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

胡碧云胡葵花罗坤明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内科广东广州5105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急诊阶段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4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预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痛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临床护理路径急诊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335-02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属于心内科急症,患者病情紧急,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并危及患者生命,科学合理的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命质量[1]。临床护理路径是专门为患者制定,以患者为中心的整理护理计划,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对规范诊疗护理,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医护合作,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2]。为此,本文将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患者预后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48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心力衰竭病程均>6个月;(2)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急性心功能不全者、严重心律失常者、心源性休克者、血压没得以控制者、全身性感染者、血液疾病者、恶性肿瘤者、肝肾功能异常者、肿瘤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6.92±7.36)岁,根据NYHA心力衰竭诊断标准进行分级,其中II级23例,III级11例,IV级1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4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NYHA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性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于异常者应立刻反馈给主诊医生。对于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上机前对其行心肺功能、血压、血常规等指标检查,上机成功后密切留意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度的变化,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具体措施如下:(1)成立临床路径小组:有护士长、科室主任、主管医生共同成立临床路径护理小组,并由他们共同确定临床路径疾病,并成立临床路径小组,并制定临床路径表格,表格内容包括检查、入院指导、护理、治疗、活动、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出院计划[3]。(2)入院护理: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负责填写临床路径评估表,并对患者发放健康教育路径,患者入院时向其介绍医院情况,并对临床路径相关内容进行解析,获取患者的信任及配合,并在临床路径表中标明相关的内容,同时对于患者已经明确的内容打“√”,对于患者不明确的内容打“×”。(3)记录患者每天行为:根据患者需求对患者病情进展进行评估、教育、评价,并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护理内容[4]。(4)做好交接班手续:护士在查房及交班过程中对患者做好相关的健康教育情况,并对其做好督促及指导。(5)做好出院评估:患者出院时对其健康恢复情况做好出院评估及评价,并嘱咐患者出院后注意饮食、休息,并建议患者每天记录自身身体恢复情况,并根据身体情况调整康复内容。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胸痛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满意度评分采用满意度评分表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好。

1.4疗效评定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心前区不适以及心悸等症状消失,心律恢复至正常,心率频率为60次~100次/min。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乏力、视野模糊、心前区不适以及心悸等得到明显改善,心率搏动平均心室率大于50次/min。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心前区不适以及心悸等症状无明显改善,心电图异常,心律搏动异常。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3.讨论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病程长,病情复杂、护理风险大,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该类患者护理难度较大,容易引发护患纠纷[5]。传统的护理方法主要是根据医嘱进行护理,护理目标不明确,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缺乏健康安全护理意识,因此患者得不到全面、系统的护理[6]。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针对特定的患者,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检查、治疗及护理,并对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出院时间进行详细的描述及评估,并对患者护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评价[7]。此外对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参与治疗,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并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让患者对疾病知识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治愈率[8]。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提示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临床路径表属于患者健康时间和计划表,通过应用临床路径表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可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改善程度,从而为临床护理及用药治疗提供指导。临床路径表格制订过程中,应以患者为护理中心,并由专业人员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护理质量进行改进,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预后。本研究中观察组胸痛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满意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从而说明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患者卧床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陶丽君.普胸手术后的心律失常及其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7):269-271.

[2]李秀萍.1例心律失常伴睡眠障碍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4(3):478-479.

[3]周艳.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3(6):128-129.

[4]吕仲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36(2):769-771.

[5]关洪娜,陈朝晖,杨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9(7):376-379.

[6]林晓华,杨平,杨倩云,等.护理风险措施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实施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3(5):147-148.

[7]李平,王凤娟.PCI术中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11,8(5):136-138.

[8]段媛媛.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4(7):243-244.

标签:;  ;  ;  

临床护理路径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