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在神经内科的疾病里,瞳孔的变化是比较复杂的,而且其变化反复无常。通常情况下,瞳孔的变化会体现病情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进行神经内科的护理工作中,要加大对于瞳孔变化的观察,这有利于对患者的病情有效诊断,也有利于后期治疗工作顺利开展。所以,要把握好正确的观察瞳孔的方法,同时还要了解瞳孔改变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具体的观察方法,进一步分析了神经内科的疾病和瞳孔变化的关系,和有关具体病情进行结合,分析瞳孔变化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神经内科;瞳孔;运用;护理工作
由于瞳孔变化在神经内科的相关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在实施护理过程里加大对瞳孔变化的观察,充分利用瞳孔变化,掌握瞳孔变化和病情之间的关系,把握规律,分析患者病情,加强神经内科护理水平。
1.瞳孔的观察方法
具体的护理实践里,通常使用聚光的手电筒对准双眼的中间进行照射,通过对比,分析瞳孔两侧对大小和形状的状况,比较两侧是否同等大小,然后把光源分别移动到左右瞳孔的中央,通过对瞳孔的观察,分析其对光的反射灵敏度。通过观察瞳孔的变化,做好详细记录,特别的,如果是病危患者,要保持每15分钟到30分钟检查一次瞳孔变化状况。
在具体的观察里,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于正常人来说,瞳孔的直径大约是2毫米到5毫米,形状是圆形,位于眼球的中央位置双侧成对称分布。如果瞳孔的直径大于5毫米,那么就是瞳孔扩大,如果瞳孔的直径大于6毫米,那么就是瞳孔散大,如果瞳孔的直径小于两毫米,那就是瞳孔的缩小现象;第二,在对人的瞳孔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患者自身的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瞳孔比较大,而老年人和幼儿的瞳孔比较小;另外,女性的瞳孔比男性的要大,近视者的瞳孔比正常的瞳孔要大,相反,远视者的瞳孔比较小。在人的不同状态下瞳孔也会有所不同:当人处于兴奋状态时,瞳孔会放大,在嗜睡时瞳孔会变小。白天光照强的时候瞳孔会变大,晚上光照弱的时候瞳孔会变小。在吸气时,人的瞳孔会变大,而在呼气时人的瞳孔会变小。
2.神经内科疾病和瞳孔变化的规律
对于瞳孔来说,它是受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者的支配,对于交感神经来说,它在受到刺激以后瞳孔会变大,副交感神经受到破坏时瞳孔也会增大。上面提及的两种神经都是受到大脑皮层的限制,在额叶和枕叶里有进行瞳孔调节的中枢。具体来看,神经内科疾病和瞳孔的变化规律如下:
(1)如果两侧的瞳孔散大,也就是直径大于6毫米时,同时还有对光的反射缺乏反应,视力完全丧失的同时缺乏清晰的意识,这就代表双侧的视神经受到损害,通常来看,病情有多发性硬化症,双侧视神经炎。
(2)如果双侧瞳孔散大,同时对于光的反射反应不灵敏,还有一定的昏迷现象,那么就代表中脑动眼神经核受到损害。或者是小脑的扁桃体出现损害。一般情况下,在癫痫发作时会有这样的变化,另外还在脑干脑炎的晚期以及各种脑炎和脑膜炎的疾病中有所体现,除此之外,人在临终前瞳孔也会有这样的表现。
(3)如果人的一侧瞳孔散大,同时对光的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都消失的话,那就代表原发性动眼神经受到损害,或者是其原发性中脑损害。如果患者的神志是清楚的,那么就表示动眼神经受到损害。如果患者伴有昏迷现象,同时侧肢瘫痪时,那就代表其中脑受到损害。通常情况下,人的调节作用受到阻碍,中脑顶盖发生病变,这种现象的病情基本上是脑动脉瘤和中脑被盖综合症,或者是占位性疾病导致的中脑顶盖综合症。
(4)如果人的一侧瞳孔散大,而且对光的反射没有反应,加上视力出现障碍时,这样的疾病通常会是原发性视神经伤害,体现在多颅神经炎或者原发性视神经炎等。
(5)如果人的一侧瞳孔散大,同时对于光的反应比较迟钝,甚至没有反应时,如果在意识上也有障碍,那么其所患疾病为颞叶沟回疝。如果脑干移位,导致大脑的后动脉压迫动眼神经,导致同侧瞳孔散大,通常情况下会患有特异性脑炎、脑膜炎和各种脑血管疾病,还有多种占位性疾病引发的颅内压增高,产生不良后果。
(6)如果双侧瞳孔都缩小,那就代表大脑皮层受到损害,同时脑干也会受到损害。通常是因为药物中毒导致的,举例来看,冬眠灵、巴比妥类以及抗精神病的多种药物等。另外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等多种状况下都会有上述反应。
(7)如果一侧瞳孔缩小,同时对光的反应比较灵敏,那就代表颅底受到损伤,同时这种损伤已经扩散到颈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层,在这时通常会表现为脑干和上颈髓的肿瘤和炎症等,也会伴随血管病和外伤导致的霍纳氏综合症,在眶上裂病变的早期,也可以看见瞳孔的变化。
(8)如果一侧的瞳孔变小,而且对光的反应不够灵敏时,那就代表动眼神经受到冲击,在这时,要注意是单侧的瞳孔变小还是双侧瞳孔处变大,通常是外伤性颅内出血,还有各种疾病导致的颞叶沟回疝早期疾病,通常会因为持续时间太短被忽略。
(9)如果双侧瞳孔的大小不一样,而且呈现一会大一会小的状态,通常有不规则的形状,这就代表脑干发生病变,特别的,患者的中脑受损比较严重,主要有脑干出血、多发性硬化和神经梅毒等状况,还有嗜睡性脑炎和病毒性水肿导致中脑受到刺激。如果双侧瞳孔大小不一致,而且边界也不整齐,呈现锯齿状时,如果对光的反射也消失,那就代表是阿罗氏瞳孔。通常情况下见于神经梅毒,偶尔也会是结核性脑膜炎。
3.瞳孔变化的观察必须和临床具体病情相结合进行分析
神经内科患者,女,48岁,原先患有精神分裂征,由于服用了过多的氯丙嗪导致昏迷。在检查以后发现其血压13.8/9.6kpa,整个人呈现昏睡状态,在对其瞳孔进行检查后,发现双侧瞳孔缩小大约1毫米,经过诊断发现是氯丙嗪中毒所致。
还有一名患者,男,68岁,已经有高血压病史13年,突然患有头疼和呕吐现象,在经过医院检查以后发现其血压为29.7/15.8kpa,呈现浅度昏迷状态。双侧瞳孔都缩小大约1毫米,失去对光的反射,出现交叉性瘫痪症状,其腰穿脑脊液呈现血性,所以被判断为桥脑出血。
通过分析得知,在上述两个病例里,他们的瞳孔都缩小了1毫米左右,但是因为具体的症状存在差异性,所以对其诊断也会有所差异,治疗手段也会不同。所以,对于瞳孔变化的观察还要和具体的病情相结合。
4.总结
在神经内科的诊断过程里,瞳孔的变化和对光的反应灵敏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病情的变化。因此,必须加大对瞳孔变化的观察,有利于提高护理水平。文章通过从多个情况下研究了瞳孔变化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变化会患有的具体病症,为相关的护理人员提供借鉴。在文章的最后举了两个相同的瞳孔变化现象却有不同的病情的例子,警示护理人员要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文章所提及的瞳孔变化的运用仅仅是通常情况下发生的共性,在进行诊断、护理等过程里,对于瞳孔变化的分析还要通过分析具体状况才能实施治疗。综合来看,瞳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病情的变化,护士应动态地,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与瞳孔的变化,对不同程度昏迷的病人可以早期预见性地发现病情改变,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准确的处理,为抢救病人的生命抓住时机。因此,要充分利用其中的规律,实现护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伟丽.60例神经外科病人瞳孔改变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18(3):144.
[2]陈勇.观察瞳孔变化对昏迷病人鉴别的价值[J].北方医学,2014,7(11):156-157.
[3]张凤霞.观察瞳孔改变在神经内、外科护理中的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04,3(15):374.
[4]李灿章.观察瞳孔改变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意义[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2(15):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