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酮糖二磷酸梭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酸,基因,序列,蛋白,氧化酶,热稳定性,麦冬。
核酮糖二磷酸梭化酶论文文献综述
陈候鸣,陈跃,王盾,蒋德安[1](2016)在《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在植物抗逆性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Ru Bis CO activase,RCA)被发现后,一直广受关注,其酶学特性、体内外活化及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体内外活性调节机制、基因和分子结构、反义突变和超表达等研究,已成为了光合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就RCA分子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特别是其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马丽茹,高健洲,刘燕[2](2012)在《芍药不同品种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芍药不同品种Rubisco活性差异及其与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从芍药露地品种中筛选设施适用品种提供参考,本文以设施栽培中开花良好的‘大富贵’、‘桃花飞雪’和开花较差的‘多叶紫’为对象,对比研究了不同品种在露地栽培条件下Rubisco活性、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芍药不同品种Rubisco活性存在差异,在现蕾期和开花期差异显着,而花后期差异不明显。不同品种Rubisco活性动态变化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动态变化关系不一致。‘大富贵’和‘桃花飞雪’从现蕾期到花后期,Rubisco活性变化呈单峰型,在开花期最高,且在现蕾期和开花期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动态变化趋势相同,但在花后期变化趋势不同,急剧下降;而‘多叶紫’Rubisco活性变化一直较小,呈平稳态势,这种变化趋势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动态变化完全相同,表现出高度相关性。因此,露地栽培芍药品种在现蕾期、开花期Rubisco活性高低及其在现蕾期、开花期和花后期与最大光和速率和羧化效率的动态变化关系,可能有助于了解不同品种在设施环境中的生长潜力。(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尚常花,朱顺妮,袁振宏,吕鹏梅,王忠铭[3](2011)在《巴夫杜氏藻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基因的克隆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光合作用中的一个关键酶,其小亚基rbcS具有调控羧化反应催化效率和影响该酶对二氧化碳/氧气底物特异性的功能。从巴夫杜氏藻中克隆rbcS基因及其5′-上游序列,并对基因及5′-上游序列进行了分析。根据已知rbcS基因保守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分别克隆到1 841 bp的DNA和380 bp的cDNA序列。以此为基础,使用染色体步移(Genome walking)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得了799bp的5′端DNA序列和500 bp的3′端cDNA序列。序列分析发现,巴夫杜氏藻rbcS DNA全长为2 031 bp(不包括476 bp 5′-上游序列),cDNA全长包括570 bp开放读码框(GenBank登录号:HQ315783)和294 bp 3′端非翻译区。5′-上游序列区域存在一系列预测的顺式作用元件。该研究旨在为后继的rbcS基因的功能和表达研究、Rubisco的遗传改造奠定基础。同时,rbcS启动子因其可驱动基因高效表达而引起广泛关注,因此获得的rbcS 5′-上游序列经验证和优化后,可用于在嗜盐微藻中驱动转基因的高效表达以及完善微藻转化系统。(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杜翠红,刘静雯,周集体[4](2010)在《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氧化酶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氧化酶(RubisCO)(EC4.1.139)是光合细菌通过卡尔文循环固定二氧化碳的关键酶。本文采用PCR方法,从沼泽红假单胞菌株No.9中克隆到RubisCO基因(cbbM)序列(该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GU061327)。采用同源建模法,建立了该RubisCO蛋白的叁维结构模型,预测其活性位点。将cbbM基因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TV118N上,构建表达质粒pTV-CBBM,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表达菌株BL21(DE3)/pTV-CBBM,该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检测。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破菌上清中的RubisCO酶活。结果表明:①cbbM基因编码461个氨基酸,与沼泽红假单胞菌株DCP3和DH1的RubisCO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和99%;②推测沼泽红假单胞菌No.9中RubisCO蛋白的活性中心由Asn112、Lys192、Asp194、Glu195、His288、Arg289、His322、Gly424、Ser369、Gly370和Gly394等氨基酸残基组成;③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50kDa左右,与预测相符;④破菌上清中的RubisCO酶比活高于原始菌株中的酶活,说明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有效表达。(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0年03期)
冀宪领,盖英萍,王洪利,牟志美[5](2009)在《桑树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化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原核表达与植物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化酶(RCA)对桑树的光合作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以桑树幼叶为材料分离mRNA,反转录合成cDNA,以cDNA第1链为模板,根据RCA的保守区域设计1对兼并引物,经PCR扩增获得RCA的基因功能区中间片段。对得到的桑树RCA的cDNA片段编码氨基酸进行BLAST分析表明,其与GenBank中其它植物来源的RCA有较高同源性。将RCA的部分编码区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并转化到大肠杆菌菌株BL21中,经IPTG诱导,RCA的部分编码区在BL21菌株成功表达。将得到的RCA基因片段反向插入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了RCA基因反义表达载体pBI121-RCA,以利于进一步阐明RCA与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相互作用和调控关系以及用基因工程手段深入探讨桑树光合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勇振华[6](2007)在《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体外重组及分子陪伴蛋白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外界CO2进入生物体后转化为有机碳的媒介,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多年来一直是光合研究的重要对象。高等植物Rubisco具有较低的催化效率,尽管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在生物体内和体外做了很多改造Rubisco的实验,可是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报告。最大障碍就是人们对Rubisco的组装机理还不清楚。显然,深入了解Rubisco的组装机理将非常有助于利用分子遗传手段改造Rubisco。本文主要就Rubisco组装和分子陪伴蛋白的功能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两个方面的结果。1由完全变性的亚基体外重组烟草Rubisco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完全变性的高等植物Rubisco的体外重组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在除去变性剂时变性的大亚基极易聚集形成沉淀。本研究通过分步透析逐步除去变性剂防止了这种沉淀的形成。然而,仅仅通过分步透析除去变性剂,Rubisco的亚基仍然不能重组成全酶,除非再加入分子陪伴蛋白60(cpn60)。体外重组的Rubisco具有8 %的恢复活性。在重组体系中加入热激蛋白70(hsp70)后,重组Rubisco的量大幅度增加。ATP和Mg2+不是重组所必需的。Mg2+抑制重组反应。同时存在的ATP、Mg2+和K+对重组反应也有抑制作用。2 Rubisco体外重组过程中cpn60作用的物种特异性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了不同种植物来源的分子陪伴蛋白60(cpn60)在植物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体外重组中的作用。发现烟草cpn60可以成功地帮助紫球藻(Porphyridium sp.)Rubisco体外重组,但菠菜、豌豆的cpn60却不能,而且它们也不能帮助烟草、菠菜和豌豆Rubisco的体外重组。这些结果表明,在Rubisco的体外重组中,cpn60的作用具有物种特异性。不同物种来源的cpn60亚基氨基酸序列的比较表明,烟草、水稻的cpn60α-亚基第4、10、91、173、181、298、391、471、533和540位氨基酸残基明显不同于豌豆,水稻cpn60β-亚基第171、180、238、241、270、299、300、353、370、396、402、407、428、479、489、493、534、542、567、575、578和588位氨基酸残基明显不同于豌豆,并且,根据上述位点氨基酸种类的不同,可以将用于序列比较的植物分为两类。推测这些差异可能是cpn60物种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期刊2007-05-01)
梅杨,李海蓝,谢晋,罗红艺[7](2007)在《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就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的分布、结构、性质、分类与功能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通讯》期刊2007年02期)
芮琪,张列峰,徐朗莱[8](2006)在《小麦叶片内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大亚基由53000到50000裂解反应的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小麦叶片内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 isco,EC 4.1.1.39)大亚基(LSU)由53 000裂解为50 000的反应。结果显示,成熟叶片的粗提液在pH 5.5的条件下反应后能检测到50 000的裂解产物,而暗诱导衰老叶片的粗提液在pH 7.5的条件下也能发现LSU的这一降解。分别从成熟叶片和衰老叶片中提取叶绿体,以其裂解液为反应体系研究LSU由53 000裂解为50 000这步反应的细胞器定位。结果显示,衰老叶片中的叶绿体裂解液在pH 7.5时反应1 h后能检测到50 000降解产物,而成熟叶片叶绿体裂解液在pH 5.5和pH 7.5的条件下反应后均未检测到LSU的50 000裂解产物。上述结果表明:衰老叶片中LSU由53 000部分裂解为50 000的反应定位于叶绿体内,而成熟叶片中LSU由53 000裂解为50 000的反应可能定位于叶绿体外。(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李芊芊[9](2005)在《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基因序列、化学成分和块茎解剖对沿阶草属和山麦冬属麦冬的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英〕/ShibaM…∥NaturalMedicines.-2004,58(1).-15~21为了通过遗传信息来鉴别沿阶草属和山麦冬属的两种麦冬,采用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bcL)基因来进行分离。取沿阶草属6个种、麦冬属3个种和麦冬的1个变(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期刊2005年04期)
张悌[10](2005)在《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在植物代谢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据英国 Nature,2004,432:779报道,美国密执安大学植物生物学系的科研人员,在一种高等植物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生物化学途径。种子中碳的有效储存对植物适应及农业生产都是至关重要的。对绝大多数种子来说,油脂是主要的储存物质,而这些油脂又是自然界可更新的还原碳链的最大来源。然而,在糖通过糖酵解向油酸转化时,种子中叁分之一的碳会以 CO_2的形式损失掉。(本文来源于《科学》期刊2005年03期)
核酮糖二磷酸梭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揭示芍药不同品种Rubisco活性差异及其与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从芍药露地品种中筛选设施适用品种提供参考,本文以设施栽培中开花良好的‘大富贵’、‘桃花飞雪’和开花较差的‘多叶紫’为对象,对比研究了不同品种在露地栽培条件下Rubisco活性、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芍药不同品种Rubisco活性存在差异,在现蕾期和开花期差异显着,而花后期差异不明显。不同品种Rubisco活性动态变化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动态变化关系不一致。‘大富贵’和‘桃花飞雪’从现蕾期到花后期,Rubisco活性变化呈单峰型,在开花期最高,且在现蕾期和开花期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动态变化趋势相同,但在花后期变化趋势不同,急剧下降;而‘多叶紫’Rubisco活性变化一直较小,呈平稳态势,这种变化趋势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动态变化完全相同,表现出高度相关性。因此,露地栽培芍药品种在现蕾期、开花期Rubisco活性高低及其在现蕾期、开花期和花后期与最大光和速率和羧化效率的动态变化关系,可能有助于了解不同品种在设施环境中的生长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酮糖二磷酸梭化酶论文参考文献
[1].陈候鸣,陈跃,王盾,蒋德安.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活化酶在植物抗逆性中的作用[J].植物生理学报.2016
[2].马丽茹,高健洲,刘燕.芍药不同品种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差异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2
[3].尚常花,朱顺妮,袁振宏,吕鹏梅,王忠铭.巴夫杜氏藻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基因的克隆和分析[J].水产学报.2011
[4].杜翠红,刘静雯,周集体.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氧化酶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海洋与湖沼.2010
[5].冀宪领,盖英萍,王洪利,牟志美.桑树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化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原核表达与植物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J].蚕业科学.2009
[6].勇振华.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体外重组及分子陪伴蛋白的功能[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7
[7].梅杨,李海蓝,谢晋,罗红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
[8].芮琪,张列峰,徐朗莱.小麦叶片内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大亚基由53000到50000裂解反应的定位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
[9].李芊芊.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基因序列、化学成分和块茎解剖对沿阶草属和山麦冬属麦冬的鉴别[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
[10].张悌.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在植物代谢中的作用[J].科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