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均
(雷波县帕哈乡中心校四川雷波616550)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应该积极提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为主要的活动方式,这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相反,教师及时、适度的组织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如何开展低段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教师研究课题,下面谈个人观点。
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树立语文观的思想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有。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①引导善于从自己的周围,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如:课外阅读、看电视、旅游等,还可以从家庭、邻居、公共场所等人们的交流中获取知识。同时提示学生要善于倾听、观察、动脑筋。要善于把自己认为好的内容,有用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可以不拘形式,怎样记都可以。这是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实践是分不开的,因为在吸收的过程中,要运用已有的能力、方法对新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归纳等;要与已有知识相结合。②引导将所学知识和运用结合起来,在课堂和社会生活及一切有语文的地方中运用。如:搞社会调查,出现错别字频率最高的有哪些字;帮助商家设计广告语、产品说明书;帮助社区出板报,写通知、告示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能力。
2.教师要改变角色,成为实践的指导者、协作者
实践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转变做学生的朋友,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协作者。要做到这一点,要做学生实践的有心人,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学习有关资料以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多动脑筋为学生的实践出主意,想办法,与学生共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真正起到实践的效果。
3.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师要注意引导有序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学生多数是独身于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以写作训练为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班上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先引导在劳动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劳动观念。还可组织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身边景物的变化,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感受写出来,还可组织表演热爱大自然的童话故事,如:表演假如我足XXX(小花、一小草、小树)遇到不爱护环境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写出深动感人的想象作文来,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通过作文受教育;以此达到育人目的。
4.引导从生活情境中培养习作素养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教师要引导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如:喧闹的蝉鸣、无际的庄稼地是天然的动植物……,这些都是城市学生所没有的生活体验。农家特有的淳朴善良,令人着迷的农村游戏,多姿多彩的乡俗民情等都是宝贵的素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所见、所闻、所感中写景记事抒发感情,养成平时写观察日记的习惯,不断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从中初步体会到习作素材来源于生活,题材会更宽、更广、更有新意,不再为没什么可写而烦恼。
5.同一活动,不同活动要求和评价标准
因学生客观上存在着学业水平差异,开展活动时在不影响自尊心的前提下,对其适当提出不同要求也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落实。如:曾经在开设阅读课时布置寻找材料进行作文命题设计。对学业水平的评价,以往只有单一的纯客观评分标准,在水平性测试中这样做是必要的,但是对能力形成性评价来说,又有简单化的不足,没有发挥评价手段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此,曾经设计并实行过“平时成绩积分法”,将作业、写字、作文、练笔、课堂回答问题、课外发表习作等都赋予一定的量化分值,鼓励学生各展所长去得分;同时在评分时有意根据不同的学业水平,采取对中下等从宽,对中上等从严的评分办法。
6.运用地方资源,增加积累容量
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都提到了“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如: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第二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创造氛围,还要使学生产生积累的兴趣,自主地去积累。在武夷山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游玩探访,他们当中有李商隐、辛弃疾、陆游、等诗人。诗人们一路游玩,一路探访,一路吟唱,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让学生去采撷,去搜集,把它汇编成册,然后进行背诵积累。一首首让人心动的美妙诗篇,为学生展示了武夷山历史上的美丽、富饶和繁华,深深地激发自豪感。如:朱熹的《九曲棹歌》:“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读着这样的诗句,欣赏着如画的美景,怎不叫学生心中自豪?怎不叫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
7.拓宽领域,强调学科沟通
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了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互沟通。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师要巧妙地找准课内课外知识的结合点;通过经常与学生对话,发现他们的真实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采用“唱、画、演、写、赛、做、辩”等形式,开展感兴趣的活动,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内外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教学《巴东三峡》后,让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①收集资料、补充课文;②画一幅三峡风景画;③写一篇“我心中的三峡”的作文;④唱一首赞美三峡的歌曲;⑤写一首赞美三峡的诗歌;⑥设计三峡旅游的路线图,并配上解说词,当一次小导游等。这样,课前搜集、课中训练、课后延伸拓展,不仅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综合发展,也打破了学科界限,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丰富完善了知识结构。
总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全新课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为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锻炼能力,语文综合素养会春风化雨般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