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间距论文_冯立强,刘航,孟凡顺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间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间距,分子,电离,函数,结构,硫化物,核磁共振。

核间距论文文献综述

冯立强,刘航,孟凡顺[1](2017)在《空间非均匀场下核间距对不对称分子谐波发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值研究了空间非均匀场下核间距离对于不对称分子HeH~(2+)发射高次谐波以及阿秒脉冲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通过适当调节HeH~(2+)分子离子的核间距离以及空间非均匀参数,不仅谐波发射的截止能量得到了延伸,而且单一的短量子路径也被选择出来对谐波发射起作用.随后适当引入第二束控制激光场,谐波截止能量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形成了两个带宽分别在431 eV和372 eV的连续平台区.最后,通过适当的迭加谐波,可获得脉宽为31 as-65 as的一系列阿秒X射线光源.(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刘国群,米立伟[2](2017)在《氢分子的能量核间距曲线》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有关教材中给出的氢分子能量表达式为出发点,首先参考有关文献给出氢分子能量E与核间距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以此函数关系式为基础计算出E与R之间的数值关系,最后根据该数值关系绘制出E与R之间的关系曲线。(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7年10期)

宋凯莉,于伟威,贲帅,徐彤彤,郭培莹[3](2016)在《理论研究核间距不同的二硫化碳分子的非次序双电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二维全经典系综模型~([1,2,4]),研究了线偏振激光场下,核间距不同的二硫化碳分子的双电离过程。当键长等于2.9245 a.u.时,二硫化碳分子二价离子产额随光强的变化曲线会出现"knee''结构;双电子动量关联谱中的动量主要分布在一、叁象限并且出现"手指"[3]形结构;电离电子的运动轨迹中有明显的重碰撞现象。随着核间距的增大,二硫化碳分子二价离子产额大幅增加但是"knee"会逐渐消失;双电子动量关联谱中,动量逐渐均匀地分布到四个象限;电离电子的运动轨迹中重碰撞现象(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8-05)

何义艳[4](2012)在《S-RESIDOR测定丝光沸石分子筛中的~1H-~(27)Al核间距》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分析、获取固体样品结构信息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几种重要的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技术,接着详细描述了在魔角旋转条件下用于异核核间距测量的一些异核偶极重耦方法,包括基于π脉冲的旋转回波双共振(REDOR,Rotational Echo Double Resonance)和回波转移双共振(TEDOR,Transfer Echo Double Resonance),以及基于绝热过程脉冲改变四极核自旋状态以重新引入偶极相互作用的双共振布居数转移(TRAPDOR,Transfer of Populations in Double Resonance)和旋转回波绝热过程双共振(REAPDOR,Rotational Echo Adiabatic Passage Double Resonance)方法。然后我们利用一种新的异核偶极耦合测量方法-基于对称的共振回波饱和照射双共振(S-RESIDOR,Symmetry-based Resonance Echo Saturation Irradiation Double Resonance),测定了丝光沸石分子筛1H-27Al核间距。首先通过SIMPSON理论模拟,详细讨论了 27Al的四极作用常数、饱和照射脉冲功率、照射时间对1H/27Al S-RESIDOR实验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四极作用常数对1H/27Al S-RESIDOR偶极去相曲线影响较小,中等强度的饱和照射功率即能满足实验要求。接着在高转速条件下,在氢型丝光沸石上进行了 1H/27AlS-RESIDOR实验,测量得到了 B酸位上的1H与骨架27Al的偶极耦合常数为874 Hz,相应的核间距为3.0 A。这些研究表明我们提出的方法可行,相比TRAPDOR和REAPDOR等方法更有优势。(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周微微[5](2012)在《核间距及轨道指数对高斯函数双中心重迭积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来分析SCF波函数的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是Mulliken提出的布居数分析方法。其将一个具有n个电子的分子中的电子分为集中在每个原子上的纯布居数和重迭区域的交叉布居数,并且将交叉部分所占电子均分到两个原子上。这种“均分”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合理的,因此对重迭区域电子分配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了Mulliken布居数分析方法中影响重迭积分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高斯乘积定理和自编程序,计算两个高斯函数重迭积分的大小,即双中心积分,并对影响重迭积分大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以最简单的同核双原子分子H2为例,对两个氢原子的1s轨道之间的重迭进行了研究。在固定轨道指数的情况下,通过改变两个原子间的距离来判断单变量R对重迭积分大小的影响。在这种总体趋势下,再次使用控制变量法,即固定R的取值范围,通过改变轨道指数来观察重迭积分受轨道指数变化的影响。另外,也比较了不同基组下的电子的分配情况。其次,使用同样的方法对异核双原子分子HF中氢原子的1s与氟原子2p之间的1s-2p轨道重迭进行分析,得出轨道指数在不同范围内,重迭积分随原子间距离R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对HF使用不同基组时的电子分布进行了比较,得出对于异核双原子分子来说,适当使用弥散函数可以较好地描述原子轨道在形成分子轨道过程中的轨道形变。但相比之下,使用较小基组STO-3G,可以更好地描述电子的分配情况。这些工作为以后继续研究影响重迭积分大小的因素以及Mulliken布居数分析方法依赖基组的原因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任爱娣,王文信[6](2011)在《双原子分子Schrdinger方程组的严格解析解——核间距的精确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双原子分子的Schrdinger方程组,应用我国着名科学家唐敖庆先生所提出的方法,首先在超球坐标系中获得了电子运动方程的严格解析解。从所得解中找到了原子核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又用所创建的定理,自然就能够求得原子核运动方程的严格解析解。再从所得到的解中找到了核间距的计算方法,从而就能够计算一些实例来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兵工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朱洲森,缪竞威,廖雪花,袁学东,师免恭[7](2011)在《利用尾流效应确定HD_2~+的结构与核间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HD_2~+与固体膜的相互作用时,发现在HD_2~+穿过固体时产生了较强的尾流效应,并在确定HD_2~+的结构时,尾流效应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得许多使用传统方法无法确定的分子离子结构寻求到一种方法和手段.本文就如何使用尾流效应来确定HD_2~+结构作一报道.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库仑爆炸能谱图谱相对于分子离子的核间距时非常敏感的.(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童爱红,廖青,周月明,陆培祥[8](2011)在《不同分子取向下氢分子非次序双电离对核间距的依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叁维经典系综模型研究了氢分子非次序双电离对核间距的依赖性.在不同分子取向下,氢分子双电离率随核间距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在核间距为4a.u.时取最大值.氢分子非次序双电离对核间距的依赖性随分子轴与激光偏振方向间夹角φ的增大而减弱.φ=0时,氢分子非次序双电离包含丰富的相关模式,对核间距有强烈的依赖性φ=π/2时,不同核间距下的相关模式相似,重碰撞在双电离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分子结构对双原子分子非次序双电离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姚红军[9](2011)在《H_2D~+的核间距及尾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分子离子与固体的相互作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在美、法等国发展起来的新领域。虽然用常规方法(如光子的吸收与发射)已测得上千种中性分子的结构,但是对快分子离子的研究,由于难获得这些方法所需的分子离子的体密度,所以用常规方法无法实现。H_2D~+作为一种重要的星际物质,对于H_2D~+的相关研究,对材料科学,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天体化学和微观动力学等有极高的价值。有关H_2D~+的相关报道至今甚少,尤其是对H_2D~+的立体化学结构的报道。对H_2D~+的立体化学结构的测定,早在1993年杨百方等人已利用了四川大学七二0所的高分辨原子碰撞装置,初步得到H_2D~+的键长rHH和rHD,得出H_2D~+是等腰叁角形结构。由于在实验中H_2D~+分子离子中混有D_2~+,在爆炸前后无法将二者分开,会对D+的计数产生影响,这样测得的△EDD不准确,必然会影响rHH和rHD的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新的解决案。在研究离子源的基础上,讨论了在实验室条件下形成H_2D~+和D_2~+的反应道的比例,推断了H_2D~+离子中混入了D_2~+的摩尔比,确定了D_2~+对H_2D~+的贡献比例。再采用了origin工具的非线性拟合功能,从原始能谱中拟合成高斯分布函数,再由混合的高斯分布函数剔除掉D_2~+的贡献,最后拟合成纯的H_2D~+的D+的能谱,这样提高了△EDD的准确度。计算结果已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所得结果与已测的结果符合得很好。本文还提出了H_2D~+的可能结构理论,经计算确定了可能结构中的正确结构模型。本文还提出了H_2D~+的碎片H+的尾流效应的理论探究,该理论的提出是受到在2008年朱洲森等人关于HD_2~+的叁体尾流效应的理论模型而提出的,这与H_2D~+与HD_2~+在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形有关。在结果中已计算得ε=41.12eV, r_(HD)=0.940(A|°), r_(HH)=1.373(A|°)。(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1-03-10)

魏雅娜,杨世平[10](2010)在《分子核间距对非时序双电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半经典再散射模型研究了激光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时分子核间距对非时序双电离过程的影响.分别计算了非时序双电离率、两电子的电离能、两电子的动量相关、Coulomb和激光场的复合势随分子核间距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分子核间距在1.0—6.0a.u.范围内时,非时序双电离率和两电子动量和为零的双电离事件数随着分子核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当分子核间距继续增大(大于6.0a.u.)时,非时序双电离率和两电子动量和为零的双电离事件数却减小。(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核间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有关教材中给出的氢分子能量表达式为出发点,首先参考有关文献给出氢分子能量E与核间距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以此函数关系式为基础计算出E与R之间的数值关系,最后根据该数值关系绘制出E与R之间的关系曲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间距论文参考文献

[1].冯立强,刘航,孟凡顺.空间非均匀场下核间距对不对称分子谐波发射的影响[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

[2].刘国群,米立伟.氢分子的能量核间距曲线[J].教育教学论坛.2017

[3].宋凯莉,于伟威,贲帅,徐彤彤,郭培莹.理论研究核间距不同的二硫化碳分子的非次序双电离[C].第六届全国计算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016

[4].何义艳.S-RESIDOR测定丝光沸石分子筛中的~1H-~(27)Al核间距[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周微微.核间距及轨道指数对高斯函数双中心重迭积分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2

[6].任爱娣,王文信.双原子分子Schrdinger方程组的严格解析解——核间距的精确算法[J].四川兵工学报.2011

[7].朱洲森,缪竞威,廖雪花,袁学东,师免恭.利用尾流效应确定HD_2~+的结构与核间距[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1

[8].童爱红,廖青,周月明,陆培祥.不同分子取向下氢分子非次序双电离对核间距的依赖关系[J].物理学报.2011

[9].姚红军.H_2D~+的核间距及尾流效应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10].魏雅娜,杨世平.分子核间距对非时序双电离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掺杂不同尺度胶囊TEM照片:(A)...介孔SiO2壳层表征:(A)TEM照片;(...前纵梁计算模型样品的(a)TEM图和(b-d)HR...7 分子核间距不同时 Coulomb 场和...3 非时序双电离率随分子核间距的...

标签:;  ;  ;  ;  ;  ;  ;  

核间距论文_冯立强,刘航,孟凡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