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地黄花分外香——《卫生经济研究》创刊20周年感怀(论文文献综述)
胡军华[1](2014)在《异军与正道 ——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为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妇女解放,突起异军。”在中国革命运动的历史进程中,社会革命运动的历次成功不仅依靠妇女巨大人力资源的广泛支持,而且妇女运动也是历次社会革命运动的特性、意义和成功程度的重要表征、衡量尺度。十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并用于指导苏维埃革命实践,在特定时代发挥了特定作用,已经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中央苏区”为时空,以“妇女解放运动”为切入点,以毛泽东诗词名句为脉络,以妇女解放运动的“异军”“实际怎样”以及“正道”“应当怎样”的问题为经线,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为纬线,在经纬交织中探讨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愿景、路径、动员机制、巾帼人物、价值作用与现实启示等系列问题,并对镶嵌其间或隐或显的史实进行了梳理挖掘,对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解释框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空间。本文首先追寻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梳理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愿景,认为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阶级问题、民族问题、国家问题紧密相联系;第二,论文归纳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要路径,即解决经济权、唱好婚姻曲、扩大教育面、提升参政度、构建组织网等五维路径,诠释了路径选择的逻辑关系,展示了以中共领导、苏维埃政权主导下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所取得的显着成绩,反映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的程度,也同时彰显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力度;第三,论文从妇女动员方式、动员模式等方面解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机制,赏析了客家山歌动员方式的“六全”特色,提出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以土地革命为内容的经济动员、以政治参与为目标的政治动员、以阶级思想灌输为方法的文化动员、以群众路线为途径的组织动员和以诉苦、控诉为形式的情感动员的“互利共生型”动员模式;第四,论文考察了中央苏区60位巾帼群英的丰功伟绩、个性特征,归纳了巾帼群英的核心价值:心怀对国家、对社会、对自我的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大义凛然、坚定信念、追求解放的牺牲精神,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第五,论文剖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客家妇女参与心态表征,具体表现为游移不定的观望心态、应景迎合的投机心态、憧憬未来的乐观心态、讴歌胜利的狂热心态、面对挫折的变异心态等;探讨了心态嬗变的意蕴指向,指出人性的本能反应是其内在本质,性格两重性特征是其外在体现,强大的动员功力是其直接推手,从而讴歌了客家妇女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第六,论文评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也对农村妇女解放之道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思考,构思了研究展望。本文认为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有益探索,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有机构成。论文探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视域中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独特性、局限性、规律性、根本性与当代价值性,说明了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过程曲折性、复杂性,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成果创新性、科学理论感召性、精神形态价值性,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性阶级性、人性可塑性立场,客观分析了这个时期中共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认为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与时俱进,在发展中扬弃,就能厘清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谋“化”之基、求“化”之途、达“化”之效和成“化”之境,进一步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建设。
杨树文[2](2013)在《改造与应对 ——“新中国十七年”花鸟画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对十七年中国画“改造”的研究中,与现实主义“写实”要求相对应的“阶级性”改造常被用来描述整个十七年的中国画变向,而与新中国文艺“民族性”诉求相对应的“写意’走向则被表述成与历史不符的“逆流”而无法被纳入十七年美术的整体结构中;强调“写实性”改造的人物画和接受西方“对景写生”的山水画被广泛关注,而这两种因素不能完全解释的花鸟画则缺乏研究;即使在有限的对新中国花鸟画乃至20世纪花鸟画之变的讨论中,人们也往往只注意花鸟画“面对西潮”之后走向写实的风格变化,而对那些没有明显“西方”痕迹的艺术变革以及花鸟画在具体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功能价值变化等缺少关注……本文不是对建国“十七年”期间的花鸟画进行全面细致的“百科书式”的叙述,而是在反思现有研究范式并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和中国画的自身问题,关注花鸟画与社会时代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间的花鸟画转型。从“改造”与“应对”的关系中陈述花乌画艺术立场、功能价值、图式风格等方面的变化,依此为十七年花鸟画的历史“结构”提供解释。文章第一章用“人民”的立场、社会功能的焦虑与现实主义主题诉求、“创作与写生”的方法论三个小节论述进入新中国的花鸟画所面临的新要求,本文认为这是导致新中国花鸟画转型的原因。三者之间既存在并列关系,又具有由社会外部向艺术本体步步递进的特点,由此三节分别引出后文对十七年花鸟画转型的具体历史表现的讨论。第二章以十七年中国画思潮为主线,讨论十匕年期间中国画“改造”的三个阶段和由此引发的花鸟画改造的三种趋势:50年代初期“阶级性”改造的“写实趋势”;1956年双百方针之后对阶级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诉求;1961年“文艺八条”之后“民族性”追求中的“写意”趋势。第三章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考察花鸟画与社会时代的具体关系,梳理了花乌画应对“现实主义”要求的不同主题,重点讨论了花鸟画“丰收”与“百花山花”主题及其社会条件。文章的最后一章对花鸟画的图式转变进行研究,讨论了在“创作写生”的时代要求中,分别应对“阶级写实”、“阶级民族”、“民族写意”三种改造趋势,以于非闇、郭味蕖、潘天寿为代表的花鸟画家的图式转变之路。对于“改造”与“应对”的历史过程及其表现而言,价值转换与图式转型则是关于历史结果的归纳,新价值的建立缘于自上而下的“改造”,而新图式的形成则是艺术家自下而上的“应对”,包括两者之间的交叠与互动关系等都将会在文末的余论中涉及。本文在搜集与分析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探索和尝试契合史实的视角和方法,历史陈述中亦时有理论归纳。
陆永祥[3](2010)在《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绘画是我国近现代美术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范畴,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与追随者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及新中国建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并通过对一些重大革命事件与着名人物等进行具体而又深入地描述,集中展现出中国现代革命历史时期的政治风貌及时代风云,凸显了中国革命历史在历史发展中不同寻常的地位与作用。陕西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从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以达陕北到1948年党中央迁至河北(平山)西柏坡的十三年间,毛主席领导了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革命大本营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及解放战争等历程与许多重大革命事件,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故此,延安革命与陕西革命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建国后相当长时间里中国革命绘画表现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在“文革”时期,反映毛主席与领袖们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实践内容成为最重要的绘画创作主题。本文通过对陕西革命美术中延安“鲁艺”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木刻版画、石鲁所代表的“长安画派”革命历史绘画、刘文西的“圣地意识”和“领袖情结”、陕西“秦文美”现象、新时期革命历史绘画的“人性化”表现以及陕西美术中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传播与影响、文学与叙事、图式与表达、选题与形式等诸多问题的讨论,比较客观地分析了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主要的形成原因、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并且是对陕西美术中的革命历史题材绘画进行了基本梳理和专题学术研究,以期在此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其中,“秦文美”艺术现象是滋生于特殊历史环境下,“红色美术”在西北地区以迥异于其它美术的一个地域性革命文艺现象,它潜在的价值体现在超越了特有的内涵与形式而张显出承续性与拓展性,其深度影响已波及到新世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创作。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包容了厚重的意识形态、内涵与浓郁的时代色彩元素,它聚集了多元艺术观念与画家个性于一体,一旦突破泛政治化、概念化影响,即会转化为陕西美术创作的持久发展与创新的精神力量,并且能够不断爆发出自在的强悍生命力。
戴迪[4](2004)在《战地黄花分外香——《卫生经济研究》创刊20周年感怀》文中认为《卫生经济研究》杂志创刊20周年了,又正好刊出200期,真是双喜临门。 《卫生经济研究》杂志是幸运的,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阳光沐浴下诞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锻炼成长。我作为创始人之一,见证了20年的历程,不由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杂志在创业时的艰辛,发展中的曲折,克服困难后的宽慰,以及今天的喜悦,一幕一幕历历在目。
二、战地黄花分外香——《卫生经济研究》创刊20周年感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地黄花分外香——《卫生经济研究》创刊20周年感怀(论文提纲范文)
(1)异军与正道 ——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为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妇女解放突异军: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研究始基问题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价值 |
(二) 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 “苏区”和“中央苏区” |
(二) 妇女、女性、女子 |
(三) 客家妇女 |
(四) 妇女解放运动及其相关概念 |
(五) 运动与革命 |
(六)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
五、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二) 研究方法 |
六、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与特色 |
(二) 本文局限 |
七、几点说明 |
第一章 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与愿景 |
第一节 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追寻 |
一、潜在诱因:源自妇女长期受困“双重”压迫力 |
二、直接原因:得益于中央苏区革命的张力 |
三、思想源泉:受益于各种思潮的巨大影响力 |
第二节 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基础与愿景梳理 |
一、目标调适:前苏区时代中共妇女解放愿景及理论基础 |
二、梦想构建:策略转型下中共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愿景 |
三、践诺尝试:苏维埃共和国政权下的妇女解放运动愿景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路径展开 |
第一节 解决经济权:妇女解放的要旨 |
一、经济权利:妇女诸权的基础和保证 |
二、中央苏区妇女经济权获得与保障 |
第二节 唱好婚姻曲:妇女解放的主题 |
一、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
二、中央苏区婚姻制度的探索 |
第三节 扩大教育面:妇女解放的基础 |
一、教育开拓:“脱盲”妇女的塑造 |
二、中央苏区多管齐下发展妇女教育 |
第四节 提升参政度:妇女解放的衡量尺度 |
一、妇女参政:妇女解放的反映程度 |
二、中央苏区妇女参政的实践拓展 |
第五节 构建组织网:妇女解放的有力支柱 |
一、健全组织:妇女解放的重要依托 |
二、中央苏区妇女组织的历史演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唤起工农千百万: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动员机制分析 |
第一节 多管齐下: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方式 |
一、口头动员方式 |
二、传媒动员方式 |
三、文艺动员方式 |
第二节 特色彰显: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客家山歌动员方式 |
一、全员参与动员活动 |
二、全员列为动员对象 |
三、全区范围广泛动员 |
四、全程持续动员 |
五、全速创作动员 |
六、全面应景动员 |
第三节 互利共生型: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模式 |
一、“互利共生型苏区妇女动员模式”的概念提出 |
二、“互利共生型苏区妇女动员模式”的本质特征 |
第四节 得失管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功效评价 |
一、妇女动员的成效 |
二、妇女动员的缺失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雄关漫道花枝俏: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巾帼群英考察 |
第一节 身体印记:巾帼群英的整体肖像概述 |
一、运动源起时的巾帼群英 |
二、运动勃兴时的外来巾帼群英 |
三、运动演变中的本地巾帼群英 |
第二节 林树统观:巾帼群英的代表个案描述 |
一、妇运领袖:李坚真 |
二、扩红先进:刘英 |
三、文宣明星:李伯钊 |
四、支前标兵:李美群 |
第三节 胶合与同构:巾帼群英的核心价值解读 |
一、始终大义凛然、坚定信念、追求解放的牺牲精神 |
二、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
三、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地黄花分外香:客家妇女参与运动的心态嬗变 |
第一节 倒海翻江卷巨澜:客家妇女参与运动的心态表征 |
一、客家妇女游移不定的观望心态 |
二、客家妇女应景迎合的投机心态 |
三、客家妇女憧憬未来的乐观心态 |
四、客家妇女讴歌胜利的狂热心态 |
五、客家妇女面对挫折的变异心态 |
第二节 谁主沉浮:客家妇女参与运动心态嬗变的意蕴指向 |
一、人性的本能反应是妇女心态嬗变的内在本质 |
二、性格两重性特征是妇女心态嬗变的外在体现 |
三、强大的动员功力是妇女心态嬗变的直接推手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 |
第一节 人世难逢开口笑: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定位 |
一、难以磨灭的历史地位 |
二、公正公允的时代局限性 |
第二节 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价值作用 |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有益探索 |
二、“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有机构成 |
第三节 不是春光胜春光: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现实启示 |
一、必须科学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二、必须激发妇女的主体意识,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切实保障农村妇女合法权益 |
三、必须强化妇女组织建设,培育农村健康文化,提升妇女动员效应 |
本章小结 |
结语 又踏层峰望眼开: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研究余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人间知己吾和汝 |
(2)改造与应对 ——“新中国十七年”花鸟画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花鸟画研究的学术史简述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研究理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进入新中国:“十七年”花鸟画的新要求 |
第一节 面对“人民”的价值要求 |
一、从人民艺术家谈起 |
(一) 站在人民立场上的齐白石 |
(二) 现实\写实维度中的齐白石 |
(三) 民族\传统维度中的齐白石 |
二、新中国十七年“人民”涵义的变迁 |
(一) 国画家的思想改造与阶级属性的“人民” |
(二) “传统”与“民族性”:人民概念的新内涵 |
第二节 花鸟画:社会功能与现实主义的要求 |
一、装饰新世界:花鸟画的功能焦虑 |
(一) 日用品上的花鸟画 |
(二) 花鸟与民间工艺品 |
二、主题:现实主义对花鸟画的新要求 |
(一) 现实主义与中国画“主题”观念 |
(二) 花鸟画的主题要求 |
第三节 创作与写生之维:花鸟画图式的新要求 |
一、以“创作”为核心的作品意识与花鸟画的图式转型 |
二、以“写实”为旨归的写生观念与花鸟画的图式之变 |
第二章 十七年花鸟画的命运与三种“改造”趋向 |
第一节 中国画生存危机中的花鸟画与“阶级\写实”趋向 |
一、在挤迫中改造的国画遗产 |
二、花鸟画:从“被取消”到面向“写实”的改造 |
(一) 功能的质疑及花鸟画的命运 |
(二) 花鸟画的写实要求 |
第二节 阶级\民族双重诉求中的花鸟画 |
一、回复中国画本体:中国画特点的讨论 |
二、花鸟画生存空间的获得与“阶级\民族”改造向度的形成 |
(一) 花鸟画家命运的改观 |
(二) 花鸟画:阶级\民族改造向度的形成条件 |
1、艺术与美:对花鸟画艺术审美功能的关照 |
2、关于花鸟画阶级性的论争 |
第三节 “笔墨表现现实生活”与花鸟画的民族\写意路向 |
一、“文艺八条”之后的中国画思潮 |
(一) 续接“双百方针”以来的文人画价值重估 |
(二) 回到“笔墨”问题 |
二、画“人民喜闻乐见”的花鸟画 |
(一) “传统笔墨”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
(二) “文艺八条”后花鸟画展中的写意花鸟及舆论反馈 |
1、从“迎春画展”到北京、上海花鸟画展 |
2、“潘天寿画展”及其他 |
第三章 走向现实价值之途:花鸟画的主题探寻 |
第一节 花鸟画寓意转化与走向现实社会价值的探索 |
一、表现光荣的历史与美好的现实 |
二、“鹁鸽”与“君子”的涵义变化 |
三、毛主席诗意花鸟画 |
四、象征的“滥用”与“标语口号式”作品 |
第二节 十七年时期花鸟画中的“丰收”主题 |
一、来自“劳动”的启示 |
二、“丰收”题材的社会条件 |
三、花鸟画“丰收”主题的呈现方式 |
(一) 待采收的“丰景” |
(二) 堆积的果实 |
(三) “丰收”主题:题材的拓展与影响 |
第三节 走向自然:从“百花”到“山花”主题 |
一、从“百花诗”到“百花画谱” |
二、“百花”主题:现实的歌颂与题材的拓展 |
三、走向自然:“百花”到“山花”的寓意转换和扩展 |
第四章 承变之间:应对改造的图式转型 |
第一节 “阶级\写实”性的回应:于非闇的“写生”与图式努力 |
一、于非闇工笔花鸟画的图式形成 |
二、现实主义“写生\写实”维度与于非闇的图式努力 |
(一) 于非闇在新中国的价值定位 |
(二) 于非闇“画史重评”中的“写生”观念 |
(三) 于非闇的图式转换 |
第二节 “阶级\民族”性改造的应对:郭味蕖的“综合”与探索 |
一、三位一体维度中的郭味蕖 |
(一) 立足“现实生活”,不同“写生”方式的综合 |
(二) 对传统综合资源的学习与“临摹” |
(三) 作为核心目标的“创作”与推陈出新 |
二、“三结合”与花鸟画图式语言的融汇综合 |
(一) 花鸟与山水的结合 |
(二) 工笔与写意的融合 |
(三) 泼墨与重彩的综合 |
第三节 “民族\写意”之维:潘天寿的图式与“创作”自觉 |
一、二十世纪上半页的金石画风与花鸟画的图式新变 |
二、自觉与文人写意的“改造”:潘天寿的图式革新 |
(一) “诗、书、画、印”“四全” |
(二) 应对“创作”的要求 |
(三) 潘天寿的革新方式 |
1、黑白转换与空白分割 |
2、“逼边”与“中空” |
3、扩张的画面与山水花鸟的结合 |
余论 |
一、“改造”与“应对”中花鸟画的历史表现 |
二、价值转换与图式转型:花鸟画转型的理论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本论文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三节 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四节 本论文的学术价值、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注释 |
第一章 延安“鲁艺”与革命历史题材木刻 |
第一节 延安“鲁艺”与木刻的兴盛 |
第二节“延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三节“延安学派”与早期革命历史题材木刻 |
第四节 传播及影响:革命历史题材成为后期绘画主题 |
注释 |
第二章 “十七年”美术时期: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与发展 |
第一节 延安革命文艺及新时期文艺思想对“长安画派”的影响 |
第二节 革命理想:石鲁与《转战陕北》创作 |
第三节 独立形态:刘文西的“圣地意识”和“领袖情结” |
第四节 文学与叙事:从蔡亮创作《延安火炬》谈起 |
注释 |
第三章 秦文美:“文革”美术中的“陕西现象” |
第一节 从“延安革命纪念馆”历史画创作组说起 |
第二节 “秦文美”:1972 年全国美展中“陕西现象” |
第三节 后“文革”时代:《你办事我放心》风靡全国 |
第四节 选题与形式:“高大全”、“红光亮”语境下的“秦文美” |
注释 |
第四章 新时期: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图式与表达 |
第一节 主题的变奏:回到现实的《普通一兵》 |
第二节 图式的突破:《万语千言》中的周总理形象 |
第三节 坚守的信念:从《战地黄花》到《曙光》 |
第四节 裂变与回归:以《玫瑰色的回忆》与《毛主席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讲话》为例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图 |
(4)战地黄花分外香——《卫生经济研究》创刊20周年感怀(论文提纲范文)
一、艰苦创业 |
二、曲折与坎坷 |
三、宽慰与喜悦 |
四、廿年发展的思索 |
一是必须确立正确的办刊方针。 |
二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断开展学术争鸣。 |
三是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 |
四是不断加强内部建设,健全规章制度。 |
四、战地黄花分外香——《卫生经济研究》创刊20周年感怀(论文参考文献)
- [1]异军与正道 ——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为考察[D]. 胡军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2]改造与应对 ——“新中国十七年”花鸟画转型研究[D]. 杨树文. 中央美术学院, 2013(10)
- [3]陕西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研究[D]. 陆永祥. 西安美术学院, 2010(04)
- [4]战地黄花分外香——《卫生经济研究》创刊20周年感怀[J]. 戴迪. 卫生经济研究,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