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印度洋区论文_李开枝,柯志新,李刚,尹健强,黄良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北印度洋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印度洋,盐度,沉积物,喜马拉雅,海岭,青藏高原,气候。

东北印度洋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开枝,柯志新,李刚,尹健强,黄良民[1](2014)在《热带东北印度洋海域管水母类的群落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管水母是海洋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类群,通常可作为海流或水团的指示种,其分布受温度、盐度和食物的影响。本文根据2011年4月在东印度洋海域(5°S~5°N,80°~98.5°E)26个站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管水母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管水母37种,以热带大洋广布种和赤道种为主,其中扭形爪室水母Chelophyes contorta、巴斯水母Bassia bassensis、双小水母Nanomia bijuga和短深杯水母Abylopsis eschscholtzi是调查海域的优势种。依据调查站位设置及环境特征,将调查海域分东部断面、赤道断面和西部断面3个区域。各个调查站种数变化范围为2~14种,东部和西部断面的种类较丰富,而赤道断面近岸区种数低,离岸区种数增多。管水母的平均丰度为(1.04±0.58)个/m3,分布不均匀,东部断面和西部断面的丰度比赤道断面高,特别是赤道断面近岸区丰度在1.0个/m3以下。调查海区的管水母属于比较典型的热带大洋性生态类群。群落结构分析表明,东部和西部断面的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二者与赤道断面的相似度均较低。调查海域管水母种类和丰度的分布受水文和生物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双小水母Nanomia bijuga可作为东部断面和赤道断面近岸区沿岸水团的指示种,锥体浅室水母Lensia conoides和褶玫瑰水母Rosacea plicata可作为西部断面100m以下涌升水团的指示种。(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4年08期)

李开枝,柯志新,李刚,尹健强,黄良民[2](2014)在《热带东北印度洋海域毛颚类的群落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毛颚类(Chaetognaths)是海洋浮游动物中的一个特殊类群,其种类和数量分布对探索海流和水团变化以及海洋食物链中能量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2011年4~5月在印度洋东北海域(80°E~98.5°E,5°S~6°N)29个站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毛颚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毛颚类14种,以暖水大洋广布种为主,其中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太平洋箭虫Sagitta pacifica、飞龙翼箭虫Pterosagitta draco和凶形箭虫Sagitta ferox是调查海域的优势种。依据调查站位设置及环境特征,将调查海域分东部断面、赤道断面和西部断面。种数变化范围为5~14种,种数分布不均匀,东部断面每站一般低于10种,而赤道断面及西部断面的种数相对较丰富。毛颚类平均丰度为5.35(±2.82)ind·m-3,分布亦不均匀,西部断面的丰度比赤道和东部断面均高。群落结构分析表明,调查海域毛颚类可分3个组群(相似度水平50%),组群I包括11种,是调查海域的主要种类,分布较广,而另外两个组群仅3种,主要出现在东部和西部断面的少数调查站;调查站之间的相似度较高,特别是西部断面站位之间的相似度>70%。西部断面受沿岸水和涌升水的影响,出现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度。(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方念乔,丁旋,张振国,刘豪,魏华玲[3](2009)在《东北印度洋两类主要的深水沉积序列及其对喜马拉雅隆升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印度洋存在两种典型的深水沉积序列,它们分别分布在盂加拉深海扇与东经90°海岭。深海扇以浊流沉积和半远洋沉积作用为主,沉积组份主要来自喜马拉雅山系直接剥蚀的物质材料;海岭以远洋沉积作用为主,沉积组份主要来自海洋环境下生成的钙质浮游生物壳体。两类沉积序列在物质组成和形成机理上存在着根本差别,但在聚积过程中都受到以喜马拉雅隆升为代表的构造运动的显着影响。本文应用DSDP218、ODP717、ODP758及其它来自东北印度洋的资料和样品,通过沉积学、微古生物学与古海洋学的综合研究,实现了9 Ma以来扇区近源相、远源相和岭区沉积记录中的事件对比。我们的工作表明,在东北印度洋所记录的众多与喜马拉雅山系隆升有关的地质事件中,3.5 Ma和0.8 Ma代表了最具规模和影响的两个演化阶段。(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刘延亮,吕连港,舒启,于卫东[4](2009)在《东北印度洋上层海水热含量及影响要素的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影响东北印度洋上层海水热含量变化的各要素的季节变化,以及其对热含量变化的贡献和作用过程。根据MOM4数值模拟所得的气候态数据,利用热力学方程积分所得的热通量方程,分析了热含量和各影响要素的季节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东北印度洋海洋动力过程的作用主要存在于海洋上层100 m以内;该区域上层海水热含量的季节变化,是典型的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由动力过程和海表净热通量共同控制,2种作用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并且随区域的变化两者贡献有所变化;西南季风爆发前,上层海洋热含量最大值的出现,是之前几个月动力作用和海表净热通量共同加热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09年04期)

刘海生,侯胜利,方念乔,程业勋[5](2008)在《东北印度洋沉积岩芯热释光与古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加拉深海扇中扇的MD77181和下扇的MD81345岩芯沉积物天然热释光变化与古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岩芯记录的时间跨度约300 ka BP。将两支岩芯的热释光测量结果与δ18O、CaCO3含量和磁化率结果对比后发现,热释光强度与磁化率变化存在显着的一致性。它们与间冰期和冰期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表现为:间冰期,风化作用减弱,输入海洋的陆源性矿物减少,对碳酸盐的稀释作用低于冰期,热释光和磁化率同时降低。此时,热释光强度随碳酸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说明沉积物热释光主要来自于碳酸盐矿物的贡献,表现为海进沉积环境特征。在冰期,陆地风化作用加强,输入海洋的陆源性矿物增加,对碳酸盐的稀释作用增强,热释光强度随陆源物的增多而增强,热释光和磁化率同时增大。说明沉积物热释光主要来自陆源矿物,表现为海退沉积环境特征。(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丁旋,方念乔[6](2006)在《东北印度洋区BAR9427岩心末次冰期以来的古季风活动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末次冰期旋回尤其是氧同位素3期气候明显不稳定,南亚季风活动并不遵循冰期间冰期的规律.通过东北印度洋区位于安达曼海南部、苏门答腊岛西北端格雷特海峡的BAR9427岩心的古海洋学研究,并与相邻孟加拉湾地区的MD77181和MD81349二支岩心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末次冰期氧同位素2期时,研究区东北冬季风增强,上升流活跃,古生产力较高,同时近岸地区蒸发作用强烈,海水盐度升高.末次冰期大间冰阶氧同位素3期的早、晚期,研究区西南夏季风活动强烈,向东的西南季风流,使得孟加拉湾中部盐度升高,而北部由于季风降雨,大量的淡水输入使得盐度大幅度下降,且八月盐度远低于二月.西南夏季风变化遵循23ka的岁差周期,在我国青藏高原、黄土与沙漠以及阿拉伯海等区都有表现.(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06年06期)

陈萍,方念乔,胡超涌[7](2005)在《浮游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的古水温及古盐度意义——以东北印度洋260ka以来沉积记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北印度洋的两支岩心为研究对象,由稳定同位素质谱仪获得浮游有孔虫壳体Globigerinoidesruber的δ18O。研究表明,利用壳体δ18O计算表层海水温度必须充分考虑盐度效应的影响,在近岸的边缘海,盐度影响甚至大于温度的影响。通过分析SSTMg/Ca与SSTδ18O的关系以及海水背景值δ18OW与盐度的关系,计算出了东北印度洋260ka以来各时期较准确的海水盐度值。结果表明,冰期盐度高而间冰期盐度低,且冰期时南北盐度梯度明显小于间冰期是该区显着的盐度分布和变化特征,这是特定的地理位置受南亚季风带来的蒸发—降水—淡水输入等诸多因素控制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05年02期)

刘勇勤[8](2002)在《晚中新世以来东北印度洋赤道海岭的远洋沉积记录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印度洋赤道海岭高于洋底1000米,沉积作用的主导类型为远洋沉积,沉积速率稳定,沉积记录连续且包含了可靠的长尺度以及短尺度的古环境信息,是进行古海洋学、青藏高原隆升与古环境、古气候变化研究的理想场所。 本文通过对东经90°海岭之上ODP758、MD81349两支岩芯的有孔虫远洋记录的深入研究,结合稳定同位素地层、碳酸盐地层、磁性地层等资料,探讨了该区沉积记录对9Ma以来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沉积记录与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0.3Ma以来东北印度洋赤道海岭区古海洋与古气候特征。 研究表明,自9Ma以来,东经90°海岭的沉积记录中可识别4次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所引起的沉积记录的变化,这4阶段分别为3.7-3.1Ma、1.65Ma、0.8-0.6Ma和0.17-0.16Ma,对应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四个阶段青藏运动A幕(3.6Ma)、青藏运动C幕(1.7Ma)、昆仑—黄河运动(0.6-1.2Ma)、共和运动(0.15Ma)。 印度冬季风与夏季风的形成可能存在极大的时间差,印度冬季风强度是反映高原构造活动的关键标志,晚新生代最大环境转折时段位于3.7-3.2Ma,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印度冬季风得以启动并盛行,使海洋生产力大幅提高。在阿拉伯海被认为是西南季风盛行的上升流标志种Globigerina bulloides在本区更可能是东北季风增强、西南季风减弱的标志种。 东北印度洋赤道海岭的沉积记录所反映的古气候特征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能较好地吻合。主要替代性指标的变化反映了地轨参数的变化特征。在0.8Ma时出现明显的气候转型,气候变化的节律由40ka的周期转为100ka的周期。 本区特有的季风气候对大洋生产力和海水盐度的变化都有较大的影响。在12ka、60ka、118-130ka、240-250ka几个时期由于夏季季风的减弱,引起西南季风流减少,从西边过来的高盐度水团的减少使该区盐度降低。生产力在2期、4期、5期末、6期、7期均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2-06-01)

刘海生[9](2002)在《东北印度洋沉积岩芯热释光与古气候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印度洋地处喜马拉雅山以南,是青臧高原与喜马拉雅山隆升剥蚀产物的主要沉积区,孟加拉扇是世界着名的深海扇,以沉积厚度巨大、保存有高分辨率的古环境信息而着称,一直是古海洋、古气候研究的热点地区。论文首次尝试利用海洋沉积物热释光(Thermoluminescence,简称TL)技术研究古气候变化。结合已有丰富的岩芯资料和能代表气候变化的氧同位素地层、碳酸岩地层、生物地层、磁化率地层以及粒度、粘土矿物、色谱等资料,详细开展热释光与古气候变化的对比研究。 论文对东北印度洋地区不同地理位置的MD81349、MD77190、MD77181、BAR9427四支岩芯的全岩热释光和MD81349岩芯纯净有孔虫的热释光测量,与已知氧同位素地层资料对比后发现四支岩芯的热释光变化与氧同位素地层揭示的气候变化及可能的隆升事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尤以位于东经90°海岭上的以远洋沉积作用为主的MD81349岩芯最为理想,陆源剥蚀产物在其沉积记录中所占比例较少,有孔虫和超微化石为代表的远洋成因的灰白色生物软泥构成主要的沉积组分。无论全岩还是有孔虫,它们的热释光均与氧同位素δ~(18)O有极好的对应关系,热释光高值区与氧同位素指示的间冰期(1、3、5、7期)相对应;热释光低值区与氧同位素指示的冰期(2、4、6、8期)相对应。进一步研究发现MD81349岩芯纯净有孔虫壳体(方解石)的热释光与碳酸盐含量不存在显着正相关,说明有孔虫热释光变化与碳酸盐矿物有关,但并不主要受碳酸盐量的控制,反应的是质的差异,相反全岩热释光与CaCO_3含量表现出显着正相关,说明物质成分的差异仍然对热释光有影响。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MD81349岩芯的全岩热释光、有孔虫热释光、δ~(18)O、CaCO_3含量、Mg/Ca、色谱、有孔虫含量7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显着性检验。结果表明,有孔虫热释光与δ~(18)O相关性最好,呈显着正相关(R=0.418,r_(0.01)=0);TL与Mg/Ca比呈显着负相关(R=-0.365,r_(0.01)=0);TL与有孔虫含量(R=-0.222)和碳酸钙含量(R=-0.114)、色谱(R=-0.104)都呈负相关。 MD77190岩芯位于孟加拉下扇的沟道间,岩芯碳酸盐含量在12.25%-56.85%之间,氧同位素可分出1、2、3、4、5期,与全岩热释光1、2、3、4、5期的界线一致,受岩性变化的影响,热释光的效果没有MD81349好,但对一些特殊变化的反应,如3期气候波动强烈、4期向3期缓慢过度、5期高于3期等与氧同位素曲线有很好的可比性。 MD77181岩芯位于孟加拉上扇与中扇的结合部位,受陆源输入物的影响最大,全岩热释光结果与氧同位素对应关系不理想。该岩芯热释光的特点是在9米深左右,距今约0.15Ma左右,热释光值突然增大,而磁化率则突然失去变化,表明沉积环境发生了突变,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共和运动(0.15MaB.P.)在时间上相一致。 BAR9427岩芯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氧同位素只测到1、2、3期,3期尚未测试完全,热释光显示1期最高,2期最低,3期高于2期,与氧同位素的界线基本一致。 有孔虫热释光的微观结构研究表明,在冰川旋回的不同阶段,热释光主要受样品中结晶矿物的结晶程度控制。间冰期有孔虫壳体的热释光曲线类似于人工晶体,发光强度也大于冰期的有孔虫壳体。说明间冰期有孔虫壳体结晶程度好,晶体排列整齐,晶体内影响热释光的杂质和缺陷与冰期不同。无论冰期还是间冰期,热释光只有单一的发光峰,峰值温度在375℃-395℃之间,平均387℃,与陆地沉积型碳酸盐晶体有多个发光峰的热释光特征明显不同。代表了有孔虫(方解人结晶体)特有的标地矿物特征。 为了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和对热释光机理进行解释,还研究了热释光与粒度、岩性的关系,以及与其它元素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热释光随测试物质粒度的减小而降低,说明细粒样品中结晶矿物校少以及在破碎过程中,机械磨擦、碰撞作川使原有的热释光受到损大。岩性变化对热彩光的影响规律是:砂岩比泥岩的热郑光高。 放射性核素的含量与热释光的关系比较复杂。通过新疆、江西相山、渤海等地区不同类型样品的热释光测量结果与U、Ra、Th、K结果做相关分析后发现,热释光指标与_已述核素之间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山铀矿石与渤海沉积物的热秆光甚至与U、Ra、Th、Ky显关负相关。 从新疆十使铜矿的多元素与热释光的相关分析和显着性检验结果看出:①热释光与常量元素的相关性不显着,与引;(R。0.426)和 K。O(R=0.4if)的相关性最好,其次是Na;O,A12O。。②与微量兀素 CSy显公止相关(R—0.56,f005—0刀13),其次是 Hf、Rb;与 CO兀票上显着负相关(R二0.48,r00;一0.037),其次是 Ni、Cr、Ba、Cu。③与 U(R—0.02)、Th(R—0.247)含员z上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④与稀土元素 EU 的含量是显具负相关(R二0497,r。。。一0刀26),其次是 Gd,其余稀士元素均与热释光是上相关。说明常量元素的氧化物S。、hO、*。;O、A!。Q可能在矿物中以单晶体的形式存在。微量元素*。、*I、*r、*。、*u在浓度达到一定量时对热种光起犯灭作川。稀十元素除EU、口d外,多数有可能成为热释光的释光中心。 论文(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2-05-01)

方念乔,陈学方,胡超涌,丁旋,张振芳[10](2001)在《东北印度洋深海记录基本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综合东北印度洋域 5支深海钻芯和 7支活塞柱状芯资料的基础上 ,对该区沉积作用及其形成的记录与北部山脉和高原隆升的关系进行讨论。过去有关深海记录对造山带构造活动响应的研究多集中于孟加拉浊积扇 ,而 90°E海岭的远洋沉积记录通过海气相互作用系统作为中介 ,可能包含响应隆升的重大环境信号。初步研究表明 ,远洋记录中的碳酸盐含量、有孔虫的形态结构和若干微量元素特征的剧变期与已知的高原构造阶段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 ,其中 ,距今 8Ma、3 .7Ma、0 .8Ma和 0 .1 6Ma所反映的变化尤为突出。(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1年06期)

东北印度洋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毛颚类(Chaetognaths)是海洋浮游动物中的一个特殊类群,其种类和数量分布对探索海流和水团变化以及海洋食物链中能量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2011年4~5月在印度洋东北海域(80°E~98.5°E,5°S~6°N)29个站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毛颚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毛颚类14种,以暖水大洋广布种为主,其中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太平洋箭虫Sagitta pacifica、飞龙翼箭虫Pterosagitta draco和凶形箭虫Sagitta ferox是调查海域的优势种。依据调查站位设置及环境特征,将调查海域分东部断面、赤道断面和西部断面。种数变化范围为5~14种,种数分布不均匀,东部断面每站一般低于10种,而赤道断面及西部断面的种数相对较丰富。毛颚类平均丰度为5.35(±2.82)ind·m-3,分布亦不均匀,西部断面的丰度比赤道和东部断面均高。群落结构分析表明,调查海域毛颚类可分3个组群(相似度水平50%),组群I包括11种,是调查海域的主要种类,分布较广,而另外两个组群仅3种,主要出现在东部和西部断面的少数调查站;调查站之间的相似度较高,特别是西部断面站位之间的相似度>70%。西部断面受沿岸水和涌升水的影响,出现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北印度洋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开枝,柯志新,李刚,尹健强,黄良民.热带东北印度洋海域管水母类的群落结构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

[2].李开枝,柯志新,李刚,尹健强,黄良民.热带东北印度洋海域毛颚类的群落结构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14

[3].方念乔,丁旋,张振国,刘豪,魏华玲.东北印度洋两类主要的深水沉积序列及其对喜马拉雅隆升的响应[J].地质科学.2009

[4].刘延亮,吕连港,舒启,于卫东.东北印度洋上层海水热含量及影响要素的季节变化[J].海洋科学进展.2009

[5].刘海生,侯胜利,方念乔,程业勋.东北印度洋沉积岩芯热释光与古气候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

[6].丁旋,方念乔.东北印度洋区BAR9427岩心末次冰期以来的古季风活动记录[J].地球科学.2006

[7].陈萍,方念乔,胡超涌.浮游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的古水温及古盐度意义——以东北印度洋260ka以来沉积记录为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5

[8].刘勇勤.晚中新世以来东北印度洋赤道海岭的远洋沉积记录及其环境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2

[9].刘海生.东北印度洋沉积岩芯热释光与古气候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2

[10].方念乔,陈学方,胡超涌,丁旋,张振芳.东北印度洋深海记录基本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J].第四纪研究.2001

论文知识图

东北印度洋区本文研究岩芯的取芯...东北印度洋区本文研究岩芯的取...东北印度洋区沉积记录响应高原(山...采样地区及周边地理环境现代印度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Cullen,...1) 基于CAM3T42的云南5月降水的可预报性...

标签:;  ;  ;  ;  ;  ;  ;  

东北印度洋区论文_李开枝,柯志新,李刚,尹健强,黄良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