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科学;作业;素养
作者简介:万荷仙,任教于浙江省义乌市宾王中学。
新《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当前,科学课后的练习题和作业本中的题目设计使得学生依旧拘于书本,和当代学生的思维发展相脱离,影响了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与拓展,和新课程改革理念不相吻合。因此,在新理念下优化科学作业,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最佳措施之一,也是减负高效的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作业的设计者——教师,对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是学习型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最后成长为学者型的教师。
教师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的相关理论。教育的相关理论很多,吸取传统和现代化教育中的精华部分,及时撰写阶段性小结、论文、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用以充实和完善自我,提高文化素养。
教师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和技能。FLASH动画制作、几何画板的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使用,网络查询论坛等,做到能自己制作课件、制作动画、自己绘图。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编题。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的精神,更加坚信以新课程理念和创新理论作为优化初中科学作业设计时的指导思想,从而构建出有层次、有个性、有发展空间的作业体系。如在讲七年级下第一章第三节《耳和听觉》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能力,增强对噪声污染的认识。可以这样设计作业:让学生做一个关于噪声污染及其控制的调查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调查本地区哪些部门噪声污染较严重,噪声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危害,通过咨询、查资料,了解控制噪声污染的方法,最后写成调查报告,相互交流、展出。
这样的作业融环境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于一体,更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自由发挥。
教师要深入学生进行调查。对教材中课后练习和作业本中练习向学生进行问卷和抽样调查,发现中下水平的学生认真听课,但如果作业太难,仍不能独立、正确地完成,这会导致他们产生一种看法:虽然认真听课,作业一样不会做。既然认真听课也不会做作业,何必“投入”(认真听课)呢?不认真听课,又导致作业更不会做,形成恶性循环。同样,布置作业太容易,优等生轻而易举就能完成,会使其有“吃不饱”的感觉。因此,需要分层次布置作业,使后进生通过做一些相对容易的作业,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从而使他们更认真地投入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将成绩逐步提高;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学校还可以对科学教师作访谈。同时开辟论坛,供教师发帖和学生提问。收集一手材料,让问题明朗化,从而确定优化科学作业目标和方向。
二、面向全体,关注个性,实施作业分层多元设计
学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作业设计要面向全体,同时要关注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1.随堂作业的设计
随堂作业的设计要能有效地检验每一位学生当堂的听课效果,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作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随堂作业的设计以体现当堂的双基为准则,简单中又略有提高,形式丰富多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性。随堂作业量一般控制在16k纸一页,做到少而精,适宜当堂完成。
2.课后作业的设计
课后作业的设计要以对课堂教学的提升为准则,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对知识加深理解,让科学从书本走向生活。搜集生活、科技、新闻等有关信息作为课后作业的设计背景,分层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受益,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作业量一般控制在16k纸正反两页。
3.周末作业的设计
新课标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周末作业的设计以这一理念为准则,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周末作业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知识运用与实践探研。知识运用部分能体现一个阶段知识的整理,突出重难点,而实践探究部分是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科学来自生活又回到生活。因此,周末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与合作力量。
采用多层次、多元化的形式,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实际出发,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的科学综合能力在作业中获得发展。
三、严格谨慎,发扬合作精神
科学作业观亟需转变,科学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本着面向全体、学以致用的科学作业观,发扬合作精神进行科学作业设计,使科学作业设计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再现和强化,而是不断地关注、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对知识进行完善。
第一阶段:每位教师按计划、按要求提前一周编好下一周的随堂、课后和周末作业,编写好资料后亲自做一遍,通过“下水”作业对重复出现、类似的题目进行删整。同时,按新课标标准和教学要求,根据难易程度对题序进行重排,并根据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进行添减形成初稿。
第二阶段:进行比稿。第一,各教师之间交换资料进行“下水”作业,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是否紧扣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难点;题序排列是否合理;是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是否做到多层次、多元化;题型是否新颖有特色;能否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第二,集中进行探讨,各抒己见,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重新整合优化。
第三阶段:整合定稿后,所有科学教师一起再次“下水”作业,本次的审核任务是:(1)读题。即大声朗读题目,确保句子通顺、表意清晰,没有歧意。(2)确保知识定位符合新课标、教学目的;题意境界和新形势、新理念合拍。(3)卷面设计是否温馨新颖。
第四阶段:完稿交付使用。如九年级第一章第一周的各层次作业,就三易其稿才和学生见面。学生对这份作业的评价是极肯定的。学生认为这份作业紧扣课堂教学又联系生活,从易到难逐层深入,题量不多,没有重复,又温馨体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融入了生活常识。经过这样层层把关、层层筛选,逐渐形成现在使用的、科学的作业体系。教师要在使用时随形势的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新课程科学理念的形成和作业价值观的转变,指引着科学作业设计的方向,使之更加人性化。作业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件,而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业还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练,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与纽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宾王中学
邮政编码: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