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蛾啮小蜂论文_滕丽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菜蛾啮小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菜,抗性,杀虫剂,寄生蜂,寄主,生活史,胚胎。

菜蛾啮小蜂论文文献综述

滕丽丽[1](2016)在《菜蛾啮小蜂对抗性小菜蛾的寄生选择及其子代生长发育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寄生蜂是否在抗性寄主和敏感性寄主间有产卵偏好,以及寄生蜂在寄生后有关生长发育受到的影响,本研究观察了菜蛾啮小蜂在抗性小菜蛾和敏感性小菜蛾之间的产卵行为,同时观察了菜蛾啮小蜂的生长发育表现。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菜蛾啮小蜂对抗性和敏感小菜蛾的寄生选择为探究菜蛾啮小蜂对抗性和敏感性小菜蛾的产卵偏好性,采用双选实验设计,在抗性小菜蛾和敏感性小菜蛾幼虫龄期相同且大小重量相似的情况下,观察记录菜蛾啮小蜂的产卵选择。结果表明,在抗唑虫酰胺小菜蛾和敏感性小菜蛾之间,60次测试中菜蛾啮小蜂选择敏感性小菜蛾55次;在抗多杀菌素小菜蛾和敏感性小菜蛾之间,60次测试中菜蛾啮小蜂选择敏感性小菜蛾59次。研究结果说明,菜蛾啮小蜂对敏感性小菜蛾具有非常明显的产卵偏好。2.菜蛾啮小蜂对被寄生后的抗性寄主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非选择性实验设计,在菜蛾啮小蜂分别寄生抗唑虫酰胺小菜蛾、抗多杀菌素小菜蛾和敏感小菜蛾(对照)四龄期幼虫后,观察寄主蛹长和蛹重。结果表明:(1)被寄生的抗性寄主蛹长显着小于被寄生的敏感寄主,敏感寄主蛹长为5.06 mm,抗唑虫丑胺寄主蛹长为4.98mm,抗多杀菌素寄主蛹长为4.84 mm。(2)被寄生的抗性寄主蛹重显着小于被寄生的敏感寄主,敏感寄主蛹重为4.24 mg,抗唑虫酰胺寄主蛹重为3.89 mg,抗多杀菌素寄主蛹重为3.76 mg。研究结果说明,寄生蜂对被寄生后抗性寄主的生长发育具有负面影响。3.抗性寄主对子代蜂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非选择性实验设计,让菜蛾啮小蜂分别寄生抗唑虫酰胺、抗多杀菌素和敏感小菜蛾(对照)四龄期幼虫,观察寄生蜂的发育历期、子代蜂寿命、性比、窝蜂数、雌蜂体长、雄蜂体长、羽化率。获得以下结果:(1)寄生蜂寄生抗性寄主的子代蜂寿命与寄生敏感寄主没有显着差异;寄生敏感小菜蛾的寄生蜂寿命为4.59 d,寄生抗唑虫酰胺小菜蛾的子代蜂寿命为4.31 d,寄生抗多杀菌素小菜蛾的寄生蜂寿命为4.25 d。(2)寄生蜂寄生抗性寄主的窝蜂数明显小于寄生敏感寄主,寄生敏感小菜蛾的窝蜂数为11.29头,寄生抗唑虫酰胺小菜蛾的窝蜂数为8.74头,寄生抗多杀菌素小菜蛾的窝蜂数为6.96头。(3)寄生蜂寄生抗性寄主的子代蜂性比(雄性占比)与寄生敏感寄主没有显着差异;寄生敏感小菜蛾的性比为12.56,寄生抗唑虫酰胺小菜蛾的性比为12.44,寄生抗多杀菌素小菜蛾的性比为13.46。(4)寄生蜂寄生抗性寄主的子代雌蜂体长明显小于寄生敏感寄主,寄生敏感小菜蛾的雌蜂体长为1.13 mm,寄生抗唑虫酰胺小菜蛾的雌蜂体长为1.08 mm,寄生抗多杀菌素小菜蛾的雌蜂体长为1.05 mm。(5)寄生蜂寄生抗性寄主的子代雄蜂体长明显小于寄生敏感寄主,寄生敏感小菜蛾的雄蜂体长为0.90 mm,寄生抗唑虫酰胺小菜蛾的雄蜂体长为0.88mm,寄生抗多杀菌素小菜蛾的雄蜂体长为0.86 mm。(6)寄生蜂寄生抗性寄主的发育历期与寄生敏感寄主没有显着性差异,寄生敏感小菜蛾的发育历期为15.36 d,寄生抗唑虫酰胺小菜蛾的发育历期为15.53 d,寄生抗多杀菌素小菜蛾的发育历期为15.59 d。(7)寄生蜂寄生抗性寄主的子代蜂羽化率明显小于寄生敏感寄主,寄生敏感小菜蛾的羽化率为91.25%,寄生抗唑虫酰胺小菜蛾的羽化率77.50%,寄生抗多杀菌素小菜蛾的羽化率为70.00%。结果表明,抗性寄主对子代蜂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先伟[2](2013)在《不同寄主饲养的小菜蛾对菜蛾啮小蜂生物学和适应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iae),是一种以十字花科植物为食的世界性害虫,每年给人类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损失。到目前为止,施用农药仍然是防治小菜蛾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施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小菜蛾抗性的产生等问题的突显,开发利用小菜蛾的天敌昆虫对其进行防治以减少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 (Kurdjumov)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姬小蜂科(Eulophidae),是小菜蛾的幼虫聚寄生蜂,在热带低海拔地区有着很高的运用潜力。本文通过比较寄主植物白菜、小油菜、甘蓝、菜花和西兰花构建的五个菜蛾啮小蜂种群间的生物学参数和各种群菜蛾啮小蜂在改变寄主小菜蛾后的适应性,明确了菜花为菜蛾啮小蜂的最适寄主植物,研究结果为菜蛾啮小蜂的大量饲养和释放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不同寄主植物菜蛾啮小蜂种群的成虫寿命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菜菜蛾啮小蜂雄蜂寿命最长(10.6d),显着高于甘蓝(5.7d)和西兰花(6.5d)菜蛾啮小蜂;在无寄主小菜蛾的条件下,西兰花和白菜菜蛾啮小蜂雌虫的寿命分别为24.7d和22.3d,都显着高于甘蓝(17.5d)和菜花(15.0d)菜蛾啮小蜂;在具寄主小菜蛾的条件下,各种群菜蛾啮小蜂雌蜂寿命均显着低于无寄主条件下雌蜂的寿命,且最长和最短寿命分别来自西兰花(5.8d)和小油菜(4.6d)上的菜蛾啮小蜂。组建了不同寄主植物菜蛾啮小蜂种群的生命表。结果显示:菜花菜蛾啮小蜂具有最大的净生殖率(34.99)、内禀增长率(0.196)、被寄生幼虫中成功育蜂的幼虫比例(67.6±6.9%)、单头寄主的育蜂数量(9.0±0.6)、成功羽化的后代数量(43.6±7.6)和最短的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15.8±0.3d)。寄生量和后代雌性比在各种群菜蛾啮小蜂间没有差异。研究了五个种群菜蛾啮小蜂在寄生白菜、小油菜、甘蓝、菜花和西兰花寄主植物上小菜蛾时的生物学。结果表明: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相对稳定,维持在15d和80%的水平;总寄生量和单头寄主育蜂数量主要在6-10头和5-9头间波动;成功羽化的后代数量指标中,白菜、小油菜和甘蓝菜蛾啮小蜂都在寄生菜花小菜蛾时羽化率最高,菜花菜蛾啮小蜂在寄生小油菜、甘蓝、菜花和西兰花小菜蛾时后代数量均稳定在40头左右;白菜、小油菜、甘蓝、菜花和西兰花菜蛾啮小蜂分别在寄生菜花、甘蓝和菜花、菜花、小油菜和菜花、甘蓝小菜蛾时,被寄生幼虫中成功育蜂的幼虫比例最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王春艳,白素芬,晁云飞,李欣[3](2011)在《小菜蛾聚寄生蜂——菜蛾啮小蜂的个体发育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温(25±1)℃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小菜蛾重要聚寄生蜂——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Kurdju-mov)个体发育过程的主要形态特征.该蜂的个体发育可分为胚胎期和胚后发育的幼虫、预蛹、蛹、成蜂羽化共5个时期.菜蛾啮小蜂产卵块于寄主体内,产卵后12 h胚盘形成,胚胎发育历经44~48 h,胚胎发育完成后,形成完整的消化道.初孵化的1龄幼虫,具骨化程度不强的头壳,体分13节.随虫体发育经历2次蜕皮,共有3个虫龄.末龄幼虫,体修长,两端细而钝圆,体壁光滑透明,不分节.整个幼虫期6~8 d.预蛹呈长卵形,乳白色,被末龄幼虫表皮形成的透明包膜所包裹.蛹为离蛹,复眼初时无色,以后渐变为红色至黑色.预蛹和蛹期8~9 d.雄蜂先于雌蜂羽化,从同一寄主小菜蛾蛹中羽化出的雄蜂个体明显小于雌蜂.羽化后成虫在不补充营养的情况下,发育4.5 d左右死亡.菜蛾啮小蜂从产卵到成虫羽化历经16~19 d.(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李晓辉[4](2011)在《抗性和敏感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与AChE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抗性和敏感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 AChE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抗性和敏感菜蛾啮小蜂ace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等两个方面初步研究菜蛾啮小蜂的抗药性。采用玻管药膜法测定了抗性和敏感菜蛾啮小蜂对甲胺磷、阿维菌素的敏感性,其结果表明,敏感菜蛾啮小蜂对甲胺磷、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显着高于抗性菜蛾啮小蜂,田间抗性菜蛾啮小蜂对甲胺磷的抗性倍数为13.8~20.4倍,对阿维菌素的的抗性倍数为14.3~18.3倍。抗性品系菜蛾啮小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敏感度显着下降。应用同源克隆策略,利用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了菜蛾啮小蜂ace基因cDNA,获得抗性和敏感菜蛾啮小蜂cDNA全长序列各一个,其长度都为2439bp,包含一个1920bp的ORF,翻译639个氨基酸。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ace2基因,命名为OS-ace2R和OS-ace2S;并且在OS-ace2R序列分析发现2处突变位即K424R (AAG to AGG)和F394L (TTT to CTT)。但是通过蛋白质同源建模分析,其K424R (AAG to AGG)和F394L (TTT to CTT)对其叁维结构没有影响,可能与菜蛾啮小蜂抗药性无关。此外,根据8种与菜蛾啮小蜂相近的昆虫ace1基因序列,获得抗性和敏感菜蛾啮小蜂acel基因片段,命名为OS-ace1R1和OS-ace1S1;其序列长1184bp,翻译成394个氨基酸序列,该段序列包括了所有昆虫乙酰胆碱酯酶基因都具有的保守FGESAG。通过序列分析,OS-ace1R1中存在2个突变点苯丙氨酸F207缬氨酸V (TTT to GTT)和丝氨酸S130脯氨酸P (TCT to CCT);经过蛋白质同源建模分析,其F207V处于酰基口袋致使酰基口袋变大,从而导致AChE敏感性降低,可能与抗药性有关。(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1-04-01)

晁云飞,白素芬,李欣,何璠[5](2009)在《寄生不同虫龄小菜蛾对菜蛾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菜蛾重要的幼虫—蛹跨期寄生蜂菜蛾啮小蜂为研究对象,在(25±1)℃条件下研究了1,2,3,4龄初和4龄末小菜蛾幼虫被寄生后,对菜蛾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各个虫龄小菜蛾的啮小蜂从卵到羽化的发育历期、羽化后成蜂寿命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同虫龄被寄生小菜蛾羽化出的啮小蜂的性比只在3龄末和4龄末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寄生4龄末小菜蛾育出的雄蜂比例最高.菜蛾啮小蜂对各虫龄小菜蛾幼虫产卵寄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性,但相比2龄和4龄小菜蛾幼虫,3龄末小菜蛾幼虫仍是较适合的寄主,寄生3龄末小菜蛾幼虫羽化出的啮小蜂个体最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李长伟[6](2009)在《抗性和敏感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及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ace1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 AChE,EC3.1.1.7.)是昆虫神经传导中的一种关键酶,在神经传导中起着重要的功能,在胆碱能神经突触间,通过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TCh)来维持神经冲动的正常传递。AChE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作用靶标。小菜蛾是重大害虫,也是重要的模式昆虫,研究小菜蛾的AChE基因,不仅有助于探讨昆虫对杀虫剂抗性机制,也有助于为开发对害虫高效而对环境没有污染的新型药剂提供科学依据,并指导害虫抗性治理决策。本研究主要研究温度对小菜蛾乙酰胆碱酯酶基因(ace1)频率的影响及抗性、敏感菜蛾啮小蜂ace1基因部分序列及其氨基酸结构改变与抗药性的关系。根据报道的小菜蛾ace1突变位点,设计bi-PASA检测引物,分别检测高温和常温处理对抗性、敏感小菜蛾后代ace1。计算出检测样本中ace1不同基因型的比列和ace1基因频率,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温度对小菜蛾抗性和敏感小菜蛾后代ace1基因型和ace1频率的影响。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是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至蛹期的跨期寄生蜂,是目前报道的小菜蛾主要寄生天敌之一。本研究以菜蛾啮小蜂ace1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了简并和特异性的引物,首次扩增得到抗性、敏感性菜蛾啮小蜂的ace1基因片段,通过比较抗性、敏感性菜蛾啮小蜂乙酰胆碱酯酶片段发现两个突变位点,并与已报道的其他昆虫、电鳐等生物的乙酰胆碱酯酶序列比较分析,得出有一个突变位点可能与菜蛾啮小蜂抗性有关。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比对扩增出的小菜蛾ace1片段序列,得出该序列与已报道的抗丙硫磷小菜蛾ace1序列同源性较高,突变的位点也与报道的一致(G to C)。因此,可以得出本实验中所用材料为抗性小菜蛾。2.bi-PASA检测实验,要求设计四条引物:两条外侧引物(allele-nonspecific-F和allele-nonspecific-R),两条内侧引物(allele-specific-F和allele-specific-R)。allele- specific-F的3’端对应突变型,allele -specific-R的3’端则对应敏感型。外侧引物allele-nonspecific-F和allele-nonspecific-R扩增的片段长度348bp;allele-nonspecific-F和allele -specific-R扩增的片段长度144bp;allele- specific-F和allele-nonspecific-R扩增的片段长度254bp。3.采用bi-PASA技术检测田间小菜蛾F1代成虫G227A突变情况,常温处理F0代作为对照:31.8%突变纯合子、63.6%的杂合子和4.6%的野生型。常温处理的比高温处理的突变纯合子由35.5%降至8.8%,杂合子由61.3 %上升至76.9%,而最明显就是野生型比例由3.2%升高到14.3%。4.常温处理的室内敏感小菜蛾F1代成虫比高温处理的杂合子由32.3%降至30.0%,野生型比例由67.7%升高到70.0%,两种处理中都没有检测到突变纯合子。常温处理F0代作为对照: 33.3%的杂合子和66.7%的野生型,没有检测到突变纯合子。5.常温处理的室内抗性小菜蛾F1代成虫比高温处理的突变纯合子由62.5 %降至22.6%,杂合子比例由37.5%升高到61.3%,常温处理中都没有检测到野生型,而高温处理后F1代中野生型占到16.1%。常温处理F0代作为对照: 68.4%的突变纯合子,32.6%的杂合子,没有检测到野生型。6.计算温度处理抗性和敏感小菜蛾F1代成虫ace1基因频率,常温(25.0℃)处理的田间小菜蛾与高温处理的比较,抗性基因(R)的基因频率从66.1%降至47.1%,敏感基因(S)的基因频率则从33.9%升至52.9%。对于室内筛选敏感小菜蛾(经过相同处理)抗性基因(R)的基因频率从16.1%降至15.0%,敏感基因(S)的基因频率则从83.9%升至85.0%,而室内筛选抗性小菜蛾抗性基因(R)的基因频率从81.3%降至53.2%,敏感基因(S)的基因频率则从18.7%升至46.8%。对比常温处理的抗性、敏感小菜蛾F0代,高温处理后抗性基因(R)的基因频率都降低。7.得到的抗性、敏感菜蛾啮小蜂的ace1序列和其他昆虫、电鳐等生物的乙酰胆碱酯酶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有分析结果证明了我们克隆到的是ace1基因序列。并发现两个突变位点即:Phe272Leu(TTT to CTT)、Lys303Arg(AAG to AGG)。通过与其他昆虫比较分析,可知Phe272Leu(TTT to CTT)和菜蛾啮小蜂抗药性有关,根据AChE结构分析可知,Phe272Leu(TTT to CTT)位于酰基口袋口附近。(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李庆宝,施祖华,刘树生[7](2004)在《菜蛾啮小蜂的寄主辨别能力和种间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5℃下,以菜蛾3龄幼虫作寄主,研究了菜蛾啮小蜂对已被菜蛾盘绒茧蜂寄生寄主的产卵寄生行为及其在与菜蛾盘绒茧蜂共寄生寄主中的发育情况.菜蛾啮小蜂能产卵寄生已被菜蛾盘绒茧蜂产卵寄生的寄主,形成共寄生,其寄生率随寄主体内的菜蛾盘绒茧蜂卵的孵化而下降.菜蛾啮小蜂能寄生寄主体内的菜蛾盘绒茧蜂高龄幼虫,直接将卵产在绒茧蜂体内,而形成重寄生,重寄生率随寄主体内绒茧蜂幼虫年龄增大呈增大趋势.共寄生寄主中的啮小蜂不能发育到成虫.重寄生的啮小蜂能完成发育,并从绒茧蜂的茧中羽化.当未被寄生和已被菜蛾盘绒茧蜂寄生的寄主同时存在时,啮小蜂主要寄生于未被寄生的寄主.表明菜蛾啮小蜂具有辨别寄主是否已被绒茧蜂寄生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胡进锋,赵士熙[8](2003)在《杀虫剂对小菜蛾及其寄生蜂菜蛾绒茧蜂和菜蛾啮小蜂的选择毒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11种杀虫剂对小菜蛾幼虫、成虫及其寄生蜂菜蛾绒茧蜂和菜蛾啮小蜂成虫的LC50.杀虫剂对小菜蛾幼虫毒力大小顺序为氟虫腈>虫螨腈>多杀菌素>阿维菌素>氟啶脲>苏云金杆菌>杀虫双>灭多威>毒死蜱>杀灭菊酯.对成虫测定结果表明,氟虫腈和虫螨腈对成虫触杀效果较好,其它药剂毒力均较低,而阿维菌素和苏云金杆菌对成虫基本无杀伤力.杀虫剂对菜蛾绒茧蜂毒力大小顺序为氟虫腈>毒死蜱>虫螨腈>阿维菌素>多杀菌素>氟啶脲>杀虫双>杀灭菊酯>灭多威>苏云金杆菌;对菜蛾啮小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氟虫腈>毒死蜱>虫螨腈>阿维菌素>多杀菌素>灭多威>杀虫双>杀灭菊酯>氟啶脲>苏云金杆菌.此外,与菜蛾啮小蜂相比,菜蛾绒茧蜂对灭多威(12.5X)、杀虫双(6.81X)、阿维菌素(4.04X)的耐药性更强.据选择指数(寄生蜂LC50/成虫LC50)标准,除苏云金杆菌外,其它农药选择性较差.(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郭世俭,林文彩,章金明,徐晓国,刘树生[9](2003)在《杀虫混剂对小菜蛾及菜蛾啮小蜂的选择毒性和持续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评价了5种混配制剂和4种单剂对小菜蛾及其天敌菜蛾啮小蜂的选择毒性和持续毒性。结果表明,9种药剂的选择毒性以苏·阿维为最高,以下依次为菜喜、锐劲特、除尽、油酸烟碱·氯氰、辛·齐和阿维·吡,这些农药是防治小菜蛾的理想药剂;阿维·毒的选择毒性极差,因此在天敌较盛发的季节应少用或不用;乐斯本对小菜蛾无效且对菜蛾啮小蜂的毒性极高,不宜用于防治小菜蛾,在天敌较盛发的季节也尽量不用于防治其它害虫。供试药剂对小菜蛾的持效期均较短,对菜蛾啮小蜂雌成虫的田间毒性,以乐斯本为高且持续期长,阿维·毒的初始毒性虽较高但持续期短,其余药剂不仅初始毒性低而且持续期均较短。(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施祖华,李庆宝,李欣,刘树生[10](2003)在《弯尾姬蜂与菜蛾啮小蜂的种间竞争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25℃下,同时让弯尾姬蜂和菜蛾啮小蜂寄生或只让其中一种蜂寄生3龄小菜蛾幼虫,研究了两种寄生蜂间的竞争关系。两种蜂均可产卵寄生已被另一种蜂寄生过的寄主幼虫。当寄主先供弯尾姬蜂寄生,然后于0~4d内再供菜蛾啮小蜂寄生,所育出的蜂几乎全部为弯尾姬蜂。当寄主先供菜蛾啮小蜂寄生,然后再供弯尾姬蜂寄生时,若后者产卵发生在前者产卵后1d内,育出的仍基本上是弯尾姬蜂;随后随时间间隔的延长所育出菜蛾啮小蜂的比例增加,3d以后全部为啮小蜂。结果表明,两种寄生蜂间可以发生直接食物资源竞争,竞争结果依两种蜂的产卵先后顺序及时间间隔长短而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期刊2003年03期)

菜蛾啮小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iae),是一种以十字花科植物为食的世界性害虫,每年给人类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损失。到目前为止,施用农药仍然是防治小菜蛾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施药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小菜蛾抗性的产生等问题的突显,开发利用小菜蛾的天敌昆虫对其进行防治以减少农药的使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菜蛾啮小蜂Oomyzus sokolowskii (Kurdjumov)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姬小蜂科(Eulophidae),是小菜蛾的幼虫聚寄生蜂,在热带低海拔地区有着很高的运用潜力。本文通过比较寄主植物白菜、小油菜、甘蓝、菜花和西兰花构建的五个菜蛾啮小蜂种群间的生物学参数和各种群菜蛾啮小蜂在改变寄主小菜蛾后的适应性,明确了菜花为菜蛾啮小蜂的最适寄主植物,研究结果为菜蛾啮小蜂的大量饲养和释放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不同寄主植物菜蛾啮小蜂种群的成虫寿命的研究。结果表明:白菜菜蛾啮小蜂雄蜂寿命最长(10.6d),显着高于甘蓝(5.7d)和西兰花(6.5d)菜蛾啮小蜂;在无寄主小菜蛾的条件下,西兰花和白菜菜蛾啮小蜂雌虫的寿命分别为24.7d和22.3d,都显着高于甘蓝(17.5d)和菜花(15.0d)菜蛾啮小蜂;在具寄主小菜蛾的条件下,各种群菜蛾啮小蜂雌蜂寿命均显着低于无寄主条件下雌蜂的寿命,且最长和最短寿命分别来自西兰花(5.8d)和小油菜(4.6d)上的菜蛾啮小蜂。组建了不同寄主植物菜蛾啮小蜂种群的生命表。结果显示:菜花菜蛾啮小蜂具有最大的净生殖率(34.99)、内禀增长率(0.196)、被寄生幼虫中成功育蜂的幼虫比例(67.6±6.9%)、单头寄主的育蜂数量(9.0±0.6)、成功羽化的后代数量(43.6±7.6)和最短的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15.8±0.3d)。寄生量和后代雌性比在各种群菜蛾啮小蜂间没有差异。研究了五个种群菜蛾啮小蜂在寄生白菜、小油菜、甘蓝、菜花和西兰花寄主植物上小菜蛾时的生物学。结果表明:卵至成虫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相对稳定,维持在15d和80%的水平;总寄生量和单头寄主育蜂数量主要在6-10头和5-9头间波动;成功羽化的后代数量指标中,白菜、小油菜和甘蓝菜蛾啮小蜂都在寄生菜花小菜蛾时羽化率最高,菜花菜蛾啮小蜂在寄生小油菜、甘蓝、菜花和西兰花小菜蛾时后代数量均稳定在40头左右;白菜、小油菜、甘蓝、菜花和西兰花菜蛾啮小蜂分别在寄生菜花、甘蓝和菜花、菜花、小油菜和菜花、甘蓝小菜蛾时,被寄生幼虫中成功育蜂的幼虫比例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菜蛾啮小蜂论文参考文献

[1].滕丽丽.菜蛾啮小蜂对抗性小菜蛾的寄生选择及其子代生长发育表现[D].南京农业大学.2016

[2].李先伟.不同寄主饲养的小菜蛾对菜蛾啮小蜂生物学和适应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王春艳,白素芬,晁云飞,李欣.小菜蛾聚寄生蜂——菜蛾啮小蜂的个体发育特征[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

[4].李晓辉.抗性和敏感菜蛾啮小蜂(Oomyzussokolowskii)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与AChE基因克隆[D].福建农林大学.2011

[5].晁云飞,白素芬,李欣,何璠.寄生不同虫龄小菜蛾对菜蛾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

[6].李长伟.抗性和敏感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及菜蛾啮小蜂(Oomyzussokolowskii)ace1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9

[7].李庆宝,施祖华,刘树生.菜蛾啮小蜂的寄主辨别能力和种间竞争[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

[8].胡进锋,赵士熙.杀虫剂对小菜蛾及其寄生蜂菜蛾绒茧蜂和菜蛾啮小蜂的选择毒力[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3

[9].郭世俭,林文彩,章金明,徐晓国,刘树生.杀虫混剂对小菜蛾及菜蛾啮小蜂的选择毒性和持续毒性[J].浙江农业学报.2003

[10].施祖华,李庆宝,李欣,刘树生.弯尾姬蜂与菜蛾啮小蜂的种间竞争关系[J].中国生物防治.2003

论文知识图

1 菜蛾啮小蜂的胚胎发育过程2 菜蛾啮小蜂的幼虫发育4 菜蛾啮小蜂雌蜂生殖器官不同虫龄被寄生小菜蛾育出的菜蛾啮3 菜蛾啮小蜂预蛹和蛹的发育菜蛾啮小蜂乙酰胆碱酯酶与已知乙...

标签:;  ;  ;  ;  ;  ;  ;  

菜蛾啮小蜂论文_滕丽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