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虽然《共产党宣言》不是马克思探讨现代性问题的专著,但是涉及现代性的诸多视角和维度,体现出丰富深刻的现代性韵味,其中蕴含和阐释的现代性思想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梳理《共产党宣言》阐释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基本方法、逻辑思路以及基本思想,本研究概括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怎样运用唯物史观考察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充分展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矛盾裂变”特质,揭示未来重构现代性的历史主体以及现代性重构的未来展望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现代性思想;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下文简称《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巨著,堪称人类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文献之一。学界关于《宣言》的解读数不胜数,大致从三个视角展现《宣言》丰富的内涵和现实价值,一是基于《宣言》主旨(共产主义组织政治纲领)定位的科学共产主义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从社会学和政治学视角解读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视角阐释《宣言》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以及当代价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三是挖掘《宣言》现代性思想因子中蕴含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聚焦于该思想的主要内涵。
虽然《宣言》不是马克思探讨现代性问题的专著,但是涉及现代性的诸多维度和视角,体现出丰富深刻的现代性韵味,其中蕴含和阐释的现代性思想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从多方面解读《宣言》蕴含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包括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基本方法、逻辑思路以及基本思想,总结出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共产党宣言》现代性批判的基本方法
列宁谈到《宣言》的价值时特别强调,“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辦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1],可见,列宁不仅高度评价《宣言》的价值属性和政治使命,而且明确指出“新的世界观”即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因此,《宣言》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新的世界观”考察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批判维度,将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上。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过往思辨历史哲学分析,通过科学考察人类社会发展本质与客观规律总结的思想成果,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致安年科夫的信》《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等早期著作中。马克思1859年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高度总结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2]591,由此可知,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观点包括一定条件下的生产力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每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历史和精神历史的基础,因此,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客观进程,这也是贯穿《宣言》的基本理论。
《宣言》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现代“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经历了行会经营、工场手工业到现代大工业的演变过程,即行会师傅、中间等级到现代资产者的转变过程,可见,现代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结晶体,而是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因此,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考察现代资本主义时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2]50,究其原因,一方面,尽管“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36,通过不断改革现代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乃至全部社会关系消除了一切封建和宗法的关系,创造出一个庞大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即世界性的资产阶级民族,但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2]36;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抗性深刻体现为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马克思强调,现代经济危机和商业危机频繁发生以及对生产力的摧毁符合社会基本矛盾推进的特质,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的展现,在他看来,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物质武器——现代生产力,而且生产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无产阶级。上述结论从一个角度展现出现代性的流动性特点,即社会内部要素相互作用、不断优化的过程。
二、《共产党宣言》现代性批判的逻辑和基本思想
第一,现代无产阶级是重构现代性的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现代性蕴含了矛盾裂变的特质和自我否定的趋势,这意味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必将随着历史车轮逐渐退出世界舞台,虽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自产生起就标榜“为资产阶级服务”,但是资产阶级不可能主动推翻代表自身利益的“委员会”。面对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的商业危机和周期性经济危机,资产阶级一方面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开拓新的市场,在马克思看来,这两种办法不过是用“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应对危机,这种解决现代性矛盾的“方案”并非治愈现代性的“良药”。受到阶级属性和阶级局限性的影响,资产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解决现代性矛盾的方案,根据马克思的描述,现代资产阶级会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走向历史的反面和现代性的对立面,重构现代性的任务必然落到伴随大工业和资产阶级一同成长的无产阶级肩上,因此,《宣言》中明确表述,无产阶级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主体,是变革现代社会的根本性力量,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现代性的重构者。具体来说,虽然现代资产阶级开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了现代机器大工业,但是无产阶级才是现代机器的实际操作者,是现代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更是现代生产力的体现者和实践者,在资本主义时期,为了摆脱受剥削和受奴役的地位,无产阶级不仅要解放自身,而且要带领整个社会摆脱剥削、压迫以及阶级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人阶级体现出先进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必将肩负起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一切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和自身的历史使命,真正成为重构现代性的历史主体。
(一)《宣言》展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矛盾裂变”
第一,“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推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和实现社会的巨大进步,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运转逻辑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首先,现代资本内在逻辑包含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属性,资本不断“驱使人们探索整个自然界”“驱使人们采用新的方式加工自然物”“驱使人们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它第一次使物质生产实践变成一种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2]36。其次,现代社会带来了现代文明,使人类摆脱“愚昧”的状态,促进自我意识觉醒。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资产阶级通过变革和创新建立拥有统一的政府、法律、民族利益以及关税的国家,“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它促进工商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再次,现代社会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2]35-36“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众所周知,《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纲领和指南,意味着它并非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理论活动的总结,而是直接联系现代工人运动的现实实践,属于长期理论探究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马克思将无产阶级解放建立在长期考察和全面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还在《宣言》中多次表达现代社会自身矛盾裂变的必然趋势。
《宣言》不仅阐释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矛盾裂变”特质,而且从现代性矛盾激化的现实主体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出发,揭示出未来重构现代性历史主体、现代性重构未来展望以及价值取向。
(二)《宣言》阐发了未来共产主义现代性的重构思想
第二,现代社会在“血与火”的洗礼和竞争中脱颖而出,展现出资本逻辑产生的“负能量”。首先,人在资本逻辑中成为“单向度”和“抽象性存在”,究其原因,“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在现代社会,雇佣劳动用表面上虚假的自由掩盖现实中残酷的剥削,比如,“工资”只是名义上体现出工人作为“自由劳动者”的现实价值,实质上却掩盖了工人非人和物化的现实困境,资本的生存逻辑必然导致自由的个性彻底泯灭,使得工人成为机器附属品、人从“目的”蜕变成资本赚钱的“工具”。其次,资本逻辑带来社会道德腐化和堕落。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生存的前提和统治的根本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利润驱使人们“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它就会不顾人间的一切法律;有300%,它就敢冒绞首的风险”[3],人与人之间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和“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一切被“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2]35。
根据《宣言》的内容,马克思明确将现代社会定义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时代”“我们的时代”,针对资本逻辑主导、资产阶级统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性批判,马克思没有停留在“为批判而批判”的单一层面,而是破旧立新,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历史和现实视角等方面充分展现未来共产主义现代性的重建。因此,《宣言》展现的现代性批判基本思想主要指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双重逻辑,即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未来社会现代性的重构。
是一个弱女子在和几个警员争执。那女子丝毫不理会警员的高声斥骂,一边不客气地回嘴,一边快步往这边走。刘雁衡眼睛一亮,大声喊:“黄莺,我在这儿呢。”
《宣言》中,马克思以超凡的社会洞察力和历史前瞻性展现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矛盾裂变特质,并由此探讨社会主义现代性的重塑,树起现代性批判的大旗,开启了现代人自我反思、质疑以及批判之路,思想影响力超越时代限制,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陆徵祥在书中描述自己为一位儒夫子,在儒家道德哲学中成长的人。儒学影响了他对造物主、父母和同类的所作所为。同时,他也是一个基督徒,一个天主教徒。他将基督、天主教会和罗马神圣的教会看作是神圣、美妙和不可替代的补充。因而,在陆徵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环境不一样,校内托管模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如南京市实行弹性离校,广州实行延迟放学,青岛实行家委会主导、学校参与配合的托管模式等。其中,武汉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4年6月发布的《武汉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小学生托管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全市有托管条件的小学,按照“学生自愿,家长委托,规范管理,安全第一,成本收费”的原则,在中午和下午放学后提供托管服务。参加托管服务的学生收费标准为每月80元(每天托管4小时)、每月60元(每天托管3小时)。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自由人联合体”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如下特征,个人发展层面实现自由个性充分发展和能力全面提高,即人们不受任何外界力量的约束,能够根据个体意愿选择生活和劳动方式,充分发挥个体的内在潜力;社会层面打破狭隘的社会分工和交往方式,基于人的普遍交往建立全面、普遍的社会联系;经济层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充分涌流,最终实行按需分配;政治层面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个体解放和人类群体全面发展,即个人自由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的完美融合。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出未来社会中人类发展空间的开放性,充分彰显未来社会现代性重构中人的主体地位。
三、《共产党宣言》中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二,共产主义是未来社会现代性的重构。《宣言》中充分展现和描绘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一部分人统治和一部分人苦难的现实,“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是怎样的一个新世界?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53,他把构建未来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视为当前无产阶级运动和“运动的未来”,以及未来社会现代性重构的目标和价值所在。马克思在《宣言》中将共产主义社会科学论述为现代性的“运动的未来”,进而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重构现代性的科学指南。具体来说,首先是构建开放的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2 年俄文版序言”中提出,“宣告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必然灭亡”是《宣言》的主要任务,一再强调共产党人领导的工人运动可以概括为“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实质就是消灭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改变现代社会的经济关系,重构现代性的经济基础,把社会资本变为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由此可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不是资本增值,而是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不以生产“物”为目的,而以生产人为目的。其次是构建社会文明制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的巨大増长和高度发展”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和争取民主后必须尽力增加社会生产力总量,为此,共产主义社会不仅要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要注重制度变革和创新,构建合理开放的社会文明制度。再次是构建人们可以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马克思认为,构筑“自由人联合体”是未来社会现代性重构的最高价值取向和目标,有助于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将新账中“财政拨款结转”贷方期初余额、“财政拨款结余”贷方期初余额、“非财政拨款结转”贷方期初余额、“非财政拨款结余”贷方期初余额、“专用结余”贷方期初余额之和,减去新账中“经营结余”的差额,记入新账的“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借方。
(一)现代性批判思想对资本主义国家仍有重要价值
20世纪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凯恩斯主义影响下取得相对平稳的经济发展,进而推行了一系列能够缓和阶级矛盾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福利制度以及计划经济,通过提升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地位突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变化。透过现象看本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既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实质,更没有改变资本主宰一切的剥削制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一系列资本战争,一再向我们证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正确无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在美国老牌杂志《名利场》发表文章《1%的“民富、民治、民享”》,内容猛烈抨击金融寡头对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控制,说明“资本统治一切的逻辑”仍然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上演。
在《宣言》中,马克思不仅抓住资本和资本逻辑这一现代性批判的根本因素,而且发现资本逻辑导致人的异化、拜金主义以及社会动荡不安,只要资本还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力量,资本逻辑依然支配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不会过时,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一旦资本主义出现危机,马克思理论就成为时髦观点,正如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很像医生,人们在身体好的时候常常看不到它的作用,但是一旦资本逻辑发疯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就会发挥它特有的批判作用。所以金融危机时,很多人会回过头去读《资本论》”。此外,当今社会盛行的生态主义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等现代性批判思想都没有超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范畴,一旦脱离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根基,必然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
(二)现代性批判思想对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德里达指出,“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的遗产都弥足珍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必然需要构建现代性。一方面,我们要吸收和借鉴《宣言》阐释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思想,比如马克思前瞻性预测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直接包含在资本概念之中,用历史的辩证态度审视资本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特质,充分肯定资本现代性带来现代科技革命、生产方式变革、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物质财富迅猛增长等事实;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资本逐利的本性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人的异化,鉴于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科学地审视资本与资本主义现代性,既要利用资本和市场发展生产力,创造效率和财富,又要制约资本的力量和抵制资本副作用,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控制资本边界,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实现共同富裕。
对于正处在现代化阶段的中国来说,一定要看到170年前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批判以及现代性的后果,既有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有严重的生态恶化;既有人类的自我觉醒,也有民族冲突和种族歧视;既有理性秩序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泛滥。为此,我们要协调现代性生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利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警惕和避免西方现代性悖论在中国上演,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切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协调全面发展,积极创造和探索出一条合理、开放、规律的“中国现代性”之路,不仅避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狭隘性,而且把人的发展确定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与人类和谐共生,这样的现代性之路才能体现马克思现代性重构的价值属性。
综合管廊监控管理系统传输平台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2个部分,即核心交换机和综合通信分站。综合通信分站的功能主要在于数据的交换。同时,任意数量的核心交换机和通信分站在组合和连接的过程中,均等同于一台交换机,因而在网络设计方面和管理方面均十分便利。另外,在设计过程中,每个模块均采用独立的核心CPU进行设计,因而能够实现到端口、到模块的智能化管理。同时,还具有可视化的功能。综合管廊监控管理系统一体化输出平台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1台一体化设备、1个监控节点以及网络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839.
[4]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白芳(1986-),女,中共资阳市委党校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6-0080-04
[收稿日期]2019-03-25
[责任编辑:县晓晴]
标签:现代性论文; 马克思论文; 资产阶级论文; 社会论文; 资本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论文; 中共资阳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