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终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形而上学的终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形而上学的终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形而上学,本体论,马克思,费尔巴哈,辩证法,卢梭,康德。

形而上学的终结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支立平[1](2019)在《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路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哲学"之终结并不意味着现实意义上哲学的终结,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是人类摆脱原始和蒙昧的"理性之光"。然而,日益脱离感性世界的"理性"逐步失去了其生存根基,在这个"终结"的萌芽里生长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哲学形态,这种全新的哲学形态在问题的来源、追问方式、思维特质、理论旨趣已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形而上学",其"地基清理"式的"实践"思维方式彻底动摇了之前"形而上学"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9年11期)

张鹏,曾瑞雪,龚理[2](2019)在《“形而上学”的解析及马克思哲学对其的“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形而上学这个哲学概念的理解和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分为形而上学的概念解析、形而上学的时代意义、形而上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叁部分展开论述,旨在明晰形而上学的含义,肯定形而上学的当代价值,多角度理解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程广云[3](2018)在《形而上学终结与科学一体化——重估《自然辩证法》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有两个意图:一是反对形而上学,二是实现科学一体化。自然辩证法不是任何一种自然哲学,而是对于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或批判和反思,是关于自然科学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它是从自然哲学到科学哲学的过渡,是科学的哲学,而不是哲学的科学;是哲学的科学化,而不是科学的哲学化。它在研究对象(客观规律)、研究基础(社会实践)上实现了科学的一体化,同时将哲学转换为思维科学。相比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是一个本体论承诺;只有确立一种以历史主义为主导,兼容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综合的科学划界标准,即一种可证实的、可证伪的、历史主义的综合的科学划界标准,才能确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8年06期)

胡志刚[4](2018)在《语言逻辑、人学空场和终结——形而上学批判需要关注的叁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逻辑中,实体只能作为主词,其他事物只能作为谓词述谓主词,语言逻辑赋予实体以始源性地位,实体主义把由主词和谓词所构成的语句结构转化为世界结构,由此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形而上学注重理性概念的推演,仅仅在概念之间来回摸索,它作为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凌驾于人的感性经验之上,实质是一个"人学空场"。尽管形而上学存在种种弊病,但形而上学作为一种人类探究自身本质的哲学思维方式是不能消除的,它是哲学,是人的深层需要,消灭形而上学的努力只会导致形而上学以新的形式回归。(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臧峰宇[5](2017)在《为“社会主义哲学”奠基:超越旧形而上学的新世界观——重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费尔巴哈论》是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因其文字通俗、简洁易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中具有明确应用意识的哲学理解与阐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何谓哲学"所作的"科学"理解,铭刻了纵深的思想史印记。重温《费尔巴哈论》的内在逻辑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关系以及哲学在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仍将具有持续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党政干部学刊》期刊2017年08期)

吴宏政[6](2017)在《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刘福森教授的专着《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转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是一部极具创新价值的着作。全书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哲学观以及马克思哲学创立时期的几部经典着作的理解和分析,都对我国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有新的突破(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7-07-25)

孙琳[7](2017)在《历史辩证法的建构与在场形而上学的终结——从《贫困的哲学》到《哲学的贫困》》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的贫困》传承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的历史辩证法,也是马克思在历史观上走向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结合的道路上的重要一环。在追问中,马克思解开了蒲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误解,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自身所包含的缺陷。在解构中,马克思对蒲鲁东辩证法的起点错误、逻辑错误和演绎错误进行了批判。在重构中,马克思运用历史辩证法,深刻地把握住了历史的本质维度,终结了一切在场形而上学。历史辩证法是场域中不断出场的交往实践的辩证法,马克思批判了永恒抽象的历史观。(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王丹[8](2016)在《形而上学的双重命运——“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形而上学的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是拒斥、消解传统形而上学。围绕着传统形而上学的没落这一重大的哲学问题,从英美的分析哲学、海德格尔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别对此做出了回应。虽然各自的学术观点及背景差异较大,但分别在一种绝对之相对中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严厉的批判。在哲学史上长期占据重要地位的形而上学面对这些严重声讨终将归向何处?传统形而上学终结之后,人们对形而上学的追求是否也意味着一种永恒的终结?该文试图从形而上学的双重命运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6年03期)

侯小丰[9](2015)在《形而上学自由概念的生成与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希腊以自由的存在方式奏响了人类自由的序曲,伊壁鸠鲁哲学和斯多葛学派以自由的追思拉开了自由对象化的帷幕,开启了自由反思的历史。卢梭的公意率先区分了个别意志和普遍意志,从而将自由提升为一个形而上学问题。康德承认了卢梭的自由,将其限制在道德和信仰领域,并以主观形式确立起来。黑格尔通过区别道德和伦理,把国家当做法和道德在伦理领域的最高统一作为自由的最后实现,以客观的形式确立了自由。由此,形而上学的自由在概念上达到了顶点。马克思以其"历史科学"突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原则,使人类关于自由的理想第一次屹立在人的实践活动这样一个现实的、历史的平台上,最终以实践自由终结了形而上学的概念自由。(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5年09期)

唐忠宝,赵癸萍[10](2014)在《虚无主义的超越与形而上学的终结——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何以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形而上学思想谱系中,世界被一分为二,其一为超验的存在,其二为经验的世界。随着前者被实体化、独立化,并逐渐取代后者,虚无主义由此发生,即所谓"超感性世界的崩塌"。马克思通过关注"现实的个人"的存在,进而将超验与经验以及逻辑思辨与经验实证统一起来,建立了一种新唯物主义的感性经验世界观。由于这种世界观关注人的价值、存在,因此实现了由客体维度向主体维度的过渡。同时,马克思立足于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寻求人对现存世界的"革命化",最终实现了由"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过渡。(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形而上学的终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形而上学这个哲学概念的理解和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分为形而上学的概念解析、形而上学的时代意义、形而上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叁部分展开论述,旨在明晰形而上学的含义,肯定形而上学的当代价值,多角度理解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而上学的终结论文参考文献

[1].支立平.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路向[J].学理论.2019

[2].张鹏,曾瑞雪,龚理.“形而上学”的解析及马克思哲学对其的“终结”[J].文化学刊.2019

[3].程广云.形而上学终结与科学一体化——重估《自然辩证法》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的价值[J].社会科学辑刊.2018

[4].胡志刚.语言逻辑、人学空场和终结——形而上学批判需要关注的叁个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18

[5].臧峰宇.为“社会主义哲学”奠基:超越旧形而上学的新世界观——重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J].党政干部学刊.2017

[6].吴宏政.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

[7].孙琳.历史辩证法的建构与在场形而上学的终结——从《贫困的哲学》到《哲学的贫困》[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8].王丹.形而上学的双重命运——“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形而上学的追求”[J].社会科学论坛.2016

[9].侯小丰.形而上学自由概念的生成与终结[J].学术研究.2015

[10].唐忠宝,赵癸萍.虚无主义的超越与形而上学的终结——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何以可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标签:;  ;  ;  ;  ;  ;  ;  

形而上学的终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