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苁蓉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肉苁蓉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一、草苁蓉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苏鹏亮[1](2021)在《健脾活血方主要化学成分分析以及联合化疗对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目前,我国的肝癌患病与致死人数在所有恶性肿瘤排名中居高不下,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肝癌发病的前期过程较为隐匿,病人一旦被发现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往往已步入病程的中晚期,此时通过手术切除肝癌病灶的方案所获得的收益较小,面临的复发转移风险较大,因此化疗成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但是长期化疗不仅会给患者的肝肾等主要脏器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还会导致耐药性的形成。近年来,随着对祖国医学的不断挖掘探索,中药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肿瘤科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30多年临床治疗经验的积累,研制出了健脾活血方药,发现肝癌患者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的同时口服健脾活血方能够改善生存质量,减少复发和转移等风险。健脾活血方在临床也有20多年的应用积累,其疗效确切,但是化学物质基础及药理学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论文拟运用现代分析化学的技术和手段对方药中可能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和解析,并在建立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探究健脾活血方联合化疗药物发挥药效的可能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利用UPLC-QE-Orbitrap-MS技术,结合中药化学数据库对健脾活血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定性分析。选用UPLC BEH C18(2.1×100 mm,1.7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对方药提取、制备的供试品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400 μl·min-1;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利用质谱分析对方药提取物进行检测,收集并分析质谱信息,探寻其主要的化学物质基础。通过文献挖掘筛选出具有抗肝癌活性的化合物及其可能作用的蛋白靶点,借助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化合物与相应蛋白靶点的结合活性。2.将裸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化疗组(5-FU+奥沙利铂)及化疗联合中药组。造模方法为向裸鼠(种鼠)的皮下注射HCCLM3细胞悬液制成皮下瘤,将长出的皮下瘤剪切成小块植入各实验组裸鼠的肝脏内;假手术组则不植入瘤块,其余手术步骤与模型组步骤相同。化疗组的给药方案为每次腹腔注射奥沙利铂(10mg·kg-1)和5-FU(1Omg·kg-1)各1次,在手术结束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进行1次化疗给药;化疗联合中药组在采用相同的化疗给药方案的基础上,从造模术后第7日开始连续灌胃中药液14天,每天1次,中药灌胃的剂量为36.9 g·kg-1(以生药量计,下同);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在相同时间点灌胃等量的蒸馏水。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裸鼠的生存状态,造模术后第35日处死所有裸鼠,收集肝原位瘤和肺部组织,如果观察到其余脏器组织也有疑似癌转移瘤也要将其收集。将收集到的组织进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癌细胞侵入。3.免疫组化法检测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Ki67、VEGFA以及p-ERK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的表达。4.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5-FU组及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通过向小鼠肝脏注射H22细胞悬液建立肝癌原位瘤模型,假手术组则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5-FU组每隔1日按20 mg·kg-1的剂量腹腔注射1次5-FU;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在注射给予5-FU的基础上,每日灌胃中药1次,剂量分别为36.9、73.8 g·kg-1;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则每日灌胃等量的蒸馏水。给药从造模术后第3日开始,共持续14日。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裸鼠的生存状态,术后第18日处死所有小鼠,收集其肝原位瘤、腹膜组织、肾脏、脾脏组织,肉眼观察是否存在肿瘤转移灶,以及是否有明显的腹水等情况,统计各组肝原位瘤的平均瘤重与抑瘤率、肿瘤腹膜转移率以及腹水发生率;采用HE染色法检测肝原位瘤、腹膜、肾脏以及脾脏组织中可能因为肿瘤细胞侵入带来的病理变化情况。5.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MMP-9、E-cadherin、Ki67、HIF-1α、VEGF、ERK以及p-ERK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qPCR法检测其组织中VEGF的表达。[实验结果]1.实验中鉴定出了 74个化学成分,其中氨基酸类化合物12个,苯丙素类化合物2个,酚酸类化合物1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6个,萜类化合物10个,黄酮类化合物25个,糖类化合物1个,脂肪酸类化合物2个,芳香酸类化合物1个,维生素类化合物1个。通过文献挖掘初步筛选出的潜在抗肝癌活性成分包括迷迭香酸、莪术醇、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槲皮素、异槲皮苷和芹菜素等,分子对接结果提示上述活性成分与文献报道中对应的蛋白作用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2.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化疗组和化疗联合中药组裸鼠的肝原位瘤的重量均显着减小。HE染色结果提示化疗联合中药组的肝原位瘤组织的病理恶化状况较化疗组有所改善,肺部组织未发现癌转移灶。3.蛋白免疫印迹法的检测结果提示化疗联合中药组与模型组和化疗组相比均能显着下调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Ki67、VEGFA、p-ERK的表达。免疫组化法的检测结果提示化疗联合中药组与模型组和化疗组相比均能显着下调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的表达。4.BALB/c小鼠的肝原位瘤模型实验表明: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BALB/c小鼠的肝原位瘤的重量相较于模型组和5-FU组均显着减小。HE染色结果提示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的肝原位瘤组织的病理恶化状况均较模型组和5-FU组有所改善;模型组的肿瘤腹膜转移率最高,5-FU组次之,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的肿瘤腹膜转移率相对于5-FU组均有下降趋势。模型组的腹水发生率最高,5-FU组次之,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的腹水发生率相对于5-FU组均有下降趋势。5.蛋白免疫印迹法的检测结果提示与模型组和5-FU组相比,5-FU联合高剂量中药组均能显着下调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MMP-9、Ki67、HIF-1α、VEGF的表达,同时显着降低ERK的磷酸化水平,并显着上调E-cadherin的表达。免疫组化法的检测结果提示与模型组和5-FU组相比,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均能显着上调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qPCR结果提示与模型组和5-FU组相比,5-FU联合高剂量中药组均能显着下调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实验小结]1.通过对健脾活血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丰富了其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研究,为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2.健脾活血方联合化疗药物(5-Fu+奥沙利铂)的给药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2、Ki67、VEGFA及p-ERK的表达相关。3.健脾活血方联合5-FU的给药方案可抑制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减少肿瘤向腹膜转移的风险,降低腹水发生的趋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2、MMP-9、Ki67、HIF-1α、VEGF的表达,降低ERK的磷酸化水平以及上调E-cadherin的表达相关。

陈民,田梦飞,冯昌寅,孟宪明,罗猛,牟璠松[2](2021)在《HPLC法同时测定草苁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草苁蓉干燥全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的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色谱柱:Klimail 100-5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5%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条件:0~12 min,15%A;12~30 min,15%~20%A;30~40 min,20%~25%A;40~45 min,25%~30%A;45~60 min,30%~100%A;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进样量:20μL。得到草苁蓉纳拉苷的线性范围为4.688~150μg·mL-1(R2=0.999 5);草苁蓉苷B的线性范围为3.438~110μg·mL-1(R2=0.999 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86%、96.55%;RSD分别为1.01、1.23(n=9)。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草苁蓉全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两种组分的方法。方法学的验证结果证明,该方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可以用于草苁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两种组分的含量测定。

梁渐崧[3](2020)在《肉苁蓉与沙苁蓉的质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肉苁蓉是中国传统名贵中药,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肉苁蓉为列当科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或管花肉苁蓉(Cistanche tubulosa)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由于肉苁蓉资源的紧缺且同属植物外观相似,市场上存在以沙苁蓉(Cistanche sinensis)充作正品肉苁蓉销售、使用的情况。为了提高肉苁蓉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水平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现有文献报道基础上,本研究拟运用分离度更高、分析时间更短的UPLC法对不同品种肉苁蓉与沙苁蓉的质量进行分析比较,建立不同品种的分析鉴别方法,并探讨沙苁蓉作为肉苁蓉代用品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肉苁蓉及管花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进行研究,为肉苁蓉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UPLC法建立肉苁蓉及管花肉苁蓉中4种苯乙醇苷成分(松果菊苷、管花苷A、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对比分析肉苁蓉与管花肉苁蓉的成分含量差异;2.采用UPLC法建立沙苁蓉中3种苯乙醇苷成分(毛蕊花糖苷、金石蚕苷、2’-乙酰基金石蚕苷)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与肉苁蓉、管花肉苁蓉所含化学成的种类及含量差异进行比较;3.采用UPLC法建立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沙苁蓉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通过共有模式、相似度对比并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来系统评价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沙苁蓉的质量差异。4.确定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制备14批肉苁蓉标准汤剂,并通过研究标准汤剂的出膏率、指标成分转移率、指纹图谱等质量控制指标来评价其质量。结果1.建立了肉苁蓉及管花肉苁蓉中4种苯乙醇苷成分(松果菊苷、管花苷A、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的UPLC定量分析方法,4种成分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00777~0.000709mg/m L,0.000259~0.00236mg/m 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4.30%,加样回收率在96.22%~100.93%之间(RSD﹤2.0%)。测定了15批肉苁蓉及10批管花肉苁蓉中4种苯乙醇苷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中四种成分平均含量的高低顺序为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管花苷A>异毛蕊花糖苷,且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不同批次间含量差别较大。管花肉苁蓉中四种成分总量平均值为5.13%,肉苁蓉中4种成分总量平均值为1.96%,表明管花肉苁蓉中4种成分的平均总含量均明显高于肉苁蓉。2.建立了沙苁蓉中3种苯乙醇苷成分(毛蕊花糖苷、金石蚕苷、2’-乙酰基金石蚕苷)的UPLC定量分析方法,3种成分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0130~0.000319mg/m L,0.000434~0.00106 mg/m L,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67%,加样回收率在97.21%~101.13%之间(RSD﹤1.0%)。测定了13批沙苁蓉中3种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13批沙苁蓉中金石蚕苷含量最高,占三个化合物总量的58.1~80.1%,其次是2’-乙酰基金石蚕苷,而毛蕊花糖苷含量较低;与肉苁蓉与管花肉苁蓉所含苯乙醇苷类成分在种类、含量上相比均有明显区别,金石蚕苷、2’-乙酰基金石蚕苷为沙苁蓉特有成分,且这2个成分含量最高,毛蕊花糖苷为肉苁蓉、管花肉苁蓉、沙苁蓉共有成分,但在3个品种间含量差异较大,在管花肉苁蓉平均含量最高为0.79%,在肉苁蓉平均含量为0.52%,在沙苁蓉平均含量最低仅为0.19%。3.建立了3种肉苁蓉的U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38个样品进行了UPLC指纹图谱分析,得到3种肉苁蓉的UPLC指纹图谱及共有模式图谱,肉苁蓉样品共确定9个共有峰,管花肉苁蓉样品共确定6个共有峰,两者均指认了松果菊苷、管花苷A、毛蕊花糖苷、异毛蕊花糖苷4个峰;沙苁蓉样品共确定6个共有峰,指认了毛蕊花糖苷、金石蚕苷、2’-乙酰基金石蚕苷3个峰。相似度评价结果显示:肉苁蓉与管花肉苁蓉的相似度为0.932,而沙苁蓉与管花肉苁蓉的相似度为0.070,与肉苁蓉的相似度更低只有0.045;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评价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沙苁蓉的质量差异,结果显示38批样品被聚为两类,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和三批沙苁蓉样品聚为第一类,其余沙苁蓉聚为第二类;主成分分析可将3个品种样品区分开,其中管花肉苁蓉的样品点分布比较离散,说明样品的批间质量差异较大。4.制备了14批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结果表明肉苁蓉出膏率范围为25.07%56.64%,松果菊苷平均转移率为22.05%,毛蕊花糖苷平均转移率为15.07%,p H值范围为4.30~5.15。并建立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共确认6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的1号峰为松果菊苷、3号峰为管花苷A、4号峰为毛蕊花糖苷、5号峰为异毛蕊花糖苷。表明制备得到的标准汤剂整体均一性致良好,质量可控。结论本研究为肉苁蓉属药材及饮片的成分分析、种属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可靠、快速的UPLC分析方法,同时通过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的研究建立其质量标志物的核心标本。研究发现,正品肉苁蓉与沙苁蓉间的化学成分含量和指纹图谱均有明显区别,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考虑,沙苁蓉代替肉苁蓉使用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但目前市场上频繁出现以沙苁蓉充作正品肉苁蓉销售、使用的情况,这应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加大相应的监管。同时,通过对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的研究为经典名方制剂的物质基准和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提供标准参照物,可进一步保证肉苁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王屹东[4](2020)在《新疆三种资源植物中糖苷与酚酸天然产物的研究》文中提出本工作主要对产自新疆的甜叶菊、向日葵、列当及其加工剩余物中的天然产物进行研究。对甜菊母液糖采用酶法改质方法利用,对甜菊根废料作为产黑色素原料进行利用。对向日葵籽壳和葵粕作为产黑色素发酵培养基原料。同时利用糖基转移酶对列当所含苯乙醇苷进行改构。这些研究以期为甜菊、向日葵和列当原料的综合利用提供实验依据,相关结果如下。1.甜菊糖母液酶改质:筛选了产糖基转移酶的菌株,并将此菌的转化效果与商品酶进行了比较,对比浸提酶液和商品CGT酶液对甜菊糖苷的酶改质实验结果表明:初始实验条件下,筛选的CGT7菌的酶转化率为45.5%,商品CGTase的转化率为64.4%。经优化后,CGTase最适转化条件为:p H5.5,70℃,甜菊糖加入量100g/L,转化6h,转化率可达79.2%。使用固定化CGTase进行转化的实验结果显示,固定化酶的的转化率为59.2%,低于游离酶79.2%的转化率,如果将固定化酶重复使用,转化率下降了15.8%,活性保持率为84.1%。经HPLC对甜菊糖酶改质产物进行分析,发现转化后主要有3种新产物峰形成,结合LC-MS分析,确定三种主要产物均为STV的转糖基产物,分别为STV+1Glc、STV+2Glc和STV+3Glc,其占比分别为34.2%,26.4%和21.5%。此外,还有少量的RA转化产物RA+1Glc和RA+2Glc等形成,其占比分别为10.2%和7.7%;STV和RA的转化率分别为83.0%和65.9%。2.酶改质的优化:采用经糊化的淀粉替代糊精作为新的糖基供体,大大降低了辅料的成本,糊化后淀粉均匀分布在转化液中,解决了淀粉溶解度不高和容易聚集沉淀的缺点,提高了转化效率,降低了产品中剩余原料量,剩余STV量由优化前的2.61%降为2.21%。采用了经济、简便的乙醇沉析法,除去转化液中旋光值高的糊精或淀粉,实现了旋光度达标的要求。与通常的树脂吸附法除糊精或淀粉相比,可将常规的树脂处理工艺所需的约10 h的处理时间缩减为4-5 h,大大提高了分离效率。乙醇可通过蒸馏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实验结果表明,加入4倍处理液体积的乙醇并分离沉淀后,可有效地将比旋光值从102.6降低至71.2(达到国家标准),为酶改质甜菊糖产品的质量提升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方法,沉析的糊精或淀粉可回收使用。3.甜菊根、葵粕和葵壳的利用:采用脉孢菌和木霉(均含丰富的纤维素酶)发酵葵壳使部分黑色素和营养物质溶出,利用葵壳与葵粕混合使用增加培养基的透气性。葵粕和葵壳黑色素单独提取时,未处理的葵壳和葵粕提取黑色素时的得率分别为18.6%和19.4%;采用优化培养基发酵后增加了黑色素含量,将葵粕和葵壳以3:1配伍,发酵后黑色素总量较发酵前提高了24.8%,提取得率为18.2%,无明显下降。4.糖基转移酶对列当苯乙醇苷的改构:经糖基转移酶处理,列当中的毛蕊花糖苷可转化为松果菊苷(含量从0.58%提高至0.91%,提高了56.6%),酶处理可提高列当的利用价值,将低成本列当中的糖苷转化为肉苁蓉中的松果菊苷,减少肉苁蓉采挖对生态的破坏和缓解肉苁蓉资源不足的状况,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与化学合成方法相比,生物转化法具有步骤少、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环境友好和能耗低等优点。

陈民[5](2020)在《草苁蓉两种主要活性成分分离及其对小鼠肾阳虚证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苁蓉(Boschniakia rossica(Cham.et Schlecht.)Fedtsch.)为列当科草苁蓉属植物。草苁蓉是一种民间用药,主要用于治疗肾虚阳痿、腰关节冷痛、便秘等。草苁蓉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衰老、抗肿瘤、抗炎、免疫系统调节、抗肝纤维化、保肝作用和提高记忆力等。因此本论文以草苁蓉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备液相色谱对其中主要成分进行分离提取,在此基础上建立HPLC发对其中两种主要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了草苁蓉提取物对对氢化可的松诱导的肾阳虚小鼠模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制备液相分离技术对草苁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制备,并对分离出的化合物进行13C谱和1H谱测定,最终确定分离化合物为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2.开发建立了 HPLC同时检测分析草苁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的方法:色谱柱 Klimail 100-5 C18 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A)-0.05%甲酸水(B);流速: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60 nm;进样量:20 μL;梯度洗脱条件:0-12 min,15%(A);12-30 min,15-20%(A);30-40 min,20-25%(A);40-45 min,25-30%(A);45-60 min,30-100%(A)。结果表明方法灵敏、准确、稳定,为草苁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的定量提供了方法。3.本研究通过大剂量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诱导肾阳虚证小鼠动物模型。以草苁蓉提取物高、中、低剂量和金匮肾气丸口服灌胃对比他们治疗肾阳虚证的效果:以小鼠血清中超氧化歧化酶、丙二醛含量为指标,考察小鼠肾阳虚治疗过程中氧自由基反应情况;测定小鼠血清中睾酮、卵泡刺激素、cAMP和cGMP含量,考察动物的性激素变化;测定血清中ActR2A和BMP-5含量,检查肾阳虚小鼠骨骼变化。结果表明,金匮肾气丸、草苁蓉高剂量组能明显使肾阳虚证小鼠血清中超氧化歧化酶活力增强、丙二醛含量降低、血清中睾酮、cAMP明显升高,cGMP含量降低,ActR2A和BMP-5含量升高,肾阳虚证明显好转。由以上结果可知,本论文完成了对草苁蓉中主要成分的分离提取;开发并建立了HPLC同时检测分析草苁蓉中的两种主要化合物(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分析了草苁蓉提取物对氢化可的松致肾阳虚证小鼠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为草苁蓉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持。

王晓玥[6](2019)在《当归、肉苁蓉“分子身份证”建立及太白贝母异甾体类生物碱合成相关基因挖掘》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具有治疗与预防作用的“药食两用”药材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中药材的真伪与药用成分含量是保证药材品质与疗效的基础。一方面,近年来中药产品中原料药材掺假造假问题频发,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影响了中药在全球的声誉。DNA条形码已广泛应用于药用植物、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定,然而其不适合经过各种深加工,导致DNA严重降解的中药产品的鉴定。为解决DNA降解的材料的鉴定,本文提出了“分子身份证”的概念,即利用一段长为20-50bp特异性短片段,对混合物中某特定物种进行鉴定;本研究基于大样本量ITS2序列分析,开发了正品当归及肉苁蓉药材混淆品(锁阳、沙苁蓉、列当及草苁蓉)的分子身份证,并为当归、肉苁蓉产品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依据。(1)当归是常见妇科用药,本文收集了 265份当归及其近缘种、混淆品样品。对ITS2序列进行分析,找到了当归特有的SNP位点,开发了一段长为37-bp的“分子身份证”片段(5’-AATCCGCGTCATCTTAGTGA GCTCAAGGAC CCTTAGG-3’),应用网上当归属72个物种的573条序列,对此“分子身份证”进行验证,证实为当归特有序列,未知物种与当归分子身份证序列100%一致,则判断为当归,若存在一个碱基以上的变异,则判断不是当归,并设计引物扩增获取此分子身份证区域。对当归粉、提取物和中成药的鉴定结果表明:网上购买的14份当归粉中,有7份被独活替代。对28批含当归中成药中,仅19个批次可判断含有当归,其他批次中还检出了独活、羌活等非标签成分。(2)肉苁蓉是常见滋补佳品,来源于肉苁蓉及管花肉苁蓉两种基原植物。本文对251份肉苁蓉和混淆品样品进行了 DNA提取,同NCBI中325条相关ITS2序列共同分析。以四种常见混淆品(锁阳、沙苁蓉、列当及草苁蓉)的SNP位点为基础,分别开发了 4个长度范围在30~37bp的肉苁蓉混淆品的“分子身份证”,并设计了 6对物种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取分子身份证区域,对66种肉苁蓉提取物和中成药的鉴定结果表明:“分子身份证”可成功鉴定混合物中的目标物种,约36.4%的产品中检测到非标签成分,其中肉苁蓉中掺杂锁阳是市场最常见现象。除此之外,如何提高药材品质与疗效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提高药用成分即药材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成为其中的研究方向之一。“药食两用”药材川贝母资源匮乏,被列入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名单。近年雾霾天气频发,更加剧了对其资源的需求。其活性成分贝母辛、贝母甲素等属于异甾体类生物碱,目前关于其生物合成途径尚不明确。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是适合低海拔栽种的川贝母基原物种,且甾体生物碱种类含量与川贝母一致。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太白贝母基因组、转录组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1)本研究对太白贝母进行了首次转录组测序。利用2×125 Pair End Illumina测序获得的94,396,694(~11.4 Gb)高质量reads,共组装成190,350个转录本。利用多个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识别出一系列与甾体类生物碱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以及其他次生代谢产物途径,包括甾醇和萜类生物合成途径,以及重要的下游氧化还原酶(如CYP450s)。(2)使用qRT-PCR对甾体类生物碱合成相关酶基因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这些候选基因参与了组织特异性表达。通过对表达结果的分析,相对于叶片而言,鳞茎更有可能是甾体类生物碱上游生物合成途径的主要部位,同时推测包括CYP450s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在内的下游反应可能也发生在鳞茎中。(3)本文成功构建了甾体生物碱合成途径上的5个关键酶——HMGS,HMGR,DXS,ispH,CAS以及待选的氧化还原酶包括CYP450超家族酶(CYP90B1、CYP90D2),DWF5,DWF1,FK的基因及酿酒酵母或大肠杆菌的表达载体,并诱导了表达载体的蛋白表达,同时探讨了不同诱导条件对蛋白表达的影响。综上,本研究从两个角度对“药食两用”药材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开发了当归正品及肉苁蓉四种混淆品分子身份证,并建立了分子身份证鉴定中成药的方法,进一步拓宽了 DNA条形码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建立的完整的转录组数据将作为一个资源,用于识别潜在的候选基因操作靶向生物活性代谢物,也有助于开发功能相关的分子标记,加快对太白贝母的分子育种和保护工作。本文已构建成功了多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载体,后续将对其催化活性进行分析并确定其功能,为进一步研究甾体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奠定基础。

王晓琴,黄慧,李彩峰,李旻辉[7](2018)在《列当属、肉苁蓉属与草苁蓉属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列当属、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在植物分类学上均归类为列当科。这3个属的物种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相近,传统疗效相似。苯乙醇苷类成分作为代表性的化合物,无论是在含量上,还是在化学结构多样性方面均占有一定优势,它们被认为是这几个属的重要药效物质基础。该文单列叙述了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此外,为了更好地比较属间药效物质基础的差异,也逐一综述了其他化合物。这些研究结果对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列当科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崔香丹[8](2018)在《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草苁蓉环烯醚萜苷(IGBR)含药血清对人肝癌SMMC-7721、HepG2和SK-Hep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2.研究IGBR含药血清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3.观察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肝癌大鼠的肝功能和肝组织病理变化,研究IGBR的抗氧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1)含药血清的制备:雄性Wistar大鼠每组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氟尿嘧啶(5-FU)组、IGBR低、中、高剂量组。每日1次给予对照组大鼠2mL生理盐水,5-FU组大鼠75mg/kg 5-FU,IGBR组大鼠分别给予 125mg/kg、250mg/kg、500mg/kgIGBR连续灌胃1个月后处死各组大鼠,采集心脏血液,3 000转离心20min,56℃恒温水浴30 min,灭活血清中的补体及其他活性成分,-20℃保存备用。(2)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HepG2和SK-Hep1细胞株,以常规化疗药物5-FU为阳性对照,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法)检测肝癌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显微镜观察肝癌细胞形态变化,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2.体内实验:(1)DEN诱发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的制备:雄性Wistar大鼠每组3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肝癌组、5-FU组及IGBR组。造模第一天对照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1次0.1 mL/100 g生理盐水,余3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1次200 mg/kg DEN;然后给予各组大鼠0.05%的DEN水溶液自由饮用。第二天开始5-FU组大鼠每周腹腔注射3次25 mg/kg 5-FU;IGBR组大鼠每日灌胃1次500 mg/kg IGBR。实验第12、20周末各组大鼠均处死6只,第28周末各组大鼠均处死20只,采集心脏血液,福尔马林固定肝脏。(2)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肝功能;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的含量参照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测定;用比色法测定肝组织抗氧化酶活性;通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利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体外实验:(1)5-FU含药血清和IGBR含药血清能够抑制人肝癌SMMC-7721、HepG2和SK-Hep1细胞的增殖,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5-FU含药血清和IGBR含药血清作用于人肝癌SMMC-7721细胞后,出现细胞皱缩、变圆、细胞核固缩等典型的细胞凋亡改变;与对照组相比,5-FU组和IGBR组细胞凋亡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BR高剂量组和5-FU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5-FU含药血清和IGBR含药血清作用于人肝癌SMMC-7721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5-FU组和IGBR中、高剂量组半胱天冬氨酸蛋白-3(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磷酸化p38MAPK激酶(p-p38)蛋白表达增多,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BR高剂量组和5-FU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ERK、JNK、p38、Akt蛋白表达无显明变化。采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抑制剂分别作用后进一步证实IGBR含药血清通过调节上述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2.体内实验:(1)给予大鼠灌胃DEN28周后,成功诱发原发性肝癌大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大鼠毛发无光泽、粗糙、精神萎靡不振,肝重下降呈暗红色、质地坚硬、肝结节融合形成包块;与肝癌组相比,IGBR组和5-FU组大鼠上述变化较轻,但肝重无明显变化。(2)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GST、γ-GT含量和肝组织抗氧化酶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相比,5-FU组与IGBR组大鼠血清ALT和AST活性、GST、γ-GT含量和肝组织抗氧化酶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BR组和5-FU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HE染色结果:肝癌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肝脏炎症反应、肝硬化和肝癌三个阶段。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出现细胞核大、深染,肝异型增生的癌变细胞。与肝癌组相比,5-FU组与IGBR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基本存在,可见点状、灶状坏死,细胞核异型性较大,诱癌的三个阶段的病理变化明显改善。(4)TUNEL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大鼠肝脏肝细胞凋亡增加,细胞质呈棕黄色,凋亡的肝细胞皱缩、核固缩及核仁消失。与肝癌组相比,5-FU组与IGBR组细胞凋亡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BR组和5-FU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免疫组化结果:磷蛋白53(p53)、Bcl-2、磷蛋白21(p21)和c-myc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不典型增生灶和癌灶中,表达于胞浆。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p53、Bcl-2、p21和c-myc表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相比,5-FU组和IGBR组p53、p21表达增多,而Bcl-2和c-myc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BR组和5-FU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p-ERK、p-Akt表达减少,p-JNK、p-p38表达增多,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ERK、p38、JNK、Akt表达无显明变化。与肝癌组相比,5-FU组与IGBR组p-ERK、p-Akt蛋白表达减少,p-JNK、p-p38蛋白表达增多,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GBR组和5-FU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IGBR含药血清能够抑制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2.IGBR含药血清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3.MAPK和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参与调节IGBR含药血清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4.IGBR可通过提高肝组织抗氧化活性,保护DEN诱发肝癌大鼠肝脏。5.IGBR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及肝癌相关信号传导通路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抑制DEN诱发大鼠肝癌细胞的生长。

黄慧[9](2018)在《列当总苷制备工艺、生物活性及列当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依据历代本草和各地中草药手册记载,列当属Orobanche多种药用植物如列当O.coerulescens、黄花列当O.pycnostachya、弯管列当O.cernua在民间常用作肉苁蓉的代用品,具有与肉苁蓉相似的强筋壮骨、补肾助阳、抗疲劳的传统疗效。研究发现,列当属药用植物含有大量苯乙醇苷类成分,这类成分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保肝和免疫增强等药理活性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弯管列当作为内蒙古地区农间常见的寄生杂草,资源丰富,富含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因此,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以弯管列当为研究材料,纯化富集其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建立其质量表征方法,并进行了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的初步研究。列当属Orobanche、肉苁蓉属Cistanche和草苁蓉属Boschniakia在植物分类学上均归类为列当科。这三个属的物种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相近,传统疗效相似。苯乙醇苷类成分作为代表性的化合物,无论是在含量上,还是在化学结构多样性方面均占有一定优势,它们被认为是这几个属的重要药效物质基础。因此,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以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理论为指导,采用HPLC法和UV-Vis法对列当属、肉苁蓉属以及草苁蓉属药材的特征性苯乙醇苷类成分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以及整理,探讨列当属与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的药用亲缘关系,进而为合理利用并综合挖掘列当属药用资源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确立列当总苷的提取工艺;(2)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大孔树脂种类,上样浓度、流速,乙醇洗脱浓度,洗脱速度、体积等确定大孔树脂纯化工艺;(3)以总苯乙醇苷、活性单体acteoside、crenatoside和浸出物为考察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优选出列当总苷的最佳制备工艺;(4)按最佳制备工艺制备12批列当总苷,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以表征质量;(5)采用酶标仪对各类型苯乙醇苷化合物的DPPH自由基消除活性进行测定,并探讨苯乙醇苷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构效关系;(6)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组并给予不同剂量的列当总苷,通过观测血糖、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和血清胰岛素等指标对其降糖活性进行研究;(7)利用HPLC和UV-Vis法建立列当属、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苯乙醇苷特征性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结果:(1)优选的列当总苷制备工艺合理可行,列当总苷、acteoside和crenatosid的含量可分别达到70%、30%和12%;(2)建立了12批列当总苷的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15个共有峰,归属其中9个峰,相似度可达到0.99以上;(3)采用酶标仪对苯乙醇苷化合物的DPPH自由基消除活性进行测定,列当总苷、acteoside:crenatoside=1:1和12种苯乙醇苷类单体化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4)降糖活性研究表明列当总苷能明显改善糖耐受量,增强糖尿病大鼠对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并且能够促进胰岛细胞的分泌,升高糖尿病大鼠的血清胰岛素水平。(5)分别建立了列当属、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苯乙醇苷的特征性图谱,结果表明肉苁蓉属的苯乙醇苷类成分与列当属的更相近,草苁蓉属苯乙醇苷化学成分与其他两属差异明显,crenatoside及isocrenatoside仅分布于列当属,echinacoside仅分布于肉苁蓉属;(6)建立了UV-Vis测定总苯乙醇苷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三属总苯乙醇苷含量分别在47.77325.43 mg·g-1、15.46117.79 mg·g-1和56.65132.42 mg·g-1之间,列当属总苯乙醇苷含量明显高于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结论:本课题以传统疗效-成分-生物活性为主体思路进行,研究中采用了传统药物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理学以及数理统计等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和方法,最终得到纯度较高的列当总苷成品,并且可用指纹图谱有效表征质量,在降糖活性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建立了列当属、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特征性图谱和总苯乙醇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有效地反映属间和属内苯乙醇苷类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的差异。

张海丰,臧皓,沈鹏,滕坤,阮洪生[10](2018)在《草苁蓉正丁醇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物质基础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考察草苁蓉Boschniakia rossica正丁醇萃取部位的体内外抗氧化活性,并初步确定其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以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能力、亚铁还原能力实验(FRAP法)为指标,检测草苁蓉不同极性萃取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以D-半乳糖诱导衰老大鼠为模型,考察草苁蓉正丁醇萃取部位对大鼠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草苁蓉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草苁蓉正丁醇萃取部位对DPPH、ABTS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且在亚铁还原实验的FRAP测定中表现良好;与模型组比较,草苁蓉正丁醇萃取部位各剂量组大鼠肝脏组织中MDA、SOD、CAT指标均有显着改善(P<0.01),表现为MDA水平降低,SOD、CAT活性升高,并回调到正常水平以上,其体内抗氧化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经液质联用分析从草苁蓉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共鉴定出19种化学成分,其中14个为苯丙素苷类(PPGs)。结论草苁蓉正丁醇萃取部位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主要有效成分为PPGs。

二、草苁蓉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草苁蓉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活血方主要化学成分分析以及联合化疗对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于肝癌病因的认识
    2. 肝癌的现代医学疗法
        2.1 外科手术疗法
        2.2 局部消融疗法
        2.3 放疗
        2.4 化疗
        2.5 TACE
        2.6 分子靶向治疗
        2.7 免疫治疗
    3. 祖国医学对于肝癌病因的认识
    4. 中药及中西结合治疗肝癌的相关进展
        4.1 中西结合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4.2 动物及细胞水平研究
        4.3 中药基于动物及细胞水平干预肝癌的药理作用机制
        4.4 小结思考
    5. 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相关运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UPLC-QE-Orbitrap-MS对健脾活血方主要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
    1. 引言
    2. 主要实验材料
        2.1 药材与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供试品的制备
        3.2 色谱条件
        3.3 质谱条件
        3.4 分子对接
    4. 实验结果
        4.1 健脾活血方的化学成分分析
        4.2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健脾活血方联合奥沙利铂及氟尿嘧啶对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1. 引言
    2. 主要实验材料
        2.1 动物与肝癌细胞
        2.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3.2 分组与给药
        3.3 裸鼠状态观察和组织标本的收集
        3.4 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
        3.5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裸鼠基本状态观察
        4.2 各组裸鼠肝原位瘤重量与抑瘤率比较
        4.3 各组裸鼠肝原位瘤及肺部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健脾活血方联合奥沙利铂及氟尿嘧啶对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机制的初探
    1. 引言
    2. 主要实验材料
        2.1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3.2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3.3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裸鼠肝原位移植瘤组织相关蛋白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4.2 各组裸鼠肝原位移植瘤组织相关蛋白的蛋白免疫印迹结果分析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健脾活血方联合氟尿嘧啶对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1. 引言
    2. 主要实验材料
        2.1 动物与肝癌细胞
        2.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3.2 分组与给药
        3.3 BALB/c小鼠状态的观察以及组织标本的收集
        3.4 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
        3.5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BALB/c小鼠基本状态观察
        4.2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重量与抑瘤率比较
        4.3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及腹膜转移灶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4.4 各组BALB/c小鼠肾脏及脾脏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4.5 各组小鼠腹水发生情况的比较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健脾活血方联合氟尿嘧啶对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机制的初探
    1. 引言
    2. 主要实验材料
        2.1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3.2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3.3 qPCR法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mRNA的表达
        3.4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相关蛋白的蛋白免疫印迹结果分析
        4.2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相关蛋白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4.3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mRNA的表达情况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附图 部分化合物的二级质谱原始图片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HPLC法同时测定草苁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实验设备
    1.3 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测定方法
    1.4 溶液制备
        1.4.1 供试品溶液的配置
        1.4.2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1.5 方法学验证
        1.5.1 标准曲线的制备
        1.5.2 专属性试验
        1.5.3 精密度试验
        1.5.4 重复性试验
        1.5.5 稳定性试验
        1.5.6 检出限与定量限
        1.5.7 回收率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性关系
    2.2 专属性试验
    2.3 精密度试验
    2.4 重复性试验
    2.5 稳定性试验
    2.6 检出限和定量限
    2.7 加样回收试验
3 结论

(3)肉苁蓉与沙苁蓉的质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肉苁蓉的研究进展
    1.1 肉苁蓉属植物特点及分布
    1.2 肉苁蓉属化学成分研究
        1.2.1 苯乙醇苷类
        1.2.2 环烯醚萜类及其苷类
        1.2.3 木脂素及其苷类
    1.3 肉苁蓉药理活性研究
        1.3.1 润肠通便作用
        1.3.2 神经保护作用
        1.3.3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1.3.4 抗骨质疏松作用
        1.3.5 改善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
    1.4 肉苁蓉的质量分析研究
        1.4.1 红外光谱法(IR)
        1.4.2 紫外分光光度法(UV)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4.4 超高液相色谱法(UPLC)
        1.4.5 色谱联用技术
        1.4.6 其他
    1.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肉苁蓉及管花肉苁蓉中4 种苯乙醇苷成分的UPLC含量测定
    2.1 仪器与试药
        2.1.1 仪器
        2.1.2 试药
    2.2 色谱条件
        2.2.1 色谱条件的优选
        2.2.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3 溶液的制备
        2.3.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3 测定法
    2.4 定量方法学考察
        2.4.1 线性关系
        2.4.2 精密度试验
        2.4.3 稳定性试验
        2.4.4 重复性试验
        2.4.5 加样回收试验
    2.5 肉苁蓉及管花肉苁蓉样品含量测定
        2.5.1 肉苁蓉中4 个成分的含量测定
        2.5.2 管花肉苁蓉中4 个成分的含量测定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苁蓉中3 种苯乙醇苷成分的UPLC含量测定
    3.1 仪器与试药
        3.1.1 仪器
        3.1.2 试药
    3.2 色谱条件
        3.2.1 色谱条件的优选
        3.2.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3.3 溶液的制备
        3.3.1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3.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3 测定法
    3.4 定量方法学考察
        3.4.1 线性关系
        3.4.2 精密度试验
        3.4.3 稳定性试验
        3.4.4 重复性试验
        3.4.5 加样回收试验
    3.5 沙苁蓉样品含量测定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沙苁蓉 UPLC 指纹图谱分析
    4.1 仪器与试药
        4.1.1 仪器
        4.1.2 试药
    4.2 色谱条件
        4.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4.3 溶液的制备
        4.3.1 参比溶液的制备
        4.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3.3 测定法
    4.4 方法学考察
        4.4.1 精密度试验
        4.4.2 稳定性试验
        4.4.3 重复性试验
    4.5 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沙苁蓉指纹图谱的建立
    4.6 化学计量学分析
        4.6.1 聚类分析
        4.6.2 主成分分析
    4.7 讨论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研究
    5.1 仪器与试药
        5.1.1 仪器与设备
        5.1.2 试药
    5.2 方法与结果
        5.2.1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制法
        5.2.2 肉苁蓉饮片含量测定
        5.2.3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中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
        5.2.4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中松果菊苷及毛蕊花糖苷转移率
        5.2.5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出膏率
        5.2.6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p H值
        5.2.7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的建立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疆三种资源植物中糖苷与酚酸天然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新疆生物质资源
        1.1.1 甜叶菊资源及其应用
        1.1.1.1 甜叶菊介绍
        1.1.1.2 甜菊叶成分与应用
        1.1.1.3 甜菊根成分与应用
        1.1.1.4 甜菊糖苷的生物活性和保健作用
        1.1.2 葵油、葵粕及葵壳概况
        1.1.2.1 葵油
        1.1.2.2 葵粕
        1.1.2.3 葵壳
        1.1.3 列当植物资源
        1.1.3.1 列当科植物简介
        1.1.3.2 列当关联植物锁阳和紫珠
        1.1.3.3 列当等的应用
    1.2 相关资源中的功效成分
        1.2.1 酚酸和黄酮
        1.2.2 天然黑色素
        1.2.2.1 微生物黑色素
        1.2.2.2 植物黑色素
        1.2.3 甜菊糖苷及应用
        1.2.3.1 甜菊糖苷的种类和结构
        1.2.3.2 甜菊糖母液糖的酶法结构修饰
        1.2.3.3 酶改质甜菊糖的应用
        1.2.4 列当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1.2.4.1 苯乙醇苷类的功效
        1.2.4.2 苯乙醇苷类的合成
        1.2.5 锁阳和紫珠中成份
    1.3 天然产物的生物转化
        1.3.1 生物转化与糖基化
        1.3.2 改质酶及应用
        1.3.2.1 环糊精基转移酶的作用机理及应用
        1.3.2.2 环糊精基转移酶的来源
        1.3.2.3 糖基转移酶种类对酶改质的影响
        1.3.3 黑曲霉及应用
        1.3.4 酶改质的转化条件
        1.3.5 酶固定化的应用
        1.3.6 糖基供体的选择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生物与酶对甜菊糖的改质
    2.1 材料与设备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商业酶
        2.1.4 材料与试剂
        2.1.5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活化
        2.2.2 STV标品配制
        2.2.3 酶液制备
        2.2.4 缓冲液配制
        2.2.5 酶的固定化
        2.2.5.1 树脂预处理
        2.2.5.2 树脂的平衡处理
        2.2.5.3 固定化
        2.2.6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2.7 新产物的LC-MS分析
        2.2.8 自制和商品酶对甜菊糖的改质
        2.2.9 转化条件因素对酶改质的影响
        2.2.9.1 反应温度对酶改质的影响
        2.2.9.2 甜菊糖浓度对酶改质的影响
        2.2.9.3 反应时间对酶改质的影响
        2.2.9.4 反应pH对酶改质的影响
        2.2.9.5 酶固定化对酶改质的影响
        2.2.9.6 酶固定化二次使用对酶改质的影响
        2.2.9.7 糖基供体对酶改质的影响
        2.2.9.8 除杂用乙醇的加量对酶改质的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酶改质产物的HPLC分析
        2.3.2 酶改质甜菊糖产物的LC-MS分析
        2.3.3 温度对酶改质的影响
        2.3.4 糖浓度对酶改质的影响
        2.3.5 时间对酶改质的影响
        2.3.6 缓冲体系p H对酶改质的影响
        2.3.7 固定化方法对酶改质的影响
        2.3.8 糖基供体对酶改质的影响
        2.3.9 乙醇沉淀对酶改质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曲霉固体发酵产黑色素
    3.1 材料与设备
        3.1.1 菌种
        3.1.2 培养基
        3.1.3 材料与试剂
        3.1.4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菌种活化
        3.2.2 固体曲的制备
        3.2.3 接种与发酵条件
        3.2.4 黑色素的提取及色价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黑曲霉固体发酵产黑色素
        3.3.1.1 葵粕和葵壳混合固体发酵
        3.3.1.2 葵壳前处理对固体发酵的影响
        3.3.2 黑曲霉固体发酵残渣的利用
        3.3.3 木霉在葵壳培养基上的培养
        3.3.4 脉孢菌在葵壳培养基上的培养
        3.3.5 脉孢菌和木霉在葵壳培养基上的培养
        3.3.6 黑曲霉在甜叶菊根培养基上的培养
        3.3.7 黑曲霉在葵粕培养基上的培养
        3.3.8 黑曲霉在处理后葵壳葵粕混合培养基上培养
        3.3.9 黑色素浓度和色价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列当及苁蓉中糖苷的提取及酶改质
    4.1 材料与设备
        4.1.1 菌种
        4.1.2 培养基
        4.1.3 商业酶
        4.1.4 材料与试剂
        4.1.5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苯乙醇苷类物质的提取
        4.2.2 黑曲霉的活化
        4.2.3 黑曲霉固体曲的制备
        4.2.4 黑曲霉酶液的制备
        4.2.5 转糖基方法
        4.2.6 去糖基方法
        4.2.7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4.2.8 产物的LC-MS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苯乙醇苷转糖基和去糖基产物的分析
        4.3.2 苯乙醇苷转化产物的LC-MS分析
        4.3.3 苯乙醇苷的转糖基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参考文献
论文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5)草苁蓉两种主要活性成分分离及其对小鼠肾阳虚证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草苁蓉概述
        1.1.1 草苁蓉的形态特征
        1.1.2 草苁蓉原植物的分布
    1.2 草苁蓉主要化学成分
        1.2.1 萜类
        1.2.2 苯丙烷糖苷类
        1.2.3 生物碱类
        1.2.4 甾醇
        1.2.5 其他成分
    1.3 草苁蓉的生物活性作用
        1.3.1 抗衰老作用
        1.3.2 抗肿瘤作用
        1.3.3 抗炎作用
        1.3.4 免疫系统调节作用
        1.3.5 抗肝纤维化作用
        1.3.6 保肝作用
        1.3.7 提高记忆力
        1.3.8 其他作用
    1.4 肾阳虚证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草苁蓉主要活性成分分离及鉴定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草苁蓉中主要成分的制备
        2.2.3 成分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NMR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草苁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液相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草苁蓉中活性成分的提取
        3.2.3 草苁蓉主要活性成分HPLC方法的建立
        3.2.4 方法学验证
        3.2.5 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草苁蓉温补肾阳作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2 草苁蓉活性成分提取
        4.2.3 肾阳虚证造模
        4.2.4 急性毒性实验
        4.2.5 模型动物干预
        4.2.6 血清指标检测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急性毒性实验
        4.3.2 草苁蓉对小鼠的影响
        4.3.3 草苁蓉对小鼠血清指标的影响
        4.3.4 草苁蓉治疗肾阳虚效果评价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当归、肉苁蓉“分子身份证”建立及太白贝母异甾体类生物碱合成相关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药食两用”药材应用现状
    2. 中药材及其产品真伪研究现状
        2.1 中药材及其产品混伪掺伪现状
        2.2 造成中药材真伪掺杂的原因
        2.3 DNA条形码优缺点及“分子身份证”方法开发
    3. 中药材质量影响因素
    4. 转录组学及RNA-Seq技术概述及其应用
        4.1 转录组学概述
        4.2 RNA-Seq技术及其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4.3 RNA-Seq在药材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中的应用
    5. 展望
    6. 本研究目的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当归“分子身份证”的开发及其在中成药鉴定中的应用
    1. 实验材料及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所用试剂及其配制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当归“分子身份证”标准数据库构建
        2.2 当归“分子身份证”验证及市售药材鉴定
        2.3 目的片段克隆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当归“分子身份证”的开发及特异性验证
        3.2 当归“分子身份证”扩增效率验证及其在市售当归中成药中的鉴定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肉苁蓉混淆品“分子身份证”的开发及其在中成药鉴定中的应用
    1. 实验材料及试剂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所用试剂及其配制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四种肉苁蓉混淆品“分子身份证”标准数据库构建
        2.2 物种特异性引物设计及DNA降解产品鉴定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引物灵敏度
    3. 结果与分析
        3.1 肉苁蓉“分子身份证”及特异性引物的开发
        3.2 “分子身份证”序列及引物特异性验证
        3.3 通过“分子身份证”与物种特异性引物检测中成药掺伪情况
    4. 讨论
        4.1 含有肉苁蓉市售药品监管新方法的开发
        4.2 “分子身份证”法可高效鉴定肉苁蓉产品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RNA-Seq转录组数据解析太白贝母生物碱合成途径相关基因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RNA提取及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2.3 HPLC-ELSD方法检测太白贝母样品生物碱含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RNA样品提取及测序文库构建
        3.2 RNA测序及de novo组装
        3.3 转录组数据功能注释与分类
        3.4 不同年份太白贝母鳞茎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及次生代谢途径基因分析
        3.5 甾体生物碱合成途径基因表达模式及荧光定量PCR分析
        3.6 太白贝母甾体生物碱合成途径可能涉及的氧化还原酶分析
        3.7 甾体类生物碱含量与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甾体生物碱合成相关酶基因克隆与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候选基因克隆
        2.2 候选基因蛋白结构预测
        2.3 重组质粒构建
        2.4 重组质粒表达及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候选基因克隆及结构分析
        3.2 甾体生物碱合成途径相关酶基因同源性分析
        3.3 克隆序列构建表达载体及表达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列当属、肉苁蓉属与草苁蓉属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苯乙醇苷类成分在列当科的分布
2 其他类型化合物在属间的分布规律
3 列当科苯乙醇苷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3.1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3.2 促智及神经保护作用
    3.3 对生殖的影响
    3.4 保肝作用
    3.5 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3.6 其他作用
4 结语与展望

(8)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含药血清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作用及机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草苁蓉环烯醚萜苷抑制原发性肝癌形成及作用机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与展望
综述一 草苁蓉提取物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肝癌相关的分子信号传导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列当总苷制备工艺、生物活性及列当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列当总苷制备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一节 列当总苷提取工艺研究
        1 药材、仪器及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工艺优选指标
        2.2 单因素试验
        2.3 正交优化工艺
        2.4 最佳工艺验证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列当总苷纯化工艺研究
        1 材料、仪器及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 工艺优选指标
        2.3 大孔树脂筛选
        2.4 上样液浓度的确定
        2.5 上样速度的确定
        2.6 层析柱径高比的确定
        2.7 吸附曲线的确定
        2.8 洗脱剂浓度的确定
        2.9 洗脱流速的确定
        2.10 洗脱体积的确定
        2.11 工艺放大实验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列当总苷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仪器及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方法学考察
        2.5 指纹图谱的建立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1 材料、仪器及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溶液的制备
        2.2 DPPH溶液的配制
        2.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4 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节 列当总苷降糖活性研究
        1 材料、仪器及试剂
        2 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及实验分组
        2.3 糖耐量及胰岛素耐量测定
        2.4 血液样本的制备
        2.5 生化指标的测定
        2.6 数据处理方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血糖测定结果
        3.2 糖耐量测定结果
        3.3 胰岛素耐量测定结果
        3.4 血清血糖和胰岛素含量测定结果
        3.5 肝糖原和肌糖原测定结果
        4 讨论和结论
第二章 列当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
    第一节 列当属、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特征性图谱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药品及试剂
        1.2 药材样本来源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方法学考察
        2.5 相似度分析及对照图谱的生成
        2.6 共有峰的归属以及峰面积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列当属、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总苯乙醇苷含量测定研究
        1 药材、仪器及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方法学考察
        2.6 总苯乙醇苷含量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全文总结
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硕士学历期间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10)草苁蓉正丁醇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物质基础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试药及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草苁蓉供试品的制备
    2.2 草苁蓉不同极性萃取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20-23]
        2.2.1 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2.2.2 ABTS自由基阳离子清除实验
        2.2.3 FRAP法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24]
    2.3 草苁蓉正丁醇萃取部位体内抗氧化活性评价
        2.3.1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2.3.2 待测样本的制备[26]
        2.3.3 肝组织上清液相关指标测定
    2.4 草苁蓉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2.4.1 色谱条件
        2.4.2 质谱条件
        2.4.3 样品测定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草苁蓉不同极性萃取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
    3.2 草苁蓉正丁醇萃取部位对衰老大鼠肝脏组织中SOD、MDA、CAT的影响
    3.3 草苁蓉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4 讨论

四、草苁蓉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活血方主要化学成分分析以及联合化疗对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D]. 苏鹏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HPLC法同时测定草苁蓉中草苁蓉纳拉苷和草苁蓉苷B[J]. 陈民,田梦飞,冯昌寅,孟宪明,罗猛,牟璠松. 植物研究, 2021(03)
  • [3]肉苁蓉与沙苁蓉的质量比较研究[D]. 梁渐崧. 暨南大学, 2020(01)
  • [4]新疆三种资源植物中糖苷与酚酸天然产物的研究[D]. 王屹东.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草苁蓉两种主要活性成分分离及其对小鼠肾阳虚证的初步研究[D]. 陈民.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6]当归、肉苁蓉“分子身份证”建立及太白贝母异甾体类生物碱合成相关基因挖掘[D]. 王晓玥.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列当属、肉苁蓉属与草苁蓉属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J]. 王晓琴,黄慧,李彩峰,李旻辉. 中国中药杂志, 2018(23)
  • [8]草苁蓉环烯醚萜苷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崔香丹. 延边大学, 2018(12)
  • [9]列当总苷制备工艺、生物活性及列当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D]. 黄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8(05)
  • [10]草苁蓉正丁醇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物质基础初步研究[J]. 张海丰,臧皓,沈鹏,滕坤,阮洪生. 中草药, 2018(02)

标签:;  ;  ;  ;  ;  

肉苁蓉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