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分层矢量化的研究与实现

地图分层矢量化的研究与实现

一、地图分层矢量化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贾仁学[1](2021)在《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的发展,GIS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供水系统中使用GIS技术可以实时、高效地对供水管网数据进行管理、共享,提高了供水系统的管理水平。供水管网数据作为供水管网系统的基础,数据的获取一直是关键问题。Web GIS技术的出现使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开始由传统的单机系统向网络化发展,数据的应用也发生了变换。供水管网数据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矢量数据和位图数据。由于不同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具有差异性,传统的转换方法存在数据信息丢失且不能独立实现转换的不足。如何实现供水管网数据数据转换及在Web GIS系统中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设计以供水单位供水项目为背景,采用具体的编程来实现供水管网数据的转换,旨在设计既能实现数据信息的无损转换又不依赖于任何资金限制的第三方的数据转换系统。通过对供水系统需求的分析,数据转换大致可分为矢量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转换以及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通过分析CAD数据与GIS数据的模型差异,又比较了几种常见的矢量数据转换方法的优缺点,结合项目特点制定了基于公开数据格式与语义映射相结合的转换策略。本设计采用C#具体编程结合Od GS类的一些方法实现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的设计,该系统通过预处理模块、输入模块、中间转换模块以及输出模块实现矢量数据的转换,其中预处理用来检查源数据的闭合性和冗余性并规范处理、输入模块对DXF文件进行读取、中间转换模块基于产生式规则原理设计转换规则库、转换数据库和转换控制系统完成对数据信息进行转换、输出模块结合GDAL库设计生成Shape数据的输出接口。位图数据向矢量数据的转换的研究包括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对图像进行平滑滤波、对图像进行均衡化增强、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对图像进行基于细化的矢量化,通过这几个关键步骤的研究,实现位图数据到矢量数据的转换。最后将转换得到的矢量数据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实际应用效果检验。通过测试不断完善设计,实现了预期目标。

邵闯[2](2021)在《面向自动驾驶的认知地图的自动生成算法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决基于激光雷达3D点云的高精度地图面临车载传感器昂贵和算力需求高的挑战,学界提出低成本、数据量小、定位精度适中的认知地图方案。当前认知地图主要是依赖路标与车道线之间的几何关系完成车辆定位,局部定位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在路标缺失情况下车辆全局定位面临挑战。为此,本文首先提出了实时矢量化地图建模方案,使用矢量化地图替代离散点地图,支撑基于道路几何形状对车辆定位方案,从而提高了车辆的局部定位精度。为了解决车辆全局定位问题,本文采用了基于车端视角的地点识别算法,实现了大尺度下车辆全局位置估计的地点识别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支撑基于道路连续性几何形状的车辆局部定位方案,提出了实时矢量化地图建模算法。认知地图采用分层结构,共分为四层:道路层、车道层、语义层以及动态信息层。既有的认知地图车道层是采用离散的数据点来表示道路的,无法获得道路连续的几何特性,影响车辆定位的精度。为此,本文在车道层中使用矢量化地图替代离散点地图,并且为其提出了实时矢量化车道级地图建模算法,实现了车道层的自动生成。(2)为了解决车辆全局定位问题,基于车端视角的地点识别算法,实现了大尺度下车辆全局位置估计的地点识别方案。传统的自动驾驶地图需要时刻知道自车的全局位置信息,否则将无法实现导航功能。本文提出基于车端视角的地点识别算法可以仅依赖于视觉完成大尺度下车辆全局位置估计,从而为导航功能所服务。(3)本文使用实时矢量化车道级地图建模算法,完成了清水河校区内的车道层自动生成实验,并保证其误差在厘米级范围内。本文在清水河校区内完成了对基于车端视角的地点识别算法的验证,其识别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

张作仁[3](2021)在《基于遥感影像道路提取信息的路网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路是地理信息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据统计,人类的80%的行为动作都与位置信息和交通要素相关,同时道路也是现实世界中变化较快的地理要素之一。随着遥感技术以及对地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遥感影像成为获取地理信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但如何准确、有效地从遥感影像中获取道路等关键地理信息并快速成图成为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瓶颈问题。这里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快速提取的问题,另一个是快速成图的问题。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实现路网快速成图的问题,这里的路网快速成图是指快速构建矢量化的具有完整拓扑关系的路网图,并且能够在构建的路网图上进行路径规划和多尺度表达等道路矢量数据分析和应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研究的基础上,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遥感影像道路提取二值图像矢量化处理。本文提出的矢量化处理流程主要针对由遥感影像提取出的道路二值图像,对其进行快速自动的矢量数据提取和数据优化。针对提取矢量数据存在大量的数据冗余点的问题,本文对传统的道格拉斯-普客算法进行改进,由于道路形态各异,对所有道路设置统一的阈值显然是不合理的,本文对不同的道路设定符合其特征的阈值,并且在简化的过程中消除自相交的错误。同时针对道路形态存在锯齿状波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采用基于B样条曲线的方法对道路数据进行平滑拟合。(2)提取和构建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路网通常涉及多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本文提出了可以快速并行对道路进行组网的道路网矢量数据模型,应用该模型能够将多幅影像提取出路的道路网快速组合为完整的大区域路网。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道路矢量数据由于平面强化的限制,其基本组成是结点和弧段,基于结点的路网由于存在结点权重和转向限制,无法进行路径分析,针对这一特点,采用基于弧段和扩展前向关联边的方式,将路网表示为基于弧段的邻接表,并且把权重加入到弧段的数据结构中,使其支持路径分析。针对道路网矢量数据无法进行多尺度表达的问题,本文提出的道路网矢量数据模型对道路存储结构进行改进,采用了多尺度存储结构存储道路信息,支持了道路的多尺度表达。(3)基于上述算法和模型,设计了基于遥感影像的道路网应用系统,该系统具有基本的GIS功能,同时集成了本文提出的算法和模型,实现了从遥感影像到道路网的自动成图过程。

鄢银银[4](2020)在《GIS在高中《地理2》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学地理逐步引入信息技术作为其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GIS作为地理科学中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新兴技术,对地理教育的发展具有独特意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着重强调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使得GIS成为了充实地理教育理论、增加地理教育科学性的重要工具。随着GIS的更新与普及,中学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备也随之不断完善。将GIS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引入地理课堂能否成为可能?学生实际操作GIS辅助学习能产生怎样的效果?这两个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2017年版新课标对应的人教版新教材—《地理2》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分别对GIS辅助人教版《地理2》教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对GIS辅助人教版《地理2》教学功能与价值进行挖掘;对GIS辅助人教版《地理2》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对人教版《地理2》典型案例进行案例设计与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一线教师在使用GIS辅助教学时遇到诸多困难。主要面临的困难有:教师用GIS辅助教学时制作课件花费时间长、GIS软件专业性过强,操作复杂、缺乏GIS辅助教学的相关案例等。(2)GIS的教学功能主要有:矢量化功能、叠加分析功能、属性查询功能、专题地图制作功能。教学价值在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地理综合思维、加强学生区域地理事象认知。(3)人教版《地理2》中适用于GIS辅助教学的内容为:静态-区域地理空间要素展示与动态-区域地理空间格局演变。不适用的内容为:综合性较强、难以用地理数据量化或可视化的内容。(4)GIS辅助地理教学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操作GIS软件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力,并且能够增加与教师的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

秦子豪[5](2020)在《基于DEM模型的三维WebGIS系统设计与开发 ——以浙江工业大学校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具有三维空间数据处理能力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GIS)技术正在各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三维可视化的GIS技术在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的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的建立是进行三维GIS分析的基础,不规则三角网(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TIN)作为DEM的一种表达方式,在DEM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需求下如何快速构建合适的TIN模型对进一步搭建Web GIS三维数字校园系统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Web GIS技术、DEM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基于Arc GIS平台,针对在实际场景下构建TIN模型所存在的问题,以杭州市浙江工业大学校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改进的逐点插入算法,采用Arc GIS Python并借助于Arc Map自定义脚本工具构建了校园及周边区域的TIN模型。采用J2EE框架以及Arc GIS API for Java Script技术设计并开发了基于DEM模型的三维Web GIS可视化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分析了Web GIS、三维GIS与DEM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基础上,介绍了系统开发所需要的前后端开发技术、数据库存储技术以及Arc GIS相关技术。(2)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体系结构、逻辑功能结构,对系统功能及数据库进行详细设计。针对TIN模型的构建问题,详细设计了一种改进的逐点插入算法并构建了实际场景下的TIN模型,实验结果证明了算法在实际场景下的有效性。(3)基于Arc GIS平台,结合所设计的改进逐点插入算法,采用Arc GIS Python在Arc Map自定义脚本工具中实现了对浙江工业大学校区的TIN模型构建;进一步实现校园三维场景建模;采用SSM框架、Arc GIS API for Java Script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三维Web GIS系统中的可视性分析、统计查询、服务区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等功能模块。最后测试运行结果表明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杨靖[6](2020)在《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灌区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 ——以宝鸡峡灌区为例》文中提出农田水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水利部更是做出重要批示要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因此,持续、健康的推进农田水利向更智能化、更精准化方向发展,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设施与现代化改造,从水源到田间整体实现水利设施的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具有地理空间属性的事物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上的革新,本次研究通过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完美结合,再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实现灌区渠系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使得灌区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更科学的技术支持。我国的灌区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要实现灌区的精细化管理,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对灌区内地地理空间要素实现系统、精准化管理,因此建立灌区空间数据库是非常有必要,以数据库为支撑,来制定灌区用水计划。本次研究基于陕西省宝鸡峡灌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数据采集手段移动GIS、无人机、GPS等开展数据采集工作。本文主要以研究与开发宝鸡峡灌区扶风段用水计划系统为目标,通过构建灌区空间数据库为重点展开如下工作,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首先对灌区用水管理系统进行概念设计。通过概念设计,对灌区用水管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了解系统所需基础数据,通过结合“3S”技术开展了灌区基础数据采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用比较先进的采集手段—无人机测量和移动GIS,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2)将采集完成的灌区基础数据如渠系资料、田块信息、农作物信息、灌溉制度等进行入库前的预处理,实现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3)通过GIS系统构建灌区空间数据库,以Geo Database数据库模型,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对灌区内的地理要素分类编码,实现分层管理,构建的灌区动态数据库为后期设计灌区用水系统提供数据支撑。(4)以典型灌区——宝鸡峡灌区渠扶风段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来解决实际问题。利用Arc GIS Engine技术和C#为开发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2为开发工具包、.Net Frame Work4.0框架,对GIS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将整个系统开发设计为用户管理模块、渠系数据管理模块、属性数据管理模块、优化配水模块、数据导出模块、帮助等几个方面。整个系统界面优化、操作简单、系统数据管理完整、性能突出,有较好的移植性和推广性。

孙士杰[7](2020)在《基于出租车轨迹数据的城市道路和功能区提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承载了大量人口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对城市地理空间数据的生产提出了迫切挑战。作为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网和功能区数据的提取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传统实地测绘方法提取的数据质量好,但是周期长、成本高、更新慢。遥感影像除了需要解决云层遮挡的问题外,道路之外的信息过于丰富,需要大量的人工判读和人机交互作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相对于遥感影像,城市出租车轨迹数据可以直接构成道路且没有复杂的背景信息,其表达的道路空间信息更加纯粹,是道路提取较好的数据源之一,是上述方法的重要补充。为了提高车辆轨迹数据可用性、充分挖掘轨迹数据蕴含的地理空间信息以提取道路和功能区数据,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介绍了轨迹数据应用于道路和功能区提取的意义,对利用出租车轨迹数据进行道路提取和城市功能区提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介绍了轨迹数据结构、特点和常用处理方法,从轨迹数据生成原理和整体形态两个方面总结了出租车轨迹数据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处理方式的不足。3.研究了保持道路形态的出租车轨迹数据清洗技术,从轨迹层面以属性过滤异常轨迹点,从轨迹点整体层面针对离散点问题提出了保持道路形态的离散点清洗技术,针对轨迹点分布不均匀问题提出固定密度的均匀点群选取方法。4.研究了基于出租车轨迹数据的道路中心线提取与校正技术。研究使用栅格化方法提取道路中心线作为高层信息,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直线主动轮廓模型校正矢量道路技术,实现了利用轨迹点密度分布图对道路中心线的几何位置校正,有效提高了传统栅格化道路中心线提取结果的空间精度,提供了一种新的出租车轨迹数据利用方式。5.研究了基于上下客时间特征的城市功能区提取技术。以道路数据划分城市区域,统计城市子区域内工作日和休息日各小时出租车上下客数据数量为主要特征,建立一种特征选取模型进行特征重要性评价和特征选取,最后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城市区域进行分类实现功能区快速提取。

李程[8](2019)在《江西相山云际矿床三维地质模型与展示平台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对已开采矿床进行三维地质建模,有助于了解矿床深部地质结构和成矿规律,从而指导深部找矿,为攻深找盲开辟第二找矿空间打下基础。云际矿床是相山矿田中开采程度较高的矿床之一,对其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工作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矿床资料,但三维地质建模相关的研究工作则较少。本文在收集云际矿床地质数据的基础上,运用GOCAD等相关软件,对云际矿床进行了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取得成果如下:(1)收集了云际矿床相关的地质数据,包括勘探线剖面图、钻孔数据、中段采掘工程平面图、矿区等高线数据、矿区地质图等方面的数据。在对收集资料进行数字化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云际矿床的地质数据库。(2)采用剖面建模为主,钻孔建模、平面地质图建模等相结合的思路,运用GOCAD软件平台建立了云际矿床三维地质模型。根据已有数据采用不同方法生成模型边界面、DEM面、断层面、地层界面、岩体界面、矿体界面以及三维地质模型。矿床模型立体直观地展示了地质体间的接触关系,揭露了深部矿体与断层、赋矿围岩间的关系。(3)运用中段采掘工程平面图建立了云际矿床的三维工程模型。分别详细介绍了水平巷道、直立巷道和倾斜巷道的构建方法,并且构建的三维探采工程模型能为数字矿山建设和开采提供一定依据。(4)以PDF格式为载体,研制了一种三维地质模型通用展示平台。该平台以Acrobat为基础,能将模型装入其中并构建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三维可视操作,扩大了地质模型的应用范围。(5)通过建立云际矿床的地质数据库、三维地质模型、探采工程模型以及研制展示平台,为地质学家开展深部找矿工作提供全面的三维地质数据,从维度上优化了传统地质找矿方法。利用该模型还可以从任意方位、角度、距离获取所需的地质图件和资料,有助于提升地质数据调用效率,对矿床的生产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

谢金丞[9](2019)在《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污染源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繁荣发展,太湖流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污染源种类复杂、支浜水质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入湖河流水质,最终影响太湖水质。虽然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与预警系统的现代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务之急在于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及互联网技术构建太湖流域污染源信息管理系统,来掌握污染源、入湖河流水质等相关属性的动态变化,为太湖流域水环境的精准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与决策支持。采用云计算、Javascript和Python开发语言,以数据资料收集处理、系统需求分析、数据库构建与系统设计、系统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设计并开发了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污染源云管理系统。初步建立了系统的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河流、监测点位、污染源、排口、闸站、污水处理设施、行政区划和太湖一二级保护区范围。以地理坐标点或序列作为具体单元数据的唯一标识进行数据的收集录入和集成化管理,并通过前期现场调研、GIS矢量化和坐标转换处理,共获取343个河流数据、1472个水质监测数据、610个污染源数据、1983个排口数据、43个闸站数据、385个污水处理设施数据、76个行政区划数据和9个太湖保护区数据。从日常管理、长效管理、应急预警和监督执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需求的分析。该系统能实现数据的分区分层集成化管理及可视化,能统计相关保护区及行政区划范围内污染源等各类数据的具体类别和数量。该系统能实时更新相关基础数据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能随着信息管理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拓展和完善。该系统通过沿程水质分析与预警模块把未达到Ⅲ类水的河道分类展现至可视化界面,用户结合污染源等各类数据可挖掘得出造成河流水污染问题的具体症结。督查人员通过该系统的定位功能可快速到达河道监管现场,复检系统信息的准确性,及时采取措施禁止并严惩造成水污染的违法行为。对污染源云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数据库和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采用基于云计算的开发模式部署了两台云服务器并配置了RDS PostgreSQL版云数据库,同时前端平台应用及后台数据管理分别采用React框架和Django框架,并接入GIS技术的ArcSDE空间引擎以及高德地图JS API提供的在线地图服务,最终研发出了基于B/S架构的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污染源云管理系统。开发了Web端和APP端,满足行政管理和数据采集两类不同性质用户的需求。各级行政管理用户通过Web端的数据可视化界面在相应权限范围内分层分区显示并管理各类基础数据,并通过数据统计与水质预警功能分析发现水环境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数据采集用户通过APP端的实时定位和数据录入功能实时采集并上传最新的调研数据。本系统为太湖流域水环境的综合管理提供了可视化平台,为污染源定位和河道水质预警提供了解决方案,为精准治太提供了技术支撑。

谢建华[10](2011)在《纸制军事地图生成电子沙盘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军事地图的自动识别对国防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帮助实现纸质地图向数字化生产的转轨,且为三维立体地图的生成提供数据。地图的自动识别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又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学科广泛,且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尤其军事地图自动识别更需要智能化程度高,通用性能好,在生成电子沙盘的过程中人工参与尽可能地少,构建速度尽可能地快。本文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地图的识别过程中,利用模糊聚类、数学形态学等知识,研究了地图的分色和细化等算法的设计问题。最后将以上算法综合,自主开发了一个纸质军事地图生成电子沙盘系统,这既是对本文算法的检验,也为整体系统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打下良好基础。针对军事地形图的非线性几何畸变和旋转角度的校正问题,采用了基于栅格控制点的几何拉伸图像复原方法,该方法应用灵活,对各种不可预测的几何畸变均有良好复原效果,然后采用了双线性灰度级插补法,处理空间变换后图像中像素灰度级的赋值问题。对于非线性的畸变复原难点在于配准控制点对的选取,本文针对军事地形图的固有特点,根据网格交点计算出了配准控制点对;对于旋转角度的校正,采用了识别分类经纬度数字标注方法,获得了较好的配准效果。针对军事地形图进行了空间坐标位置配准问题的研究,采用彩色特征的交互相关配准准则测评待拼接图片间的配准区域的相似程度,其中,选取含有控制点的配准区域是一个难点,本文应用一种根据含有彩色特征的频数,自动选取边缘重叠区内最大彩色特征区域作为配准区域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应用空间坐标配准技术,使用VC++6.0作为开发工具,运用MFC、BOOST库和ImageStone图像处理库,开发出了一个拼接软件系统,成功的实现对军事地图的自动拼接、半自动拼接和手动拼接。在分色算法的研究中,首先进行色彩空间模型转换,然后提出了基于样本加权的改进FCM算法,对隶属度进行调整,将二维彩色直方图引入到加权系数中。本算法克服了已有的模糊c均值算法中的两点不足,即当隶属度相近时,分类会变得模糊,且对于不同的样本矢量,聚类效果不同。算法已用Visual C++6.0编程实现,效果比较理想。在细化算法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快速并行细化算法。不但考虑到模板的对称性问题,同时还给出了删除数组,提高了算法的运行速度。本算法也是通过VC++6.0实现的,从运行结果看,没有发生骨架畸变现象,避免了过度腐蚀,具有较好的连通性。在矢量化算法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变步长的基于圆跟踪的自动适应矢量化方法。依据线条的复杂程度改变跟踪圆半径的大小,等高线变化平缓的地方,半径选取的大些,等高线变化剧烈的地方,半径选取的小些,以斜率作为半径选取的依据。变步长的方法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数据点,可以更准确地保持等高线的特性。采用Delaunay三角网进行三维建模,用插值算法重建数字地面模型,用OpcnGL进行三维显示来生成三维地形图,结合开发实例分析每一个步骤及相应算法,对某一军用地图进行建模和可视化,生成三维电子地图。最后,结束语部分对前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地图数字化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阐述。

二、地图分层矢量化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图分层矢量化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章节安排
2 数据转换技术与项目应用
    2.1 供水管网数据
    2.2 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2.3 数据转换技术与供水管网系统应用
        2.3.1 矢量数据转换技术
        2.3.2 位图矢量化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供水管网矢量数据转换系统
    3.1 矢量图像的显示与读写
    3.2 矢量图像的检查与修正
    3.3 本章小结
4 矢量数据转换设计
    4.1 输入模块
        4.1.1 DXF文件结构分析
        4.1.2 输入接口程序设计
    4.2 中间转换模块
        4.2.1 CAD数据与GIS数据模型的分析
        4.2.2 转换映射规则的建立
        4.2.3 关键图元要素转换规则设计
        4.2.4 线型样式转换规则设计
        4.2.5 中间转换模块的运行机制
    4.3 输出模块
        4.3.1 Shape文件的解析
        4.3.2 输出接口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位图矢量化
    5.1 位图矢量化工具的开发
    5.2 图像灰度化
    5.3 图像增强
        5.3.1 图像平滑滤波
        5.3.2 图像均衡化
    5.4 图像二值化
    5.5 图像矢量化
    5.6 本章小结
6 矢量数据转换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6.1 数据信息处理
        6.1.1 水表信息的添加
        6.1.2 数据表编号处理
        6.1.3 坐标系的处理
    6.2 数据信息发布
    6.3 数据转换的应用与检验
        6.3.1 图形样式应用检验
        6.3.2 实体对象及属性信息应用检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面向自动驾驶的认知地图的自动生成算法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自动化驾驶地图的国内外现状
        1.2.2.车道级地图的国内外现状
        1.2.3.地点识别的国内外现状
    1.3.研究内容
    1.4.章节安排
第二章 认知地图的系统架构设计
    2.1.引言
    2.2.认知地图的总体设计框架
    2.3.道路层的结构与定义
        2.3.1.header(认知地图信息头)
        2.3.2.road Node(道路节点)
        2.3.3.road(道路)
    2.4.车道层的结构与定义
        2.4.1.simple Lane(简单车道)
        2.4.2.Junction(路口)
    2.5.语义层的结构与定义
        2.5.1.语义层中地点识别的结构与定义
        2.5.2.语义层中交通标志的结构与定义
    2.6.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道层中矢量化车道级地图的生成方案
    3.1.引言
    3.2.车道层生成方案
    3.3.认知地图中的坐标系
        3.3.1.全球地理坐标系
        3.3.2.高斯直角坐标系
        3.3.3.局部坐标系
    3.4.简单车道的生成方案
        3.4.1.道路中心坐标原始值滤波算法
        3.4.2.实时矢量化道路建模算法
    3.5.路口的生成方案
        3.5.1.基于入弯点出弯点路口自动建模算法
    3.6.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义层中地点识别网络的生成方案
    4.1.引言
    4.2.语义层的生成方案
    4.3.基于NetVLAD的地点识别
        4.3.1.NetVLAD的网络框架
        4.3.2.基于三元损失函数的弱监督学习
    4.4.基于地点的地点识别算法
        4.4.1.基于金字塔的主相位特征扩展方法
        4.4.2.P2P距离与损失函数
    4.5.车端视角对地点识别算法的应用
        4.5.1.车端视角的特殊性
        4.5.2.车端地点识别数据集的预处理
        4.5.3.车端地点识别网络在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分析
    4.6.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认知地图中车道层和语义层相关实验
    5.1.实验平台介绍
        5.1.1.硬件平台介绍
        5.1.2.软件平台介绍
    5.2.车道层中车道级地图的矢量化生成实验
        5.2.1.简单车道的矢量化生成实验
        5.2.2.路口的矢量化生成实验
        5.2.3.清水河校区道路矢量化生成实验
    5.3.语义层中的地点识别网络在校园场景下的验证实验
        5.3.1.校园数据集
        5.3.2.地点识别网络的参数配置
        5.3.3.地点识别实验在校园数据集上的结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全文总结
    6.2.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遥感影像道路提取信息的路网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遥感影像道路提取自动成图研究现状
        1.2.2 道路网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
        1.3.2 论文内容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遥感影像的道路网矢量化成图基本理论
    2.1 道路栅格数据矢量化方法
        2.1.1 二值图细化算法
        2.1.2 栅格数据矢量化算法
    2.2 道路数据模型相关理论
        2.2.1 空间数据概念模型
        2.2.2 空间数据逻辑模型
        2.2.3 空间数据结构
    2.3 道路网表达与存储的基本方法
        2.3.1 道路网表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3.2 道路网存储的基本方法
    2.4 道路网矢量数据多尺度表达研究
        2.4.1 尺度及尺度变换模式
        2.4.2 道路矢量数据简化算法
        2.4.3 道路数据可视化的尺度变化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遥感影像道路提取结果矢量化
    3.1 道路网矢量化处理算法流程
    3.2 骨架提取及矢量化
        3.2.1 结点提取
        3.2.2 弧段追踪矢量化
    3.3 基于DOUGLAS–PEUCKER算法的自相交错误消除改进
    3.4 基于B样条曲线的道路矢量数据平滑拟合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1 结点提取结果分析
        3.5.2 道路矢量数据去冗余分析
        3.5.3 道路矢量数据平滑拟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遥感影像道路提取信息的道路网矢量数据模型
    4.1 道路网矢量数据模型概念模型设计
    4.2 道路网矢量数据模型逻辑模型设计
    4.3 道路网矢量数据模型物理模型设计
        4.3.1 基于平面网络的路网表示方法改进
        4.3.2 支持道路网多尺度表达的存储方式改进
    4.4 大规模路网并行快速组网
        4.4.1 拓扑构建
        4.4.2 拓扑检查
        4.4.3 道路网图幅对象并行拼接
    4.5 道路网矢量数据多尺度表达
        4.5.1 瓦片金字塔模型
        4.5.2 道路网矢量数据金字塔模型
    4.6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1 拓扑检查结果
        4.6.2 图幅拼接结果及路径规划应用
        4.6.3 道路网多尺度表达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遥感影像的道路网应用系统设计
    5.1 系统需求分析
        5.1.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5.1.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5.2 系统总体设计
        5.2.1 系统总体架构
        5.2.2 系统开发环境和底层支持
        5.2.3 系统缓存设计
        5.2.4 多线程设计
    5.3 系统各模块功能测试
        5.3.1 道路提取模块
        5.3.2 数据预处理模块
        5.3.3 基本工具模块
        5.3.4 数据管理模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GIS在高中《地理2》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GIS应用于地理教学是地理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1.1.2 GIS是实现中学地理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手段
        1.1.3 GIS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学地理学科的新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GIS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理论体系
        1.2.2 有利于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1.2.3 有利于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
        1.2.4 推广GIS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运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GIS技术在国外地理教学中应用现状
        1.3.2 GIS技术在国内地理教学中应用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GIS的内涵
        2.1.2 教材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GIS辅助人教版《地理2》教学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2 调查方法与问卷设计
        3.2.1 调查方法
        3.2.2 问卷设计
    3.3 调查结果与存在问题
        3.3.1 调查结果分析
        3.3.2 调查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IS辅助人教版《地理2》教学功能与价值挖掘
    4.1 GIS在人教版《地理2》教学功能
        4.1.1 矢量化功能,采集与编辑地理数据
        4.1.2 叠加分析功能,分层叠加地理要素
        4.1.3 属性查询功能,快速定位教学所需区域
        4.1.4 专题地图制作功能,绘制高清地图凸显关键要素
    4.2 GIS辅助人教版《地理2》教学价值
        4.2.1 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4.2.2 引导学生形成地理综合思维
        4.2.3 加强学生区域地理事象认知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IS辅助人教版《地理2》教学内容分析
    5.1 人教版《地理2》教学内容特点
        5.1.1 区域性特征显着
        5.1.2 社会性特征明显
        5.1.3 综合性特征突出
        5.1.4 强调地理信息技术素养
    5.2 适合用GIS辅助人教版《地理2》的内容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教版《地理2》典型案例设计及实践分析
    6.1 教学案例实施
        6.1.1 实践准备
        6.1.2 实践过程
    6.2 教学效果分析
        6.2.1 问卷调查分析
        6.2.2 教学效果分析
    6.3 实践反思与建议
        6.3.1 实践反思
        6.3.2 实践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GIS在人教版《地理2》中应用现状问卷调查
    附录Ⅱ: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块小测验(前测)
    附录Ⅲ: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块小测验(后测)
    附录Ⅳ:关于学生操作GIS辅助《地理2》学习的体验调查
致谢

(5)基于DEM模型的三维WebGIS系统设计与开发 ——以浙江工业大学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WebGI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DEM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实现关键理论及技术
    2.1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2.1.1 前端架构
        2.1.2 后端架构
        2.1.3 数据库存储技术
    2.2 ArcGIS相关技术
        2.2.1 ArcGIS Desktop
        2.2.2 CityEngine建模技术
        2.2.3 ArcGIS Online
        2.2.4 ArcGIS API for Java Script技术
    2.3 不规则三角网模型
        2.3.1 不规则三角网概念
        2.3.2 TIN模型的构建
        2.3.3 Delaunay三角网
    2.4 Delaunay三角网生成算法
        2.4.1 逐点插入法的LOP优化
        2.4.2 Lawson算法
        2.4.3 Bowyer-Watson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建模需求分析
        3.1.1 TIN模型与三维矢量化需求
        3.1.2 建模数据需求
    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2.1 基础功能需求分析
        3.2.2 分析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3.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3.3.1 Web端性能需求
        3.3.2 服务端性能需求
    3.4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3.5 系统架构设计
        3.5.1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3.5.2 系统物理架构设计
    3.6 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
        3.6.1 系统空间数据库结构设计
        3.6.2 系统关系数据库结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TIN模型构建算法设计
        4.1.1 改进的逐点插入法构建Delaunay三角网
        4.1.2 实例分析与应用
    4.2 系统三维模型纹理规则设计
        4.2.1 纹理素材收集
        4.2.2 纹理规则设计
    4.3 系统可视性分析模块设计
    4.4 系统统计查询模块设计
    4.5 设备服务区分析模块设计
    4.6 最短路径分析模块设计
    4.7 系统数据库详细设计
        4.7.1 空间数据库设计
        4.7.2 MySQL数据库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开发平台
    5.2 系统三维TIN模型构建
        5.2.1 基于改进逐点插入算法构建系统TIN模型
        5.2.2 系统三维模型实现
        5.2.3 系统三维模型发布
    5.3 系统实现及测试
        5.3.1 系统主界面
        5.3.2 系统可视域分析模块
        5.3.3 系统统计查询模块
        5.3.4 系统服务区分析模块
        5.3.5 系统最短路径分析模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软件着作权
    5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灌区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 ——以宝鸡峡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国内灌区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宝鸡峡灌区用水管理现状
        1.4.2 宝鸡峡灌区空间数据库构建
        1.4.3 宝鸡峡灌区用水计划系统设计
        1.4.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数据采集
    2.1 灌区基础地理数据
    2.2 属性数据
    2.3 技术路线
    2.4 基础数据采集方式
第三章 基础数据预处理
    3.1 专业术语解释
        3.1.1 地理信息系统
        3.1.2 地理信息数据库
        3.1.3 地图投影与坐标系统
        3.1.4 空间分析
    3.2 栅格数据处理(地理配准)
    3.3 地图矢量化-Arc Scan自动矢量化
    3.4 遥感数据处理
    3.5 拓扑关系构建
    3.6 数据处理辅助软件
        3.6.1 奥维互动地图
        3.6.2 Arc GIS10.2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灌区空间数据库的构建
    4.1 典型灌区地理状况
    4.2 空间数据库构建理论基础
    4.3 空间数据库的特点
    4.4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4.4.1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目的
        4.4.2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内容
    4.5 数据库设计原则
    4.6 空间数据库设计
    4.7 属性数据库设计
    4.8 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联结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灌区用水计划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的需求分析
    5.2 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原则
        5.2.1 系统设计思路
        5.2.2 系统设计原则
    5.3 系统开发总体框架设计
    5.4 系统开发平台
        5.4.1 系统开发硬件环境
        5.4.2 系统开发软件环境
    5.5 系统模块设计
        5.5.1 登录界面设计
        5.5.2 地图管理模块
        5.5.3 渠系数据管理模块
        5.5.4 灌区属性数据管理模块
        5.5.5 用水计划生成
        5.5.6 数据导出模块
        5.5.7 帮助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基于出租车轨迹数据的城市道路和功能区提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1.2.1 道路提取研究
        1.2.2 城市功能区提取研究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出租车轨迹数据处理研究基础
    2.1 出租车轨迹数据结构与特点
    2.2 出租车轨迹数据处理基本方法
        2.2.1 数据清洗
        2.2.2 轨迹压缩与插值
        2.2.3 轨迹分段
        2.2.4 地图匹配
    2.3 出租车轨迹数据存在的问题
        2.3.1 离散点问题
        2.3.2 异常轨迹问题
        2.3.3 异常团簇轨迹点问题
        2.3.4 空间分布问题
    2.4 实验区域与实验数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保持道路形态的出租车轨迹数据清洗技术
    3.1 出租车轨迹数据清洗的总体策略
    3.2 基于属性的轨迹数据清洗
        3.2.1 轨迹点属性计算
        3.2.2 清洗流程与效果
    3.3 基于Voronoi图的整体轨迹点筛选
        3.3.1 基于Voronoi图的离散点清洗
        3.3.2 基于Voronoi图的轨迹点密度分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路中心线提取与校正技术
    4.1 基于栅格化的道路中心线提取
        4.1.1 轨迹点栅格化
        4.1.2 基于数学形态学方法的栅格清洗与道路细化
        4.1.3 道路中心线矢量化
    4.2 利用核密度分析图校正道路交叉口
        4.2.1 基于核密度分析的底图生成
        4.2.2 道路交叉口中心点提取与校正
    4.3 基于改进直线主动轮廓模型的道路几何位置校正
        4.3.1 直线主动轮廓模型
        4.3.2 模型改进与实现
    4.4 实验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上下客时间特征的城市功能区提取技术
    5.1 城市功能区提取总体流程
    5.2 城市区域划分方法
        5.2.1 轨迹数据处理
        5.2.2 城市区域划分
    5.3 特征分析与选取方法
        5.3.1 城市区域内OD数据特征分析
        5.3.2 特征选取与评估模型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江西相山云际矿床三维地质模型与展示平台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际矿床特征研究现状
        1.2.2 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2.3 建模软件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进度安排及工作量
2 云际矿床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概况
    2.3 矿床概况
        2.3.1 地层
        2.3.2 浅成侵入岩
        2.3.3 断裂构造
        2.3.4 矿体特征
        2.3.5 矿床开采状况
3 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3.1 前期准备工作
        3.1.1 建模范围的确定
        3.1.2 建模软件选择
        3.1.3 原始数据收集
    3.2 数据预处理与入库
        3.2.1 建模范围图框
        3.2.2 地表地形
        3.2.3 平面地质图
        3.2.4 勘探线剖面图
        3.2.5 钻孔数据
        3.2.6 探采工程
    3.3 地质数据库
4 矿床地质模型的构建
    4.1 模型构建的整体思路
    4.2 建面方法研究
        4.2.1 勘探线剖面法
        4.2.2 钻孔数据法
        4.2.3 平面地质图法
        4.2.4 整合-约束法
    4.3 地质界面的构建
        4.3.1 DEM面
        4.3.2 断层面
        4.3.3 地层界面
        4.3.4 岩体界面
        4.3.5 矿体界面
    4.4 矿床模型生成
    4.5 模型应用
        4.5.1 三维可视操作
        4.5.2 地质信息获取
5 探采工程模型的构建
6 模型展示平台的研制
    6.1 平台研制思路
        6.1.1 PDF文档简介
        6.1.2 问题及解决方案
    6.2 模型格式转换
    6.3 平台的构建
        6.3.1 模型的调整
        6.3.2 基本交互功能实现
        6.3.3 自主交互功能实现
    6.4 平台功能与应用
7 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9)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污染源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污染源管理概述
        1.1.2 太湖污染源概述
        1.1.3 云计算的必要性
        1.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太湖污染源云管理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
    2.1 地理信息数据
    2.2 监测点位数据
    2.3 污染源数据
    2.4 其它属性数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湖污染源云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需求概述
    3.2 系统功能分析
        3.2.1 数据集成及可视化
        3.2.2 数据分层分区管理
        3.2.3 数据实时更新
        3.2.4 水污染预警
        3.2.5 数据统计与挖掘
    3.3 系统使用性能分析
        3.3.1 一般性能分析
        3.3.2 易用性分析
        3.3.3 安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湖污染源云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总体设计
        4.1.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1.2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4.1.3 系统开发环境
    4.2 数据库设计
        4.2.1 E-R图设计
        4.2.2 数据表设计
    4.3 系统详细设计
        4.3.1 界面设计
        4.3.2 背景地图及数据可视化
        4.3.3 图层控制
        4.3.4 数据录入
        4.3.5 统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湖污染源云管理系统应用
    5.1 云服务器与云数据库
    5.2 数据管理与用户控制
        5.2.1 后台管理控制
        5.2.2 用户控制
    5.3 系统的Web端
        5.3.1 用户主界面
        5.3.2 主界面图层控制
        5.3.3 河流界面
        5.3.4 行政区划界面
        5.3.5 统计分析
    5.4 系统的APP端
        5.4.1 实时定位
        5.4.2 水质数据更新
        5.4.3 数据录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入湖河流支浜从属关系表
附录B WGS84 坐标转为GCJ-02 坐标源代码
附录C 数据库设计源代码

(10)纸制军事地图生成电子沙盘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电子地图相关知识
        1.2.1 地理信息系统
        1.2.2 数字图像处理
        1.2.3 地图图像的误差分析
        1.2.4 地图数字化系统的发展历程
        1.2.5 电子地图系统的设计
    1.3 电子地图的研究概况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现状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军事地形图的几何畸变校正
    2.1 引言
    2.2 地图图像的几何校正方法
    2.3 基于控制点配准的非线性几何畸变校正
        2.3.1 图像复原的几何变换
        2.3.2 通过指定控制点进行空间复原
        2.3.3 控制栅格空间插值
        2.3.4 灰度级插值
    2.4 配准控制点的确定
    2.5 基于经纬度标注的旋转校正
        2.5.1 经纬度标注定位
        2.5.2 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分类识别
        2.5.3 数字标注分类的具体实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军事地形图的拼接点配准
    3.1 引言
    3.2 图像配准的原理和定义
    3.3 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方法
    3.4 基于彩色特征的互相关自动配准
        3.4.1 互相关配准方法
        3.4.2 彩色特征的互相关配准准则
        3.4.3 配准区域的自动选取
        3.4.4 人机交互式选取配准控制点
    3.5 图像拼接软件系统设计与实验
        3.5.1 拼接界面设计
        3.5.2 功能简介
        3.5.3 系统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彩色地图的分色过程
    4.1 引言
    4.2 利用阈值分割法提取黑色要素
        4.2.1 去除噪声
        4.2.2 灰度化及锐化处理
        4.2.3 求解阈值
        4.2.4 根据所求阈值提取黑色要素
    4.3 自动分色空间的选取
    4.4 几种聚类算法
        4.4.1 FCM聚类算法
        4.4.2 抑制式FCM算法
        4.4.3 加权FCM聚类算法
    4.5 改进的FCM算法及其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细化算法的研究
    5.1 引言
    5.2 细化前的预处理
    5.3 细化算法的描述
        5.3.1 细化算法的简单介绍
        5.3.2 基本知识
    5.4 两步法细化算法的改进及其实现
        5.4.1 基于两步法的细化算法分析
        5.4.2 改进算法的设计及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跟踪的矢量化算法研究
    6.1 引言
    6.2 几种矢量化算法
    6.3 基于圆跟踪的自动适应的矢量化方法
        6.3.1 Freeman链码表达轮廓跟踪
        6.3.2 扫描线轮廓跟踪
    6.4 变步长的基于圆跟踪的自动适应的矢量化方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军事地图等高线三维地形建模与实现
    7.1 引言
    7.2 三维地形建模
        7.2.1 Voronoi图与Delaunay三角网的基本概念
        7.2.2 Delaunay三角网格的Bowyer-Watson算法自动生成步骤
    7.3 场景其它要素
        7.3.1 场景的保存与读取以及数据加密
        7.3.2 立体标注模型的建立与加载
    7.4 三维地形建模实验分析和结果
        7.4.1 三维地形建模实验条件和原理
        7.4.2 实验结果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工作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论文有关数据统计

四、地图分层矢量化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供水管网数据智能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贾仁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面向自动驾驶的认知地图的自动生成算法与实现[D]. 邵闯.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遥感影像道路提取信息的路网模型研究[D]. 张作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GIS在高中《地理2》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D]. 鄢银银.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基于DEM模型的三维WebGIS系统设计与开发 ——以浙江工业大学校区为例[D]. 秦子豪.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6]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灌区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 ——以宝鸡峡灌区为例[D]. 杨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基于出租车轨迹数据的城市道路和功能区提取技术研究[D]. 孙士杰.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
  • [8]江西相山云际矿床三维地质模型与展示平台研制[D]. 李程.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9]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污染源云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谢金丞. 东南大学, 2019(05)
  • [10]纸制军事地图生成电子沙盘系统研究[D]. 谢建华. 东北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地图分层矢量化的研究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