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等离子体漂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等离子体,湍流,电离层,梯度,带状,杂质,超声速。
等离子体漂移论文文献综述
洪宇,王国军,史建魁,王霄,程征伟[1](2019)在《低纬(海南)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对地磁活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3—2016年期间子午工程海南站(19.5°N,109.1°E)数字测高仪观测到的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数据,分析了高低两种太阳活动条件下纬向和垂直向漂移对近磁静、中等磁扰和强磁扰叁种地磁活动水平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日间纬向漂移各季节均以西向为主,随地磁活动无明显变化,白天日出附近和夜间漂移在各季节均以东向为主,随地磁活动增强而减弱,减弱程度在分季最大,在夏季最小;日间垂直漂移在零值附近变化,且不受地磁活动和季节影响,日落附近漂移仅在分季受到地磁活动的抑制,午夜前垂直漂移在分季受到抑制,在冬季因强磁扰而反向,夏季无明显规律,子夜至日出后垂直漂移在各季节随地磁活动增强而减小.与赤道区Jicamarca相比,两地漂移对地磁活动的响应相近,但在幅度和相位上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两地区的地理位置、背景电场和风场结构等不同造成的.(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吕春静,韩一平[2](2019)在《高超声速湍流等离子体鞘套中的高斯光束漂移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高斯光束在高超声速湍流等离子体鞘套中的漂移特性,分析了不同时刻高超声速Apollo返回舱3维流场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广义惠更斯-菲涅尔原理,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功率反演法,利用随机相位屏模拟等离子体鞘套中的湍流,对高斯光束在高超声速湍流等离子体鞘套中的漂移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等离子体鞘套中的湍流强度量级集中在10~(-8)~10~(-10);传输距离越大,高斯光束的光斑漂移距离越大,漂移方差也越大。(本文来源于《现代应用物理》期刊2019年02期)
洪宇[3](2019)在《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离层动力学过程对于电离层形态和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开展等离子体漂移研究是电离层动力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通常认为,等离子体漂移是电场和中性风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中纬地区中性风场对漂移的贡献较大,而低纬地区电场对漂移的贡献较大。磁静日低纬电离层电场在是日间中性风驱动的E区潮汐电场和夜间F区极化电场共同控制的,磁扰期间还受到磁层电场和电离层扰动电场的影响,开展电离层漂移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全球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动力学耦合系统。本文利用低纬(海南)地区2003-2016年间电离层DPS-4数字测高仪的漂移数据对F区的漂移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包括磁静和磁扰期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对太阳活动和地磁活动的响应。分析了近磁静日太阳周期变化,以高低年为例给出了漂移的动力学讨论。此外,结合SWARM卫星和VHF雷达等仪器,本文开展了海南电离层漂移和等离子体块事件的对比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近磁静日海南等离子体漂移的特征研究:日间西向漂移冬季最大,随太阳活动无明显变化。夜间东向漂移分季最大,随太阳活动增强而增强;日间南向漂移随太阳活动和季节的变化小于夜间;夜间南向漂移冬季最小,随太阳活动增强而减小。日间向上漂移随太阳活动和季节无明显变化;日落时刻向上漂移和夜间向下漂移随太阳活动增强而增大,分别在分季和夏季最为明显;太阳活动下降年和低年纬向漂移为清晰的日夜分布,垂直漂移以向上为主;上升年和高年垂直向为清晰的日夜分布,纬向漂移以东向为主。太阳活动上升年全天基本为强的南向漂移,其余年份日出日落时刻为较弱的南向漂移。各季节日落反转增强均随太阳活动增强而增强,随地磁活动增强而减弱,且在冬季出现饱和。E区大气潮汐电场和F区夜间极化电场引起的漂移与高年纬向漂移相符较好,体现了电场的控制;HWM14模型等效南北风与场向漂移的较大差异反映了双极扩散及平行电场等作用;结合由南北风拖曳作用引起的垂直速度,本文给出了漂移速度及东西向电场的分布。2.扰动期间海南等离子体漂移的特征研究:各季节地磁活动的影响均是夜间大于日间。日间纬向漂移随地磁活动无明显变化;夜间漂移随地磁活动增强而减弱,减弱程度分季大夏季小;日间弱地磁活动对应较大的南向速度,而夜间强地磁扰动对应较大的南向速度。日间向上漂移不受地磁活动和季节影响;日落附近漂移仅在分季受到地磁活动的抑制;午夜前垂直漂移在分季受到抑制,在冬季因强磁扰而反向,夏季无明显规律;子夜至日出后垂直漂移在各季节随地磁活动增强而减小。3.基于卫星和地基设备的海南电离层漂移对比研究:2016年8月6日blob事件中,SWARM卫星和地基TEC、VHF雷达的同时观测演示了blob衰减、分裂和北移的过程;DPS-4观测的F区漂移和扩展F记录以及层高等参数变化表明电离层峰值高度上下区域也可存在不同的漂移状态。SWARM卫星与海南DPS-4测高仪的漂移观测差异较大,仅夜间纬向相关性略好。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利用完整太阳活动周的观测分析了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的长期变化特征,完成了低纬电离层漂移对地磁活动的响应研究,弥补了东亚地区的空当,对全球漂移分布也是重要的补充。结合HWM14模型分析了漂移的动力学机制并定量的刻画了电场的分布和变化;结合卫星和地基设备多手段同步观测,完整分析了低纬等离子体块的演化和与漂移的关系以及漂移沿高度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期刊2019-06-01)
郭伟欣[4](2018)在《氘—氚等离子体中杂质与漂移波—带状流系统相互影响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未来磁约束聚变堆需要实现高温、高压、高约束堆芯燃料等离子体的长时间稳定控制。然而,非燃料杂质离子和氦灰(慢化后的聚变产物alpha粒子)在装置芯部的聚集,会引起辐射增强和燃料稀释,导致聚变等离子体温度和聚变功率下降,甚至会诱发等离子体大破裂,对聚变堆装置的安全运行造成巨大的危害。杂质聚芯的避免和控制是实现未来反应堆稳态安全运行的关键挑战之一。实验观测到横越磁力线的粒子输运远高于经典和新经典碰撞理论预测的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常输运,与漂移波湍流有密切关系。漂移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可以驱动带状流,带状流反过来又可以抑制漂移波湍流和反常输运。因此,理解杂质与漂移波-带状流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杂质对等离子体约束性能的影响、避免杂质聚芯是实现聚变堆高约束稳态安全运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杂质对漂移波-带状流系统的影响,开展了湍流杂质输运的理论研究。以反弹动理学为理论工具,推导了包含杂质效应在内的任意波长残余带状流的统一解析表达式,系统地分析了氘-氚等离子体中不同种类杂质对残余带状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杂质对长波残余带状流的影响比较微弱;回旋半径大于(小于)有效离子回旋半径的杂质可以提高(降低)中波残余带状流的水平;增加(减小)总极化屏蔽的杂质会提高(降低)短波残余带状流的水平。即使浓度(杂质密度与电子密度之比)为10~(-4)的钨(W)杂质依然可以明显地影响残余带状流的水平。氘-氚反应产生的氦杂质对残余带状流的影响依赖于氦杂质温度与电子温度之比。此外,有限浓度的轻杂质还可以减弱残余带状流对有效氢同位素质量的依赖关系,而W杂质对此影响比较微弱。这些理论结果对未来集成模拟研究杂质对多尺度湍流和带状流的影响,甚至为预测未来燃烧等离子体中杂质对约束性能和约束模式转换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进一步地,综合杂质对极化屏蔽和对无碰捕获电子模(CTEM:Collisonless Trapped Electron Mode)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杂质对无碰撞捕获电子模(CTEM)湍流驱动带状流的影响。通过带状流极化屏蔽势和带状流调制的径向湍动电流之间的平衡关系,推导了CTEM湍流驱动带状流增长率的解析表达式,发现杂质对带状流的影响与杂质对CTEM不稳定性的影响正相关,而与杂质对极化屏蔽的影响成反比。综合这两个因素最终发现:密度剖面较陡的轻杂质可以增加带状流的增长率,这与DIII-D装置上氖(Ne)杂质增强E x B剪切率和改善等离子体约束的实验结果是定性一致的,并且为该实验观测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论解释。特别地,本研究还发现来自氘-氚反应的高温氦杂质可以提高带状流的增长率,从而有可能改善未来燃烧等离子体的约束性能。杂质在影响漂移波-带状流系统的同时,各种漂移波湍流还可以驱动杂质的反常输运。我们通过回旋动理学理论研究了离子温度梯度(ITG:Ion Temperature Gradient)湍流驱动的杂质输运,指出了有利于排出杂质的参数区间,并创新性地研究了同位素效应(氢同位素离子质量数的变化)对ITG湍流驱动杂质输运的影响。降低杂质的电离度、增加磁剪切和降低氘-氚反应中氦杂质的温度有利于实现杂质排出。增加氢同位素的质量有利于轻杂质和高Z钨杂质的排出,而且磁剪切越强同位素效应越明显。(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杜华荣[5](2017)在《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离子回旋尺度漂移波不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卡马克是目前实现可控核聚变从而解决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最有希望的磁约束聚变装置之一。在托卡马克实验中观测到的粒子、能量及动量输运都远大于经典(包含新经典)理论的预测值,人们称这种无法用碰撞理论解释的输运现象为反常输运。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微观漂移波不稳定性驱动的湍流被普遍认为是引起反常输运的主要贡献者。大量研究表明,属于离子拉莫尔回旋半径尺度的漂移波不稳定性主要有离子温度梯度模(Ion Temperature Gradient mode,ITG 模)和捕获电子模(Trapped Electron Mode,TEM)。因此阐明这两种不稳定性的物理性质,探索控制它们的手段,对理解等离子体的基本行为和先进磁约束聚变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回旋动理学模拟已经成为研究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微观不稳定性及湍动输运的主要工具。本论文应用回旋动理学理论及数值代码,系统地研究了托卡马克含杂质等离子体中的ITG模和TEM,等离子体形变效应对ITG模不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中空密度分布下ITG模和TEM的特性。本论文研究内容对于理解湍动输运的物理机制以及微观不稳定性的控制有很大的帮助,并为改善等离子体的约束性能提供重要依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第一章,简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科学意义,概述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微观不稳定性的基本性质以及反常输运、离子温度梯度模和捕获电子模的研究现状。采用s-α局域平衡模型,基于回旋动理学理论,给出描述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微观漂移波色散关系的积分本征方程,介绍相应的回旋动理学局域积分本征值程序HD7。第二章,采用s-α局域平衡模型,利用HD7代码数值研究杂质离子对TEM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背景等离子体参数下TEM和ITG模的耦合、TEM和杂质模的耦合。结果发现,杂质离子对TEM的影响不仅依赖杂质离子密度梯度(▽n_z),还取决于离子温度梯度(▽T_i)、电子温度梯度(▽T_e)及电子密度梯度(▽ne)等参数。随着▽n_z/▽n_e(从正到负)减小,电子密度梯度驱动的TEM(▽n_e-TEM)增长率逐渐增加,而电子温度梯度驱动的TEM(VTe-TEM)增长率逐渐减小。在较大的▽T_e/▽n_e区间,即使轻杂质离子▽n_z足够大,其去稳效应逐渐减弱甚至致稳▽T_e-TEM。另外,在适中/较小的▽n_e区间并且▽n_z/▽n_e<0时,依赖于其他等离子体参数,分别沿离子和电子抗磁漂移方向旋转的离子模和TEM可以同时存在;▽n_e较大时,离子模和TEM的强耦合效应只能驱动一支不稳定性。此外,在各个参数区间,相比轻杂质,重杂质钨容易对漂移波不稳定性具有明显的致稳效应。第叁章,采用Miller局域平衡模型,推导托卡马克非圆截面等离子体中微观不稳定性的回旋动理学积分本征方程,并改善计算代码HD7。通过调节杂质离子及背景等离子体参数,进而研究非圆截面含杂质等离子体中的ITG模。研究表明等离子体拉长比k对ITG模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电子密度梯度▽n。以及极向波数kθρs:κ对长波长ITG模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n_e较小时,适中(较大)的κ可以使SWITG(短波长ITG,Short Wavelength ITG)模变得更不稳定(稳定);▽n。较大时,κ始终致稳SWITG模。另外,经过分析我们得知非圆截面等离子体中,杂质对ITG模的影响主要依赖杂质离子密度梯度Vnz、质量mz及电荷数Z。和主离子密度梯度方向一致(相反)的高电离态轻杂质离子对ITG模具有较强的致稳(去稳)效应,而与主离子密度梯度方向相反的重杂质钨仍可以有效的致稳ITG模。最后,临界杂质离子密度梯度▽n_(zc)随κ及其径向导数sκ的增加而增加,说明杂质模在非圆位型等离子体中较难被激发。第四章,利用回旋动理学局域积分本征代码HD7和全域初始值粒子模拟代码gKPSP,研究中空密度分布下(R/L_n=-R▽n/n<0)ITG模和TEM的性质。局域结果表明在(▽T_i,▽T_e)平面上可以得到四个区间,即“TEM不稳定”、“ITG模不稳定”、“TEM和ITG模同时不稳定”及“稳定”区间。在(▽n,▽T)平面上对应叁个区间:“TEM不稳定”或者“ITG模不稳定”、“TEM和ITG模同时不稳定”及“稳定”区间。随着-R/L_n的增加,稳定区间逐渐增加。ITG模对电子与离子温度比Te_/T_i的依赖关系取决于▽n,-R/L_n较大(适中或者较小)时,ITG模临界温度梯度特征长度R/L_(Tic)随T_e/T_i增加而增加(减小)。TEM主要是由▽T_e驱动,▽T_i对TEM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T_e/T_i的增加可以减小TEM的增长率,即TEM在热离子等离子体中波谱结构比较宽、更加不稳定。在聚变反应堆的条件下(T_e/T_i~1),k_θρ_s~1是ITG模和TEM占主导区间的分界线。此外,通过全域模拟发现在非单调密度剖面情况下,ITG模和TEM都可以出现在正、负密度梯度区域分别沿着不同方向旋转的双峰本征模结构。此外,R/L_n~0时,ITG模呈现的是非常规气球模结构。最后一章,总结本论文研究工作并提出工作展望。(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12-10)
金晗,陈罡[6](2016)在《电离层E层准周期回波与等离子体漂移的强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位于海南富克(19.5°N,109.1°E)的两部雷达对电离层E层不均匀体准周期(QP)回波和E层等离子体漂移同时进行观测,来研究等离子体漂移速度对RTI(Range-Time-Intensity)图像上准周期回波条纹倾斜方向的影响。其中E层场向不均匀体由海南甚高频相干雷达观测,Es层等离子体漂移速度由工作在drift模式的海南数字测高仪记录。本文对2013年的准周期回波和漂移数据进行分析和(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58: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效应、专题59: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专题60:比较行星学》期刊2016-10-15)
邱鑫[7](2015)在《含杂质等离子体中静电漂移波湍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聚变能作为人类社会未来的理想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近二十几年来国内外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托卡马克(Tokamak)是最有希望实现热核聚变及稳态运行的一种装置。要实现Tokamak的稳态运行、点火放电,就必须要改善等离子体的约束,而等离子体湍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之一,研究表明,等离子体横越磁场的输运(反常输运)主要由低频漂移波湍流所驱动,因此,为获得更好的约束以致最终实现聚变,必须探索漂移波湍流的产生机制,寻求抑制漂移波湍流的办法。本文基于平板位形研究了杂质对漂移波湍流的影响。首先介绍了描述等离子体的基本方程和研究方法,其次阐述了漂移波形成的物理机制及其湍流的描述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含杂质离子与尘埃颗粒等离子体中的漂移波湍流模型,利用这些模型,研究了杂质对漂移波湍流的定标效应、局域线性色散关系及其级联特性。论文主要论述了作者在读博士期间在漂移波及其湍流领域所做的一些工作。首先,研究了两离子无碰撞等离子体系统中的漂移波及其湍流。结果表明小振幅的两离子Hasegawa-Mima (HM)方程可等效为一种单离子HM方程,由此可以看出含杂质离子漂移波湍流时空特征长度发生显着变化。在湍动级联过程中,能流的方向取决于波数区间。通过研究湍动级联过程得到了湍流的级联谱,由此可以清楚的看到能流的方向;其次,研究了非均匀磁化等离子体中低频漂移波的尘埃效应,结果表明:尘埃的加入会导致漂移波及其湍流的时空特征长度相对杂质离子变化更为显着,特征长度随尘埃密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单调增大。在非磁化尘埃等离子体中,尘埃背景不均匀提供了另一种驱动力,而时空特征长度没有改变。增加的驱动动力会对于漂移波湍流的级联产生影响;最后,研究了磁约束装置边缘含杂质离子等离子体中漂移波及其湍流的特性,得到了两离子Hasegawa-Wakatani (HWE)方程,相比与单离子HWE,第二种离子的引入会导致绝热系数与粘滞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杂质离子的存在对漂移波具有致稳作用,而离子的密度不均匀性会导致漂移波的不稳定性。电子沿平行磁场方向的阻尼会引发漂移波的不稳定性,而离子的粘滞会对漂移波有阻尼耗散作用,特别是在大波数区间,粘滞引起的耗散会随波数的增大而急剧增大。论文的最后部分讨论了研究工作中一些尚未考虑或解决的问题以及下一步拟开展的工作。(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5-12-01)
陈冉,刘阿娣,邵林明,胡广海,金晓丽[8](2014)在《使用基于动态程序规划的时间延迟法分析直线磁化等离子体漂移波湍流角向传播速度和带状流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等离子体湍流速度场的有效探测,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磁约束等离子体湍流以及实现对某些理论预言现象和结构(如带状流)的充分辨识.本文将基于动态程序规划的时间延迟估算技术成功应用于直线磁化等离子体装置中热阴极放电条件下的漂移波湍流角向速度涨落的实验分析,并且其结果清晰再现了漂移波湍流中通过非线性能量耦合自发产生的带状流结构.通过对采用不同频段等离子体湍流涨落通过基于动态程序规划的时间延迟估算分析所再现的带状流结构特征进行比较,进一步就该算法对载波信号中非相干噪声相对水平的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定性评估.这些工作的成功开展,对于通过采用基于动态程序规划的时间延迟估算分析技术更为深入有效探索磁约束等离子体湍流行为特征,尤其是速度涨落场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18期)
王亮[9](2014)在《托卡马克芯部等离子体ITG和TEM漂移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磁约束聚变装置中,等离子体输运过程直接决定了装置的约束性能。实验上对离子和电子异常大输运系数的测量结果表明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的粒子输运是一种反常输运。一般认为,等离子体芯部区域输运主要由ITG(离子温度梯度模)和TEM(俘获电子模)所驱动。本文在Weiland模型的基础上,从考虑碰撞效应的双流体方程出发,获得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芯部区域ITG和TEM的色散关系,并针对HL-2A装置计算了芯部等离子体在无杂质情况下0.1<k y ρsH<2.0频谱范围内这两种不稳定性模的增长率。无杂质时芯部等离子体ITG和TEM增长率研究结果表明:ITG和TEM增长率与扰动波长密切相关,且ITG和TEM都是阈值模。但ITG只由离子温度梯度驱动,而TEM由电子温度梯度和电子梯度两者共同驱动。其中密度梯度对ITG模有致稳作用,而对TEM有促进作用。ITG增长率随离子温度梯度增大而增大,但TEM增长率随电子温度梯度增大会先减小后增大。本文还分析了等离子体径向位置,碰撞,磁剪切对ITG和TEM增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ITG和TEM增长率都会径向位置ρ增大而增大,但TEM的增加幅度更大。碰撞对ITG和TEM的影响取决于温度梯度和密度梯度取值。低温度梯度区域,当密度梯度较大时,碰撞会小幅抑制ITG。低密度梯度时,碰撞会促进TEM增长;高密度梯度时,低温度梯度和高温度梯度区域均会抑制TEM的发展,中间温度梯度区域则会促进TEM的增长。磁剪切会抑制ITG增长,但对TEM的影响取决于温度梯度取值。低温度梯度时,磁剪切可抑制TEM的增长;随着温度梯度的增加,磁剪切反而会促进TEM的增长。(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4-05-01)
陈强华,罗会甫,王素梅,王锋,陈新华[10](2012)在《基于相位测量的角漂移自适应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气体折射率测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可抑制角漂移的表面等离子体传感器结构,并结合相位测量设计了相应的气体折射率测量系统。分析表明激光入射角、金膜厚度以及反射光p、s分量的相位差与气体折射率之间的固有非线性是影响相位响应度与折射率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计算表明所提出的自适应结构将角漂移引起的误差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并很大程度提高了测量灵敏度。同时分析设计了金膜厚度参数,并评估了反射光p、s分量的相位差与气体折射率之间固有非线性带来的误差。应用于空气折射率的测量比对实验显示其测量精度达到了10-6量级。(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等离子体漂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高斯光束在高超声速湍流等离子体鞘套中的漂移特性,分析了不同时刻高超声速Apollo返回舱3维流场中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规律,并根据广义惠更斯-菲涅尔原理,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功率反演法,利用随机相位屏模拟等离子体鞘套中的湍流,对高斯光束在高超声速湍流等离子体鞘套中的漂移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等离子体鞘套中的湍流强度量级集中在10~(-8)~10~(-10);传输距离越大,高斯光束的光斑漂移距离越大,漂移方差也越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等离子体漂移论文参考文献
[1].洪宇,王国军,史建魁,王霄,程征伟.低纬(海南)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对地磁活动的响应[J].空间科学学报.2019
[2].吕春静,韩一平.高超声速湍流等离子体鞘套中的高斯光束漂移特性[J].现代应用物理.2019
[3].洪宇.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等离子体漂移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9
[4].郭伟欣.氘—氚等离子体中杂质与漂移波—带状流系统相互影响的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5].杜华荣.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中离子回旋尺度漂移波不稳定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6].金晗,陈罡.电离层E层准周期回波与等离子体漂移的强相关性研究[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二)——专题58:太阳活动与空间天气效应、专题59: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及相互耦合过程、专题60:比较行星学.2016
[7].邱鑫.含杂质等离子体中静电漂移波湍流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
[8].陈冉,刘阿娣,邵林明,胡广海,金晓丽.使用基于动态程序规划的时间延迟法分析直线磁化等离子体漂移波湍流角向传播速度和带状流结构[J].物理学报.2014
[9].王亮.托卡马克芯部等离子体ITG和TEM漂移波研究[D].南华大学.2014
[10].陈强华,罗会甫,王素梅,王锋,陈新华.基于相位测量的角漂移自适应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气体折射率测量系统[J].光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