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中国住宅产业化水平的评价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朱安娜[1](2021)在《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造技术的不断提升,装配式建筑已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装配式建造模式与传统建造模式相比,建筑部品生产的集约化可实现建筑材料和能源的最大效率化,同时施工过程中安装构件等工序能有效地减少建筑垃圾排放量、大气污染、噪音污染等,明显改善施工环境质量。然而我国装配式住宅产业化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消费者对其生态改进的促进效应仅停留在“小区环境优化”等浅显层面,对于装配式住宅产业链作用下的生态性并不清晰,所以工业化背景下装配式住宅的生态改进效应评价方面,仍然是需要进行研究以提高市场认可度的可靠依据。并且我国对于装配式建筑的生态性评价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丰富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绿色生态评价体系,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评价体系。论文首先对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可持续评价以及云模型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讨论了对装配式住宅进行生态可持续评价的必要性以及云模型的适用性,并且对装配式住宅产业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将装配式住宅和传统住宅的产业链构成进行对比研究,突出装配式建造模式的住宅在生态改进方面的促进效应。借助SCP分析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研究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传导过程,政策变化导致住宅市场结构变动,各企业主体产生提高竞争力的行为,进而研究了这些行为对于装配式住宅的生态改进效应,并且建立了以SCP为框架的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应用云模型理论,实现评价指标的定性概念和定量数据的相互转换,克服了评价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构建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评价云模型。为了验证评价模型的适用性,论文结合长沙市“中建璟和城”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云图形象直观地表达了评价结果,表明该项目生态改进性处于“一般”偏上的水平,距离“较优”还有一定的距离。长沙市整体政策市场环境较优,但产业化水平不高,导致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表现一般,据此提出科学合理,实际可行的优化建议。论文为装配式住宅领域的可持续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借鉴,有利于促进装配式住宅产业化发展。
段小泉[2](2020)在《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分析及研究 ——以青岛某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住宅装配式产业化与市场上传统的现浇生产建造构造的方式不同,这种新的装配式生产建造方法极大地改变了湿作业的现浇工作方式和环境,大大减少了建筑施工现场的现浇生产材的工作量,不仅可以使建筑施工作业阶段的建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达到最小化,而且提高了对住宅产业化建造的劳动生产的效率,保证了各类住宅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性能.但是,住宅的产业化在当今我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其涉及的范围仍然很狭窄,发展非常缓慢,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住宅产业化的经济效益不明。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关于住宅装配式产业化的建筑综合经济效益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以青岛某装配式项目为例,尝试以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深入研究住宅装配式产业化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结合层次分析方法和集对分析理论应用于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评价。本文首先对主要研究对象和背景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引出了主要研究方向和重点,同时在本文研究现状及其分析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其研究目的与其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同时,对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效益和装配式住宅产业化的增量成本以及增量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其次,在介绍了项目背景下,从综合效益的计算指标,并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对装配式住宅的产业化综合效益进行计算和分析。最后,基于层次分析法对装配式住宅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确定了17个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最后基于集对分析理论综合分析了住宅产业化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为;住宅产业化的综合效益评级属于III级,为中等水平,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的评级良好,导致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化综合经济效益水平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经济效益的联系熵低。基于以上结果,建议采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科研资金投入、产业资源整合、技能人才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以有效减少目前装配式现代化住宅发展的瓶颈和障碍,提高装配式现代化住宅的产业综合竞争力和效益。
康晓辉[3](2020)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可利用资源的不断减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凸显,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低效率、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建筑业将逐步向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建筑产业化作为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资源、能耗等问题的解决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京津冀区域作为重点推进区域,其建筑产业化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重点推进地区的参考标杆,指导我国建筑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衡量其发展水平成为当前推动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首要问题。论文以京津冀区域为研究范围,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其理论基础,准确把握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国内外建筑产业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然后对建筑产业化内涵和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建筑产业化发展存在的瓶颈;其次,根据区域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结合我国京津冀区域建筑产业化发展现状,通过文献综述法和头脑风暴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最终建立了包括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技术创新的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确定了各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权重,并运用基于白化权函数的灰色综合评价法对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对评价结果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其他区域建筑产业化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发展程度的评价提供参考,促进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切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建筑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刘同结[4](2020)在《基于TQM的住宅批量精装修质量管理》文中指出在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住宅批量精装修已成为必然趋势。但由于我国住宅批量精装修起步较晚,住宅产业化推行力度不足,批量精装修质量问题频出,投诉率居高不下,对购房者、开发商和社会这三方的利益都造成损害。因此,研究如何提升住宅精装修工程质量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文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对影响住宅批量精装修工程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识别出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找出关键因素。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将住宅批量精装修实施的全过程划分为设计、招采、施工和验收四个阶段,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三全”思想、PDCA循环和激励理论,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全部影响因素为管控对象,分别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全面的管控措施,制定了各阶段管理流程,并创新性地将外部性理论运用到施工阶段的管控措施中,通过“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倒逼企业提高工程质量。文章以全面的视角分析了住宅批量精装修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全面的管理措施,为提升精装修工程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李翎[5](2020)在《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业作为我国传统支柱型产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建筑业疯狂发展伴随而来的是诸如环境恶化、资源浪费、能源枯竭、人员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随着当代国人经济收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特别是对居住、工作所涉及的建筑物要求层面也越来越精细,因此,倡导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可以很好地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迄今为止,我国绿色建筑已经发展了二十余年,虽然国家为推广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已经逐步颁布了一系列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技术细则,全国各房地产企业也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实践,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绿色建筑总体数量还是相对较少,而且区域发展较不平衡,离形成规模化的绿色建筑产业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所以,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我国推广绿色建筑产业化是改善当今环境资源问题、普及绿色建筑的必然选择。根据我国发展现状,本文欲以科学性、适用性、有效性原则构建一套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评价体系,同时构建评估模型对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进行客观评价,再依据结果对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以期推进区域内绿色建筑产业化更快更好发展。本文首先对绿色建筑产业化的内涵及概念进行概括,然后将“成熟度理论”应用到对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及能力的评价上。其次,在研究分析总结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从技术、市场、政策法规制度、产业、产品五个方面对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进行考量,并构建一套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为使得计算结果更反映真实情况,主客观相结合,使用AHP—熵权法确定相应指标的综合权重。同时,本文将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灰色聚类评估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打造一个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的改进模型,然后根据评估模型对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依此评价结果对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提出符合其当前发展现状的建议对策。
尚浩[6](2020)在《基于组合权重—云模型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为贯彻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绿色环保发展战略,能够避免因二次装修造成资源浪费的成品住宅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通过调研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成果,经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建立了一套系统、全面、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藉此可对不同区域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比较、分析、判断,从而找出积极因素与阻碍因素,发挥优势,补齐短板,进而指导政府决策,引导企业行为,加快推动成品住宅高质量健康发展。首先,在调研与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采用专家调查法,经过对指标体系的初选与优化,构建了具有六个一级指标(行业管理成熟度、研发设计水平、生产建造水平、住宅产品水平、产业链成熟度、市场成熟度)29个二级指标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结合成品住宅特点和所建立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特性,通过对比分析常用的评价数学模型与评价权重计算方法,选择云模型法作为评价数学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专家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权重方法,建立了基于组合权重-云模型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最后,以郑州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基于目前郑州市成品住宅参与各方的基本状况,运用构建的评价模型对郑州市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验证所建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适用性,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揭示短板,给出郑州市成品住宅发展建议。
黄华[7](2020)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绩效研究》文中认为房地产是国家支柱产业,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转变传统的建造方式,是新时期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近年来的行业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万科等行业标杆企业先行先试,装配式建筑得到快速的发展,工业化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国内对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基本还沿用传统现浇建筑的做法。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绩效进行研究,对项目管理绩效进行系统、科学、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提高企业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管理水平。项目管理的三要素分别是进度、成本和质量,而项目管理的任务就是在一定的成本内,确保项目的进度、质量达到目标。本文从进度、质量、成本三个方面对传统现浇建筑与装配式建筑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装配式建筑案例项目管理绩效进行评价,评价体系包括进度评价、质量评价以及成本评价的一级指标。对各一级指标进行优选,将进度指标划分为建筑方案与结构方案设计进度以及构件吊装组织进度等10个二级指标;将质量指标划分为装配式结构类型的选择、节点部位质量性能等14个二级指标;将成本指标划分为建筑方案与结构方案设计成本以及构件安装成本等9个二级指标。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打分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同时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实践经验,构建进度、质量、成本指标分级标准,建立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实现对装配式建筑案例项目管理绩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本文通过对装配式建筑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本文建立的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有效性,能够较完整、客观的评价企业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绩效水平。可应用于企业实施项目后评价以及对参建单位的履约评价,推动企业提高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水平,并不断改善管理体系;能为相关人员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进而促进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王英臣[8](2019)在《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的多级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施工技术日趋完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业特别是住宅装修产业也随之高速发展。“手工作坊型”的传统住宅装修模式己经很难与现代社会节能、环保、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需求相适应,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将全装修住宅作为主要开发业态之一。但由于我国全装修住宅和住宅工业化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在建设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低效的物流管理造成材料部品库存不足导致停工待料,或库存超量导致成本超出预算;由于采购方对物料的运输过程缺乏有效控制,导致在配送和运输阶段供应方经常出现供货无序,从而使项目相关各方衔接不流畅等等。围绕现代物流旨在以较低成本实现优质服务的管理思想,紧密结合全装修行业的发展特点和客户需求规律,本文对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及其重要环节——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的优化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本文以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理论为指导,在深入研究住宅全装修产业和建筑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程总承包模式的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的概念。该供应链管理着眼于建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总承包商为核心来统筹全装修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管理,各节点企业之间长期高效协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针对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定义、特征、现行主要供应模式及各自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工程总承包商+生产厂家+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物流模式的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其中业主可集中精力控制项目建设总成本,总承包商通过招标来选择材料生产厂家、确定材料价格,将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或由生产厂家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总承包商承担物流运行的监控工作。界定了整个体系的结构及相关参与方,这些参与方企业借助供应链管理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采购管理、材料配送管理、库存管理、施工现场物流管理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整个物流管理体系运行机理进行了分析,为推进全装修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提供了依据,进而为推动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形成高效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引。根据住宅全装修物项目供应链物流运作中材料部品库存管理实际,在综合考虑了供应链上主要企业在交易中所产生的订货成本,各环节为保证生产、供应连续性的库存维持成本,由需求不稳定或供不应求造成的缺货损失成本,正常部品采购运输成本和当发生缺货时的补货运输成本以及由于材料部品运输所消耗时间成本的基础上,建立了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环境下包括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总承包商以及中间供应链的多级库存成本模型。在设计求解算法时,为进一步增强全局搜索能力,提出通过设计正交数组完成初始抗体选择的方法和将基于种群的按抗体适应度大小排序的选择算法代替轮盘赌选择引入到遗传操作中的方法来进一步改进常规免疫遗传算法的搜索质量和搜索效率,可更加有效克服标准遗传算法的早熟收敛问题。通过实例验证了运用本文设计算法所得成本结果要优于通过标准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得到的库存成本,且总体寻优能力更强,还得出了供应商、第三方物流和总承包商各自最优即时库存量,总承包商和第三方物流各自最优订货次数等更为合理的库存控制方案,证实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对材料部品车辆调度展开深入研究,考虑在需求高峰期时物流服务商会出现自有车辆和人员不足的情况,进而产生人员额外加班配送和寻求社会租赁车辆资源的需求,因此对带时间窗的经典车辆调度问题便可以围绕人员额外加班配送成本和外包车辆成本展开拓展研究。鉴于每个项目施工现场都可能会提出个性化服务时间窗的需求,本文便针对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特点引入了客户点随机需求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配送人员加班条件和外包社会车辆资源的材料部品动态车辆调度模型。设计了改进的模拟植物生长算法进行优化求解,为增强寻优能力,提出将变步长搜索和生长素浓度随机排序的方法引入模拟植物生长算法来提高算法的计算速度和搜索质量。结合具体实例,用本文设计的改进模拟植物生长算法与标准遗传算法分别求解并从所得配送路径长度、总耗时和总成本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算法既能获得最优解又能提升求解效率,验证了模型和本文设计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在上述对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物流管理体系及其重要环节——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全装修物流管理的改善对策。该论文有图34幅,表27个,参考文献160篇。
张文武[9](2019)在《装配式住宅非承重墙体部品化研究 ——以成都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商品住宅建设中,资源和能源消耗严重,管理和生产模式粗放,随着我国建筑业劳动力短缺状况加重和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建筑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要求,住宅建筑工业化势在必行。但我国装配式住宅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政府机关、设计单位还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对装配式住宅的发展还没有形成清晰和明确的认识。装配式住宅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它是由主体结构系统、非承重墙体系统以及内装系统全面装配而成的。当前阶段,成都地区装配式住宅在内装系统方面,尤其是整体式厨房、整体式卫生间和整体收纳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主体结构系统方面,由于结构部品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低,造成预制技术造价高,配套的施工、检测技术不成熟,规模化推广难度大,造成装配式住宅发展推进缓慢。探索装配式住宅新的发展方向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住宅的非承重墙体,由于不需要承重且安全性影响小,整体数量大具有规模优势,比较适宜采用装配的方式,但由于其类型繁杂、功能要求复杂,理论研究不充分,现阶段仍多以传统砌筑方式建造为主。将住宅部品化的理论方法引入非承重墙体的工业化设计中,提高非承重墙体装配化率是提高住宅装配化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装配式住宅的重要发展方向。论文第一部分(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研究背景、意义和创新性,界定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提出了研究方法和整体框架,并且厘清了住宅产业化、住宅工业化、装配式住宅三者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住宅部品及部品化的涵义,梳理了国内外住宅部品化和墙体部品化方面相关研究。论文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对住宅部品的发展、住宅系统划分以及住宅部品化指导方法与支持技术等做了研究。论文第三部分(第四章)通过对成都地区装配式住宅的发展政策要求、装配率计算标准、住宅部品应用情况与设计方法等的调查与分析,明确了成都地区普通装配式住宅中非承重墙体部品设计与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以成都地区典型住宅平面为例对非承重墙体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和数据统计,以便为逐步实现成都地区装配式住宅非承重墙体部品化提供指导。论文第四部分(第五章)提出了了成都地区装配式住宅中非承重墙体的部品化策略,最后探讨了以非承重墙体部品为代表的住宅部品对成都地区装配式住宅设计的影响。最后,对成都地区装配式住宅非承重墙体部品化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张书[10](2019)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文中提出装配式低层建筑作为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期短、成本低廉、轻巧灵活的居住空间,在新农村建设、高端住宅及游牧式商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西南山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建设需求也不断增加。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因劳动力不足给建筑业带来的冲击,提升区域内建筑品质,改善居住环境,而且符合国家发展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是装配式建筑细分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具有典型的利基属性,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个性化的建设需求,离散型的项目分布,突发性的建设需求,与东部及沿海平原地区的市场有较大差异。由于区域内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还不完备、装配式建筑技术评价标准区域适用性不足、装配式建筑发展理念存在误区、缺乏完善的质量验收体系等因素,给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带来许多阻碍。本文关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研究,属于一个跨学科、综合性、交叉科学的范畴,涉及领域较多,需要根据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特性,构建一套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是促进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为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发展指明方向;为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提供决策咨询;为评价决策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利基理论、技术评价理论,应用文献研究法、语义聚类法、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层次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展开了系统性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装配式建筑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包括装配式建筑与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介绍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梳理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引入利基理论和技术选择理论,论证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的利基属性,规划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技术选择方法。(2)对影响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应用语义聚类法构建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设计了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基本流程。将企业战略、产业共性、区域特性纳入到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多维量化指标,对指标要素进行构建,同步完成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3)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对重庆市巴南区涂家坝项目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多维度的技术评价,有效减小了决策风险,方便了专家工作,缩短了评价周期,提高了评价效率,弥补了现有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和灵活性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效平衡了技术评价各方面的利益述求,既能够在宏观层面引领产业技术的发展,又能够在微观层面帮助实际项目进行决策咨询。拓展了利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了装配式建筑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适用性方面的不足,该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为装配式低层建筑在西南山地区域的推广发展起到技术支撑,还能够广泛应用在与装配式建筑咨询决策相关的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二、浅谈中国住宅产业化水平的评价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国住宅产业化水平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装配式住宅生态效应研究 |
1.2.2 可持续评价研究 |
1.2.3 云模型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技术与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研究基础 |
2.1 装配式住宅相关内容 |
2.1.1 装配式住宅概念及特点 |
2.1.2 装配式住宅产业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云模型理论 |
2.3 装配式住宅产业链分析 |
2.3.1 传统住宅产业链概念及特征 |
2.3.2 装配式住宅产业链概念及特征 |
2.3.3 传统住宅和装配式住宅产业链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SCP的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分析及评价指标 |
3.1 基于SCP的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分析 |
3.1.1 装配式住宅市场结构分析 |
3.1.2 企业行为与产业链形成 |
3.1.3 装配式住宅产业化的生态改进效应 |
3.2 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3.2.2 评价指标确立 |
3.2.3 评价指标解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云模型的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评价 |
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1.1 构建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评价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
4.1.2 构建判断矩阵计算权重 |
4.1.3 权重结果统计 |
4.2 云模型构建 |
4.2.1 云模型基本算法 |
4.2.2 云参数的确定 |
4.2.3 云标尺的确定 |
4.2.4 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云评价模型 |
4.3 评语集评判准则建立 |
4.3.1 评语集评判等级说明 |
4.3.2 评语集评价等级准则 |
4.4 本章小结 |
5 实证分析 |
5.1 长沙市某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评价 |
5.1.1 长沙市政策环境现状 |
5.1.2 项目概况 |
5.1.3 指标数据收集和处理 |
5.1.4 项目评价结果分析 |
5.2 长沙市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评价结果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指标权重打分表 |
附录 B-论文所用MATLAB程序语言 |
附录 C-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荣誉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分析及研究 ——以青岛某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装配式建筑 |
1.2.2 建筑预制构件类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2.1 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2.1.1 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
2.1.2 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层次体系 |
2.2 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指标体系设计 |
2.2.1 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效益的指标 |
2.2.2 装配式建筑的环境效益的指标 |
2.2.3 装配式建筑的社会效益指标分析 |
2.2.4 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式住宅产业化综合效益计算 |
3.1 项目概况 |
3.1.1 施工过程 |
3.1.2 施工工艺 |
3.1.3 建筑安装成本 |
3.2 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 |
3.2.1 成本效益分析 |
3.2.2 住宅产业化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 |
3.3 综合效益计算指标 |
3.4 经济效益 |
3.4.1 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 |
3.4.2 工期效益 |
3.4.3 政策效益 |
3.5 环境效益 |
3.5.1 节材效益 |
3.5.2 节能效益 |
3.5.3 节水效益 |
3.5.4 节地效益 |
3.5.5 碳排放效益 |
3.5.6 废弃物处理 |
3.5.7 污染控制 |
3.6 社会效益 |
3.7 综合效益计算 |
3.7.1 经济效益 |
3.7.2 环境效益 |
3.7.3 社会效益 |
3.7.4 效益-成本比值模型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AHP理论的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评价 |
4.1 综合评价的基本程序 |
4.2 综合评价中计算指标的权重设置 |
4.2.1 建立层次结构(AHP)模型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4.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4.2.4 指标权重的计算 |
4.3 确定评价标准 |
4.4 基于白化权函数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 |
4.5 提高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的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录 |
(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建筑产业化概念界定 |
2.1.1 建筑产业化的概念 |
2.1.2 建筑产业化的特征 |
2.1.3 建筑产业发展历程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
2.2.4 可持续发展评价 |
2.3 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概述 |
2.3.1 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内容 |
2.3.2 区域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
2.4 常用可持续发展综合价方法 |
2.4.1 灰色综合评价法 |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1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2.1 评价指标初选 |
3.2.2 评价指标优化 |
3.2.3 评价指标分类 |
3.3 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含义 |
3.3.1 经济类指标含义 |
3.3.2 社会类指标含义 |
3.3.3 技术创新类指标含义 |
3.3.4 环境资源类指标含义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
4.1 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选择 |
4.1.1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
4.1.2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1 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和步骤 |
4.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3 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过程 |
4.3.1 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的评价等级标准 |
4.3.2 灰色综合评价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实证分析 |
5.1 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概况 |
5.2 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 |
5.2.1 灰色综合评价过程 |
5.2.2 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
5.3 促进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5.3.1 经济层面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5.3.2 社会层面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5.3.3 技术创新层面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5.3.4 环境资源层面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Ⅰ: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重要性问卷调查表 |
附件Ⅱ: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指标评价体系权重调查表 |
附件Ⅲ: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情况调查表 |
(4)基于TQM的住宅批量精装修质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全装修住宅和精装修住宅 |
2.1.2 质量和质量管理 |
2.2 相关理论 |
2.2.1 消费者偏好和顾客满意度 |
2.2.2 TQM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激励理论 |
第3章 住宅批量精装修质量影响因素识别 |
3.1 影响因素识别的方法与原则 |
3.1.1 识别方法 |
3.1.2 识别原则 |
3.2 批量精装修实施各阶段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设计阶段 |
3.2.2 招采阶段 |
3.2.3 施工阶段 |
3.2.4 验收阶段 |
3.3 标杆房企批量精装修质量影响因素管控分析 |
3.3.1 标杆房企的选取 |
3.3.2 四大标杆房企批量精装修质量管控分析 |
3.3.3 房企视角的精装修质量影响因素总结 |
3.4 消费者调查分析 |
3.4.1 消费者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4.2 消费者满意度及偏好分析 |
3.5 影响因素的修正 |
3.5.1 影响因素修正的方法 |
3.5.2 影响因素修正的结果 |
第4章 住宅批量精装修质量影响因素评价 |
4.1 评价方法 |
4.1.1 评价的主要方法 |
4.1.2 本文拟采用的评价方法 |
4.2 批量精装修质量影响因素评价 |
4.2.1 构造层次结构模型 |
4.2.2 构造判断矩阵 |
4.2.3 计算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 |
4.2.4 计算各层权重 |
4.2.5 计算综合权重 |
4.3 影响因素排序分类及关键因素分析 |
4.3.1 影响因素排序 |
4.3.2 影响因素分类 |
4.3.3 关键因素的提取与分析 |
第5章 基于TQM的批量精装修质量管理措施 |
5.1 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 |
5.1.1 具体管理措施 |
5.1.2 管理流程 |
5.2 招采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 |
5.2.1 具体管理措施 |
5.2.2 管理流程 |
5.3 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 |
5.3.1 具体管理措施 |
5.3.2 管控流程图 |
5.4 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措施 |
5.4.1 具体管控措施 |
5.4.2 管控流程图 |
第6章 案例分析 |
6.1 项目简介 |
6.2 项目批量精装修实施过程介绍 |
6.2.1 设计阶段 |
6.2.2 招采阶段 |
6.2.3 施工阶段 |
6.2.4 验收阶段 |
6.3 项目批量精装修质量问题统计与影响因素分析 |
6.3.1 批量精装修质量问题统计 |
6.3.2 批量精装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6.4 项目批量精装修质量问题的管控措施 |
第7章 总结 |
7.1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1 主要结论 |
7.1.2 政策建议 |
7.2 不足之处和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型城镇化提供机遇 |
1.1.2 法规、政策及规范的推动 |
1.1.3 我国经济现状下建筑业发展的新要求 |
1.1.4 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亟需破题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绿色建筑产业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绿色建筑产业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论文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5.1 论文技术路线 |
1.5.2 论文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绿色建筑理论 |
2.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
2.1.2 世界绿色建筑发展历程概述 |
2.2 建筑产业化理论 |
2.2.1 建筑产业化理论研究现状 |
2.2.2 建筑产业化的内涵 |
2.2.3 建筑产业化相近概念辨析 |
2.2.4 绿色建筑产业化界定 |
2.3 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模型理论 |
2.3.1 经典成熟度模型理论 |
2.3.2 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模型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色建筑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指标构建的方法、原则及流程 |
3.1.1 指标构建的方法 |
3.1.2 指标构建的原则 |
3.1.3 指标构建的流程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3.2.1 开放性编码 |
3.2.2 主轴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3 评价指标体系理论饱和度检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绿色建筑产业化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选择 |
4.2 评价方法选择 |
4.3 基于AHP-熵权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4.3.1 运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主观权重 |
4.3.2 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客观权重 |
4.3.3 综合权重的确定 |
4.4 评估模型构建 |
4.4.1 对隶属度矩阵的分析 |
4.4.2 灰色聚类评估理论简介 |
4.4.3 评估模型的计算步骤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现状分析 |
5.1.1 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的政策基础 |
5.1.2 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的企业与项目情况 |
5.2 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评价 |
5.2.1 灰色聚类模型评价标准的确定 |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综合评价 |
5.3 评价结果分析及对策研究 |
5.3.1 评价结果分析 |
5.3.2 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建议对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绿色建筑产业化评价指标重要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青岛市绿色建筑产业化成熟度评价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基于组合权重—云模型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3.1 问题提出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研究 |
2.1 成品住宅相关概念 |
2.1.1 成品住宅概念 |
2.1.2 成品住宅装修模式 |
2.1.3 成品住宅与住宅产业化 |
2.2 成品住宅相关主体研究 |
2.3 成品住宅产业链与产业集团 |
2.4 本章小结 |
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3.1.1 评价指标建立原则 |
3.1.2 评价体系建立思路 |
3.1.3 评价体系建立步骤 |
3.2 评价指标选取来源 |
3.3 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
3.4 初选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
3.4.1 问卷设计与回收 |
3.4.2 初选指标的筛选 |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4 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
4.1.1 评价模型分析 |
4.1.2 云模型基本原理 |
4.1.3 基于云模型的评价方法实现步骤 |
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
4.2.2 根据AHP-专家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
4.3 基于云模型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
4.3.1 建立评价标尺云 |
4.3.2 确定指标评价云 |
4.3.3 确定综合评价云 |
4.3.4 确定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郑州市成品住宅发展现状 |
5.2 郑州市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 |
5.2.1 确定指标评价云 |
5.2.2 确定综合评价云 |
5.2.3 郑州市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
5.3 结果分析与相关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成品住宅发展水平指标专家打分问卷 |
附录B 成品住宅发展水平指标权重专家打分问卷 |
附录C 郑州市成品住宅发展水平指标专家打分问卷 |
致谢 |
(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装配式建筑案例项目管理绩效分析 |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概念 |
2.2 装配式建筑应用案例概述 |
2.2.1 回龙观项目装配式建筑的应用 |
2.2.2 新里程项目装配式建筑的应用 |
2.2.3 润府三期项目装配式建筑的应用 |
2.2.4 龙悦居三期项目装配式建筑的应用 |
2.3 装配式建筑案例项目管理绩效分析 |
2.3.1 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工期对比 |
2.3.2 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的成本对比 |
2.3.3 装配式建筑与现浇建筑质量对比 |
2.4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构建评价体系 |
3.1 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 |
3.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3.1.2 层次分析法理论结构模型 |
3.2 集对分析理论概述与应用 |
3.3 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
3.3.1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2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阐述 |
第4章 构建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
4.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1.1 问卷设计 |
4.1.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2 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 |
4.3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 |
4.4 应用策略与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的多级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 |
1.6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住宅全装修基础理论 |
2.2 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管理基础理论 |
2.3 库存管理基础理论 |
2.4 配送车辆调度基础理论 |
2.5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2.6 本章小结 |
3 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链及其物流管理分析 |
3.1 住宅全装修产业化 |
3.2 建筑供应链管理 |
3.3 全装修项目供应链管理及其物流特征分析 |
3.4 基于“EMT”供应物流模式的全装修物流管理体系构建分析 |
3.5 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体系运行机理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IGA的住宅全装修物流多级库存成本优化研究 |
4.1 住宅全装修物流多级库存优化管理 |
4.2 住宅全装修物流多级库存成本分析 |
4.3 免疫遗传算法(IGA)理论 |
4.4 住宅全装修物流多级库存成本优化的算法设计 |
4.5 实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PGSA的材料部品动态车辆调度优化研究 |
5.1 材料部品配送车辆调度管理 |
5.2 材料部品动态车辆调度分析 |
5.3 模拟植物生长算法(PGSA)基本理论 |
5.4 材料部品动态车辆调度优化的算法设计 |
5.5 实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相关改善对策 |
6.1 优化住宅全装修项目供应物流的管理对策 |
6.2 供应链环境下全装修多级库存管理的相关改善对策 |
6.3 全装修物流管理中车辆调度配送效率管理相关改善对策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装配式住宅非承重墙体部品化研究 ——以成都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要求 |
1.1.2 政策鼓励 |
1.1.3 方向探索 |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住宅部品发展与系统划分 |
2.1 国内外住宅部品发展 |
2.1.1 国外住宅部品发展 |
2.1.2 我国住宅部品发展 |
2.2 住宅构成划分 |
2.2.1 住宅构成 |
2.2.2 划分依据 |
2.2.3 住宅系统 |
2.3 住宅部品 |
2.3.1 主体结构部品 |
2.3.2 装修和设备管线部品 |
2.3.3 非承重墙体系统部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住宅部品化 |
3.1 住宅部品化指导方法研究 |
3.1.1 集成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
3.1.1.1 集成化概念 |
3.1.1.2 住宅部品集成 |
3.1.1.3 住宅部品的集成方式 |
3.1.2 模块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
3.1.2.1 模块与模块化概念 |
3.1.2.2 模块化方法 |
3.2 装配式住宅部品化支持技术研究 |
3.2.1 模数协调技术研究 |
3.2.1.1 我国住宅模数协调技术 |
3.2.1.2 住宅部品的模数要求 |
3.2.2 住宅接口技术研究 |
3.2.3 住宅管线综合技术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成都地区装配式住宅调查与非承重墙体分析 |
4.1 成都地区装配式住宅发展要求调查 |
4.1.1 成都地区装配式住宅政策要求调查 |
4.1.2 成都地区装配式住宅装配率计算标准调查 |
4.2 成都地区装配式住宅部品应用情况与设计方法调查 |
4.2.1 成都地区装配式住宅部品应用情况调查 |
4.2.2 成都地区装配式住宅设计方法调查 |
4.3 成都地区住宅非承重墙体分析 |
4.3.1 成都地区住宅非承重墙体部品化影响因素分析 |
4.3.1.1 性能集成分析 |
4.3.1.2 管线设备集成分析 |
4.3.1.3 门窗洞口分析 |
4.3.2 其他因素 |
4.3.3 成都地区住宅非承重墙体分类 |
4.3.4 成都地区住宅非承重墙体分类统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成都地区装配式住宅非承重墙体部品化策略与装配式住宅设计探讨 |
5.1 装配式住宅非承重墙体部品化策略 |
5.1.1 非承重墙体部品化指导方法 |
5.1.2 非承重墙体部品化支持技术 |
5.1.3 非承重墙体部品化方式 |
5.1.3.1 外围护墙部品化 |
5.1.3.2 户内隔墙部品化 |
5.1.3.3 户间隔墙部品化 |
5.1.3.4 非承重墙体部品应用实践 |
5.1.4 非承重墙体部品发展策略 |
5.2 部品应用对装配式住宅设计的影响探讨 |
5.2.1 设计方法调整 |
5.2.2 技术条件要求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附录 |
采访: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工业化建筑研究中心何鲲建筑师 |
(10)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对象 |
1.4.1 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的关系 |
1.4.2 我国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 |
1.4.3 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
1.5 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1.7 重难点与创新点 |
1.7.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
1.7.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利基理论的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研究 |
2.1 利基理论 |
2.1.1 利基理论基本概念 |
2.1.2 装配式建筑中的利基市场 |
2.2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影响因素 |
2.2.1 影响因素提取过程 |
2.2.2 政策因素 |
2.2.3 经济因素 |
2.2.4 技术因素 |
2.2.5 社会因素 |
2.3 西南山地区域利基市场技术选择分析 |
2.3.1 利基市场的选择依据 |
2.3.2 利基市场中的技术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技术指标建立原则 |
3.2 指标构建过程 |
3.3 指标分析 |
3.3.1 企业战略的评价指标g_1 |
3.3.2 产业共性评价指标g_2 |
3.3.3 区域特性评价指标g_3 |
3.4 赋权专家遴选及权重 |
3.5 层次分析法的指标赋权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及选择 |
4.1 技术评价要素 |
4.1.1 技术评价目标 |
4.1.2 技术评价中的博弈 |
4.1.3 技术评价流程 |
4.2 评价专家遴选及权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总体构架 |
5.2 表单及页框结构的创建 |
5.3 界面设计与功能开发 |
5.3.1 主界面 |
5.3.2 指标体系界面 |
5.3.3 技术方案界面 |
5.3.4 专家赋权界面 |
5.3.5 指标赋权计算界面 |
5.3.6 评价方法界面 |
5.3.7 结果分析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决策系统的实证分析及结果 |
6.1 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光国村涂家坝项目背景介绍 |
6.2.1 技术选型 |
6.2.2 运营模式 |
6.2.3 经济效益 |
6.2.4 社会效益 |
6.2.5 新技术应用 |
6.2 指标权重确定及分析 |
6.3 技术评价结果分析 |
6.3.1 企业战略的分析及评价 |
6.3.2 产业共性的分析及评价 |
6.3.3 区域特性的分析及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与研究结论 |
7.1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 |
7.1.1 完善装配式建筑利基创新战略 |
7.1.2 建立一套PDCA装配式建筑内部质量监管体系 |
7.1.3 建立与利基产品相适应的企业竞争策略 |
7.1.4 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计价定额 |
7.2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
7.2.1 主要研究结论 |
7.2.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
附录 B:与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相关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
附录 C: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
附录 D:西南山地区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 |
附录 E:预制率构件权重和修正系数 |
附录 F:山地区域城镇建筑设计评价依据 |
附录 G: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附录 H:专家权重的确定过程 |
附录 I:基于VIKOR的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流程 |
附录 J: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 K: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浅谈中国住宅产业化水平的评价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配式住宅生态改进效应评价研究[D]. 朱安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装配式建筑综合效益分析及研究 ——以青岛某项目为例[D]. 段小泉.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京津冀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 康晓辉.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基于TQM的住宅批量精装修质量管理[D]. 刘同结. 南昌大学, 2020(01)
- [5]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研究[D]. 李翎.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6]基于组合权重—云模型的成品住宅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 尚浩. 郑州大学, 2020(02)
- [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绩效研究[D]. 黄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住宅全装修物流管理的多级库存成本与车辆调度优化研究[D]. 王英臣.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9]装配式住宅非承重墙体部品化研究 ——以成都地区为例[D]. 张文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10]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D]. 张书. 天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