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麦草属论文_苏旭,蔡联炳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麦草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麦草,染色体,华山,减数,小麦,远缘,遗传物质。

新麦草属论文文献综述

苏旭,蔡联炳[1](2009)在《根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试论新麦草属、芒麦草属和叁柄麦属间的系统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了禾本科新麦草属、芒麦草属和叁柄麦属主要代表种的叶片表皮形态学特征,总结了叁属植物叶表皮结构的异同,探讨了叶表皮特征的分类学意义。同时,根据叁属植物叶表皮性状的演化趋势,分析了各属的演化关系和系统位置。结果表明,新麦草属最原始,芒麦草属较进化,叁柄麦属最高级;新麦草属可能直接派生了较进化的芒麦草属,并在芒麦草属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最高级的叁柄麦属。叁柄麦属、芒麦草属和新麦草属的这一系统关系同它们外部形态上叁联小穗的演化趋势是相互印证的。(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张海琴,凡星,黄燕,周永红[2](2008)在《披碱草与新麦草属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澳大利亚披碱草(Elymus scabervar.scaber,2n=6x=42,StYW)和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2n=2x=14,Ns)进行属间杂交,成功获得杂种F1。分析亲本及其杂种F1的形态特征、繁育特性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发现:杂种F1形态特征介于父母本之间,分蘖数等农艺性状超过双亲;花粉完全不育,结实率为0。亲本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正常,但杂种F1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几乎没有配对,其构型为:27.31Ⅰ+0.01Ⅱ(环)+0.32Ⅱ(棒)+0.01Ⅲ,C值仅为0.01。以上结果表明:澳大利亚披碱草的StYW染色体组与华山新麦草的Ns染色体组间无同源性,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甚远。(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王勇,徐春波,松梅[3](2005)在《我国新麦草属牧草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就近10年来国内牧草工作者针对新麦草属牧草所展开的研究及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描述及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问题及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期刊2005年02期)

张海琴,周永红,郑有良,杨瑞武,丁春邦[4](2002)在《长芒猬草与华山新麦草属间杂种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长芒猬草Hystrixduthieissp .longearistata的染色体组成 ,将其与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huashanica进行了人工杂交 ,获得杂种F1 。对亲本及杂种F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繁育特性和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杂种F1 的许多形态特征介于父母本之间 ,花粉完全不育 ,结实率为 0 ;杂种F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较高 ,5 5 .1 2 %的细胞形成 5个或 6个二价体 ,其构型为 :9.83Ⅰ + 5 .46Ⅱ + 0 .0 7Ⅲ ,C_值为 0 .5 7。以上结果表明H .duthieissp.longearistata含有Ns染色体组。本文还讨论了Hystrix与Leymus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学报》期刊2002年05期)

王秀娥,李万隆,刘大钧[5](1998)在《新麦草属两物种的C-分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两物种新麦草(Psathyrostachysjuncea)和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huashanica)进行根尖染色体C-分带,获得清晰的C-分带带型,并对二者带型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二者C-分带带型有较大差异。P.juncea的C-分带带纹较P.huashanica丰富,P.huashanica所有染色体均显较强端带。通过二者带型比较,对华山新麦草是否仍应保留在新麦草属提出质疑,并提出了将新麦草和华山新麦草的基因组分别标为Nj和Nh以示区别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1期)

周荣华,贾继增,李立会,杨欣明,董玉琛[6](1996)在《新麦草属4个种的生化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新麦草属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和寻找新麦草属 N 染色体组在小麦背景下的生化标记,利用等电聚焦电泳对小麦品种中国春(对照种)、P.fragilis、单花新麦草、华山新麦草、新麦草4个种进行了6个生化位点分析。此外,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1份新麦草进行了醇溶蛋白分析。结果表明:1.异花授粉的新麦草属植物,在所分析的生化位点上,不仅种间而且种内材料间均存在广泛的多态性;2.尽管新麦草属植物存在遗传上的异质性,但在 Est-5中可找到该属 N 基因组的标志带;3.Est-5、Est-6、Ibf-1位点上的特征带,既可作为鉴别新麦草属4个种的种间生化标记,也可作为在中国春遗传背景下鉴定这4个种中携带这些位点的染色体的生化标记。研究还发现,新麦草的 Gli-1和 Est-5两个生化标记带谱丰富,多态性强,是进行新麦草属种质资源指纹图谱绘制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较好的生化标记。(本文来源于《作物品种资源》期刊1996年02期)

孙根楼,颜济,杨俊良[7](1994)在《华山新麦草属间杂种细胞间遗传物质的转移及其在物种演化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描述了华山新麦草同纤毛鹅观草、鹅观草、普通小麦和节节麦属间杂种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细胞间通过接合管或接合孔转移遗传物质的现象。遗传物质的转移引起多核细胞的出现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这些变化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初步证明细胞间遗传物质的转称是受基因系统控制的,华山新麦草的Nb染色体组上可能存在控制细胞间遗传物质转移的基因系统。并讨论了细胞间遗传物质转移后,在物种演化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孙根楼,颜济,杨俊良[8](1992)在《节节麦和华山新麦草属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一年生二倍体种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on)和多年生二倍体种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属间杂交,通过幼胚培养,成功地获得了它们的属间杂种。杂种F_1为一年生,形态趋于双亲中间型。杂种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构型为:12.20Ⅰ+0.124Ⅱ+0.004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还观察到多极分裂,不正常的胞质分裂,接合孔和多核体。结果表明:节节麦的D染色体组同华山新麦草的N染色体组间的亲缘关系甚远。(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2年04期)

孙根楼,颜济,杨俊良[9](1992)在《普通小麦和新麦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细胞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普通小麦和华山新麦草属间杂交,运用杂种幼胚培养技术,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它们的属间杂种。F_1形态趋于中间型,均完全不育。F_1花粉母细胞预期类型(2n=28)的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染色体配对构型为26.72Ⅰ+0.62Ⅱ+0.01Ⅲ,后期Ⅰ和后期Ⅱ有落后染色体,多分体具大量微核。结果表明普通小麦和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组间不存在同源或部分同源性。还观察到花粉母细胞异常减数分裂现象。用普通小麦回交,未获得回交后代。(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1992年04期)

陈勤,周荣华,李立会,李秀全,杨欣明[10](1988)在《第一个小麦与新麦草属间杂种》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缘杂交是开拓野生植物遗传资源的基础工作。为了利用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的优良基因来改良栽培小麦,从本世纪初,就有人进行小麦族内属间杂交工作。到目前,与小麦已杂交成功的有山羊草属(Aegilops L.),黑麦属(Secale L.),簇毛麦属(Haynaldia Schor),大麦属(Hordeum L.),薄冰草属(Thinopyrum Love),假鹅冠草属(Pseudoroegneria Love),偃麦(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1988年01期)

新麦草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澳大利亚披碱草(Elymus scabervar.scaber,2n=6x=42,StYW)和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2n=2x=14,Ns)进行属间杂交,成功获得杂种F1。分析亲本及其杂种F1的形态特征、繁育特性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发现:杂种F1形态特征介于父母本之间,分蘖数等农艺性状超过双亲;花粉完全不育,结实率为0。亲本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正常,但杂种F1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几乎没有配对,其构型为:27.31Ⅰ+0.01Ⅱ(环)+0.32Ⅱ(棒)+0.01Ⅲ,C值仅为0.01。以上结果表明:澳大利亚披碱草的StYW染色体组与华山新麦草的Ns染色体组间无同源性,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甚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麦草属论文参考文献

[1].苏旭,蔡联炳.根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试论新麦草属、芒麦草属和叁柄麦属间的系统关系[J].植物研究.2009

[2].张海琴,凡星,黄燕,周永红.披碱草与新麦草属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

[3].王勇,徐春波,松梅.我国新麦草属牧草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2005

[4].张海琴,周永红,郑有良,杨瑞武,丁春邦.长芒猬草与华山新麦草属间杂种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2002

[5].王秀娥,李万隆,刘大钧.新麦草属两物种的C-分带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8

[6].周荣华,贾继增,李立会,杨欣明,董玉琛.新麦草属4个种的生化标记分析[J].作物品种资源.1996

[7].孙根楼,颜济,杨俊良.华山新麦草属间杂种细胞间遗传物质的转移及其在物种演化中的意义[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

[8].孙根楼,颜济,杨俊良.节节麦和华山新麦草属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2

[9].孙根楼,颜济,杨俊良.普通小麦和新麦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细胞遗传学研究[J].遗传学报.1992

[10].陈勤,周荣华,李立会,李秀全,杨欣明.第一个小麦与新麦草属间杂种[J].科学通报.1988

论文知识图

一4新麦草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一新麦草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一13赖草属叁个序列与新麦草属两...一16新麦草属各物种的地理分布图新麦草属分布图华山新麦草HGp-Ns-1(GQ139524)基因...

标签:;  ;  ;  ;  ;  ;  ;  

新麦草属论文_苏旭,蔡联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