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线连接用卡具,包括可套设在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外部的且具有弹性的圆弧形套环;其中,两个所述管线的连接位置形成向外凸出的凸部,所述圆弧形套环的内侧壁上具有可容置所述凸部的凹槽;所述圆弧形套环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具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可与所述内螺纹匹配连接,以使所述圆弧形套环紧箍在所述连接位置的外部,将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锁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连接简单、快捷且适用范围广。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管线连接用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套设在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外部的且具有弹性的圆弧形套环;其中,两个所述管线的连接位置形成向外凸出的凸部,所述圆弧形套环的内侧壁上具有可容置所述凸部的凹槽;所述圆弧形套环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具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可与所述内螺纹匹配连接,以使所述圆弧形套环紧箍在所述连接位置的外部,将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锁紧。
设计方案
1.一种管线连接用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套设在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外部的且具有弹性的圆弧形套环;其中,两个所述管线的连接位置形成向外凸出的凸部,所述圆弧形套环的内侧壁上具有可容置所述凸部的凹槽;
所述圆弧形套环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具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可与所述内螺纹匹配连接,以使所述圆弧形套环紧箍在所述连接位置的外部,将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锁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连接用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为沿所述圆弧形套环的内侧壁周向设置的环形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线连接用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可径向转动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圆弧形套环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具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二端的通孔,所述内螺纹设置在所述通孔的孔壁上;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形成为握持端;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朝向所述第一端延伸的连接柱,所述外螺纹设置在所述连接柱的外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线连接用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套环的第一端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第一限位槽,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可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径向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线连接用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套环的第一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圆弧形套环外部凸出的第一上凸耳和第一下凸耳,所述第一上凸耳和所述第一下凸耳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上凸耳的底面为与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形状匹配的上凹的圆弧面,所述第一下凸耳的顶面为与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形状匹配的下凹的圆弧面,所述第一上凸耳的底面和所述第一下凸耳的顶面之间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限位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线连接用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上设置有手持杆,所述手持杆与所述转动杆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线连接用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套环的第二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开设方向朝向所述第一端,所述连接柱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端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槽中的卡块,所述卡块可在所述第二限位槽中移动,以带动所述连接柱朝向靠近所述通孔的方向移动或者朝向远离所述通孔的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线连接用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套环的第二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圆弧形套环的外部凸出的第二上凸耳和第二下凸耳,第二上凸耳和第二下凸耳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上凸耳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下凸耳的上表面之间共同形成所述第二限位槽。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管线连接用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套环的顶面具有下凹的第一减重槽,所述圆弧形套环的底面具有上凹的第二减重槽,以使所述圆弧形套环的横截面形状为工字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管线连接用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形套环为圆弧形弹簧钢套环。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线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线连接用卡具。
背景技术
两个管线在连接时,一般需要在两个管线的连接面(即两个管线的接触面)处设置卡具,通过卡具将两个管线连接在一起。
现有技术通常使用法兰对两个管线的连接面进行连接,具体地,法兰包括上法兰和下法兰,上法兰和下法兰上分别具有多个螺栓孔,在连接时,将上下法兰套设在两个待连接的管线的连接面的外部,使上法兰的螺栓孔与下法兰的螺栓孔对准,然后通过穿设在对应的螺栓孔中的螺栓将上下法兰紧固在一起,从而实现两个管线之间的连接。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通过法兰对管线进行连接,其需要多个螺栓分别进行连接,连接复杂且耗时,而且,法兰的内径大小必须与管线的外径相匹配,才能紧密的套设在管线的连接面的外侧而实现对两个管线的有效连接,即不同尺寸的管线需制作对应尺寸的法兰,导致法兰的适用范围很局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线连接用卡具,使得连接简单、快捷,且适用范围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线连接用卡具,包括可套设在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外部的且具有弹性的圆弧形套环;其中,两个所述管线的连接位置形成向外凸出的凸部,所述圆弧形套环的内侧壁上具有可容置所述凸部的凹槽;
所述圆弧形套环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具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可与所述内螺纹匹配连接,以使所述圆弧形套环紧箍在所述连接位置的外部,将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锁紧。
本实用新型的管线连接用卡具,通过设置可套设在两个管线连接位置外部的且具有弹性的圆弧形套环,且圆弧形套环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凹槽,同时在圆弧形套环的第一端设置具有内螺纹的第一连接件,在圆弧形套环的第二端设置具有外螺纹的第二连接件,在使用该管线连接用卡具对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进行固定时,直接将圆弧形套环套设在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的外部,使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外部的凸部伸入至圆弧形套环内侧壁的凹槽中,凹槽的存在使得对连接位置的包覆效果更好,然后将圆弧形套环两端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匹配连接在一起,在连接过程中,只需调节内螺纹和外螺纹之间的配合长度即可将圆弧形套环紧箍在连接位置的外部,实现两个管线连接位置处的锁紧,连接简单、方便且可靠。而且,由于圆环形套环具有弹性,可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形变,同时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之间的调节,从而使得该管线连接用卡具可适用在不同外径的管线上,提高了管线连接用卡具的适用范围。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凹槽为沿所述圆弧形套环的内侧壁周向设置的环形凹槽。
通过将凹槽设置为沿圆弧形套环的内侧壁周向设置的环形凹槽,从而最大范围的包裹管线连接位置形成的向外凸出的凸部,达到较好的连接固定作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可径向转动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圆弧形套环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具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二端的通孔,所述内螺纹设置在所述通孔的孔壁上;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形成为握持端;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朝向所述第一端延伸的连接柱,所述外螺纹设置在所述连接柱的外侧壁上。
这样设置在连接时,将圆环形套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拉紧,然后通过转动转动杆,使连接柱伸入至转动杆的通孔中,通过连接柱外侧壁上的外螺纹与通孔内的内螺纹的相互配合,实现圆环形套环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锁紧,进而将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锁紧。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圆弧形套环的第一端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第一限位槽,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可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径向转动。
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槽以保证转动杆径向转动,不会在轴向上随意移动,从而使得连接过程更易控制。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圆弧形套环的第一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圆弧形套环外部凸出的第一上凸耳和第一下凸耳,所述第一上凸耳和所述第一下凸耳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上凸耳的底面为与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形状匹配的上凹的圆弧面,所述第一下凸耳的顶面为与所述转动杆的一端形状匹配的下凹的圆弧面,所述第一上凸耳的底面和所述第一下凸耳的顶面之间共同形成所述第一限位槽。
通过将第一上凸耳的底面设置为上凹的圆弧面,第一下凸耳的顶面为下凹的圆弧面,第一上凸耳和第一下凸耳上下相对设置,保证了转动杆可以顺滑的转动,减小转动阻力。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上设置有手持杆,所述手持杆与所述转动杆垂直。
通过在转动杆的另一端设置手持杆,在连接时,旋转转动杆,旋紧螺纹的时候,有借力部件,用户握持该手持杆即可方便的旋转转动杆,使得操作更加省力。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圆弧形套环的第二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开设方向朝向所述第一端,所述连接柱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端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槽中的卡块,所述卡块可在所述第二限位槽中移动,以带动所述连接柱朝向靠近所述通孔的方向移动或者朝向远离所述通孔的方向移动。
通过在连接柱的一端设有卡块,卡块可在第二限位槽中向靠近通孔的方向移动或向远离通孔的方向移动,保证了连接柱的轴向移动,使得连接柱不会在径向上随意转动,使得连接过程更易控制。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圆弧形套环的第二端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圆弧形套环的外部凸出的第二上凸耳和第二下凸耳,第二上凸耳和第二下凸耳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上凸耳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二下凸耳的上表面之间共同形成所述第二限位槽。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圆弧形套环的顶面具有下凹的第一减重槽,所述圆弧形套环的底面具有上凹的第二减重槽,以使所述圆弧形套环的横截面形状为工字型。
通过将圆弧形套环的截面设置为工字型结构,在保证圆环形套环对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可靠连接的同时,减少圆弧形套环的质量,减少了耗材,在达到较好的连接固定效果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一种可实施的方式,所述圆弧形套环为圆弧形弹簧钢套环。
圆弧形套环由弹簧钢制成,弹簧钢耐热、耐低温、抗氧化、耐腐蚀等,并且弹簧钢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在一定压力范围内,在载荷去除后不出现永久变形。圆弧形套环由弹簧钢制成,使得卡具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适用范围更广。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的圆弧形套环的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的圆弧形套环的第二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的圆弧形套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的第一连接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圆弧形套环;
11—第一减重槽;
12—第二减重槽;
2—凹槽;
3—第一端;
31—第一上凸耳;
32—第一下凸耳;
4—第二端;
41—第二上凸耳;
42—第二下凸耳;
5—第一连接件;
51—转动杆;
52—手持杆;
53—内螺纹;
6—第二连接件;
61—连接柱;
62—卡块;
63—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两个管线在连接时,一般需要在两个管线的连接面(即两个管线的接触面)处设置卡具,通过卡具将两个管线连接在一起。
现有技术通常使用法兰对两个管线的连接面进行连接,具体地,法兰包括上法兰和下法兰,上法兰和下法兰上分别具有多个螺栓孔,在连接时,将上下法兰套设在两个待连接的管线的连接面的外部,使上法兰的螺栓孔与下法兰的螺栓孔对准,然后通过穿设在对应的螺栓孔中的螺栓将上下法兰紧固在一起,从而实现两个管线之间的连接。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通过法兰对管线进行连接,其需要多个螺栓分别进行连接,连接复杂且耗时,而且,法兰的内径大小必须与管线的外径相匹配,才能紧密的套设在管线的连接面的外侧而实现对两个管线的有效连接,即不同尺寸的管线需制作对应尺寸的法兰,导致法兰的适用范围很局限。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线连接用卡具,使得连接简单、快捷、且适用范围广。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该管线连接用卡具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 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的圆弧形套环的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的圆弧形套环的第二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的圆弧形套环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的第一连接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 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包括可套设在两个管线连接位置外部且具有弹性的圆弧形套环1。其中,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形成向外凸出的凸部,相应的,在圆弧形套环1的内侧壁上设有凹槽2,用于容置管线连接位置形成的向外凸出的凸部。
具体实现时,管线连接位置形成向外凸出的凸部可以是沿着管线连接处连续的环形凸部,此时,可将凹槽2设置为沿圆弧形套环1的内侧壁周向设置的环形凹槽。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凸部也可以是沿着管线连接处周向间隔设置的几段凸部,在该种情况下,凹槽2可以是沿着圆弧形套环1内侧壁周向上设置的环形凹槽,也可以是在圆弧形套环1内侧壁周向上间隔的设置的与凸部对应的几段凹槽。
其中,圆弧形套环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3和第二端4,第一端3设置有第一连接件5,第一连接件5上具有内螺纹53;第二端4设置有第二连接件 6,第二连接件6上有外螺纹63,外螺纹63可与内螺纹53匹配连接,以使圆弧形套环1紧箍在连接位置的外部,将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锁紧。
也就是说,当使用该管线连接用卡具对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进行固定时,首先将圆弧形套环1套设在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的外部,此时使连接位置处的凸部进入至圆弧形套环1内侧壁的凹槽2中,然后将圆弧形套环1的第一端3和第二端4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拉紧,使第一连接件5的内螺纹53与第二连接件6的外螺纹63匹配连接,根据管线连接位置的外径调整内螺纹53 和外螺纹63的配合长度,在内螺纹53和外螺纹63相互旋紧的过程中,圆弧形套环1逐渐收紧,从而将圆弧形套环1紧固在管线的连接位置,实现对连接位置的锁紧。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内螺纹53可以在整个第一连接件5上都设有,也可以只在第一连接件5靠近第二连接件6的方向的前端设有。同样的,外螺纹既可以在第二连接件6上都设置,也可以只在第二连接件6靠近第一连接件 5的那一端前部设置。内螺纹53与外螺纹63配合连接,达到固定圆弧形套环1的作用。内螺纹53和外螺纹63的具体长度只要能够满足将圆弧形套环 1紧箍在连接位置外部,实现对连接位置的锁紧即可,具体设置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为了在保证两个管线的可靠连接的同时,提高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的密封性,具体实现时,还可以在待连接的两个管线之间的连接面上放置密封垫片,然后将圆弧形套环1套设与两个连接管线外部的凸部上,连接两个管线;比如,凸部的外围具有密封垫片,在连接时,凸部和密封垫片均进入至凹槽中,然后通过第一连接件5上的内螺纹53与第二连接件6上的外螺纹63配合连接,固定、锁紧连接好的管线,实现对管线连接点的固定密封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管线连接用卡具,通过设置可套设在两个管线连接位置外部的且具有弹性的圆弧形套环1,且圆弧形套环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凹槽2,同时在圆弧形套环1的第一端3设置具有内螺纹53的第一连接件5,在圆弧形套环1的第二端4设置具有外螺纹63的第二连接件6。在使用该管线连接用卡具对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进行固定时,直接将圆弧形套环1套设在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的外部,使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外部的凸部伸入至圆弧形套环1内侧壁的凹槽2中,凹槽2的存在使得对连接位置的包覆效果更好,然后将圆弧形套环1两端的第一连接件5和第二连接件6匹配连接在一起,在连接过程中,只需调节内螺纹53和外螺纹63之间的配合长度即可将圆弧形套环1紧箍在连接位置的外部,实现两个管线连接位置处的锁紧,连接简单、方便且可靠。而且,由于圆环形套环1具有弹性,可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形变,同时通过内螺纹53与外螺纹63之间的调节,从而使得该管线连接用卡具可适用在不同外径的管线上,提高了管线连接用卡具的适用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圆弧形套环1第一端3的第一连接件5具体可包括:可径向转动的转动杆51。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径向转动指的是转动杆51可绕其自身的径向转动。其中,转动杆51的一端与圆弧形套环1的第一端3转动连接,在转动杆51朝向圆弧形套环1第二端4方向的一端开设有通孔,内螺纹53设置于通孔的孔壁上,在转动杆51的另一端设置于握持端52。相应的,第二连接件6包括朝向圆环形套环1第一端3延伸的连接柱61,外螺纹 63设置于连接柱61的外侧壁上。
具体来说,转动杆51的一端具有开口朝向圆弧形套环1第二端4的通孔,通孔的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53,且转动杆51的一端与圆弧形套环1的第一端3转动连接,保证转动杆51径向转动,不会在轴向上随意移动。连接柱 61朝向圆弧形套环1的第一端3延伸,保证连接柱61的轴向移动,而不会在径向上随意转动。转动杆51另一端设有的握持端,使得在旋转转动杆 51,旋紧螺纹的时候,有借力部件,省力且方便。具体实现方式中,转动杆51一端的外部可以设置一小段凸部,用于与圆弧形套环1的第一端3转动连接;也可以不设置凸部,直接与圆弧形套环1的第一端3转动连接。
参照图2所示,在圆弧形套环1第一端3的外侧壁上有第一限位槽,转动杆51的一端在第一限位槽内径向转动。第一限位槽的设置,保证转动杆 51的径向转动,不会在轴向上随意移动。
其中,第一上凸耳31和第一下凸耳32设置于圆弧形套环1的外侧壁上且向圆弧形套环1的外部凸出,第一上凸耳31和第一下凸耳32上下相对设置,第一上凸耳31的底面与第一下凸耳32的顶面之间形成可以使转动杆51 顺滑转动的第一限位槽。
较为优选的,第一上凸耳31的底面为与转动杆51一端形状相匹配的上凹圆弧面,第一下凸耳32的顶面为与转动杆51一端形状相匹配的下凹圆弧面。通过将第一上凸耳31的底面设置为上凹的圆弧面,第一下凸耳32的顶面为下凹的圆弧面,第一上凸耳31和第一下凸耳32上下相对设置,保证了转动杆51可以顺滑的转动,减小转动阻力。
在具体实现方式中,第一上凸耳31和第一下凸耳32可以是和圆弧形套环1一体成形的,也可以是后期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的。
具体实现时,为了方便操作,还可以在转动杆51的另一端设置有手持杆 52,在本实施例中,手持杆52具体与转动杆51垂直。通过在转动杆51的另一端设置手持杆52,在连接时旋转转动杆51,旋紧螺纹的时候,有借力部件,用户握持该手持杆52即可方便的旋转转动杆51,使得操作更加省力。
其中,手持杆52与转动杆51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在一起,或者是通过卡扣连接,本实用新型不做任何限定。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手持杆52可以是不与转动杆51垂直的,只要能够实现其作为施力部位的作用即可,本实用新型不做任何限定。
继续参照图3,圆弧形套环1的第二端4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槽中设置有卡块62,卡块62可以在第二限位槽中沿靠近圆弧形套环1第一端的3方向或远离圆弧形套环1第一端3的方向移动。卡块62与连接柱61远离圆弧形套环1第一端3的端部连接,连接柱61在卡块62的带动下朝向靠近通孔的方向移动或者是朝向远离通孔的方向移动。
在具体实现方式中,卡块62可以是正方体、长方体,也可以是多边形形成的立体结构,只要能与第二限位槽匹配即可。卡块62与连接柱61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后期焊接,或者是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具体操作中,螺钉可以作为第二连接件6,螺钉的顶部作为卡块62设置于第二限位槽中,螺钉有螺纹的一端作为连接柱61与转动杆52的内螺纹53匹配连接。
其中,圆弧形套环1的第二端4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朝向圆弧形套环1的外部凸出的第二上凸耳41和第二下凸耳42,第二上凸耳41和第二下凸耳42 上下相对设置,第二上凸耳41的下表面和第二下凸耳42的上表面之间共同形成第二限位槽。
在具体实现方式中,第二上凸耳41和第二下凸耳42可以是和圆弧形套环1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后期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的。
在本实施例中,圆弧形套环1的顶面具有下凹的第一减重槽11,底面具有上凹的第二减重槽12,使得圆弧形套环1的截面为工字型。通过将圆弧形套环1的截面设置为工字型结构,在保证圆环形套环1对两个管线的连接位置可靠连接的同时,减少圆弧形套环1的质量,减少了耗材,在达到较好的连接固定效果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圆弧形套环1由弹簧钢制成,弹簧钢耐热、耐低温、抗氧化、耐腐蚀等,并且弹簧钢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在一定压力范围内,在载荷去除后不出现永久变形。圆弧形套环1由弹簧钢制成,使得卡具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适用范围更广。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圆弧形套环1可由其他具有弹性的材质制成,满足刚度要求且具有一定形变能力即可,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8712.1
申请日:2019-01-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1(北京)
授权编号:CN209909357U
授权时间:20200107
主分类号:F16L21/06
专利分类号:F16L21/06
范畴分类:27G;
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中国石油大厦
发明人:鄢运德;陈绍云;马晓曦;常记佳;王子辉;杨华红;程鹏;郭宗轲;顾嘉默;陈丹萍;赵勇勇;赵帮稳
第一发明人:鄢运德
当前权利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杨佩;黄健
代理机构:1120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