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木生淡水真菌多样性及分布模式研究

澜沧江木生淡水真菌多样性及分布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木生淡水真菌(Lignicolous freshwater fungi)是指着生在沉水腐木上,其整个生活史或生活史的部分阶段依赖于淡水环境的真菌。木生淡水真菌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微生物组分,在水体的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分解水中的植物残体、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高的有机质,并被水生动物取食进入食物链。Blackwell基于宏基因组学预测地球上大约有150–510万种真菌,现估计约有220–380万个真菌种类。Shearer&Raja(2018年)对已经报道的真菌进行了统计约135000种,其中子囊菌约65000种,且大部分来自陆地生境,而水生子囊菌报道的较少。云南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但关于淡水木生真菌的研究报道还很少,尤其是澜沧江流域还鲜有研究。本项目分三段对澜沧江沉水腐木上的淡水真菌进行研究,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物种进行鉴定,系统研究木生淡水真菌的多样性组成及其与海拔、水域、温度、气候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1.共采集澜沧江沉水腐木标本2070份,通过保湿培养、分离纯化,获得菌株866个,根据形态学特征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出180属320种,其中澜沧江上游鉴定出47属59种,中游74属124种,下游135属192种。澜沧江上游、中游、下游木生淡水真菌香农威纳指数分别是:3.18、3.81、4.36;澜沧江上中下游的群落相似性指数分别是:中游与下游(0.089),上游与中游(0.058),上游与下游(0.054)。据此得出澜沧江下游物种多样性最高,中游次之,上游最低;中游与下游的群落相似性最高,上游与下游的群落相似性最低,说明地理距离影响淡水真菌的群落组成。2.对澜沧江流域中不同海拔段的木生淡水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和检出率在海拔(500–1000m)、(1000–2000m)、(2000–3000m)、(3000–4000m)、(4000–4500 m)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木生淡水真菌的多样性在中高海拔段达到最高值,结果与Shearer等对安第斯山脉研究的结果一致。木生淡水真菌沿海拔的分布具有物种特异性,有些类群如Artocarpomyces、Ascolacicola和Cirrenalia等只出现在高海拔段,有些类群如Dictyochaeta、Digitodesmium和Endophragamiella等只在低海拔段有分布,而有些类群则在各个海拔段都有分布如Aniptodera、Astrosphaeriella和Dactylaria等。3.温度与木生淡水真菌多样性的关系研究中对澜沧江流域采样点水温进行了测量,评价水温对木生淡水真菌物种丰度的影响。采集样点的最低温2.4℃,最高温29℃,在2.4℃–29℃范围,物种多样性随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4.对澜沧江流域各气候区域(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木生淡水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得出物种多样性在热带最高,结果与Hyde等的研究结果一致。5.建立了Dictyosporaceae科最新的系统发育树,介绍了新属Aquadictyospora及其属内的一新种Aquadictyospora lignicola,报道了一个中国新记录种Pseudodictyosporium wauense,并对新属、新种以及新记录种的形态进行了描述,提供了分子系统学证据。6.本文对澜沧江不同河段木生淡水真菌特有种、优势种及常见的24个丝孢菌、8个子囊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附有相应的图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木生淡水真菌概述
  •   1.2 淡水真菌的着生基质及生存生境
  •   1.3 淡水真菌的形态特征
  •   1.4 淡水真菌的作用
  •     1.4.1 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     1.4.2 环境监测作用
  •     1.4.3 潜在的生防价值
  •   1.5 淡水真菌的多样性特征
  •     1.5.1 物种多样性
  •     1.5.2 遗传多样性
  •     1.5.3 生境多样性
  •   1.6 淡水真菌的分布模式及影响因子
  •     1.6.1 温度对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     1.6.2 海拔对淡水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     1.6.3 地理距离对淡水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1.6.4 不同气候环境的淡水真菌分布模式
  •   1.7 木生淡水真菌的系统学研究
  •   1.8 木生淡水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   1.9 木生淡水真菌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二章 澜沧江木生淡水真菌形态学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沉水腐木样品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器材
  •     2.2.4 保湿培养
  •     2.2.5 镜检与形态拍摄
  •     2.2.6 培养基制备
  •     2.2.7 菌株纯化
  •     2.2.8 图版制作
  •     2.2.9 形态学鉴定
  •     2.2.10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11 干标本及菌种保存
  •   2.3 结果
  •     2.3.1 Acrodictys globulosa (Tóth) M.B. Ellis, Mycol. Pap. 103: 34 (1965)
  •     2.3.2 Acrogenospora ellipsoidea D.M. Hu, L. Cai & K.D. Hyde, Sydowia 62(2):194 (2010)
  •     2.3.3 Acrogenospora sphaerocephala (Berk & Broome) M.B. Ellis, Dematiaceous Hyphomycetes. C.M.I.Kew, England, 114 (1971)
  •     2.3.4 Aigialus sp.
  •     2.3.5 Alternaria sp.
  •     2.3.6 Ascoporia sp.
  •     2.3.7 Berkleasmium daphniphylli K.Zhang & X.G. Zhang. Mycotaxon 108: 6
  •     2.3.8 Corynespora donacis X.G. Zhang & J.J. Xu, Mycotaxon 92: 433 (2005)
  •     2.3.9 Corynespora tanaceti Guang M. Zhang & X.G.Zhang. Mycotaxon 99:349 (2007)
  •     2.3.10 Corynespora rhapidis-humilis X.G.Zhang & M. Ji, Mycotaxon 92: 425 (2005)
  •     2.3.11 Dendryphion aquaticum Hong Y. Su & K.D. Hyde, in H.Y. Su et al., Fungal Diversity: (2016)
  •     2.3.12 Dendryphiopsis atra (Corda) S. Hughes, Can. J.Bot. 31:655, 1953
  •     2.3.13 Dendryphion cubense Matsush., Matsush. Mycol. Mem. 5: 11(1987)
  •     2.3.14 Helicascus thalassioideus (K. D. Hyde & Aptroot) H. Zhang ter & K. D. Hyde, H. Zhang (2013). Sydowia-Horn, 65(1), 147-166.
  •     2.3.15 Helicascus sp.
  •     2.3.16 Minimelanolocus hughesii (M.B. Ellis) R.F. Casta?eda & Heredia, in Casta?eda Ruiz, Heredia, Reyes, Arias & Decock, Cryptog. Mycol. 22(1): 9 (2001)
  •     2.3.17 Nakataea fusispora (Matsush.) Matsush.Icon. Microfung. Matsush. Lect.: 100, 1975.
  •     2.3.18 Nigrospora sphaerica (Sacc.) E.W. Mason, Trans. Br. mycol. Soc. 12(2–3): 158 (1927)
  •     2.3.19 Oncopodium sp.
  •     2.3.20 Periconia byssoides Pers. Ex Mérat, 1821, Nouv. F1. Environs Paris, Ed. 2, 1: 18-19.
  •     2.3.21 Phaeosphaeria sp.
  •     2.3.22 Pseudohalonectria lignicola K.Minoura & T. Muroi, Transactions of the Myc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19:132.1978.
  •     2.3.23 Strossmayeria sp.
  •     2.3.24 Sporidesmiella hyalosperma P.M. Kirk,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79(3): 481(1982)
  •     2.3.25 Sporidesmium sp.
  •     2.3.26 Sporoschisma juvenile Boud., Iconographia Mycologica (Paris) 1: 12 (1904)
  •     2.3.27 Synnemacrodictys stilboidea (J. Mena & Mercado) W.A.Baker & Mogan-Jones, Mycotaxon 110:107, 2009.
  •     2.3.28 Tinhaudeus formosanus K.L. Pang, S.Y. Guo & E.B.G. Jones
  •     2.3.29 Trichocladium sp.
  •     2.3.30 Veronaea sp.
  •     2.3.31 Xylomyces sp.
  •     2.3.32 Zopfiella sp.
  •   2.4 结论
  • 第三章 环境因子对木生淡水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样品采集(同第二章 2.2.1)
  •     3.2.2 实验试剂(同第二章 2.2.2)
  •     3.2.3 实验器材(同第二章 2.2.3)
  •     3.2.4 保湿培养(同第二章 2.2.4)
  •     3.2.5 镜检与形态拍摄(同第二章 2.2.5)
  •     3.2.6 形态学鉴定(同第二章 2.2.9)
  •     3.2.7 分子生物学鉴定(同第二章 2.2.10)
  •     3.2.8 干标本及菌种保存(同第二章 2.2.11)
  •     3.2.9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样本大小
  •     3.3.2 澜沧江上中下游河段木生淡水真菌多样性特征
  •     3.3.3 不同海拔段木生淡水真菌的多样性特征
  •     3.3.4 温度与木生淡水真菌多样性的关系
  •     3.3.5 不同气候带木生淡水真菌的多样性特征
  •   3.4 结论
  •   3.5 讨论
  •     3.5.1 水域对木生淡水真菌的影响
  •     3.5.2 海拔对木生淡水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3.5.3 温度对木生淡水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3.5.4 气候带对木生淡水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四章 新属Aquadictyospora和中国新记录种Pseudodictyosporium wauense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样品采集
  •     4.2.2 保湿培养(同第二章 2.2.4)
  •     4.2.3 镜检与形态拍摄(同第二章 2.2.5)
  •     4.2.4 培养基配制(同第二章 2.2.6)
  •     4.2.5 单孢分离与纯化(同第二章 2.2.7)
  •     4.2.6 图板制作(同第二章 2.2.8)
  •     4.2.7 形态描述(同第二章 2.2.9)
  •     4.2.8 DNA提取与PCR扩增(同第二章 2.2.10)
  •     4.2.9 干标本制作和菌种保存(同第二章 2.2.11)
  •     4.2.10 分子系统学研究
  •   4.3 结果
  •     4.3.1 系统发育分析
  •     4.3.2 分类描述
  •   4.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李文丽

    导师: 苏鸿雁

    关键词: 澜沧江,木生淡水真菌,多样性,系统学

    来源: 大理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大理大学

    分类号: Q938

    DOI: 10.27811/d.cnki.gdixy.2019.000046

    总页数: 117

    文件大小: 9039K

    下载量: 54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北京地区犬真菌监测与药敏分析[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8(04)
    • [2].丛枝菌根真菌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14(07)
    • [3].云南西双版纳试验站大气真菌群落的调查[J]. 菌物学报 2019(01)
    • [4].肺部真菌微生物组研究进展[J]. 菌物学报 2018(10)
    • [5].1425例痰标本真菌鉴定和药敏结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09(29)
    • [6].广西民族博物馆缤纷世界展厅空气中真菌鉴定[J]. 广西文博 2020(00)
    • [7].一株南海指海绵共附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抗菌活性[J]. 菌物学报 2019(01)
    • [8].AM真菌结构及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16)
    • [9].促秸秆腐熟真菌筛选实验初报[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11)
    • [10].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快速鉴定真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15)
    • [11].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民间面引子中的真菌多样性[J]. 食品科学 2018(22)
    • [12].重庆地区草地贪夜蛾幼虫肠道真菌的分离鉴定[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9)
    • [13].宁夏地区枸杞所携带真菌的分子鉴定[J]. 现代食品科技 2019(10)
    • [14].梧州茶厂六堡散茶真菌分离与鉴定[J]. 中国茶叶加工 2018(03)
    • [15].潞酒酒窖壁及酒缸上可培养真菌的分离和鉴定[J]. 菌物学报 2019(01)
    • [16].现代生物技术在粮食及制品真菌鉴定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J]. 黑龙江粮食 2014(06)
    • [17].rDNA-ITS序列分析在真菌鉴定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10)
    • [18].深圳大鹏湾六种珊瑚共附生真菌多样性研究[J]. 菌物学报 2019(04)
    • [19].南海4种珊瑚附生可培养真菌多样性分析[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8(01)
    • [20].中药材污染曲霉属真菌鉴定研究进展[J]. 中草药 2018(16)
    • [21].标准核酸序列数据库的应用分析[J]. 天津药学 2019(06)
    • [22].河西走廊玉米种子携带病原菌真菌的研究[J]. 种子 2019(03)
    • [23].杨梅贮藏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基于ITS序列的聚类分析[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18)
    • [24].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医学真菌领域的应用进展[J]. 菌物学报 2019(08)
    • [25].真菌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分析[J]. 海峡药学 2017(12)
    • [26].ITS序列分析在药品真菌鉴定与控制中的应用价值[J]. 当代医药论丛 2014(03)
    • [27].鸡舍气溶胶真菌的种类及浓度动态[J]. 中国兽医学报 2017(11)
    • [28].外耳道真菌病的真菌鉴定及筛选敏感性药物治疗[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33)
    • [29].荧光染色在鼻窦真菌快速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 临床检验杂志 2018(10)
    • [30].无损检测技术在真菌鉴定及毒素检测中的应用[J]. 食品科学 2020(21)

    标签:;  ;  ;  ;  

    澜沧江木生淡水真菌多样性及分布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