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香蕉,抗药性,炭疽菌,果实,生物学,菌丝体,芽孢。
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荣意,徐碧玉,金志强[1](2007)在《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1个特异片段的获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芭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基因组DNA、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基因组DNA和香蕉组培苗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APD分析,获得了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长约700bp的差异片段,对其进行克隆和测序并登陆到GenBank进行同源序列比较,结果表明所克隆的片段为国内外的新报道。在该片段内又分别设计了探针和引物,进行了Southern blot分析和PCR验证,证明357bp的片段为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的特异片段,可用于香蕉炭疽病的PCR检测。(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谭志琼,淦国英,张荣意[2](2006)在《枯草芽孢杆菌B68对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枯草芽孢杆菌B68作用于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测定其抑菌效果和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对峙培养7d后在平板上产生明显的抑菌带,其宽度为0.5~1cm,培养10d后仍然保持稳定的抑菌效果;B68无菌滤液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能力越强。无菌滤液对病菌菌丝的作用机制表现为对菌丝的消融、菌丝细胞的泡囊化;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使芽管扭曲。(本文来源于《广西热带农业》期刊2006年05期)
颜群[3](2002)在《香蕉果实抗性潜伏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与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室内诱导获得对特克多表现不同水平抗性的9个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Colletotrichum musae (Berk. & Curt.) Arx]菌系和一个野生敏感菌系中共挑取29个单孢菌株。对29个菌株进行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生物学特性测定,进行敏感菌与不同水平抗性菌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从敏感菌系和对特克多表现不同水平抗性的菌系中挑出的单孢菌株,也分别对多菌灵表现敏感与不同程度的抗性,EC_(50)值在0.04~686.57μg/ml之间。敏感菌株与R/S<6的低抗菌株之间在菌落形态、生长速率、致病力、产孢能力方面无多大差异,但都与R/S≥6的抗性菌株差异较大。经过温度、PH值、碳源、和光照的不同处理后,菌丝体的生长仍以敏感菌、R/S<6的低抗菌快于R/S≥6的抗性菌,而对于孢子的萌发,敏感菌与抗性菌之间的差异没有一定的规律,抗性菌经8次无毒转代培养后,抗性水平并未下降,只是随着转移代数的增加,菌丝体生长速率有所降低,抗性遗传表现稳定。6个引物对29个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共产生71条带,其中50条为多态性图带,多态检测率为70.42%。利用UPGMA软件对受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树状图,在遗传距离0.42处把供试的29个菌株分为两大遗传聚类组:Ⅰ组R/S<6、Ⅱ组R/S≥6。遗传聚类组的划分与菌株的抗性倍数、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期刊2002-05-01)
杨叶,唐广缘,黄意毅,刘美珍,黄圣明[4](2000)在《海南省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海南 13个地区分离获得的 17个 Colletotrichum musae分离菌系经测定 ,无论是菌丝生长还是孢子萌发均以 30℃为适温 ,p H值 6~ 7为最佳条件 ;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 ,而孢子萌发最佳碳源则是蔗糖 ,5种碳源都可提高孢子萌发率 ;自然光照 ( 12 h光暗交替 )最有利于菌丝生长 ,30min紫外照射可使分生孢子致死。 17个菌系菌落形态特征、菌丝体生长速率和致病力均有很大差异 ,其中以屯昌 3、文昌 4、琼山 1和万宁 1等菌系的菌丝生长快 ,而临高 1、昌江 3和昌江 6则最为缓慢。(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杨叶,黄圣明,刘秀娟[5](2000)在《海南省潜伏香蕉果实的炭疽菌对特克多的抗药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来自海南省13个地区的67个Colletotrichum musae(Berk. & Curt.)Arx菌株进行抗药性检测,所测菌株均表现出敏感,即未产生特克多抗药性。室内采用高浓度特克多和90~95%致死剂量紫外光进行抗性诱导,获得的抗性菌株均能在1000g/ml特克多的PDA培养基上生长,但EC50值相差很大,最高达130g/ml,而最低为0.87g/ml。抗性菌株对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均表现正交互抗药性。连续无毒培养10代后,所有菌株仍可在5g/ml特克多的培养基上生长,表现抗性遗传稳定。抗性菌株的产孢能力和致病力与敏感菌相比并没有下降,表现很高的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菌物系统》期刊2000年04期)
黄圣明,杨叶,刘秀娟[6](1996)在《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对苯并咪唑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2-1994年对海南、广东两省5个地区的香蕉潜伏炭疽菌的抗药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直接从田间幼果分离获得的5号芭蕉炭疽菌系,对多菌灵敏感,均未表现出抗药性,而且5号菌系之间的敏感性及致病性差异不显着。采用多菌灵药剂连续刺激诱导44代后,5号菌系的EC50值均有提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但表现不一;其中以琼山菌系变化最显着,R/S值超过4倍以上,并且琼山菌系的致病力较用药刺激前低。(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刘秀娟,黄圣明,杨叶[7](1996)在《不同地区潜伏侵染香蕉果实的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保湿时间、孢子浓度、营养和光照等条件,对潜伏侵染在香蕉果实中的芭蕉炭疽菌(Colletotrichummusae)的分生孢子萌发、菌丝体生长和产孢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来自广东茂名、化州、台山和海南琼山的芭蕉炭疽菌分离系I-Ⅳ号,均表现出在100%RH下,3h后分生孢子开始萌发,9h后达最高;RH<90%时,萌发率急剧下降;孢子浓度超过1×106个/ml时,不利孢子萌发;增加营养可提高孢子萌发率;黑暗较光照条件下更有利于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生长,但产孢则相反;最适合菌丝体生长的pH值为6~7。其中海南琼山分离系Ⅳ号的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生长速度都极显着地高于广东3个地区的分离系(Ⅰ-Ⅲ号).但产孢较差,孢子也较大,其致病性高于广东台山和化州的分离系。似乎不同芭蕉炭疽菌分离系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差异有关。(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1996年01期)
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枯草芽孢杆菌B68作用于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测定其抑菌效果和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对峙培养7d后在平板上产生明显的抑菌带,其宽度为0.5~1cm,培养10d后仍然保持稳定的抑菌效果;B68无菌滤液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都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能力越强。无菌滤液对病菌菌丝的作用机制表现为对菌丝的消融、菌丝细胞的泡囊化;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使芽管扭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荣意,徐碧玉,金志强.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1个特异片段的获得[J].热带作物学报.2007
[2].谭志琼,淦国英,张荣意.枯草芽孢杆菌B68对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的抑制作用[J].广西热带农业.2006
[3].颜群.香蕉果实抗性潜伏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与RAPD分析[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2
[4].杨叶,唐广缘,黄意毅,刘美珍,黄圣明.海南省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0
[5].杨叶,黄圣明,刘秀娟.海南省潜伏香蕉果实的炭疽菌对特克多的抗药性[J].菌物系统.2000
[6].黄圣明,杨叶,刘秀娟.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对苯并咪唑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1996
[7].刘秀娟,黄圣明,杨叶.不同地区潜伏侵染香蕉果实的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