义替换与结构相似 |
3.4 表义重点与省略限制 |
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能VP”的话题化表现及控制度变化 |
1 语义讨论与情态分类 |
1.1 细化类别与核心语义 |
1.2 语义条件与情态类型 |
2 情态类型与话题表现 |
2.1 动力情态与话题结构 |
2.2 道义情态与话题结构 |
2.3 认识情态与话题结构 |
3 情态转变与控制强度 |
3.1 动力情态与支配控制 |
3.2 道义情态与支配控制 |
3.3 认识情态与去控制化 |
4 其他标准与不同表现 |
4.1 述谓性质与动词共现 |
4.2 状语功能与近义替换 |
5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会VP”的情态特征与结构关系的特殊性 |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
1.1 主体能力与动力情态 |
1.2 核心语义与认识情态 |
2 组合系联与述宾特征 |
2.1 提问格式与对举共现 |
2.2 变换分布与句首话题 |
3 评价判断与状语功能 |
3.1 相似特征与区别表现 |
3.2 分布位置与副词特征 |
4 本章小结 |
第十二章 情态的历时演化与句法功能转变 |
1 情态来源与结构关系 |
1.1 动源情态与述宾结构 |
1.2 形源情态与述语功能 |
2 情态发展与功能变化 |
2.1 关系转变与动力影响 |
2.2 特殊来源与功能发展 |
3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国环境规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排污权交易机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环境规制与环境污染 |
2.1.1 环境规制效率 |
2.1.2 环境规制效果 |
2.2 环境污染与公众健康 |
2.2.1 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
2.2.2 水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
2.3 环境规制与公众健康 |
2.4 文献述评 |
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环境规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3.1.1 环境规制的概念 |
3.1.2 环境规制工具 |
3.1.3 排污权交易机制 |
3.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3.1.5 环境规制的政治经济学模型 |
3.2 公众健康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3.2.1 流行病学理论 |
3.2.2 Grossman模型 |
4 环境规制、环境污染与公众健康的作用机理 |
4.1 环境规制影响环境污染的作用机理 |
4.2 环境污染影响公众健康的作用机理 |
4.3 环境规制、环境污染与公众健康 |
4.4 环境规制、环境污染与公众健康影响关系模型构建 |
4.4.1 基于倍差法(双重差分模型)的模型构建 |
4.4.2 基于中介效应的模型构建 |
5 环境规制对公众健康的改善效应检验 |
5.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
5.1.1 健康效应终端选择 |
5.1.2 解释变量 |
5.1.3 中介变量 |
5.1.4 控制变量 |
5.2 实证检验及分析 |
5.2.1 试点前后简单对比分析 |
5.2.2 公众健康改善效应分析 |
5.2.3 稳健性检验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与建议 |
6.2.1 关于环境污染 |
6.2.2 关于公众健康 |
6.2.3 关于排污权交易机制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一次浓雾过程的观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仪器与资料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天气分析 |
3.2 宏观特征 |
3.3 微物理特征 |
4小结与讨论 |
(7)环境空气污染短期和长期暴露的血脂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2013~2016年武汉市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分析 |
1 方法 |
1.1 数据来源与整理 |
1.2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2013 ~2016年武汉市空气污染状况 |
2.2 污染物时间分布趋势 |
2.3 污染物空间分布规律 |
2.4 气象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武汉市2013~2016年空气质量 |
3.2 空气污染物时空分布规律 |
3.3 气象因素与空气污染 |
第二部分 :空气污染物短期和长期暴露的血脂效应定性研究 |
1 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整理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空气污染的总体血脂效应 |
2.3 暴露时间对血脂效应的影响 |
2.4 不同空气污染物的血脂效应特征 |
2.5 不同血脂指标对空气污染的反应规律 |
3 讨论 |
3.1 各空气污染物血脂作用规律比较 |
3.2 各血脂指标变化规律比较 |
3.3 暴露时间与血脂效应 |
第三部分 :PM_(2.5)短期和长期暴露的血脂效应定量研究 |
1 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整理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PM_(2.5)单污染物模型血脂效应 |
2.2 PM_(2.5)和CO双污染物模型血脂效应 |
2.3 PM_(2.5)和SO_2双污染物模型血脂效应 |
2.4 PM_(2.5)和NO_2双污染物模型血脂效应 |
2.5 PM_(2.5)和O_3双污染物模型血脂效应 |
2.6 双污染物模型和单污染物和结果比较 |
3 讨论 |
3.1 其它空气污染物对PM_(2.5)血脂效应的联合作用 |
3.2 PM_(2.5)暴露时间与血脂水平改变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国东部城市与高山浓雾中三级分档雾水的理化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观测实验 |
2.1 样品采集 |
2.1.1 观测地点 |
2.1.2 采样仪器 |
2.1.3 分析仪器 |
2.1.4 采样时段 |
2.2 样品分析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中国东部高山云雾水理化特性分析 |
3.1 庐山云雾过程气象条件分析 |
3.2 庐山云雾滴的微物理特征 |
3.3 庐山云雾水化学特性及离子来源分析 |
3.3.1 pH值与电导率 |
3.3.2 离子组分 |
3.3.3 离子相关性分析 |
3.3.4 后向轨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东部城市浓雾理化特性分析 |
4.1 南京浓雾气象条件的演变及边界层结构特征 |
4.2 南京浓雾中三级分档雾滴与分粒径气溶胶的微物理特征 |
4.3 南京浓雾中三级分档雾水与分粒径气溶胶的化学特性 |
4.3.1 离子组分 |
4.3.2 pH与电导率 |
4.4 城市浓雾与高山云雾观测结果对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5.3 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重庆市北碚区PM2.5、PM10质量浓度变化及其与降水酸度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M_(2.5)、PM_(10)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酸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本区前人研究主要成果 |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PM_(2.5)、PM_(10)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2.2.2 降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2.3 样品实验处理与分析 |
2.3.1 PM_(2.5)、PM_(10)质量浓度算法 |
2.3.2 PM_(2.5)、PM_(10)阴离子浓度测试过程 |
2.3.3 场降水pH、EC、SO_4~(2-)、NO_3~-测试过程 |
2.4 空气质量标准 |
第3章 重庆市北碚区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质量浓度变化规律 |
3.1 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
3.2 PM_(2.5) 与PM_(10)相关性分析 |
3.3 气象要素对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的影响 |
3.3.1 PM_(2.5)、PM_(10)与平均气温的关系 |
3.3.2 PM_(2.5)、PM_(10)与平均风速的关系 |
3.3.3 PM_(2.5)、PM_(10)与平均气压的关系 |
3.3.4 PM_(2.5)、PM_(10)与平均相对湿度的关系 |
3.3.5 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对能见度的影响 |
3.3.6 降水对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的影响 |
3.4 PM_(2.5)、PM_(10)阴离子化学特征 |
3.5 PM_(2.5)、PM_(10)来源分析 |
3.6 大气颗粒物治理建议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重庆市北碚区6月~9 月大气降水化学特征分析 |
4.1 雨水中PH、EC值特征 |
4.2 雨水中主要酸根离子SO_4~(2-)、NO_3~-分析 |
4.3 离子来源分析 |
4.4 大气颗粒物PM_(2.5)、PM_(10)与降水酸度的关系探讨 |
4.5 酸雨治理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不足 |
5.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气温和空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与脆弱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国2001—2014年气温和空气污染时空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2001—2014年高温天数变化情况和热浪次数分布 |
3.2 2001—2012年API值变化情况 |
3.3 API和AQI值在不同城市、不同月份和不同时刻的分布情况 |
3.4 API和AQI值空间自相关分析 |
3.5 API和AQI值重心转移路径 |
3.6 首要污染物报告情况 |
3.7 2014年AQI污染物浓度值分析 |
3.8 O_3浓度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气温和空气污染对人群死亡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气温和死亡人数在不同月份的分布 |
3.2 气温对死亡的影响 |
3.3 空气污染对死亡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海南省18县市1971—2010年高温天数变化趋势和高温脆弱性评估 |
1 研究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海南省18县市1971—2010年高温天数变化情况及分布 |
3.2 2014年高温天数和一些社会经济学指标在不同县市的分布 |
3.3 高温脆弱性指标中社会经济学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
3.5 高温脆弱性分布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中使用的部分R软件代码)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重庆地区浓雾对人肺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冬季冠层辐射雾形成机制观测研究[D]. 孙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基于公共健康需求的景观资源优化利用与研究[D]. 陆洁琼. 扬州大学, 2021(09)
- [3]大卫·爱登堡生态纪录片研究[D]. 孙婷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D]. 王伟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中国环境规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排污权交易机制为例[D]. 刘凇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一次浓雾过程的观测分析[J]. 甄晓菊,吴国明,杨晓亮. 黑龙江气象, 2019(02)
- [7]环境空气污染短期和长期暴露的血脂效应研究[D]. 肖三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8]中国东部城市与高山浓雾中三级分档雾水的理化特性[D]. 康博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03)
- [9]重庆市北碚区PM2.5、PM10质量浓度变化及其与降水酸度的关系探讨[D]. 陈挚秋. 西南大学, 2017(02)
- [10]中国气温和空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与脆弱性评估研究[D]. 鲍俊哲. 武汉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