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诗经豳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经,东山,周公,清华,窑洞,词义,主旨。
诗经豳风论文文献综述
尹荣方[1](2019)在《《诗经·豳风·七月》杂用“阳历”“阴历”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关于《七月》历法的已知解释《诗经·豳风·七月》中"一之日""二之日""叁之日""四之日"之"日",古代学者多以"月"解之,与诗中"七月""九月"等月名同义。但何以一诗之中,或用月,或用日,《毛传》《郑笺》以下,大抵以为是夏、周二正互用,也有以为兼用殷历者。而唐人孔颖达又用阴、阳之説解之:此篇设文,自立一体。从夏之十一月,至夏之二月,皆以数配日而言之。从夏之(本文来源于《国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耀平[2](2018)在《《豳风·七月》“条桑”歧解考辨——兼谈对《诗经》词义训释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豳风·七月》"条桑"一词歧解主要有"挑取""修剪"二种,今人围绕此两解聚讼纷纭。从"条桑"目的、方式入手,通过稽考历代训诂材料,结合周代农俗、全诗句式进行考辨发现,两解互为补充,实为"条桑"一体双翼之解,但释为广义"修剪"更清晰顺畅,也更具包容性。这种理解将采桑与维护融合在一起,与此农事活动的实际过程相符;传达出农人对自然的感恩与欣悦,与全诗辛苦烦难中渗透的宽宏、质朴气质一致,也与全诗句式更相合。出现歧解的主因是理解视角不同,一曰文化视角,一曰文学视角;由此进一步补论疏不破注、双重视角、合理转义等《诗经》词义训释原则。(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期刊2018年02期)
刘书刚[3](2016)在《《诗经·豳风·东山》新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豳风·东山》选择了一个极具情感浓度的时间段落,抒写的是诗人行役结束、踏上归途之后的种种情绪,对于家园的想望构成了《东山》一诗的核心情绪。本文以独特而细腻的体悟方式,将诗中幽微的情愫进行了诗意化的描摹。(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28期)
顾明佳[4](2016)在《归士的吟唱 不绝的回响——《诗经·豳风·东山》主旨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诗经·豳风·东山》一诗的主旨自古至今存在着众多解读,从毛《序》、郑《笺》、孔《疏》到如今学人回归文学本位的现代阐释,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科学理性地辨析这些观点之后,可以从文本内部的焦点字词解释、章句逻辑关系、情感信息表达等方面寻找传递诗歌主旨内涵的重要线索。在没有确切外证的情况上,由诗篇内证的角度出发,探究尽可能靠近诗歌本义的主旨呈现,当是最有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刘亚文[5](2015)在《农事形式,爱情颂歌,生活礼赞——也谈《诗经·豳风·七月》主题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诗经·豳风·七月》的主题问题都莫衷一是。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出发,以诗歌的作者、叙述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为突破口,沿女主人公的一生,对《七月》进行解读。以此为线索,或可解释《七月》一诗中以往存在争议的几个问题。进而看到《七月》实为在农事形式中隐含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同时表达先民对生活的礼赞。从而,可以看到《七月》一诗的艺术价值实际上超出了以往学界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35期)
亓晴[6](2015)在《《诗经·豳风·鸱鸮》与周公关系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诗说一直认为《鸱鹗》是周公所作,但近来学界对周公作《鸱鹗》说颇有怀疑,且历代解诗者对《鸱鹗》的具体解读也颇有争议,文章从重点字句解读入手对《鸱鹗》进行了全面考察,重点考辨了诗中"鸱鹗"的意义,认为"鸱鹗"喻指的是发动叛乱的商纣之子武庚及殷遗民,甚至也包括随同他作乱的淮夷诸部。文章在不以周公作《鸱鹗》为前提的情况下对《鸱鹗》诗意进行了分析,认为《鸱鹗》确实是一首代言诗,是作者借助母鸟之口为整个周王族代言。同时,通过对周公的相关事迹进行考辨,认为能够像《鸱鹗》诗中所表现的那样借助母鸟之口为周王族代言,表明自己守护王业的苦心之人只有周公。所以,《鸱鹗》确实是周公所作。此外,近来出土的清华简相关文献亦证明了此观点。(本文来源于《诗经研究丛刊》期刊2015年01期)
亓晴[7](2015)在《《诗经·豳风·鸱鸮》与周公关系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诗说一直认为《鸱鹗》是周公所作,但近来学界对周公作《鸱鹗》说颇有怀疑,且历代解诗者对《鸱鹗》的具体解读也颇有争议,文章从重点字句解读入手对《鸱鹗》进行了全面考察,重点考辨了诗中"鸱鹗"的意义,认为"鸱鹗"喻指的是发动叛乱的商纣之子武庚及殷遗民,甚至也包括随同他作乱的淮夷诸部。文章在不以周公作《鸱鹗》为前提的情况下对《鸱鹗》诗意进行了分析,认为《鸱鹗》确实是一首代言诗,是作者借助母鸟之口为整个周王族代言。同时,通过对周公的相关事迹进行考辨,认为能够像《鸱鹗》诗中所表现的那样借助母鸟之口为周王族代言,表明自己守护王业的苦心之人只有周公。所以,《鸱鹗》确实是周公所作。此外,近来出土的清华简相关文献亦证明了此观点。(本文来源于《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六辑)》期刊2015-11-01)
亓晴[8](2015)在《《诗经·豳风·狼跋》与周公关系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诗经·豳风·狼跋》一诗诗意诗旨进行了重新解读,明确其为赞美"公孙"身处进退受阻之境犹能仪度从容德音不瑕之作,文章还对周公见疑之史实进行了考辨,将诗意与周公见疑之事相对照,从而考定《狼跋》即为赞美周公身处见疑之境犹能从容应对德音不瑕之诗。(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5年10期)
范健泉[9](2015)在《《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与“塞向墐户”相关建筑的考古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穹窒熏鼠"与"塞向瑾户"产生的时代流行地面式、半地穴和窑洞式叁种建筑形式。通过文献与考古学证据,排除地面式与半地穴建筑的可能性,结合相关的考古学遗迹现象,确认文中涉及的是特殊的复合型窑洞建筑。以此为基础,分析聚讼经年的"向"的训诂,考证"豳地"的所在以及"穹窒"的使用背景。(本文来源于《门窗》期刊2015年09期)
任正,刘欢[10](2015)在《浅析《诗经·豳风·七月》》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是一首以农事活动为题材的作品。诗中广泛涉及到当时豳地的地理、动、植物信息、天文历法、农事风俗等内容,几乎遍及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各方各面,是上古农业社会的一个典型缩影,是一部西周建国前至周初豳地农耕社会的微型百科全书。(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23期)
诗经豳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诗经·豳风·七月》"条桑"一词歧解主要有"挑取""修剪"二种,今人围绕此两解聚讼纷纭。从"条桑"目的、方式入手,通过稽考历代训诂材料,结合周代农俗、全诗句式进行考辨发现,两解互为补充,实为"条桑"一体双翼之解,但释为广义"修剪"更清晰顺畅,也更具包容性。这种理解将采桑与维护融合在一起,与此农事活动的实际过程相符;传达出农人对自然的感恩与欣悦,与全诗辛苦烦难中渗透的宽宏、质朴气质一致,也与全诗句式更相合。出现歧解的主因是理解视角不同,一曰文化视角,一曰文学视角;由此进一步补论疏不破注、双重视角、合理转义等《诗经》词义训释原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经豳风论文参考文献
[1].尹荣方.《诗经·豳风·七月》杂用“阳历”“阴历”说[J].国学.2019
[2].李耀平.《豳风·七月》“条桑”歧解考辨——兼谈对《诗经》词义训释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
[3].刘书刚.《诗经·豳风·东山》新读[J].名作欣赏.2016
[4].顾明佳.归士的吟唱不绝的回响——《诗经·豳风·东山》主旨考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
[5].刘亚文.农事形式,爱情颂歌,生活礼赞——也谈《诗经·豳风·七月》主题问题[J].名作欣赏.2015
[6].亓晴.《诗经·豳风·鸱鸮》与周公关系考论[J].诗经研究丛刊.2015
[7].亓晴.《诗经·豳风·鸱鸮》与周公关系考论[C].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六辑).2015
[8].亓晴.《诗经·豳风·狼跋》与周公关系考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
[9].范健泉.《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与“塞向墐户”相关建筑的考古学观察[J].门窗.2015
[10].任正,刘欢.浅析《诗经·豳风·七月》[J].青年文学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