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气候环境对于城市空间建设的影响正成为各领域日益关注的主要议题。2013年11月起,国家发改委与住建部陆续出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3)2252号》、《城市适应气候行动方案(2016)245号》等文件,强调科学分析气候变化主要问题及影响,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2015年11月与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与李克强总理分别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于严寒气候背景下的城市来说,气候适应性规划应该涵盖气候变化与地域气候背景两方面的内容。在我国全面展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研究及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的背景下,开展城市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可以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系统的应对能力进行测度,建立充分反映寒冷地域气候特点的城市空间建设目标,将气候适应性规划设计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的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为开展与城市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开发建设活动提供对策和措施指引,以提升严寒地区城市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变化的能力,推动严寒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论文选取典型严寒地区城市哈尔滨作为城市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对象,进行城市气候环境特征及其对空间要素的影响分析。在局地气候环境层面,对哈尔滨市1986-2015年30年的局地气候概况进行分析,并对其热岛效应及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微气候环境层面,论文认为严寒地区城市在冬季与户外季节之间存在过渡季节,并确定了户外季节与春秋季过渡季节的具体时间,并在过渡季节时间范围内展开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气候环境调研,确定过渡季节严寒地区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气候环境特征。其次,论文进行严寒地区空间的气候适应性机制研究。论文深入分析了城市气候环境受体的适应机制,并对气候适应性要素进行细分,确定为保护修复能力、适应性调节能力与计划性撤退能力三项。论文分别对哈尔滨市城市空间适应局地气候环境与微气候环境的趋势进行相关性分析,以验证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来进行气候适应性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严寒地区城市适应气候环境的空间要素关键领域进行提取。最后,论文构建了严寒地区城市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的研究框架,分别为气候环境特征分析、气候适应性要素分解、城市空间适应机制确定、城市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评价四部分,作为城市空间气候适应性评价研究的依据。再次,论文将统计数据、空间数据及文献政策三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来源,经过指标遴选、指标量化确定最终的严寒地区城市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经过相关规范指导、相似指标推断、横向比较赋值、定性指标分级四个步骤,确定各项指标因子的量化值,并采用主成份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各层级的权重,经过指标的有效性检验,确定气候适应性主因子与评价运算准则。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对象,论文对其城市空间的气候适应性发展动态及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哈尔滨城市空间气候适应性较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不同气候适应性分区的关键空间要素。最后,论文提出哈尔滨城市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途径,其中评价体系主要应用在规划编制体系中,评价结果主要应用在加强气候适应性的城市空间优化对策中。在我国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背景下,论文对气候适应性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进行补充,从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三个层面提出了未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气候适应性重点内容。论文针对气候适应性评价结果,依托于气候适应性主因子,分别从局地气候环境层面与微气候环境层面提出哈尔滨城市空间要素的优化对应措施。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蒋存妍
导师: 冷红
关键词: 城市空间,气候适应性,严寒地区,评价体系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气象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与工程
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UCL微气候改善的寒地城市住区公共开放空间优化及控制规划技术研究》(512781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严寒地区城市微气候调节原理与设计方法研究》(51438005)
分类号: TU119.4;TU984.113
DOI: 10.27061/d.cnki.ghgdu.2019.005344
总页数: 245
文件大小: 23236k
相关论文文献
- [1].农业景观在城市空间中的社会互动影响机制分析[J].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19(06)
- [2].用情感与诗心消除城市空间的冷漠[J]. 重庆建筑 2019(12)
- [3].大众传媒与文化生产:民国上海城市空间中的人文景观[J]. 大众文艺 2019(23)
- [4].《中国城市空间的公与私》[J]. 城乡建设 2020(02)
- [5].新中国70年城市空间治理的历史演进与政治逻辑[J]. 社会科学文摘 2019(12)
- [6].法经济学视角下城市空间利益的正当分配[J]. 西部学刊 2019(21)
- [7].城市空间生产的价值缺位及建构路径——基于空间正义视角[J]. 中州大学学报 2019(06)
- [8].基于城市空间微更新的研究[J]. 城市住宅 2020(02)
- [9].空间句法视角下近代上海(1843—1949年)城市空间组构演变研究[J]. 住宅科技 2020(01)
- [10].传统城市空间的近代转型:以上海县城为例(1905—1914)[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0(01)
- [11].基于格网分析的长沙城市空间破碎化分异机理[J]. 经济地理 2020(06)
- [12].增加城市空间的“有趣率”[J]. 北京规划建设 2020(03)
- [13].城市空间中的体验式上演:场所和非场所中的视频映射(英文)[J].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0(01)
- [14].长沙城市空间破碎化的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20(08)
- [15].空间生产视角下黄岩城市空间变迁及发展趋势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20(07)
- [16].城市空间破碎化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 2020(05)
- [17].重大疫情冲击下城市空间治理考验[J]. 城市规划 2020(08)
- [18].城市空间正义的伦理诉求、现实困境与实现理路[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0(04)
- [19].中国城市空间文化基因探索[J]. 城市规划 2020(10)
- [20].对城市空间融入单体建筑的思考[J]. 建筑设计管理 2019(03)
- [21].“汉派”里分在武汉城市空间中的表达方式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04)
- [22].失落与再造:城市空间活力的建构[J]. 学术探索 2019(09)
- [23].论新媒体与城市空间的耦合发展[J]. 新闻传播 2019(15)
- [24].空间生产视角下城市空间的生产更新与消费[J].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25].上海近代行列式里弄的构成机制与城市空间营造方式——基于城市细胞视角的重新解读[J]. 华中建筑 2019(12)
- [26].中国政府“企业化”调控下的城市空间企业化现象[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11)
- [27].我国城市空间拥挤形成机制及疏解[J]. 学习与实践 2018(03)
- [28].《城市空间》二[J]. 齐鲁艺苑 2018(02)
- [29].争议的公共性:一种谱系学视角的城市空间解读[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30].“位置即讯息”:位置媒体与城市空间的融合[J]. 新闻记者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