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力降论文_郭培兰,李莎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应力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力,震源,和静,新源,序列,鲁甸,特征。

地震应力降论文文献综述

郭培兰,李莎[1](2019)在《广西及邻区中小地震应力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广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7~2018年广西及邻区2.0≤M_L≤5.0地震事件,计算得到594个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得到应力降值,分析研究应力降与震级的关系、应力降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应力降随震级的增大而出现不同尺度的变化,lgΔσ的分布大致分为2种情况:①M_L≤4.0级地震,随着震级增大,lgΔσ呈增大的趋势;②M_L>4.0级地震,lgΔσ不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大,稳定在一范围内。本区M_L2.0~2.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0.84 MPa,M_L3.0~3.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3.99 MPa,M_L4.0~4.9级地震应力降平均值为8.62 MPa。凌云凤山震群和平果震群的应力降较低,2016年7月31日苍梧5.4级地震前2年,广西多次发生高应力降地震。应力降平面等值线分布图显示北部湾及粤桂交界地区是广西及邻区应力降背景最高的地区。(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孙海霞,梁芳,林向东,侯丽娟,鲁跃[2](2018)在《延怀盆地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特征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力降表明地震发生时错动面上构造应力的瞬间释放水平,它不但反映了地震区域震源尺度的破裂程度,而且还代表了该区域应力场的强弱。延怀盆地地处北京西北,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一直是首都圈重要研究和监测区域。利用北京及邻区密集数字地震监测台网记录并积累的大量新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研究延怀盆地中小地震应力降情况,可以了解该地区近年来应力降背景值,为发现具有前兆意义的中小地震提供基础。本文研究在利用Atkinson和Moya方法分别已取得北京及邻区非弹性衰减系数Q值和场地(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8期)

韩和平,马佳,张广莉,林稚颖[3](2018)在《地震应力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发生前后,地震断层面上会产生应力降。本文就应力降的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等进行详细分析、整理,阐述地震应力降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地震活动的分析与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左可桢,陈继锋,蒲举,尹欣欣[4](2018)在《2016-01-21青海门源M_S6.4地震震前应力降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甘肃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Atkinson多台多震计算非弹性衰减系数方法和Moya遗传算法,计算2016年门源M_S6.4地震震前3a震源区及周围地区157个ML2.0以上地震的应力降参数,应力降值分布在0.02~10.86 MPa,平均值为1.67 MPa。结果显示,应力降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皇城-双塔断裂与冷龙岭断裂之间,与研究区内中强地震活动范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2013年肃南-门源交界M_S5.1地震前数月开始出现显着的应力降高值,震后逐渐下降,直到2016年门源M_S6.4地震发生前,应力降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在M_S6.4地震前半年左右,应力降月均值出现两次高值异常,与门源地震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8年06期)

周少辉[5](2017)在《云南鲁甸M_s6.5、景谷M_s6.6地震序列应力降变化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地震台站记录的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6.6级和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波形与震相资料为基础,从地震波记录中消除噪音响应、仪器响应、传播路径响应(包括几何扩散和非弹性衰减)和台站的局部场地响应后,分别计算得到两次序列地震的应力降。结果显示,在研究所涉及的震级范围内,应力降呈现出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为尽可能消除震级对应力降的影响,对比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应力降,显示景谷序列的平均应力降明显高于鲁甸地震序列,这可能与两次6.5级左右地震后震源区的应力状态有关。从序列余震应力降的时、空变化对比来看,景谷6.6级地震后至12月6日5.8级和5.9级强余震发生前,应力降变化呈现先缓慢下降、进而转折升高并持续高值的变化过程;同时,高应力降地震在空间上主要集中于5.8级强余震区域。这表明,主震发生后经过一个较短期的调整之后,5.8级强余震震源区的应力环境可能持续增强。5.8级、5.9级强余震发生后,序列地震应力降快速下降至相对稳定状态。表明两次6级左右强余震发生后,震源附近区域应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应力环境降低,序列地震活动也趋于结束。对于后续没有强余震发生的鲁甸地震序列,余震平均应力降低于景谷地震序列相同震级档地震的平均应力降,同时,主震后余震序列的应力降在时间上几乎未发生太大的变化;结合主震能量释放特点,推测震源地方的应力在主震破裂过程中已得到较多的释放,主震后震源区应力变化呈现一个逐渐恢复的过程,这可能是鲁甸地震余震活动明显较弱,后续亦未有较强余震发震的可能原因之一。论文最后,考虑在计算应力降过程中可能导致误差的各种因素,粗略开展利用该方法计算应力降的可靠性分析,并分析其对计算结果的实际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期刊2017-06-14)

刘建明,王琼,刘杰,邓菲,向元[6](2016)在《新源、和静交界M_L6.8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和震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新疆区域台网记录的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_L6.8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研究分析了余震序列应力降的变化特征及其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相关性。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计算了新源、和静交界M_L6.8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地震序列中不同事件在相同台站的体波零频震源谱值、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并对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组。结果表明:①在余震序列平静阶段,应力降呈平稳态势,强余震前应力降出现升高-回落变化过程;②滑动平均谱振幅相关系数在主震后发散,表明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与主震的相关性降低;③震源机制解聚类分组结果显示,M_L6.8地震序列主要以走滑型地震为主,主压应力轴呈近NS向,与近NS向的构造应力场结果基本一致,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地震前天山中段受NS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明显;④震级、震源机制演化表明,强余震前震源机制解表现较好的一致性,显示了区域应力场控制作用增强,对后续强余震发生具有预测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6年01期)

高阳,潘华,汪素云[7](2014)在《中强地震随机有限断层模型应力降参数的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机有限断层模型是模拟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一个重要工具。但将其应用于中强地震时,由于震源信息的准确性较差从而使模型参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针对其中最为关键的应力降参数,目前相关研究较为缺乏且尚未形成系统的确定方法。本文基于美国Little Skull Mountain MW5.6级地震2个近场台站记录的地震动模拟,详细研究了采用随机有限断层法拟合中强地震地震动伪加速度反应谱(PSA)来确定应力降参数值的方法,并在计算应力降时引入了其它震源参数的不确定性,随后对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采用不同频段反应谱残差和计算得到的应力降值差别较大,确定中强地震应力降较为合适的反应谱频段是中高频,采用该频段确定的应力降参数值模拟的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与实际记录较为符合;脉冲子断层百分比、断层长宽、倾角和深度等震源参数按截断的正态分布或均匀分布随机抽样,拟合得到的应力降参数值与通过实际震源模型参数得到的值相近。以上研究结果对确定一个区域中强地震应力降或中强地震近场强震动模拟研究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4年04期)

龙政强,谢夜玉,韦东,韦旭鸿[8](2015)在《广西主要断裂带中小地震应力降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广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07年至2013年广西主要断裂带ML≥2.5地震事件,采用Atkinson方法反演得到介质品质因子Q值,采用Moya方法得到各台站场地响应,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90个位于主要断裂带及附近的中小地震应力降,并对其应力降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应力降值主要分布在1~10 MPa之间,占58%,主要分布在百色—合浦断裂中段以及与桂林—南宁断裂交汇区域;小于1.0 MPa(低应力降)的地震占37%,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地区;10 MPa及其以上的(高应力降)地震主要分布在桂东南,且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的原震区及附近,反映了原震区及其附近仍具有高应力背景。(本文来源于《山西地震》期刊2015年02期)

Bettina,P.Allmann,Peter,M.Shearer,李万金[9](2015)在《中大地震应力降的全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1990年至2007年期间约2 000个mb≥5.5地震来研究地震应力降的全球变化。根据卷积模型使用迭代最小二乘法从传播路径和检波器的贡献中分离出震源位移谱。用全球平均经验校正谱和近源衰减的估计值来校正所观测到的P波震源谱。假定为Brune型的震源模型,我们估计拐角频率并计算应力降。单个地震应力降估计的范围从0.3到50MPa,但约为4MPa的中值应力降不会随地震矩变化,意味着我们数据中MW=5.2到8.3范围内的地震具有自相似性。我们的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的比较在大部分仪器可观测震级范围均证实了这种观测事实。虽然应力降估计的绝对值取决于假定的震源模型,但我们识别出应力降的相对区域变化,相对于处理参数和模拟假设来说是合理的,其中包括恒定破裂速度的固有假设。我们发现平均应力降对震源机制的依赖关系,走滑型地震的应力降是平均应力降的3~5倍,也发现板内地震的应力降比板间地震的应力降高2倍。(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15年03期)

孙强,李继业,武晓军,王强,邹志超[10](2015)在《利用静态、动态应力降比值判断东北地震震后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统计分析2005年以来黑龙江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的频谱特征,分别计算各地震的应力降,利用静态与动态应力降比值,判断该区中强地震震后趋势。研究发现,2005年以来该区中强震Y值较大,在0.3—0.6,以孤立型地震为主。(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地震应力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力降表明地震发生时错动面上构造应力的瞬间释放水平,它不但反映了地震区域震源尺度的破裂程度,而且还代表了该区域应力场的强弱。延怀盆地地处北京西北,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一直是首都圈重要研究和监测区域。利用北京及邻区密集数字地震监测台网记录并积累的大量新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研究延怀盆地中小地震应力降情况,可以了解该地区近年来应力降背景值,为发现具有前兆意义的中小地震提供基础。本文研究在利用Atkinson和Moya方法分别已取得北京及邻区非弹性衰减系数Q值和场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应力降论文参考文献

[1].郭培兰,李莎.广西及邻区中小地震应力降研究[J].高原地震.2019

[2].孙海霞,梁芳,林向东,侯丽娟,鲁跃.延怀盆地中小地震应力降时空特征初步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8

[3].韩和平,马佳,张广莉,林稚颖.地震应力降研究进展[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8

[4].左可桢,陈继锋,蒲举,尹欣欣.2016-01-21青海门源M_S6.4地震震前应力降变化特征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8

[5].周少辉.云南鲁甸M_s6.5、景谷M_s6.6地震序列应力降变化的对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

[6].刘建明,王琼,刘杰,邓菲,向元.新源、和静交界M_L6.8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和震源机制研究[J].中国地震.2016

[7].高阳,潘华,汪素云.中强地震随机有限断层模型应力降参数的确定方法[J].震灾防御技术.2014

[8].龙政强,谢夜玉,韦东,韦旭鸿.广西主要断裂带中小地震应力降特征分析[J].山西地震.2015

[9].Bettina,P.Allmann,Peter,M.Shearer,李万金.中大地震应力降的全球变化[J].世界地震译丛.2015

[10].孙强,李继业,武晓军,王强,邹志超.利用静态、动态应力降比值判断东北地震震后趋势[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5

论文知识图

川滇地区中小地震应力降空间分布...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应力降Δσ的...武定地震序列地震应力降Δσ空间...伽师MS5.0以上地震的应力降及相应震源机...研究区地震应力降变化曲线4 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应力降平...

标签:;  ;  ;  ;  ;  ;  ;  

地震应力降论文_郭培兰,李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