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还原变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性,色谱,蛋白,溶菌酶,离子交换,疏水,荧光。
还原变性论文文献综述
贾宝环,于洋,王悦,刘思阳,杜保安[1](2018)在《盐效应对还原变性溶菌酶聚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还原变性溶菌酶作为一种蛋白模型体系,研究了硫酸钠(Na_2SO_4)、高氯酸钠(NaClO_4)、硝酸钠(NaNO_3)、氯化钠(NaCl)4种无机盐对蛋白聚集的影响.应用浊度法研究了能引起蛋白聚集的临界盐浓度和不同盐对蛋白聚集动力学的影响.发现临界盐浓度依照SO_4~(2-)>ClO_4~->NO_3~->Cl~-顺序增加,蛋白聚集速率依照SO_4~(2-)>ClO_4~->NO_3~->Cl~-顺序减小,且对某种特定的盐而言,蛋白聚集的动力学参数和盐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蛋白聚集体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4种盐都能促进蛋白形成无定型结构的聚集体.本研究对理解盐效应因素对蛋白聚集的影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徐宏,沈亮亮,胡章立,肖杰,肖华新[2](2013)在《花生过敏原Ara h1的热变性及其与还原糖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圆二色光谱(CD)和荧光光谱以及ELISA方法对花生蛋白Ara h1的热变性及其与还原糖的相互作用,以及过敏原性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表明,温度高于85℃时,Ara h1蛋白的二级结构才发生显着变化,表现为α螺旋结构的相对含量减少,β折叠及无规卷曲等结构的相对含量增加,其过敏原性也相应降低;木糖、果糖能与Ara h1蛋白进行相互作用进而有效稳定其蛋白结构,并显着降低其过敏原性。研究结果对食物过敏原致敏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花生食品的合理加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3年08期)
陈露[3](2012)在《还原性谷胱甘肽对LO2细胞脂肪变性中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选择软脂酸建立体外NAFLD脂肪变性肝细胞模型,动态观察脂肪变性肝细胞凋亡及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DIABLO的表达情况;并以还原性谷胱甘肽作为干预因素,探讨其对NAFLD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1、选用软脂酸诱导L02细胞建立体外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软脂酸模型组,设24、48、72小时3个时间点,油红0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肪变性情况,Annexin/PI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Smac/DIABLO蛋白的表达。2、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果选择软脂酸诱导肝细胞凋亡中凋亡率(?)PSmac/DIABLO表达最明显的时间点作为干预时间,MTT法确定还原性谷胱甘肽最适浓度范围,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软脂酸模型组及还原型谷胱甘肽(低、中、高浓度)干预组,采用上述方法观察各组凋亡率及Smac/DIABLO蛋白的表达。结果1、(1)用软脂酸诱导L02肝细胞脂肪变性成功建立NAFLD体外细胞模型。油红0染色显示,软脂酸孵育24小时即见肝细胞胞浆内出现橘红色的脂滴,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脂滴逐渐增多甚至互相融合。(2)软脂酸模型组的细胞凋亡率随诱导时间延长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4、48、72h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肝细胞在48、72h时有个别细胞出现Smac/DIABLO表达,呈弱阳性;软脂酸模型组Smac/DIABLO阳性率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1)MTT的结果显示不同浓度GSH对L02细胞产生不同影响。当GSH浓度≤20μmol/L时,细胞存活率在80%以上;而当GSH浓度≥40μmol/L时,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应。故选择GSH5、10、20μmol/L作为适宜的后续浓度。(2)给予GSH干预后发现,GSH(低、中、高)浓度组能均减少细胞凋亡率和Smac/DIABLO的表达,与软脂酸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随着浓度增加其保护作用越明显。结论1、软脂酸可成功诱导L02肝细胞脂肪变性,建立体外NAFLD细胞模型。2、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DIABLO可能参与了软脂酸诱导的体外NAFLD肝细胞凋亡;3、还原性谷胱甘肽可能通过下调Smac/DIABLO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2-05-01)
毕晶,白泉,王军,王骊丽[4](2010)在《还原变性核糖核酸酶在疏水性液-固界面上的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疏水相互作用色谱(HIC)对还原变性核糖核酸酶A(RNaseA)在疏水性液-固界面上的复性进行了研究。详细讨论了流动相中脲的浓度、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GSH/GSSG)的比例、流动相pH和变性蛋白质浓度对还原变性RNaseA复性效率和质量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化的复性条件(流动相中含有2.0mol/L脲,GSH/GSSG的浓度比为8∶1,流动相pH为8.0)下,还原变性RNaseA能完全复性。当变性蛋白质质量浓度为5.0mg/mL时,还原脲变性RNaseA的活性回收率和质量回收率分别为98.0%和61.9%,还原胍变性RNaseA分别为100.1%和66.8%。研究表明HIC是还原变性蛋白质复性的有力工具之一,可为蛋白质复性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0年08期)
张腾,冯娟,李阳,陈锐,汤丽霞[5](2010)在《二硫键的氧化还原状态对Trx融合赤霉酸诱导富含半胱氨酸蛋白内源荧光及变性过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采用亲和层析、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原核表达的赤霉酸诱导的富含半胱氨酸蛋白(Trx-GcGASA)进行纯化、鉴定的基础上,运用稳态荧光光谱手段研究了二硫苏糖醇(DTT)、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过氧化氢、盐酸胍(GdnHCl)对Trx-GcGASA内源荧光及变性过程的影响,发现(1)在中性缓冲体系中融合蛋白的内源荧光以305 nm的酪氨酸的荧光发射为主;(2)伴随着二硫键还原,融合蛋白中色氨酸和酪氨酸的相对荧光强度比值从0.7变化至1.8倍左右;(3)经过0.5 mmol.L-1GSSG、5 mmol.L-1过氧化氢处理后,酪氨酸和色氨酸的荧光强度下降约12~21%;(4)无论是否采用1 mmol.L-1DTT处理,6 mol.L-1盐酸胍均不能诱导融合蛋白彻底变性;(5)二硫键的存在与否影响了盐酸胍诱导的变性过程。通过两态模型拟合获得Trx-GcGASA变性过程Gibbs自由能变化ΔG约为3.7 kJ.mol-1。相关工作不仅为深入研究融合伴侣Trx对GcGASA变性热力学、动力学及复性过程影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通过光谱手段获取GcGASA的结构信息提供了基础的数据。(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0年02期)
林翠娥[6](2009)在《蛋白折迭液相色谱法用于对还原变性牛胰岛素折迭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液相色谱不仅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离,也是蛋白折迭研究的重要手段,已发展成为蛋白折迭液相色谱法。本文利用疏水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体积排阻色谱分别对还原变性牛胰岛素进行了折迭研究,采用反相色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及光谱学方法对折迭后的组分进行分离和检测。本文在综述部分对蛋白复性的原理、蛋白复性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和比较,以及LC对蛋白复性的贡献和二硫键的折迭研究方面的进展做了全面的概述,并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及研究策略。首先利用疏水色谱法(HIC)对还原变性牛胰岛素的折迭行为进行了研究,详细研究了流动相中脲浓度、谷胱甘肽氧化还原剂对对还原变性胰岛素折迭行为的影响。发现复性流动相中加入低浓度的脲能够有效抑制还原变性胰岛素的聚集沉淀,而GSH/GSSG的加入能够参与二硫键的对接反应。但是通过MALDI-TOF MS检测发现,由于GSH、GSSG修饰到胰岛素的两条多肽链上,使胰岛素链间二硫键的对接反应受到了影响,复性效率提高不明显。通过脲浓度及GSH/GSSG条件的优化,还原变性胰岛素复性后的质量回收率从普通流动相时的零提高到3.5%。另外,研究了不同疏水强度的疏水柱(疏水端基分别为PEG-200、PEG-400、PEG-600、PEG-800、PEG-1000)对还原变性牛胰岛素复性的影响,以疏水强度适中的PEG-600效果最好。最后对还原变性牛胰岛素在HIC色谱上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还原变性胰岛素在柱子上的停留时间对其折迭行为有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复性效率有所提高,但效果不明显。然后利用离子交换色谱法(IEC)对还原变性牛胰岛素的折迭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弱阴离子交换色谱法(WAX)对还原变性胰岛素的折迭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流动相中脲浓度、不同氧化还原体系(GSH/GSSG、Cyst/GSSG、Cyst)及不同氧化还原剂对的浓度比率对还原变性胰岛素复性的影响。当流动相中添加3 mol/L的脲以及浓度比例为6:1的Cyst/GSSG时,还原变性胰岛素的复性效果最好,质量回收率达到了10.6%。另外,本章还研究了WAX采用线性脲梯度洗脱的方式时对还原变性胰岛素折迭的影响。通过不同梯度的选择,复性后胰岛素的质量回收率提高到了13.3%。最后,同时采用氧化还原剂及脲梯度对IEC复性还原变性胰岛素进行了研究,质量回收率进一步提高,此时达到了15.6%,并且通过质谱与光谱的检测,发现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分子量与天然胰岛素相同但是RPLC上保留时间不同的稳定的中间体,此中间体的质量回收率为17.9%,所以在此条件下,胰岛素二硫键的正确对接率达到了33.5%。最后,利用了体积排阻色谱法(SEC)对还原变性牛胰岛素的折迭行为进行了研究,首先对非氧化型流动相的SEC法和氧化型流动相的SEC法复性还原变性胰岛素分别进行了研究,发现非氧化型SEC几乎不能使还原变性胰岛素得到复性,而添加了浓度比为6:1的Cyst/GSSG后,还原变性胰岛素复性后的质量回收率达到了4.2%。此外,利用氧化型流动相脲梯度凝胶过滤复性方法对还原变性胰岛素的复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胰岛素的复性效率并没有明显提高,大量的胰岛素A链和B链分别与流动相中的小分子结合,使复性回收率的提高受到了限制。在本章中还对以上叁种不同的蛋白折迭液相色谱法复性还原变性胰岛素进行了比较,以IEC法效果最佳,而HIC的效果是最差的。并对导致胰岛素复性效率低的原因做了比较详细的讨论。本文分别利用疏水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体积排阻色谱分别对还原变性牛胰岛素的折迭行为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多种影响因素对其二硫键正确对接的影响。如流动相中的脲浓度、固定相、不同氧化还原体系、动力学影响、脲梯度等。利用弱阴离子交换色谱法在最优化条件下可使还原变性牛胰岛素的二硫键对接率由2.6%提高到33.5%。本研究还为还原变性的双链蛋白的折迭建立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尤其是对于生物活性检测受到限制的蛋白,利用MALDI-TOF MS检测其分子量,便能得出双链蛋白链间的二硫键是否配对,再结合光谱法即可判断出折迭后的蛋白是否恢复到了其天然态构象。这种检测方法既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而且因为MALDI-TOF MS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检测结果也很准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9-06-30)
裴朝玉,刘照胜,苗会娟,方国波,吕宪禹[7](2009)在《还原变性的溶菌酶的体积排阻色谱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二次体积排阻色谱在非氧化还原平衡体系及中性条件下对还原变性的溶菌酶(Lys)的复性.结果表明:在初次排阻色谱的溶菌酶洗脱液中加入过量的氧化型谷胱苷肽(GSSG)和盐酸胍(GuHCl)充分作用后,进行二次体积排阻色谱能够成功复性还原变性的溶菌酶.(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张秦铭[8](2008)在《人工分子伴侣—离子交换色谱法辅助还原变性蛋白质的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且廉价的蛋白质复性方法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将离子交换色谱法(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by,IEC)与人工分子伴侣法(artificial molecular chaperon,AMC)相结合,发展了人工分子伴侣-离子交换色谱法(AMC-IEC),以脲变性/二硫苏糖醇还原溶菌酶(lysozyme)为模型蛋白,研究该方法用于蛋白复性的效率,并将此方法应用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复性。本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文献综述:对研究蛋白质复性的意义、蛋白复性方法及蛋白折迭液相色谱法、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分离纯化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共包括文献97篇。2.人工分子伴侣-离子交换色谱法复性还原变性溶菌酶:将IEC和AMC相结合,发展了AMC-IEC,并用于脲变性/二硫苏糖醇还原溶菌酶的复性,对流动相中脲浓度、流动相中β-CD浓度、流动相pH、流动相流速、去垢剂与溶菌酶摩尔比、去垢剂种类等进行了优化。与AMC和IEC相比,在实验考察的初始蛋白浓度范围内,AMC-IEC所得的活性回收率更高,同时,该方法对初始浓度很高的还原变性溶菌酶能得到较高的活性回收率。当溶菌酶的初始浓度高达200 mg/mL时,其活性回收率仍能达到63%。另外,在AMC-IEC复性过程中,色谱柱的使用寿命比通常IEC方法更长。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一种高效和廉价的蛋白复性方法。3.一步人工分子伴侣-离子交换色谱法辅助还原变性溶菌酶的复性:以月桂酰基肌氨酸钠(Sodium Lauroyl Sarcosine,Sarkosyl,SLS)作为蛋白变性剂,发展了一步人工分子伴侣-离子交换色谱法,对还原变性溶菌酶进行了复性研究。对流动相中脲浓度,流动相中β-环糊精(β-CD)浓度,流动相pH,流动相流速等复性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流动相中脲浓度为3.0 mol/L,β-CD浓度为8 mmol/L,流动相pH为8.0并且流速为1 mL/min时,活性回收率最高。4.人工分子伴侣-离子交换色谱法复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不同提取方式对rhG-CSF包涵体进行了溶解,结果表明,用2%Sarkosyl溶液能很好的溶解rhG-CSF包涵体。以β-CD为剥离剂,采用一步AMC-IEC和AMC-IEC对Sarkosyl溶解的rhG-CSF进行了复性,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所得蛋白质量回收率相当,且远高于IEC方法所得质量回收率。(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8-04-01)
边六交,梁长利,杨晓燕,刘莉[9](2007)在《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中集聚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阴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高效凝胶排阻色谱法,研究了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在稀释复性过程中的集聚现象.实验发现,在整个稀释复性过程中,没有蛋白溶菌酶集聚体沉淀产生.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小于4.0mg/mL时,复性过程中不会形成蛋白溶菌酶分子集聚体;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介于4.0~8.0mg/mL时,复性过程中会形成由非共价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蛋白溶菌酶二分子和叁分子集聚体;而当最终复性液中蛋白溶菌酶浓度大于8.0mg/mL时,复性过程中除了会形成二分子和叁分子蛋白溶菌酶集聚体外,还会形成四分子蛋白溶菌酶集聚体.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对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的稀释复性过程进行了描述.(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7年24期)
张秦铭,王超展,王骊丽,耿信笃[10](2007)在《人工分子伴侣-离子交换色谱法对还原变性溶菌酶的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众多的蛋白质复性方法中,蛋白折迭液相色谱法(protein fold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PFLC) 是发展较快的复性方法之一。它的优点在于能够使蛋白质吸附于固定相之上,相应的减小了蛋白分子间的疏水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了抑制聚集,提高活性回收率的目的。同时在复性过程中,目标蛋白还可以与杂质进行分离,实现了蛋白复性与纯化同时进行的目的。人工分子伴侣(artificial(本文来源于《大连国际色谱学术报告会和展览会文集》期刊2007-06-01)
还原变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运用圆二色光谱(CD)和荧光光谱以及ELISA方法对花生蛋白Ara h1的热变性及其与还原糖的相互作用,以及过敏原性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表明,温度高于85℃时,Ara h1蛋白的二级结构才发生显着变化,表现为α螺旋结构的相对含量减少,β折叠及无规卷曲等结构的相对含量增加,其过敏原性也相应降低;木糖、果糖能与Ara h1蛋白进行相互作用进而有效稳定其蛋白结构,并显着降低其过敏原性。研究结果对食物过敏原致敏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花生食品的合理加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还原变性论文参考文献
[1].贾宝环,于洋,王悦,刘思阳,杜保安.盐效应对还原变性溶菌酶聚集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徐宏,沈亮亮,胡章立,肖杰,肖华新.花生过敏原Arah1的热变性及其与还原糖相互作用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
[3].陈露.还原性谷胱甘肽对LO2细胞脂肪变性中凋亡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2
[4].毕晶,白泉,王军,王骊丽.还原变性核糖核酸酶在疏水性液-固界面上的复性[J].色谱.2010
[5].张腾,冯娟,李阳,陈锐,汤丽霞.二硫键的氧化还原状态对Trx融合赤霉酸诱导富含半胱氨酸蛋白内源荧光及变性过程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
[6].林翠娥.蛋白折迭液相色谱法用于对还原变性牛胰岛素折迭行为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9
[7].裴朝玉,刘照胜,苗会娟,方国波,吕宪禹.还原变性的溶菌酶的体积排阻色谱复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张秦铭.人工分子伴侣—离子交换色谱法辅助还原变性蛋白质的复性[D].西北大学.2008
[9].边六交,梁长利,杨晓燕,刘莉.非还原脲变性蛋白溶菌酶稀释复性过程中集聚现象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7
[10].张秦铭,王超展,王骊丽,耿信笃.人工分子伴侣-离子交换色谱法对还原变性溶菌酶的复性[C].大连国际色谱学术报告会和展览会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